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国内外大学艺术教育手段和模式比较研究

2020-02-07 01:29钟华勇
设计 2020年23期
关键词:艺术教育互联网

BASED ON “INTERNET+”ERA, COMPARATIVE STUDY ONTHE METHOD AND MODES OF ART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DOMESTIC AND ABROAD

摘要:基于“互联网+”时代,对国内外高校艺术教育手段和模式现状作对比分析。对比分析了国内外高校信息化建设背景,从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手段和艺术教育模式以及相关政策的角度,分析了国内外典型高校艺术教育的特点。国外高校信息化校园建设智能化和融合度较高,国内的移动互联网+艺术教育方式更灵活多变,国内与国外的艺术教育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有很大不同。新时代下艺术教育内容、方法、理念和模式正经历着新的变革,该对比分析对国内高校艺术教育的“互联网+”意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有所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互联网+ 艺术教育 专业艺术教育 通识艺术教育 体验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12-0032-04

前言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行动纲领[1],要求推动互联网与各行业、各领域深度融合,不断探索和完善“互联网+传统行业”,它标志着我国“互联网+”时代的真正来临。近几年来,基于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国内涌现出大批“互联网+”新产业模式,如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网络课程等。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加入到互联网平台的争夺中,教育也不例外,“互联网+艺术教育”是互联网时代下艺术教育的新形态。

“互联网十艺术教育”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对艺术教育进行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创新教育生态模式。西欧、北美以及日本的互联网技术起步较早,艺术教育的互联网渗透更深入和宽广,作为后起之秀,我国的互联网+艺术教育也取得持续和长久的进步。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基于互联网的艺术教育也呈现出差异化来。文章以国内典型高校与英、美、日等国具有代表性的综合类大学和艺术高校作为对比,分析在“互联网+”时代下艺术教育的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异同点。本研究对国内高校贯彻落实“互联网+”指导思想,主动适应“互联网+教育”新常態,提升艺术教育学科建设水平和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发意义。

一、背景分析

在21世纪初,国外各发达国家基本完成了对高校教育系统的网络化布局,互联网技术在各国高校中已经深入到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的各个领域。以英、美、日三国为例,自1998年始,英国政府及教育与技术部就将信息交互技术ICT (Information and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规划为英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并在该项目持续投入直到高校信息化校园整体建设完毕[2]。1990年,美国克莱蒙大学凯尼斯·格林教授首次提出“信息化校园”(ICP, Campus Computing Project)[3],并着手每年跟踪调查各校信息建设情况,直至2004年各高校的现代化网络布局基本形成。1997年,与中国有相似传统文化背景的日本文部省制定《教育改革计划》,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信息化校园网络,至2005年基本建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IT国家之一。

与国外高校信息化建设相比,我国高校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慢。2003年开始,教育部启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4],明确强调加强高校校园网建设,建立高校师生信息管理服务体系。2005年,国家信息化委员会通过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成为我国首个较全面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强调建立全国教育及科研网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至今基本完成整体建设阶段。本文从各国互联网及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路径,将其分为“互联网普及一开始布局一应用平台一整体建设一智慧校园”等阶段,比较各国的信息化校园建设阶段性背景,如表l所示。 整体上而言,各发达国家英、美、日在校园信息布局上步伐基本一致,起步早、步子快,在我国“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已经全部完成信息化校园布局;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目前基本完成应用平台建设阶段,半个步子已经迈入校园信息化的整体架构阶段,但在应用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智慧化校园”、IT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上严重不足。不过,在当下移动互联网特别是5G时代到来之际,我国高校信息化教育有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起色,“互联网+艺术教育”的崭新面貌仍然可圈可点。

二、国内外高校艺术教育手段和模式对比分析

(一)培养目标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下,国内艺术教育是以市场应用为导向的培养目标。1999年,国家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8],大力推行大学生扩招计划,致力于解决经济发展和就业问题。在这股潮流下,大量的学生投身于艺术设计行业。此后,在国家“紧缺型人才”政策的吸引下,各综合高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开设了艺术专业和相应课程。据统计,全国2000多所高校中,有800多所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其中在上海64所高校中,36所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其中5所为专业艺术院校)。由技术创新带来的产业优化升级促使高校艺术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2014年3月中国教育部改革方向明确提出,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逐步向应用型大学转变[9],未来将以职业技能培养来主导艺术教育模式,以培养应用艺术人才为主。在国内,人们越来越多地将艺术教育的技能提高与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直接挂钩,艺术教育呈现为技能化、职业化、产业模式化特征。

