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朝霞
(大理大学图书馆,云南大理 671003)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卢嘉锡曾指出:“培养科学工作者的老师们要教会年轻人学会表达,表达是很重要的,一个只会创造不会表达的人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合格的科学工作者。”医学论文是表达学术思想、传播科研成果,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工具。开设系统的医学论文写作课程,进行医学论文写作能力培养,是培养医学生科研能力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
从2017 年9 月至2017 年12 月,我们以大理大学的临床专业研究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及访谈方式对大理大学医学生的医学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对自身掌握的有关医学论文写作知识的主观评价,对有关论文写作知识的客观掌握情况,以及对论文写作课程的要求和建议等。在“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的课堂上让学生集中填答问卷。通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什么是科学研究、如何进行科研设计模糊不清,而对医学论文的格式以及投稿相关注意事项等内容均一无所知。这与之前其他高校对医学生和住院医师论文写作能力状况的调查所得出的结论〔1〕极为一致。
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能力的提升主要得益于相应的课程体系设置。既然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如此令人堪忧,还得从其相应的课程设置入手寻找原因。
针对这个问题,笔者一方面做了大量的文献调研,另一方面通过网络、信函等多种途径向国内其他不同层次有代表性的医学院校索取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安排等资料,以此调查国内目前医学论文写作课程建设的情况。调查显示,国内医学论文写作课程作为一门非医学专业基础课程,长期以来一直得不到医学教育的足够重视。自1996年起,我国武警医学院先后在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各层次学生中开设科研论文写作课程,收到良好效果。国内学者逐渐认识到培养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重要性,并呼吁为医学生开设相关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医学论文写作课程的开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①仅有部分高校开设了此课程,有很大一部分高校的相关课程建设还是一个空白;②面向学生层次多为硕士博士研究生,而本科生、专科生开设较少;③缺乏针对性的课程教材,多采用各校自编的教材,教材质量参差不齐;④尚未形成专业师资队伍,授课教师或由高校学报的编辑、公卫学院的流行病学或统计学教师担任,或是社科文学方面的教师、图书馆从事信息检索教学的教师等,无相应专职教师,导致开设课程的随意性和差异性;⑤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枯燥,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学生能力提高不明显;⑥学科理论研究薄弱,没有形成一门学科。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大众解除病痛、增进健康的临床医生。医学生自入校就面临繁重的医学专业课程学习任务,其他人文素质课程得不到医学教育决策者的重视,甚至包括论文写作、统计学、科研方法学等实用性很强的医学方法学课程也被逐步边缘化,课时严重压缩。据调查了解,大部分医学院校,包括笔者所在的高校,即便大部分师生知晓论文写作能力的重要性,学校领导也不断在教学工作会议上强调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但局面仍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学生得到的仍仅仅是以讲座形式的肤浅介绍或者通识课程形式的随意性讲授,更遑论严格的教学管理。
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是21世纪创新型、研究型医学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培养新时代的医学人才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医学专业知识学习与临床技能传授上。希望更多的医学教育决策者意识并真正重视这个问题,广大的医学教育工作者也能真正转变观念。
课程作为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育载体,其体系建设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核心,关系着医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教育改革的核心〔2〕。目前国内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以三段式(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三个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为主,课程体系结构僵化单一,医学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难以归入上述哪一个阶段,从目前开设的相关课程的名称来看,多以“科研方法”“实验设计”等为题,这些课程未能涵盖医学生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培养的全面系统的内容,如科研选题、文献检索与阅读、数据采集与处理、论文写作发表等〔3〕。因此,为了加强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必要从整体上对医学课程体系进行重构。
