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树柳 周 起 庞国防 吕 渊 胡才友※ 杨 泽
睡眠作为一项重要的生理活动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1,2]。睡眠障碍常见主诉为睡眠质量下降,表现为入睡时间早、睡眠深度低、全天瞌睡多、觉醒多等问题是和精神认知障碍、慢性病、焦虑、意外伤害等疾病相关的危险因子[3]。该疾病在老年人群中高发,一项Meta分析研究显示我国老年人中存在睡眠障碍的人群高达47.2%,该现象将随我国老龄化增加而逐渐加剧[4]。睡眠质量提升的策略包括药物干预与非药物干预。段慧君等利用高压氧联合西酞普兰治疗可显著改善睡眠障碍及抑郁症状况[5];胡文辉建议联合运用曲唑酮联合西酞普兰治疗伴有睡眠障碍的抑郁患者[6];江雨桐则发现药物干预睡眠障碍前开展放松治疗有助于提升药物干预效率[7]。药物治疗患者易出现药物依赖或耐药性,近年非药物性治疗如物理因子刺激等在美国及日本等国家开始广泛应用。近几年,基于交变电场的技术已被欧美等国家广泛用于保健医疗领域。为探讨交变电场改善老年人睡眠障碍及有否免疫状态的治疗价值,本研究进行了睡眠障碍患者的自身对照并与无睡眠障碍正常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研究。
1.1 人群招募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研究的招募流程见图1。自2020年8月至11月,在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以及社区老年居民中随机发放问卷并招募自述可能有睡眠问题的受试者,共计84例(其中3人因其他理由退出而失访)。受试者纳入标准为:①自述有睡眠障碍的受试者;②受试者自愿入组,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为:①严重的心、肾等器官功能障碍;②有支架及心脏起搏器。
1.2 受试者分组 按病例对照设计 根据使用时长及招募地点将受试者分为长时干预组(来自社区人群)、短时干预组(主要来自住院人群)、短时对照组(来自住院人群)。随访时间为交变电场干预前至干预结束。分别于随访时调查受试者睡眠质量及血液免疫指标,详细的分组人数和干预时长及随访时间见图1。
图1 受试者人群招募分组、试验及随访时长观察流程图
1.3 方法 志愿者睡眠时使用交变电场的垫子完成治疗。交变电场通过DENBA Health 治疗仪(DENB 株氏会社,日本) 产生。仪器使用时间为5小时/(人·日),使用时尽量避免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干扰,使用时间为午间小睡、夜间睡眠或日间休息时间。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本研究的初级观察指标为交变电场对自述有睡眠障碍的受试者睡眠状况,其次为该电场是否会对部分血清学指标产生重要影响。
1.4.1 睡眠质量:由于本研究计划人群为老年人,因此研究采用改进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法调查睡眠质量,调查选项包括近一周睡眠时长(小时)、困难入睡频率(≥3次,1~2次、0次)、夜间醒来频率(≥3次,1~2次、0次)、白天困倦频率(≥3次,1~2次、0次)、个人睡眠质量自评(较差、一般、较好)。
1.4.2 免疫学指标:本研究涉及如下临床实验室检测指标:白细胞计数(WBC,×109/L)、红细胞计数(RBC,×1012/L)、血红蛋白含量(HGB,g/L)、血小板计数(PLT,×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LYM%)、白细胞比例(NEU%)、单核细胞百分比(MON%)、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EOS%)、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数(BAS%)、淋巴细胞绝对值(LYM,×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GRAN,×109/L)、单核细胞绝对值(MO,×109/L)、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EO,×109/L)、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BA,×109/L)、总蛋白(TP,g/L)、白蛋白(ALB,g/L)、球蛋白(GLB,g/L)和C反应蛋白(CRP,mg/L)。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R语言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随访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性比较。用样本数和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进行比较组间差异性。以界值P<0.05代表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2.1 基线描述 如表1所示,本研究有3人因可能不良反应(头疼、有静电、不适宜)退出研究,最终完成试验人数共81人,男性40例(49.3%),女性41例(50.7%),平均年龄为63岁。按分组分别为长时干预组15人,使用时间多于30天;短时干预组47人,使用时间多于1周;对照组入组19人。长时干预组中有86.6%的受试者自述近1周有睡眠障碍(睡眠较差或一般);短时干预组及对照组中分别有85%和42%的受试者近1周有睡眠障碍。