英、美、日等国的艺术教育培养目标提倡多元融合、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在专业艺术教育的同时,注重通识艺术教育的培养。艺术教育在美国的课程中是国家八大核心课程之一,艺术作为通识教育在小学阶段就成为综合教育的核心部分。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指出,“在各门艺术之间以及在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寻求合理的联系”的要求,如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在基础课程里设置了Arts And Society:VisuaIArts(艺术与社会:视觉艺术)[10],研究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开设了Art Therapy(艺术治疗)学科,专注于艺术与心理学、医学的跨界融合。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专家学者就提出要将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等同视之,“科学教育重在培养人的逻辑思维和客观判断力;与之相对,艺术教育是培养人具有主体性、独创性和美的价值判断力”,强调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从人格主体塑造与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艺术教育的不可或缺性。以早稻田大学为例,大学通过开设艺术理论、哲学等人文艺术类课程,培养学生的思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以达到综合教育的目的[11]。

(二)教学方式与手段分析

国内教学手段由传统单一向信息化、数字化过渡阶段,借助移动互联网实现“互联网+艺术教育”的“弯道超车”。互联网时代,传统的“说教”方式越来越行不通,国内专业艺术班平均每班大于30人,教学效果难保证,教学体验令人担忧。目前这一现状正在改变。全球化的优质课程资源垂手可得,大型开放的优质在线教学课程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使学习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学到国内外最好大学课程。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有超过500所高校建设并上线达到5000门慕课,国内利用慕课学习的人数已经突破7000万人次,其中人文艺术类课程占据近3成[12]。借助慕课资源,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了“翻转课堂”教学,或通过微课来辅助教学,微课的主要载体是短视频,短视频本身就是一门视听艺术,好的微课能让学习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的熏陶。“互联网+”时代以来,国家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经济,教学手段越来越轻便化和智能化,艺术教育有了全新的面貌和教学体验,如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正在推进建设的“学习通”APP辅助教学工具,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教学文档上传至“学习通”,学生通过手机端可随时阅读和学习教师上传的资料;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学习通”设置签到、调查、抢答、提问等互动活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上传文件、图片、视频等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等。“学习通”APP还可以通过“课堂报告”、“学情统计”和“成绩统计”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监测。如图l所示。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各高校艺术教育类学科已经建设了超过400门人文艺术类的“学习通”移动端课程。

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校园网络系统很早就实现了师生“一号通”,“一卡通”,学生可以凭一个账号或一张卡无阻通行校园的图书馆、公共电脑以及工作室门禁等。集成的网络系统为教学提供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多样化保障。以美国西佛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West Verginia)的Digital Storytelling(数码故事)课程为例,学生使用一号通登录校园网后,可同时登录集成的Ecampus(电子校园),加入Digital Storytelling课堂,参与线上课程互动[13]。

即使建有完善的信息化教学系统,国外各高校更崇尚于真实的教学体验和教学互动。温切斯特艺术学院大多采取“主题一项目式教学”,以真实的课题项目来训练学生的专业素养。学院建立真实的情景实训室,学生在学校就可以体验到真实的一线企业的设计环境。美国的专业艺术教育秉持小班制教学,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的Expanded Media(媒体拓展)课程,每学期人数在10人左右,课程由“分享一讨论一创作”三部份组成,教师的角色更像一位导演,这种体验式的艺术教育,学生的共情能力和获得的专业教育的影响更加深远;Graphics Design(图形设计)课程在讲解文字排版设计时,借助H5网站,学生可在线练习文字的字距、行距、方向、位置,完成后点击“计算分数”,就可以查看练习结果,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度与参与度;Intern in Design(设计实习)课程不仅实行“项目式”的工作室化教学,工作室还在Facebook上建立了课程小组,成员可随时将设计作品上传至社交媒体的小组群内,实时更新动态,供大家点评和建议。日本高校也善于利用网络平台,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技术进行信息化和社交化,鼓励学生将作品上传至社交媒体上进行交流,如图2所示。其中,Studyplus是日本非常流行的学习社交平台,它不仅可以图表化地记录学习数据,系统还会根据大数据的计算引导用户添加与自己学习相同内容的人为好友,并可在TimeLine上看到好友的学习动态。