在现有的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人文课程体系之外增设“学术素养与科研能力课程体系”,调整各课程体系的比例和结构关系,将“医学论文写作”“医学信息检索或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或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医学科研方法学”“医学逻辑学”“循证医学”等相关课程统一纳入该课程体系进行管理。该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应把握三个层次:一是科学方法的熟知,二是科学思维的训练,三是科学精神的塑造。由此在观念上真正重视医学生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医学课程体系的整体层面确认医学论文写作课程的应有地位,从课程体系的微观层面重新打造医学论文写作课程的具体建设。
医学论文写作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核心课程之一,和其他医学专业课、基础课、科研方法学课程等,在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上存在着系统性和连贯性,在教学实践中应采取措施打破课程界限,通过多维度整合课程内容。如在纵向课程融合中,我们将医学论文写作课与医学信息检索课(文献检索课)合并教学,课程的前半部分由信息检索课的教师讲授文献检索知识,然后由论文写作课教师讲授医学论文的撰写及发表等知识。在讲授过程中教师须将两门课程融会贯通,文献信息检索要针对论文写作的相关专题,论文写作要充分利用文献检索中搜集到的相关信息。这种合并教学使得每门课程都学有所用,学生综合能力大大提升,国内已有部分高校进行相关方面的教学尝试且成效显著〔4〕。在横向课程内容融合方面,除了讲授基本的写作方法、论文写作常见错误、论文的投稿与发表,还应延伸拓展SCI写作与投稿、医学科研选题与实验设计、数据采集与处理等相关专题,丰富课程内容,针对学生亟需的问题进行讲解。
针对医学论文写作课程的时间安排,建议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一、二年级开设选修课,重点讲授医学写作史、科研设计等相关内容,参阅优秀医学杂志,到编辑部见习,使学生对写作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第二阶段在三、四年级开设必修课,讲授论文的选题、不同题材论文写作格式、写作重点等内容,并指导学生尝试写作论文,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不同题材医学论文的写作格式、写作技巧及写作重点〔5〕。教学方法上紧扣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等开展课程教学,以此增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搭建师生互动平台,如QQ 或微信交流咨询群,以便课后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自由讨论和随时咨询,或提供一个电子信箱给学生,鼓励他们随时联系。另一方面,应鼓励他们多多学习文献检索知识与技能,培养信息素养,查阅国内外的最新文献,了解研究热点和现状,从而发现新的科研或者论文选题。课程考核方式上,采用医学综述撰写的方式,让学生结合各自毕业论文选题,通过认真查阅资料、深入思考、分析整理,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的论文写作知识和技巧,完成一篇综述论文,教师按照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制定严格评分标准,来检验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
讲授医学论文写作的教师,与其他医学专业课教师不同之处在于,授课教师除了需要有良好的医学专业知识背景,还必须具备丰富的研究与写作经验,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等科学哲学素养〔6〕。因此,聘请医教研一线的那些硕果累累的优秀专业教师,结合专业理论和临床实践来讲解医学论文写作技巧,发挥专业课教师在论文写作指导上的主导作用,这是较为理想的师资选择。但这种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无法对医学论文写作形成完整而系统性的基础认识,若把握不当则华而不实,流于形式。此外一些刊物尤其是高校学报的资深编辑、主编,有着丰富的稿件修改经验,对于论文写作要领和写作重点了然于心,也可聘请为授课教师参与讲授。他们还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到编辑部见习,了解稿件在编辑部的审稿流程及稿件的一些常见问题,从而让学生获得对论文写作知识和技巧方面的感性认识,同时还可鼓励学生向学报期刊投稿,增加他们科研写作的热情,利用多种途径和学习方式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医学论文写作能力。
编写创新实用的医学论文写作规范化教材,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医学论文写作方面的参考书种类不多且质量良莠不齐,教材建设严重滞后于师生教学的实际需求。一方面教材编写组应精选优秀的教师,并广泛征求课程专家意见;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注意搜集整理学生在医学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及不同类型论文写作模式的教案,编写适合各高校自身学情特点的校本参考教材。还应编写相应的中英对照版教材,以培养学生医学英语论文写作能力。
医学论文写作课程的改革效果如何,是否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和写作水平与能力,会有怎样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幅度如何。我们通过以下调查研究予以实证。
选取课程建设后的2018 级医学研究生(A 组,102 人)和建设前的2017 级医学研究生(B 组,98人),两届学生分别在大一秋季学期接受了改革后的和传统的“医学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分别对两届学生进行考核,方法为闭卷理论考试结合综述论文写作,对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分析,用频数分布进行描述,用SPSS12.0 统计软件分析。具体见表1。
表1 学生成绩统计〔n(%)〕
