基于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人”的概念解析

2020-02-10 17:32:27孙怡娟曾铁英燕群美
关键词:五脏外界整体

孙怡娟, 曾铁英, 周 娴, 燕群美, 柯 键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1. 中医科; 2. 护理部, 湖北 武汉, 430000)

现代护理强调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理念,这与传统医学的“阴阳学说”和“整体观念”相符。正确认识中西医文化中的“人”是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最佳护理服务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护理中对“人”的理解多来自于西医对“人”的定义,相关的中医护理理论体系尚不完善,中医临床护理实践缺乏规范性。为了完善中医护理理论体系,本研究深入分析了现代文化和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人”的相关理论,现报告如下。

1 现代医学对“人”的认识

1.1 人是一个开放和整体适应系统,处于不断地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

King[1]的达标理论指出,人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系统,包括与自身、他人、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Deloughery等[2]的系统模式也指出,个体是独特的、多维的、整体的不断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进行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包含了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生长和精神5个方面的变量。Parse[3]的人类适转理论提出,人是一个开放系统,始终以不同的维度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人自由选择在不同现实情境下的意义,并和外界环境共同创造相互间的存在形态。Newman[4]的健康意识理论也认为,人是开放系统,与环境没有界限,与环境有持续不断的互动关系。Rogers[5]的整体人科学理论指出,人是一个开放的且持续不断的与环境能量场交换能量的能量场。Roy等[6]的适应模式指出,人是一个由刺激、适应水平、适应机制、适应方式、适应反应等部分构成的整体适应系统,处于与外界环境持续互动和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的状态。

1.2 人际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情绪的有机体

Forchuk[7]的人际关系理论指出,人是生活在不稳定的平衡性中的有机体,是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减少因需要而产生的紧张的有机体。Orlando[8]的护理程序理论认为,人是具有需要的、发展的生物,具有自我的主观感觉和情绪的个体,而这些主观的感觉和情绪未必是能够直接观察到的。

1.3 人是接受护士帮助和照护的个体,但同时有自理的需求

Orem[9]的自护理论认为,人是接受护士帮助和照护的人,同时自身具有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可以通过学习行为达到自我护理需要。Wiedenbach[10]的规定性理论认为,人具有独特潜能,为达到自我导向和相对独立性而不断努力,不仅希望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能,而且希望履行自己的职责。Paterson等[11]的人性化护理理论也认为,人具有反应、评估等能力,是一个要求帮助同时也能提供帮助的生物。Cox[12]的健康行为互动模式指出,人具有独特性和自主性,而自主性就表现为人具有参与自身健康行为决策的能力和期望。

1.4 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

Orem[9]的自护理论提出,人具有整体性,整体的功能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具备以下能力:反映自己及其环境;总结并解释经验;在思考、交往和工作时,能创造性的为自己或他人谋幸福。Johnson[13]的行为系统模式指出,人有两个主要系统:生物系统和行为系统,前者是医生行使角色功能的重点,后者是护士行使角色功能的重点,行为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保证了个体的健康。Levine[14]的守恒模式认为,人是具有感情、思维、了解过去并面向未来的生命整体,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与他人或事物存在依赖性关系。

2 祖国医学对“人”的认识

2.1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在病理上也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人体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五脏代表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15]。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器官组成,各组成部分之间既有不同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组成部分[15]。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虽然分工不同,但在结构上属于一个整体,人的正常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组成部分发挥自身功能,另一方面各组成部分之间也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互制约,进而维持生理上的平衡。

2.2 祖国医学“天人合一”的理念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道家思想家庄子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外界环境有着物质同一性,外界环境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即所谓“人与天地相应”。人类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而生存,但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者由于人体的机能失常,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就会发生疾病。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对人体机能的影响涉及许多方面,如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昼夜阴阳的消长,居住条件、环境和生活习惯等,都使人表现出规律性的适应过程。中医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一个整体,因此在护理疾病时,还必须考虑到自然的因素,做到因时、因地制宜[15]。

2.3 人具有情绪活动与情感体验

《黄帝内经》记载“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认为人由五脏、精神构建,前者于形,后者于心,心理现象不一。古人荀子认为“情”是人的本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中医学的观点认为,人体所有的活动都与情绪相关,并受其影响,例如气血运行、脏腑组织功能等[16]。

2.4 人具有道德意识

中国文化强调“仁义忠信”的道德意识,其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孔子在《中庸》中对人本质的认知进行过阐述。孟子对“仁”的人学思想进行了发展,诞生“良贵”一说,认为道德意识是人是否存在“良贵”的体现。荀子基于此分析了人在自然界外独立的原因,“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此处的“义”,指的就是道德意识,认为人是因为具有了道德意识才成为万物之灵[16]。

2.5 人的生命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天地之性人为贵”,儒家与道家的“三才”、“四大”,皆对人是万物之灵的观点进行了强调[19]。历代医家以“救死扶伤”为基本行医道德准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生命价值的高度重视。孙思邈《千金要方》的“二仪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贵”以及“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提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亦体现出生命的宝贵[17-18]。

3 小结

人是天地精气生化的集聚系统,人体系统不仅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家庭、群体或社区。人体系统为同心圆结构,由外向内分别代表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周而复始,循行周身,保持人体系统的相对的平衡和协调,构成每一个人独特的气场。人体气场与外界环境气场持续恒动,进行着气场的交换,从环境里不断汲取天地精气,在脏腑的综合作用下,转换成精、气、血、津液,实现人的生长壮老。

猜你喜欢
五脏外界整体
外界诱惑大 让你转钱必有诈
云南画报(2022年4期)2022-05-05 06:00:26
失眠与五脏
基层中医药(2020年6期)2020-09-11 06:35:24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10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3:06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设计的外界包容性分析
人间(2015年20期)2016-01-04 12:47:20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40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