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美 田玉梅 黄文杰 陈心仪 陈雨栀 唐 星 朱谢姣 杨诗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青壮年人大潮涌入城市,老年人孤独地留在了农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健康中国”规划,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为新时期的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开启了全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战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小康,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18年以来,我院扶贫工作地点是凤凰县千工坪镇岩板井社区,学院成立了扶贫工作队,进驻社区,全体中层干部均为扶贫工作队员,并发动组织师生开展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学校的医疗优势,开展健康扶贫,给村民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心理咨询以及健康教育等,在此活动中开展了农村老年人抑郁心理现状调查,总结如下。
1.1 对象 2018年7月至9月以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凤凰县千工坪镇岩板井社区村民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30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年龄在60岁及以上,意识清晰,沟通交流清晰顺畅,能自主顺利完成问卷调查和测试;知情同意,自愿参与调查。排除标准:有精神类疾病、重大疾病、阿尔兹海默症或有严重认知障碍者。共发放问卷130份,其中有10人资料不完整,剔除后得到有效样本120份(92.3%)。
1.2 方法
1.2.1 一般人口学特征:查阅相关文献并咨询专家,根据调查目的自行编制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内容包括:①人口学信息[电话号码、智能手机、微信、独居或夫妻同住、年收入、近期有无家庭重大事件(如重大疾病、失业、死亡)、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职业等];②异常疾病病史(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痛风等);③生活习惯(吸烟、饮酒、饮茶、睡眠)。
1.2.2 Zung抑郁评分:此次调查采用Zung抑郁自测量表,共有20项,每一项目均按一、二、三、四级评分。其中有10项(第一、五、六、十一、十二、十四、十六、十七、十八、二十)是采用正性词陈述、反向顺序计分,其他10个项目用负性词陈述、正常顺序评分。累积20项评分的总和记为粗分,粗分×1.25得到的结果取整数部分,即为最终标准分。抑郁的诊断标准:根据SDS标准进行评分,分值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严重。SDS标准分<50分,提示不存在抑郁情绪;SDS标准分为50~59分为轻度抑郁,SDS标准分为60~69分为中度抑郁,70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1.3 统计学方法 调查由本课题组心理咨询师主持,在统一指导语下进行调查。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两组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多组均数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
2.1 总体情况 千工坪镇岩板井社区位于凤凰县中部,由原岩板井村、桐木村(2~6组)、板当禾村3个村合并而成。现有16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寨,共864户,总人口295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1户,共728人。包括一般贫困户119户(536人)、低保贫困户54户(175人)、兜底户8户(17人)、五保户5户。2018年贫困发生率为17.52%,属于国家扶贫标准的深度贫困村。岩板井社区拥有耕地面积2838.5亩,山地面积3748.5亩,退耕还林面积570.9亩。岩板井社区2014年脱贫13户62人,2015年脱贫10户51人,2016年脱贫10户47人,2017年脱贫18户86人,2018年脱贫34户134人,未脱贫96户348人。
2.2 一般资料 共发放问卷130份,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为92.3%,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
续表1
2.3 健康疾患情况 见表2。
表2 健康疾患情况
2.4 抑郁发生情况 本次调查的120名老年人中,存在抑郁的有61人,占59.8%。其中,轻度抑郁35人,中度抑郁24人,重度抑郁2人。
2.5 影响农村老年人抑郁的因素 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居住情况、婚姻状况对老年人抑郁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表4。
表3 居住情况对老年人心理影响
表4 婚姻情况对老年人心理影响
2.6 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以调查对象的心理抑郁状况(阳性=1,阴性=0)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居住情况、婚姻状况等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多元逐步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归模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8.256,P<0.01),居住情况和婚姻状况对老年人的心理抑郁有较好的预测作用,见表5。
