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祥,朱凤荣,孙兆静
(1.安徽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11;2.合肥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11)
近年来,课程思政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主题,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了及时、科学和客观地把握当前课程思政的研究动态、趋势以及不足,本文采用Citespace 数据分析软件,对近三年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和评述,从而为课程思政的前沿性问题研究、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可参考和借鉴的资源。
党的十八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各地各高校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改进加强、三全育人协同推进等方面出真招,见实效。其中,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和践行就是这场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一般认为,上海高校是课程思政改革探索的排头兵。自2014 年以来,上海高校以课程“大国方略”为开端,掀起了中国系列课程建设的高潮并形成规模效应,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并在全国范围内产生极大影响。课程思政的理论渊源来自于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明确指出,高校“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段论述把课程思政的研究推向了前沿,进一步掀起了学术研究的高潮。2018 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 号)首次将“课程思政”写入政府文件,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随后,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 年本)》(教社科函〔2019〕9 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均提及“课程思政”内容,包括“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专业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已成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科学界定课程思政的内涵是相关问题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学者们对于课程思政内涵的认知尚未统一,观点集中如下。
1.理念说
该观点认为课程思政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突破与创新。有学者系统分析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孤岛”困境、“两张皮”现象,提出课程思政是各类课程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实现育人功能的一种教育理念〔2〕。这一新理念改变了原有毕其功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役的做法,使其他课程成为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3〕。通过课程思政理念的创新,充分挖掘了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4〕。
2.融入说
该观点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从而实现课程育人。如宫维明认为,课程思政是在以传统“思政课程”为主渠道的前提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精神融入到所有课程中,完成全程育人、立德树人目标〔5〕。陆道坤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教育方法,它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要求和内容融入各门各类课程设计、教材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各环节、各方面,从而建构全课程育人格局〔6〕。
3.转化说
该观点主张课程思政就是要求把知识转化成德性和能力。邱伟光认为,课程思政是指高校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性,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能力,成为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7〕。
4.范式说
该观点认为课程思政的实现具有价值范式可寻。肖香龙和朱珠认为课程思政是在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有机统一原则下,在所有的课程教学中提炼出课程中蕴含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价值范式,使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有正确的方向〔8〕。
5.系统说
该观点从教学体系的系统性角度理解课程思政。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系统,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过程的组织中,从而实现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价值观塑造的统一,构成了开放的教学体系〔9〕。
6.实践说
该观点主张课程思政弥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足,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赵继伟分析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多侧重理论教育,指出课程思政侧重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它克服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单打独斗的局限〔10〕。邱仁富也主张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为载体、以各学科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契入点、以课堂实施为基本途径的育人实践活动〔11〕。
综上,尽管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课程思政概念的认知各有侧重,但在育人目标指向、思政元素融入、协同育人功能等基本要素上是一致的。课程思政就是指围绕立德树人目标任务,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各门各类课程,开发它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各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课程思政不是单设一门或几门课程,也不是专业课程思政化或者思政课程专业化,而是各门各类课程在坚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在课程教学中将思政之“盐”融入专业课程之“汤”中,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品出“思政味”,从而实现价值引领功能。
