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建 方 亮 周艳英
日间手术是除了门诊手术之外,患者在1天内、最长2天内完成入出院的操作或手术,是医院整个组织架构当中最严格且专业化程度最高的单位类别,其使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患者周转、负担及医疗质量与安全、医院效益等[1]。行日间手术患者有着较短的住院时间、较大的流动性以及较快的周转速度,因而对建设麻醉医护团队提出了更多且更为严格的要求[2]。质量控制管理模式是一种比较新型且实效性突出的科学管理方法,能够减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资源浪费,优化医疗服务,促进医院满意度提升[3]。有报道[4]指出,将质量控制管理模式应用于日间手术麻醉护理中能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改善手术麻醉效果。本文围绕本院收治的全麻手术患者,实施质量控制管理,并与传统护理管理作对比,观察、分析其效果,现探讨如下。
1.1 一般资料 在2020年1月至6月这一期间内,选取来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共计260例,纳入标准:①年龄<65岁;②手术时间≤3h;③没有明显的肺、肝、心等脏器功能障碍性疾病,估计术后不会有呼吸道梗阻、大出血等情况发生;④意识清晰、认知能力正常,没有精神类疾病;⑤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本研究已得到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胃炎、胃溃疡及精神疾病者;②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疾病者;③近期(1个月内)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及吸烟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130例中,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52.7±3.1)岁;男性79例,女性51例;疾病类型:普外科46例,泌尿外科40例,骨科24例,血管外科20例;学历:高中(中专)及以上91例,初中及以下39例。观察组130例中,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52.3±2.9)岁;男性78例,女性52例;疾病类型:普外科45例,泌尿外科39例,骨科25例,血管外科21例;学历:高中(中专)及以上89例,初中及以下41例。两组上述数据经综合比对,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即依据院内各项规定,对各项内容进行不定期抽查,比如感染控制、费用查询及麻醉相关护理操作、麻醉相关设备维护、护理记录等,从中将护理问题整理出来,组织护士学习与考核。
1.2.2 观察组:采用五级质量控制管理模式,步骤为:①麻醉科主任与护士长依据麻醉护理的各项内容,建立五级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即麻醉科科主任-总护士长-麻醉科护士长-质量控制组长-质量控制小组。②依据医院各项规定,结合科室相关工作需要及具体内容,组建6个质量控制小组,分别为核算组、教学组、感染控制组、品管组、安全组与供应组。③在整个质量管理体系当中,领导者为科主任,总护士长担任质量控制小组组长,麻醉科护士长担任副组长。④品管组:制定麻醉护理记录单的书写标准,并且从4个方面对麻醉记录单的完整性进行评价,其一为记录单信息完善与否,其二错误修改数有无少于两处,其三为有无完整的生命体征,其四为医护人员签字与否。由正副组长每月对15~20份的记录单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抽查,如果出现上述任何一项,便为不合格,及时进行通报,且对其原因进行深入追究与讨论,制订对应的改进措施,并进行持续性观察。⑤安全组:制定满足现实需要的麻醉护理质量信息表,记录患者麻醉术后所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借助PDCA质量控制工具展开定期统计分析,组内详细讨论,制定有效且实用的应对方案,且做好持续、全面观察,使相关护理工作更规范化、合理化、标准化。⑥感染控制组: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给出的各项要求,制订规范化的麻醉科感染管理制度;另外,制订麻醉科感染控制稽核表:稽核对象包括人员和麻醉物品,还要把麻醉物品消毒合格率、手卫生依从性划归到整个护理品质评价指标当中,组员定期稽核手卫生依从性(3次/月);对于麻醉物品消毒来讲,基于医院感染控制科每月汇总的菌落数检查结果,将其当作评定合格与否的基本标准。⑦供应组:向个人分配各项工作,比如维护、准备急救药品及用于麻醉护理的各项设备仪器等,另外,还需要构建三级保养制度(即厂家、医院设备科与个人),定期或者不定期检测设备仪器,15次/月。⑧核算组:负责科室的全部收费工作,收费的各项目与药品需要与麻醉记录单一致,若存在不符的情况,需要与麻醉师、巡回护士进行详细核对,从而保证各项数据的准确性;此外,还需要做好毒麻药品的每日登记工作,并与麻醉师共同签字;对于那些高资耗材,需要每日清点数量,避免出现漏记账情况,若出现遗漏情况需要及时补充,保证基数,进行定点放置。