(三)传统与现代艺术教育理念分析

我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目前正处于技术革新和产业优化升级的典型阶段,国内艺术教育体现为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理念的交融并行的局面。2018年,国家首次提出文化自信,倡导工匠精神,主张“国潮”的文艺复兴,实现“中国制造2025”[14]。全国各地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发展地方特色专业,利用互联网技术结合当地的传统资源优势进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湖南工艺美术学院开设的湘绣专业,江西景德鎮陶瓷大学的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现代陶艺创作;又如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则借助地域优势,使用科技手段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的数字媒体艺术。2016年起,由上海市教委主办的大学生文化创意设计比赛一汇创青春,掀起了非遗文化和海派文化设计高潮,设计比赛中涌现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作品,展现了校园创新面貌,如图3所示。改革开放30年来,艺术教育大力推行现代主义设计,学习和借鉴西方的现代主义设计方法,利用现代化材料和先进的制造技术对传统艺术进行融合,为我国的传统艺术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英、美是现代艺术教育主要发源地,也是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的贯彻者和代表者,西方各国培育了丰富的现代艺术教学理念,也有着基于人本主义的现代艺术教育哲学,从英国工艺美术创始人威廉·莫里斯的“设计师应该身负社会责任感”到美国工业设计师亨利·德芙莱斯的“为人的设计”,从马克·扎克伯格的互联网商业帝国facebook到史蒂文·乔布斯畅销全球的苹果手机设计,足以说明西方艺术教育的影响力。日本的传统文化与中国有相似之处,在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化设计以及国际化设计的融合度来讲,日本贯彻得更彻底。1879年,日本颁布《教育令》,要求日本的教育模仿美国的教育模式,学生接受丰富全面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同时拥有各自细分的专长。在开放融合、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下,逐渐形成西方的现代教育观念与本土传统文化并存的艺术教育面貌。位居日本排名前十的国立综合大学一筑波大学仿效美国艺术类高校的学科设置,设立了专业艺术群,包括四个艺术专业、十五个专业方向。专业群的设立基于“以人为本、细化专业、培养技能”的现代教育理念,同时强化日本传统工艺与现代工业的结合。从筑波大学的艺术专业群的教学实践来看,日本形成的西方现代教育观念与日本传统文化并存的艺术教育面貌,为日本成为全世界制造强国,乃至其电子设计、动漫设计占全球70%市场份额不无关系。

由于各国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同,在推进互联网+艺术教育的模式和方式也不一样。如美国,由联邦政府负责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和领导,各州和学区承当具体的教育责任;英、日属于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类型的教育管理体系,一般由政府统一发布政策,地方、學校、和社会协调推进。这样既有多方力量支持参与,也能体现教育方式的灵活性、个性化需求和多元化。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主要以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研究学者与专家也参与制定并提供建议,由下级或者各地区高校统一贯彻落实。技术形态和意识形态决定了艺术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同。综上,比较各国教育特点如表2所示。

三、对国内艺术教育的借鉴和启发

“互联网+艺术教育”模式,对知识的重组、融合、跨界、创新驱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了解国内外新时代下的艺术教育,取长补短,对我国的艺术教育有长远的意义: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重视通识艺术教育对人格的培养。在西方国家,艺术教育的国家标准是“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这里不仅有对专业艺术教育的要求也有对通识艺术教育的要求。专业艺术教育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同时培育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技巧和艺术鉴赏能力;通识艺术教育能引导一个人自觉地完善人格与情感培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并能最大程度地发展创造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专业艺术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高校为社会建设输送了大量艺术设计人才,但通识艺术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仍然不够重视,国内的艺术教育现状形成一定失衡状态。我国艺术教育片面强调艺术教育的专业化,而忽略了通识艺术教育的普适性和对人格重建的作用,造成了部分民众会欣赏、懂艺术而大部分完全不理解艺术为何物,从而导致民众情感的缺失、人格的缺陷和内心的迷茫。因此,在互联网大时代下,艺术教育应当树立科学育人的教育观念,加强艺术教育的专业性及其通识性的融合,建立艺术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完善校园网络一体化建设

学校信息交互的基础是校园网络一体化建设。近年来我国在硬件上的投入逐年加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但在软件技术以及管理人员的培养上尚且不足,缺少互联网核心技术开发、编程、设计、管理与数据融合,国内的校园信息一体化建设仍处于摸索、借鉴阶段。我国高校应在网络的集成化、系统化、智能化、兼容性等方面与国外逐渐减少差距,这是线上体验式教学的基础。重视艺术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逐步建立物联网校园,以人为本,优化教学环境.提升师生的教学舒适度,建设信息化的“产、学、研”创意基地和情景实训中心,为实践教学提供保障。建立校企合作,打通学校一企业人才输送渠道,创建创新、创业平台,创新教学方法,制定适应新时代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