本研究的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采取高级检索的形式以“课程思政”为篇名,跨库选择期刊、特色期刊、教育期刊,根据标题、摘要和关键词,去除报纸、辑刊、会议文献、新闻报道等不相关论文,精准查找到近些年全部期刊论文1 302 篇(截止日期2019 年9 月15 日),其中发表在CSSCI 期刊上的论文68篇。通过利用中国知网文献导出功能,将获取的1 302 个样本以Refwork 的格式导出并进行格式转换,建立样本数据库。
本研究采取的数据分析工具是Citespace 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信息可视化是对大规模非数值型信息资源计量处理的一种重要方法。利用Citespace 软件,可以把某领域的文献数据信息绘制成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获取某领域的研究热点、趋势。本研究运用Citespace5.5.R2软件,绘制“课程思政”研究的知识图谱,通过分析图谱中不同节点及大小、中介中心性、突现主题等信息,展现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是学术论文研究主题的高度凝练,在Citespace 软件信息处理中,关键词也是数据分析的重要节点类型,关键词的频次常被用来确定某个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本研究的数据处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将样本数据库导入Citespace 分析软件并对相关参数进行设置。其中,根据本研究的主题,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运行生成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第二步,在关键词知识图谱生成过程中,注意“高校”“课程思政”等关键词与本研究主题重叠,属于无效且无用关键词,需要剔除。第三步,对关键词知识图谱进行分析。在知识图谱中,关键词通过圆圈节点标示,节点大小代表着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圆圈节点颜色的深浅代表关键词在研究时间范围内的突现率,颜色越深说明突现率越大。不同节点间的连线代表互相间的关联程度,连线的粗细代表关联程度的高低。图谱中关键词字体的大小代表中介中心性,字体越大表明中心性越强,关键词越重要。
一是“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新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将获取的1 302 篇期刊论文(含CSSCI 论文68 篇)按照发表时间次序进行分类,得到时间序列分布情况。通过对时间序列分布情况分析得出: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完全集中于2017、2018、2019 年三年(见表1),说明“课程思政”是高校教育教学领域研究的新星;从2017 年至2019 年研究成果的发展趋势看,近三年“课程思政”的研究每年呈爆发式增长,说明课程思政的研究炙手可热,也是该领域研究的热星。其中,2018 年、2019 年增幅最大,可能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的相继召开有关,引起了学术界对“立德树人”和“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等问题的热烈讨论。
表1 课程思政期刊论文时间序列分布情况
二是“课程思政”研究成果的质量还不高。虽然近三年“课程思政”研究的期刊论文达1 302 篇,但发表在CSSCI 期刊的论文仅68 篇,占比仅约为5%,和近些年“课程思政”的研究热度远不同步,说明“课程思政”研究的内容质量还不够高。期刊的学科属性一定程度反映了学者们对课程思政研究的视角。从CSSCI 期刊杂志分布来看,研究论文主要刊载在教育学类和思政类期刊上。其中,教育学类期刊的载文量共有26篇,思政类期刊的载文量共有30篇,这表明学者们主要从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视角研究课程思政问题。
三是缺少较为稳定成熟的研究者群体。洛特卡定律认为:“在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写一篇论文的作者至多占全体作者的60%。”〔12〕本研究利用Citespace 软件对1 302 篇论文的第一作者进行统计分析,共有1 218 人。其中,发表一篇论文的作者共计1 146 人,占全体作者的94%,远高于洛特卡定律,发表两篇及以上相关论文主题作者仅72 人,表明“课程思政”的研究者群体还不稳定持续,不排除部分研究的“蹭热”现象。
热点主题是指在特定时间范围内,学者们围绕某一领域的话题共同研究探讨的问题。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可以形象反映“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主题。本研究按照数据处理的一般步骤,利用Citespace5.5.R2 软件生成了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图1)。可以清晰地根据节点的大小看到,近三年“课程思政”有关研究的高频关键词主要为教学改革、思政课程、思政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为了进一步验证所获取高频关键词的科学性,通过后台处理得到频次排名前二十的关键词的中心性信息(见表2)。关键词的中心性数值越大表明关键词的中心性越强,中心性越强的关键词在共现知识图谱中的“媒介”作用就越大,也说明它们是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数据显示:关键词“教学改革”的中心性是0.30,“思政课程”的中心性是0.41,“思政教育”的中心性是0.30,“立德树人”的中心性是0.24,它们远高于其他关键词的中心性,证明教学改革、思政课程、思政教育、立德树人是近几年“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主题。
图1 课程思政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表2 课程思政关键词的中心性信息(频次排名前二十)
教学改革是研究的最大热点。毫无疑问,课程思政为教学改革而生,目的就是克服思政课程在育人层面的“孤岛化”困境,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通过知识图谱分析发现,与教学改革共线的主要节点有“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路径”“实践”“人才培养”。文献梳理发现,有关教学改革的研究集中在改革障碍、改革路径两个方面。刘清生从教师能力的角度指出,认识偏差、理念缺乏、能力不足、责任淡薄、协同乏力等是课程思政改革的障碍〔13〕。史巍认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主要面临衔接问题,包括与思政课程、学科体系、教育教学体系、保障体系等有效衔接〔3〕。王敏和王滨重点关注了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问题,即难以在评价体系上简单划一〔14〕。教学改革的路径研究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宏观研究是指就课程思政改革的整体共性而言,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在于教师思政意识的激发、专业课思政元素的挖掘、学科特殊方法的运用〔15〕。微观研究主要结合具体课程提出举措。有学者立足外语学科的特点,从课程思政资源库、示范课程、教学指南和教师队伍等方面提出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体系〔16〕。
思政课程是研究的第二大热点。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定位、关系以及同向同行问题是研究的焦点。通过知识图谱分析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融合”等主要节点与思政课程共线,说明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较强。研究成果具体体现如下:在两者的定位问题上,思政课程是立德树人体系的核心部分,发挥主渠道作用;课程思政是有益补充,属于综合素养课程〔11〕。就两者的关系而言,二者的本质联系体现在任务和目标上的共同性、方向和功能上的一致性、内容和要求上的契合性等方面;二者的不同侧重体现在思政内容、课程地位、课程特点和思政优势等方面〔17〕。在两者同向同行问题上,有学者认为,“同向”解决的是政治方向、育人方向、文化认同的一致性问题,“同行”解决的是共享发展的问题,“同向”是“同行”的前提,“同行”是“同向”的目的〔11〕。也有学者侧重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同向同行研究,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需要相互靠拢,互相借鉴内容与方法,形成协同效应〔18〕。