表5 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湘西地区农村老年人生活、经济保障显著改善,但是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还较显著。有研究报道,我国老年人抑郁发生状况具有显著的城乡、地区差异,农村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发生率高于城镇老年人,西部地区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发生率状况显著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显示出城乡与地区间的严重不均衡、健康不公平问题。本研究对凤凰县贫困村老年人调查结果也显示,抑郁发生率为59.8%,远高于文献报道的我国中老年人抑郁发生率31.2%[1,2],可能与调查对象为西部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有关。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无配偶同居、未婚或离异是农村老年人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与大多数研究[3~6]结果一致。因此,社会和政府应加强健康扶贫,关注老年人婚姻状况和居住状况,制定有效的制度和政策,加快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普及心理学知识,增加老年人对心理保健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医疗保障系统,进行心理有效干预。
3.1 关注老年人婚姻状况、居住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老年人群离婚率不断上升,离婚会对老年人心理健康产生经济压力增大、心理压力增大、精神空虚以及赡养危机等多种消极影响[7,8]。同时,由于生命规律,老年人更容易处于离异鳏寡的情境之中,丧失了原来的家庭角色或长期处于持续性伤痛中,导致老年人出现不安、悲伤、寂寞、忧虑甚至抑郁等不良心理[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居住情况对老年人的抑郁心理有显著影响,这种影响一般取决于“和谁住”。独居的农村老年人一般更容易遭受心理健康损伤的风险,与不同的人居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于独居老年人而言缺少来自家庭成员的支持与帮助,在心理调节和适应方面明显欠缺、心理压力较大、自我调适能力也较弱。夫妻同住、有人陪伴的老年人抑郁评分相对较低,说明多陪伴、多交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应该加强对老年人居住情况的评估,特别是要重视丧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构建完善的老年人社会心理支持体系。
3.2 发挥政府职能,完善法律法规 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坚决贯彻落实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例如可单独制定适合老年人的婚姻政策及法律法规,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婚姻咨询、法律咨询与援助服务,使老年人充分行使和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离婚、再婚的权利和自由。设立政府服务窗口主要为丧偶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导、再婚服务咨询;为想离婚或者再婚的老年人提供及时的法律咨询与援助。同时,司法、立法部门或者社会舆论应充分关注老年人赡养问题[11]。对于患严重疾病且无人赡养的老年人,政府应及时承担赡养责任,按时发放养老金,积极组织五保供养(保穿、保吃、保医、保住、保葬)。
3.3 以精准脱贫为抓手,全面提升乡村自我发展能力 无论是老年人的居住、婚姻还是医疗问题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支撑。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岩板井社区应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推动农村现代农业、特色产品、特色经济的融合发展;合理开发乡村文化及自然资源,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链,通过住房补贴安家落户政策留住年轻人,设立青年农民创业基金,鼓励支持自主创业给予他们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对青年农民加强技术培训[12]。政府还可制定返乡创业、振兴乡村的鼓励扶持政策,大力发展乡村企业提高农民收入,让老年人能跟子女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不再感到寂寞,还减轻了老年人的劳动强度和压力,使其能安度晚年。此外,村落中土壤富饶,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政府可以在调研的基础上,一方面引导农村青壮年人引进种植产量高、效益好的优质农作物,实现规模种植,另一方面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吸引产业资金回归乡村。
3.4 建立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心理健康三位一体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劳动制度变革和激烈的就业竞争,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正在过渡到社会养老的方式。我国政府积极推行社会养老,提议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全面覆盖,提高农村基础养老金,不仅减轻农村老年人对子女的物质及经济依赖程度,更是让老年人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成果[13]。良好的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和心理健康共同构成了老年人福利体系。同时政府应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和闲置土地、房屋,采取灵活多样、简便易行的方式建设农村幸福院。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建设农村图书馆、老年报刊阅览室,发放科普科技类书籍,增加农村文化娱乐设施或活动室,建设、完善公共体育场所的运动健身器械,举办公益性文化活动,提供健身锻炼指导咨询服务;满足老年人身体锻炼和文化娱乐生活需要。积极建设老年人日常照护和农村养老院,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监管力度,为留守老年人提供一个开展休闲娱乐活动、寄托精神慰藉、提供日常照护等服务场所。
