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36例临床观察

2020-02-07 01:15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充血性气虚左室

郭 陈 鑫

(河南省滑县中医院 安阳 456400)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其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左心功能不全、心排出量下降、肺淤血、急性肺水肿、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根据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神经内分泌激活、运动耐力下降、心脏功能异常等,不仅会影响生活质量,还会威胁其生命安全[2]。根据中医的描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为气虚血瘀型,以心脑疼痛、喘息、心悸、少尿水肿、心脑疼痛剧烈等为主要表现,故在治疗中,可以结合中医药归脾汤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归脾汤可以从根本上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进行改善,促使心功能尽快恢复正常[3]。本次研究取2017年4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72例气虚血瘀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气虚血瘀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归脾汤治疗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将2017年4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气虚血瘀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72例作为研究目标,采用随机信封法,将研究目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男23例,女13例;年龄44.9~66.7岁,平均年龄(55.4±11.3)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病2例,风湿性心脏瓣膜7例,冠心病1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0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原发性冠心病病程4.5~11.2年,平均病程(7.5±2.5)年。观察组男24例,女12例;年龄45.7~67.1岁,平均年龄(55.4±10.6)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病1例,风湿性心脏瓣膜7例,冠心病1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1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原发性冠心病病程5.0~11.5年,平均病程(7.8±2.4)年。分析两组基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院伦理会已批准本次研究。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对气虚血瘀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判定标准对病情进行确诊,即气虚血瘀型患者以心悸、不能平卧、心胸疼痛剧烈、喘息、脉弦涩、少尿水肿等对病症进行诊断[4]。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与诊断标准相似者;病情稳定者;与我院签署知情书者。

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损害严重者;下肢皮肤感染者;精神疾病者;严重房室传导阻滞者;糖尿病足溃烂者。

1.4 方法

患者到院后,以其临床症状为依据,给予相应检查,明确病情后,对照组用常规治疗,即严格限制钠盐的摄入,以临床症状为依据,给予氢氯噻嗪片(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166,口服,25mg/d)、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口服,100mg/d)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增加归脾汤治疗,药方组成:甘草6g,车前子、桂枝、猪苓各10g,远志、泽泻、白术、龙眼肉各15g,酸枣仁18g、当归、党参各20g,黄芪30g。将药物混合,每天一剂,早晚分开服用,连续用药2w后观察临床指标。

1.5 分析指标

分析心功能、血液流速相关指标、治疗效果。

心功能:LVESD(左室收缩末经)、LVEDD(左室舒张末经)、LVEF(左室射血分数)、LVSF(左室短轴缩短率)。用心脏彩超进行测定。

血液流速相关指标: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高切黏度、低切黏度。

2 结果

2.1 心功能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心功能较优,P<0.05,见表1。

组别LVESD(mm)LVEDD(mm)LVSF(%)LVEF(%)对照组治疗前49.01±5.9761.00±7.3146.08±4.9638.49±4.77治疗后45.98±5.46#56.34±5.37#49.37±5.13#44.28±4.69#观察组治疗前49.38±6.0860.97±7.2846.68±4.6838.78±4.59治疗后43.44±5.27#*51.25±5.67#*52.08±5.38#*48.15±5.00#*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2 血液流速相关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血液流速相关指标优于观察组,P<0.05,见表2。

组别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mpa.s)低切黏度(mpa.s)对照组治疗前40.54±4.281.67±0.308.21±1.53治疗后36.35±5.51#1.54±0.22#7.22±1.43#观察组治疗前39.33±4.311.68±0.298.19±1.49治疗后33.27±5.31#*1.43±0.21#*6.25±1.44#*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是由多种病因或疾病共同作用,改变心功能,使心脏失去代偿功能而引起的一种疾病[6]。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描述其属于心衰、心水、心胀等范围 ,其中心水者身重而少气,患者不得卧,水在心下,而引起短气、恶心不饮等,故主要病机为正虚血淤、瘀水互结所致,且中医认为,久病必厚爱,久病入络,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多为气虚血瘀型。

在常规治疗中,氢氯噻嗪片、阿司匹林药物,在营养神经的同时改善临床症状,但其并不能从发病机制上来改善病情。而归脾汤可以从根本上对患者病情进行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归脾汤方中的黄芪可以活血、补气,作为君药;当归能活血、补血;党参能养心、益气,对血液的运行具有推动作用;龙眼肉、远志、酸枣仁可养心安神;白术、茯苓能利水;丹参可活血袪瘀;泽泻利水、消肿,桂枝具有清热解毒、滋养经脉、镇痛消炎等功效;甘草调和诸药,可进一步提高药方活血化瘀作用,改善心功能的同时,改善血液流速,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气虚血瘀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归脾汤治疗效果显著,且对改善心功能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充血性气虚左室
超声心动图对不同主动脉瓣病变患者主动脉瓣置换前后左室功能变化评估价值研究
卡维地洛联合尼可地尔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及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分析
心脏超声配合BNP水平测定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M型超声心动图中左室射血分数自动计算方法
参附汤加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50例临床观察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RDWTNF-α及UA水平变化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68例——附西药治疗52例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