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知识图谱分析发现,与思想政治教育共线的主要节点有“协同育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等。关于这一热点,学者们的研究集中于课程思政对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探讨。观点如下:课程思政是在反思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使命、功能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逻辑的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升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转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构〔19〕;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现实性和穿透力〔20〕;达到可亲、可爱和入脑、入心的教育教学效果〔21〕。课程思政也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契合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彰显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特点,促进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构建〔22〕。
立德树人是研究的又一热点。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学者们普遍认为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通过知识图谱分析发现,与立德树人共线的主要节点有“人才培养”“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崔涛提出,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载体〔23〕。伍醒和顾建民从课程德育比较的视野出发认为,课程思政提出了“以德为先”的课程价值论以及“立德”“求知”相统一的课程发展观,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系统化落实〔24〕。
近年来,课程思政的研究进程不断演化。为了进一步分析和把握课程思政研究热点的发展进程,利用Citespace5.5.R2 信息分析软件,选择Selection criteria 为Top 20 per slice,使用Clustering功能对关键词进行聚类,绘制了Timelines 视图(见图2),该视图将课程思政研究的相同聚类的文献置于同一水平线之下,可以清晰显示各个聚类之间的关系和聚类中文献的时间跨度。Modularity 是网络模块化的评价指标,其值越大则聚类越好。当Q>0.3 时,网络社团结构是显著的,且一般Modularity值在0.4~0.8 之间适合聚类〔25〕。Silhouette 主要衡量网络同质性,S 值趋近于1,表明网络同质性越高,S>0.5 表明聚类合理。图2 的左上角显示,本研究Q=0.440 3,S=0.662 5。基于此,可以分析课程思政研究的阶段跌进以及每个阶段研究的热点问题。
图2 课程思政关键词Timelines视图
分析发现,课程思政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步期(2017 年),该阶段学者们研究的焦点集中于基础理论研究,包括: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之间的关系,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功能等。第二个阶段是深化期(2018 年至2019 年),该阶段侧重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应用研究,包括: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融合路径等。从关键词聚类来看,近三年课程思政研究集中体现为实践路径、教学方法、协同育人以及与思政课程的关系探讨,这与课程思政的研究热点保持了一致。其中,聚类0-4 的排序依据文献数量的多少而定,最大的两个聚类是聚类0 和聚类1,说明研究文献较多,其次是聚类2-4,关键词聚类同样反映出课程思政研究经历了从基础理论研究向实践应用研究深化的发展进程。
突变词分析可以判定某一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突变词是指在短期内频次发生显著变化的关键词。利用Citespace5.5.R2 软件在Term Type 参数设置栏选择Burst Terms 并运行软件,可以得出课程思政关键词突现情况信息:关键词“专业课”“育人”突现强度最大,分别为3.983 2、3.314 8;其次是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突现较为明显,突现强度均为2.275 4,最后是关键词“教书育人”,突现强度为1.623 5,且它们的突现年份均始于2017年,随后呈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从突现词出现的时间来看,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国家政策精神保持高度一致,得益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从突现词的内容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进中加强、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课程思政研究发展的趋势。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研究的兴起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实现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理论问题,系统回答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各种实践问题,是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创举。从上海高校的基层探索到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课程思政的制度化建构标志着教育领域一种综合育人理念的形成。本研究运用Citespace 软件进行数据的可视化分析,揭示了近三年课程思政的研究热点、演进和趋势。研究发现:①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新星和热星。学者们主要从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视角研究课程思政问题。②近几年课程思政的研究有四大热点,分别为教学改革、思政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③课程思政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起步期、深化期两个阶段,经历了从基础理论研究向实践应用研究深化的发展进程。④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进中加强、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课程思政研究发展的趋势。⑤课程思政的研究还存在成果质量不够高,缺少较为稳定成熟的研究者群体,部分研究的“蹭热”现象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