(三)实现“传统文化+现代艺术教育”的紧密结合,提升审美力

在“互联网十商业”模式刺激下,中国各地的本土传统文化,也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壁垒,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突围。但有相当部分传统文化或因太过保护或因缺少时代创新性,而鲜有传颂,甚至濒临失传的境地,究其本质还是在于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教育与现代艺术教育相结合所产生的审美偏差的问题。一些创作者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形态的设计过程中,与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粗暴结合,毫无审美意识,最终设计出洋不洋、土不土的“艺术作品”,令人啼笑皆非。互联网时代,文化生产朝着产业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在传统工艺的教育中,我们应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大胆尝试;在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强化我国传统工艺与现代工业设计的结合;在教学设计中,发掘地方特色文化,结合区域及民族文化传统,形成独具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

(四)提升学生的情感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互联网+”时代以来,借助于大数据、人工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技能,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改变着传统的专业艺术设计现状。在学习能力、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上,人类远不如机器人。教师应积极变革思维,开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情感化设计。艺术教育是基于情感的教育,提升学生对作品的感知力和分析能力,学习人,了解人,发掘人类的潜在需求,使艺术作品更贴近人;注重发扬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辨能力。设计行业是个表达的行业,提升设计师的表达能力尤其重要一无论是视觉表达能力,还是故事的表达能力。艺术教育不仅要使学习主体去理解、感知浸透了作者情感的艺术作品,而且要动员和推动学生用自己的感情去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并激励学生去想象和创造美好。

经过“十二五”的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已得到较大改善,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5G技术的发展,大有赶超发达国家的趋势,为今后“互联网+艺术教育”铺平了道路,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信息化在深度应用、融合创新方面仍存在差距。“互联网+”时代就是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艺术教育者应树立科学发展观,用面向未来、面向全世界的勇气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艺术教育之路。就如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欲望激发起来。”[15]。“互联网+艺术教育”不仅仅是“1+1=2”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艺术教育者的创新和灵活运用,使“互联网+艺术教育”达成“1+1>2”的效益组合。在“互联网+”时代下,艺术学科本身的理念与特征也在不断变化,艺术教育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和世界未来的需要而与时俱进。艺术不能为人们提供衣食住行等物理需求,但是可以使人的生活更丰富,使人内心充满感动与幸福,艺术教育对我国人民幸福感、整体素质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互联网+”发展背景,通过对比各国艺术教育方法、手段和培养模式,分析了国内外的艺术教育现状和不同点,对我国当代艺术教育有一定启发和借鉴意义。在对比分析中,由于文章涉及的互联网技术参数众多,很难全面地从技术的角度细分各国在“互联网+”时代下艺术教育的差异,这是今后尚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 [2015-7-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 htm

[2]張铁道等,利用网络技术改变教育方式英国的经验极其对我们的启示,当代教育科学[J],2003 (12):I9-22

[3]李思寰,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综述,中国管理信息化[J],2009,12 (24):119-121

[4]《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EB/OL] http: //www.edu.cn/20040325/3102277 shtml

[5]李思寰,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综述,中国管理信息化[J],2009,12 (24):119-121

[6]吴砥,余丽芹,李枞枞,尉小荣,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推进路径及启示,电化教育研究[J],2017 (9):513

[7]丁春玲,何奎,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J],2013 (460):99-101

[8]张情、邬丽群,基于协同培养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民族高等教育研究[J],2015 (4):30-35

[9]《中国教育报》 2015年4月2日3版

[10]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视觉艺术学院[EB/OL]:htIps://imnolsstale edu/acaderrucs/interest-art8comnumication-media/

[11]韩聃,日本高等艺术教育的特点及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J],2018,296 (12):87-91

[12]王伟、田长海,我国高校慕课建设现状研究,北京教育[J],2019 (4):69-72

[13]钟华勇,美国大学现代化教学技法运用的启示,教育教学论坛[J],2019,13 (3):38-39

[14]中国制造2025,中国政府网[EB/OL]:http: //www gov.cn/zhuantl/2016/MadeinChina2025-plan/mobile htm

[15]钟华勇,美国大学现代化教学技法运用的启示,教育教学论坛[J],2019,(13)3:38-39

猜你喜欢
艺术教育互联网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