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美玲
糖尿病伴肺结核在临床常见,糖尿病患者机体糖脂代谢异常,为结核菌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也为结核菌生长提供环境,未及时控制则进展为肺结核[1,2]。糖尿病与肺结核呈互为影响关系,肺结核会加糖代谢异常,而糖代谢异常也会加重肺结核进展,形成恶性循环,也增加临床治疗难度[3]。糖尿病伴肺结核患者需长期服药控制病情,且肺结核具有传染性,患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及病耻感,可能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下降,影响治疗效果[4]。基于此,本研究将共情护理结合激励式护理干预用于糖尿病伴肺结核患者中,旨在观察对患者病耻感及心理弹性的影响,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伴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 60~70岁,平均年龄(62.42±4.18)岁;糖尿病病程3~14年,平均病程(7.58±1.19)年。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61~72岁,平均年龄(61.51±4.15)岁;糖尿病病程 2~15年,平均病程(7.52±1.21)年。两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糖尿病伴肺结核诊断标准:年龄<80岁;可完成量表填写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感染性疾病者;文盲或交流障碍者;严重肾、肝、心功能不全者;免疫系统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包括疾病知识宣教、用药指导、饮食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共情护理结合激励式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共情护理:①耐心倾听:与患者交流过程中,注意观察其肢体语言、神情及语言表达,在患者表达观点时采用眼神示意、点头等,使其增加共情反应敏感度。②换位思考:面对问题多站在患者角度去思考,了解患者为何会产生负性情绪,设身处地去感受患者存在的问题,以患者角度解决问题。③信息反馈:针对患者诉求进行整理,通过语言或眼神等给予患者反馈,如“我理解你…”等,引导患者对自身感受进一步体验。④共情体验:对患者的信息反馈情况进行分析,对患者感受进行体验,如“生活还是得继续下去”“只要坚持服药治疗,病情就能得到控制”等,以减轻患者负性情绪。(2)激励式护理干预:①目标激励法:针对患者情况制定治疗目标计划表,如血糖控制目标、肺结核症状控制目标等,将目标细化成小阶段,当患者完成一个小阶段目标时给予鼓励,并将其树立成榜样,未完成目标时找到原因,帮助患者完成目标。②物质激励法:制定物质奖励内容,如完成一个小阶段奖励笔记本、笔等。在此过程中多关心、鼓励患者,安抚其焦虑情绪。③亲情激励法:邀请家属参与护理过程中,多关心、激励患者,告诉患者家庭是他的后盾,不需要担心经济问题,帮助患者做好防止传染的防护措施,家属全程参与患者治疗,并监督患者完成服药、血糖管理、饮食管理等过程。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社会影响量表(SIS)对患者病耻感进行评估,内容包括社会排斥(9个条目)、经济无保障(3个条目)、内在羞耻感(5个条目)、社会隔离(7个条目)等4个维度,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评估[5]。②采用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对患者心理弹性进行评估,内容包括自强、坚韧、乐观3个维度,25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评估,分数越高表示心理弹性越好[6]。
2.1 两组病耻感对比 两组干预前的社会影响量表(SIS)各维度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SIS各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IS各维度评分差异 单位:分
2.2 两组心理弹性对比 两组干预前的心理弹性各维度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各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弹性评分差异 单位:分
糖尿病与肺结核均为慢性消耗性疾病,且肺结核还有传染性。糖尿病伴肺结核患者多数是先出现糖尿病,因机体糖代谢异常,抵抗力下降,极易感染结核病菌。该病治疗过程中,如果血糖未得到良好控制,则难以抑制结核病菌感染,同时因肺结核具有传染性,容易受到周围人群的排斥,会导致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病耻感,影响服药依从性及治疗积极性,可能对治疗造成影响[7,8]。因此,在糖尿病伴肺结核治疗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病耻感,使其积极面对疾病治疗,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本次研究将共情护理结合激励式护理干预用于糖尿病伴肺结核中,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病耻感各位维度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表明共情护理结合激励式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患者病耻感,使患者接受疾病,适应生活。共情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核心的护理模式,通过耐心倾听患者诉求,把握患者真实感受, 诱导患者将负性情绪释放,通过换位思考、共情体验,护士可站在患者角度考虑解决方案,使护理措施更能够满足患者需求,确保护理方法的针对性[9]。有研究表明,共情护理可帮助患者缓解负性情绪,使其感受到被尊重、被认可,从而调动康复潜能[10]。激励式护理是一种为了特定目的对人的内在动机实施影响,引导人行为的反复过程[11]。已经有学者研究发现,激励式护理能够激发人的动机,发挥内在动力,充分调动积极性[12]。糖尿病伴肺结核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负性心理,缺乏正确疏导,会进一步加重负性情绪,影响治疗。激励式护理干预针对患者情况制定目标,每达到一个小阶段目标给予患者相应的物质奖励,并树立为目标,可使患者获得成就感及认同感;同时指导家属参与护理过程,给予患者亲情支持,有助于减轻患者心理负担[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心理弹性评分较对照组高,表明共情护理联合激励式护理能够改善患者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弹性,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相符[14]。究其原因,可能是共情护理能够使患者获得被尊重、被理解的感受,护士也能够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实施护理,提高护理效果;而激励式护理能够让患者获得成就感,与共情护理结合能够达到协同效果,从而提高患者心理弹性,减轻心理负担[15]。
综合上述,共情护理结合激励式护理干预可减轻糖尿病伴肺结核患者病耻感,提高其心理弹性,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