⑨教学组:主要职责是理论知识学习及操作技能培训,并进行各项考核;此外,会议安排、业务学习也属于其职责范畴。在对其他组实施教学与考核时,分值≥80分为合格,考核不合格需继续或再次学习,如果再次学习后考核仍不合格,可根据需要,酌情调整其工作岗位。⑩护士长需围绕各个质控小组的监管情况展开全面、细致地评估与总结,依据质控结果给予一定的鼓励、惩罚或表扬,指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防范措施;另外,还需要将其当作考核个人绩效的基本依据。科主任对护士长上报的护理质量问题进行定期指导,提出对应的改进措施;对于改进效果并不理想的问题,做好与相关部门或科室的沟通、协商工作,促进麻醉护理质量的提升。
1.3 观察指标 对比麻醉医生对麻醉护士的满意度、麻醉准备时间、手术完成情况、接台衔接时间、高值物品账物相符率、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时间及麻醉护理质量评估合格率。①麻醉医生对麻醉护士的满意度。用本院自制问卷进行调查,共有选择题20道,各题均有5个选项,按照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与非常不满意进行评定,非常满意率与满意率相加之和即为总满意率。②手术完成情况[5]:包含手术取消率、手术正常完成率与手术延后率,计算手术实际完成率,即正常完成手术例数与延后完成手术例数之和与预约手术总例数的比值。③麻醉护理质量评估合格率[6]:指标包含6个项目,分别为急救药品与设备、麻醉物品消毒、麻醉记录、手卫生、设备设施维护、知识技能考核。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24.0处理各项数据,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麻醉医生对麻醉护士的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麻醉医生对麻醉护士的满意度为89.23%,较之对照组,明显偏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麻醉医生对麻醉护士的满意度对比 单位:例(%)
2.2 两组麻醉准备时间、接台衔接时间、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时间对比 观察组麻醉准备时间、接台衔接时间、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时间相比对照组,明显偏短(P<0.05),见表2。
2.3 两组手术完成情况、高值物品账物相符率、麻醉护理质量评估合格率对比 观察组手术完成率、高值物品账物相符率、麻醉护理质量评估合格率对比较之对照组,均显著偏高(P<0.05),见表3。
表2 两组麻醉准备时间、接台衔接时间及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时间对比
表3 两组手术完成情况、高值物品账物相符率、麻醉护理质量评估合格率对比 单位:例(%)
近年来,日间手术在我国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但各地区有着不同的管理模式,还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7~9]。有报道[10,11]指出,严格的质量控制以及优化的医疗流程对日渐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需利用规范、合理且高效的质量管理工具来改进且实时监控日渐手术医疗活动。护理质量管理在整个护理管理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扮演着核心角色,可以说质量控制为整个质量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12,13]。强化麻醉护理工作的质量管理,不仅是护理管理的重要任务,还是医院整个安全工作架构当中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来本院行手术治疗的全麻患者,采用五级质量控制管理模式,即组建麻醉科科主任-总护士长-麻醉科护士长-质量控制组长-质量控制小组,且分别从核算组、教学组、感染控制组、品管组、安全组与供应组实施质量管理干预[14~16]。如安全组对患者的各种情况进行收集与分析,从中找出问题与不足,及时进行改进;核算组对科室的全部收费工作负责,并做好记录工作;教学组主要负责知识与技能培训;感染控制组顾名思义就是控制感染;品管组主抓各个科室及小组的管理质量等[17,18]。通过各个小组尤其是科主任、护士长紧密合作与协调,使日间手术麻醉护理工作变得更加顺畅与高效[19,20]。从本文结果可知,通过开展质量控制管理后,观察组无论是麻醉医生对麻醉护士的满意度还是麻醉护理质量评估合格率以及高值物品账物相符率、手术完成率上均显著偏高,而接台衔接时间、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时间等明显缩短,提示此模式适用于日间手术麻醉护理中,可获得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