表1 入组人群基线特征
2.2 使用前后各睡眠相关指标的变化
2.2.1 交变电场干预前后受试者睡眠相关指标变化:如图2所示,治疗时长1个月及以上(长时组)受试者睡眠总体状态有显著改善,表现为困难入睡频率下降(P=0.13)、夜间醒来频率降低(Padj=0.45)及日间困倦频率降低(P=0.40);通过受试者睡眠质量自评发现较差睡眠质量的人数由8人(53.3%)显著降低至2人(13.3%),P=0.05。短时干预组睡眠状态在干预前后也有显著改善,表现为困难入睡频率显著降低(P<0.001),夜间醒来频率显著降低(P<0.001),日间困倦频率降低(P=0.38),睡眠较差的人数减少(P=0.02)。然而,电场干预对睡眠时长无显著影响。长、短时干预组中,干预前后睡眠时长均无显著变化(P>0.05)。无干预的对照组各睡眠指标结果,在前后两个随访时间点进行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
图2 治疗前后三组受试者各睡眠指标变化情况
2.2.2 试验组和对照组指标变化差异:通过短时对照组和短时干预组比较可知(表2):短时干预组比短时对照组人群睡眠改善数据均有所提高,然而只有夜间醒来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意义(P=0.05)。
2.2.3 长时干预及短时干预的差异:根据长时治疗和短时治疗中睡眠指标对比可知,短时干预比长时干预在入睡困难频率、夜间醒来频率、白天困倦频率上的改善更明显;长时干预比短时干预在睡眠质量自评中效果更好;但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单位:例(%)
2.2.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身对照疗效:长时治疗和短时治疗干预组患者干预前后自身对照,两组在入睡困难频率、夜间醒来频率、白天困倦频率上都有改善,其中睡眠质量自评项目在两组干预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3 长时和短时干预组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身对照疗效比较 单位:例(%)
2.3 使用前后各免疫学指标比较 本研究检测了包括WBC、RCP等18个血清免疫学指标,结果显示各免疫指标干预前后均无显著变化(见表3)。然而RBC在干预后下降(干预前为3.9×1012/L,干预后4.0×1012/L,P=0.09),TP(干预前66.4g/L,干预后66.8g/L,P=0.08)和GLB(P=0.09)在干预后上升。
表4 干预前后免疫学指标变化比较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显示交变电场干预前后受试者睡眠质量显著提高(P<0.05),表现为入睡困难频率降低、夜间醒来频率降低、日间困倦频率降低。此外,本研究发现通过长时干预和短时干预组效果对比,发现两组效果无明显差异。
物理治疗方法治疗失眠具有治疗周期短、不易产生耐受、接受度高的特点。交变电场疗法在多个临床研究中均发现有明显疗效,本研究结果与部分国内研究结果一致[8~10]。交变电场对失眠及免疫等影响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高压交变电可提高血清钙离子的浓度[11],或可能通过降低睡眠时大脑皮质的兴奋性来改善睡眠状态[12]。虽然本研究显示交变电场干预前后试验组睡眠指标均产生了显著变化,然而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只有夜间醒来次数在试验组中有显著降低,此结果和刘珂等人报道不一致[13],其报道认为电场干预技术在改善睡眠质量、缩短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效率、减少睡眠障碍及日间功能障碍上均有显著效果。这可能和入组受试者年龄状态差异有关,本研究中受试者平均年龄高于既往研究。此外,长时干预组中夜间入睡频率和夜间醒来频率在干预前后均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和样本量有关,需要后期加大样本进一步验证。
通过对受试者入组前后血清学指标包括WBC等检测发现交变电场不会对血清学指标产生显著影响,一方面提示该电场可能不是通过以上血清学指标调节睡眠质量,另一方面提示该电场较安全,因此血清学指标不会有较大波动。然而本研究中受试者招募数量及血清学指标仍然较少,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及增加测试指标对结论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