3.5 完善合作医疗、救助医疗、新型医疗制度和服务 政府应加强对合作医疗的改革,完善合作医疗制度,改善医疗服务,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开展走访慰探视及心理健康咨询服务[14]。同时,加强党政统筹、高位推动,充分考虑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现状,构建多重服务保障政策体系,建立科学、阳光、多方位的监督考评体系,加强基础医疗卫生建设,建立慢性病签约服务和疾病防控,全力以赴、扎实开展健康扶贫工作,提升健康扶贫政策执行实效,最终实现健康扶贫的政策目标。
3.6 充分发挥村委会职责与作用 村委会每月召开敬老会议,扎实开展教育宣传活动。加强子女们的思想文化建设,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让他们真正明白尊重老年人、赡养老年人、关爱老年人对于他们来说责无旁贷。要积极做好宣传工作,牢抓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使人们自觉做到尊老、敬老、爱老。利用舆论焦点作用,揭露那些不赡养老年人甚至遗弃虐待老年人等丑陋行径。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对于这些行为进行监督调解,用道德法律去约束,情况严重时还可以申请强制执行,诉讼救济等方法解决问题[15,16]。干部负责到户到人建立干部联系老年人监护制度,并定期到老年人家中走访,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开展谈心交流活动,适时组织动员对象入住敬老院实行集中监护。
3.7 宣传营造尊老敬老氛围 通过电视、报纸、电台、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宣传典型,大力动员社会主要力量为农村老年人办实事、办好事,加大对关爱农村老年人工作的组织宣传力度,加强农村家庭孝道教育,谴责不尽孝道行为,表彰敬老养老优秀典型[17]。让人们真正树立起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优良社会风气,让“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子女应承担的赡养和关爱老年人的义务落到实处。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关爱方式,开展主题多样、内容丰富的专题活动,营建良好的社会关爱老年人的氛围,引导全社会都来关怀、关爱农村老年人,子女应该基于孝道有条件的尽量减少老一辈的压力,对其增加经济支持,经常回家看看、多通电话加强与老年人的情感沟通。鼓励帮助老年人主动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各种社会支持力量参与老年人的思想活动,让农村老年人主动接收外部支持,增加自身幸福感。设立“社区明星老年人”“多才多艺老年人”“心灵手巧老年人”等奖项,对老有所为在各项比赛中获得优秀成绩、在社区建设作出了极大贡献的老年人进行表彰和给予一定的奖励。
3.8 定期开展婚姻家庭心理辅导和咨询 在社区举办面向老年人和老年人子女的心理知识讲座和咨询,既可以指导老年人妥善解决因疾病、丧偶、代际冲突等不良生活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适应家庭和社会生活,同时还可以提高家庭成员对老年人心理问题的认识,在家庭照料中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心理关怀,提高他们正确识别不良心理症状[18]。关注老年人婚姻生活质量,提高家庭幸福度;关注农村老年人婚姻变化及状态,增加其情感慰藉与依托。组织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帮扶及介入,对于丧偶、离异、鳏寡老年人可适当进行心理调节,帮助其正确认识死亡,引导其追求积极乐观的生活方式,如举办“如何过好老年生活”“怎样避免老年婚姻危机”等主题讲座。举办家庭聚会,增加与其他家庭成员的交流、多与孙辈相处。社会工作者可以创建医护志愿服务队伍,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就诊和治疗康复指导,减少疾病痛苦;开展农村老年人教育课程,提高老年人科学知识文化水平;鼓励农村老年人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及时和子女交流沟通,减轻自身的孤独感、无助感;协助农村留守老年人建立互助小组,提高农村老年人的自信心和自我存在感,充分调动老年人的积极性[19]。
3.9 建立农村老年人帮扶制度和组织 采取农村老年人关爱帮扶制度、定向走访制度,落实责任,明确帮扶对象,切实解决好农村老年人的实际困难。组织义工、志愿者等社会爱心人士组建关爱农村老年人志愿服务队,开展“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小组关爱活动。采取随机走访和上门谈心等方式,大力度弘扬宣传尊老、爱老、护老的传统美德。有条件的村部可以提供一定场所,政府再适当扶持,让老年人重新找到爱与归属感,成立老年人互助小组等组织,组织留守老年人互帮互助,一齐解决个人克服不了的问题。农村老年人由于缺少与外界沟通和与他人交往而容易导致严重心理问题,组织应根据各个老年人的不同需求,经常组织娱乐活动,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各种集体活动,比如组织集体广场舞,集中看电影、看表演等,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寂寞感,定期评定老年人的心理情绪。关心老年人生活状况,协助解决老年人的家庭矛盾,帮助及时督查老年人的家庭赡养情况,有助于解决农村空巢老年人生活难处和实际困难。积极组织人们开展关于赡养老年人的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工作,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