通过对改革前后的两届学生的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学习结束后A 组学生相对于B组学生综合成绩明显提高,表明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效提升了医学研究生对论文写作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和掌握程度。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对象及分组同上,A组学生102 人,回收有效问卷93 份,有效回收率91.2%。B组学生98人,回收有效问卷89份,有效回收率90.8%。主要了解学生对教学提高自身论文写作能力、资料获取能力的效果评价。两组学生采用同一份调查问卷。结果见表2。
表2 学生对自身能力提升的效果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A 组学生对于改革后的教学能提高论文写作能力的作用中,认为很好和较好的有62.6%,B组学生只有19.3%。同时B组有高达32.1%的学生认为教学对论文写作能力的影响较差或很差。对于资料获取能力的提升方面,A 组学生的评价认可度也同样高于B组。由此可以判断学生对改革后的医学论文写作课教学能否提高论文写作能力与资料获取能力方面持认可和肯定评价。
在给学生授课的导师中选取了20 名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导师代表,其中教授15 人,副教授5 人,每位导师在2017 级、2018 级硕士研究生中均有招生,两届学生分别接受了传统的和改革后的“医学论文写作课程”教学。采用问卷调查结合访谈的形式,调查临床医教研一线的导师专家们对于课程改革前后的两届学生的教学效果评价。
课程建设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改革后的医学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了90%以上导师的认可和肯定。梳理各位导师的意见,归纳总结为:改革之后的医学论文写作课程教学能明显提升医学研究生各方面的综合素养和论文写作能力。具体表现为:一是学生论文质量明显提升。2018 级研究生相较于2017 级研究生,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在论文的基本格式、注意事项等方面能做到良好掌握,部分论文稍加修改即可投稿发表,导师们表示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医学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二是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科研兴趣明显增强。据导师们反映,2018 级研究生中有7 名学生主动要求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在教师指导下积极申报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并尝试撰写论文,投稿发表。2017 级研究生中仅有1 名学生有此想法。此外,在访谈过程中,还有多位导师提及自己当年在大学阶段几乎没有接受过有关论文写作方面的专业系统训练,所以在日后的工作中常萌生诸多疑惑,遭遇事业瓶颈。而目前大理大学开设的医学论文写作课程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必将培养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的科研探索精神和更强的学术科研写作能力,给学生们带来更多的事业发展机会。
通过与其他高校医学论文写作课程的开设情况对比分析,总结大理大学医学论文写作课程改革的优势和特色如下。
1.课程细分更充分,以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
医学论文写作课不应只是面向硕博研究生开设,大理大学针对学习者的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写作基础、不同学习阶段拟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开设一整套完备的医学论文写作课程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如针对研究生开设医学论文写作专业必修课,面向本科生开设医学论文写作公共必修或选修课,还特别针对毕业前论文写作进行强化辅导,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开设具有专业化特征的医学论文写作课程,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化需求。
2.注重与其他课程的融合教学
在课程融合教学方面,一是特别注意与文献检索课程的融合教学,使文献检索能有的放矢,论文写作能有米下锅,两门课程的教学互为助益;二是与医学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体现论文写作课程为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应用价值,如在与医学专业课教师的共同指导下,让学生选定一个临床研究问题,完成一篇综述性文献的撰写。这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们的文献检索技能、论文写作技能,更将其与医学专业知识融为了一体。医学论文写作课程的多维度融合教学真正实现了“1+1>2”的集成优势。
3.注重课程的实践应用性
医学论文写作归根结底属于科研方法学知识,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由知识——能力——素养的转变和提升。我们在课程开始即让学生们结合导师的课题项目查找资料,通过逐步的论文写作课程学习,最后撰写一篇综述文献。这个过程,让学生们提前深入了解了导师的研究方向、研究动态,并且锻炼了学生们的文献检索技能,使得论文写作的教学有题可依。此外,我们还通过与学报的协作,为学生们争取实践场所,或是到学报实地参观了解论文发表审稿等流程,或是设立学生园地发表专栏,激发学生们论文写作与投稿的热情。这种学习模式收到的效果是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
目前我国医学生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总体上尚缺乏系统性和规范化,医学教育界应该转变教育思想,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在相应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上做系统性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全面开创医学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工作的新局面,为培养创新型的医学人才队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