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浩然
[摘 要] 學生对数学的学习显得困难和无力,从多个方面探讨怎样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从打破课堂教学惯例入手,多管齐下;从培养学生意识能力到唤醒学生的潜意识;从学数学到用数学,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关 键 词] 因人而异;反思;意识与潜意识;性别差异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1-0178-02
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处理“听到了就去做吗”这个问题时,对性情鲁莽的仲由,先让他回去请教父兄;对生性怯懦的冉求,却鼓励他立即去做。这种“因材施教”的做法,有效地应对了学生性格上的“差异”,起到绝佳的效果。这一教学思想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如今的课堂教学是班级授课制,老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传授知识。然而,从学生方面来说,他们的成长经历、兴趣爱好、认知风格、学习能力等都存在着明显的或隐性的差异,如果采取整齐划一的要求,显然违背学生实际,违背“因材施教”原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利。想让学生学习数学时就像要接受礼物一样乐意,这种境界真的可遇而不可求吗?为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收获、有提高,我在日常教学中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在把它整理出来,与大家交流。
一、因人而异,积极引导
传统课堂教学,首先假定学生具有一个平均水平,然后按照这个平均水平设置教法和组织教学。这样做导致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跟不上。严重挫伤了“两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尖子”不尖、差者更差。如果班级出现这种学习乏力或无力的现象,整体数学成绩的提高就更加困难了。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就必须因人而异,积极引导,克服各位同学的数学学习障碍。我的做法是:一节课,先让学生自学10分钟,完成简单的基础题目,我接着有针对性地讲授10分钟,然后再让学生举手提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回答,也可以我来回答,也可以大家一起回答。最后留5分钟,我来做系统的小结。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学习乏力或无力的情况出现。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也容易展开了。
二、坚持让学生学后反思,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反思在数学学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可替代。反思过程是学生再现所学知识的过程,是对自己的思维监督和质疑的过程,也是思维的批判过程。
一节数学课后,学生的感知因人而异。有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不够完整,有的也许理解错误。总之,他们需要修补和完善,需要升级。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朱法良认为,反思过程的多次重复除了可以修补知识外还可以获得灵感和顿悟。当然,这里的重复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后一次总比上一次高级。我的做法是:课堂上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反思自己的理解过程,结合自有的知识、能力、经验去感悟,去提高。课后,让每个同学准备一个本子,把当天所学的数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自己理解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如何修正?现在还存在什么问题?或者,你通过重新认识,你又发现了什么?你有新的想法吗?推断或证明它的正确性,这就是“反思作业”。每天检查、批阅。当然,这些作业在水平上会出现不同层次,也会是因人而异的。无论学生做到哪一步,都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我都会在他的本子上留言,并且给予引导。好的反思作业我会在班里念给大家听。有时我也提出我的感悟和新观点,与学生共享。
时间久了,学生就形成了比较准确、系统的认知结构,其内容渐渐丰富,渐渐高级,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根据弗罗伊德的“意识和潜意识理论”,学生的两种意识都发生了改变。我平时常常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强的意志等去激发学生的可控意识,让它唤醒潜意识,以更有效地解决学习问题。
三、引导学生独立或合作“用数学”
为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他们都行动起来,思维活跃起来,我常常设计一些专题,让学生选择。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通过这一模式,使学生增强应用意识,自觉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人尽其才、“材”尽其用。例如,在学习“函数”这一章时,我出的专题是:
1.进A城务工的人员,找不到工作,请你用相关数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2.现在B城出现了“用工荒”,请你用有关数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学生接到题目后,付出了大量劳动:四处走访、询问、调查、争论,最后形成文字。各有所见,各有所长,基本上能自圆其说。现摘录一位同学的表述:
1.解:把一段时间内进A城务工的人员编号:0000,0001,0002, ;把A城的用工单位编号001,002,003, 。分别将这两组数据组成集合M、N,显然,这个问题不是M到N的函数,因为务工人员有剩余,不符合函数的定义。
2.解:仿上分析,得出与1相反的结论。
当然,我也会在课堂的环节中提供给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让他们找出当前所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的例子。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本来面目总是有差别的,因此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结论。我们允许不同看法出现,但是要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证明自己的观点。允许争论,因为在争论的过程中知识会得到高效率的应用,会去伪存真,会剔除谬论,留下真理。久而久之,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用数学的自觉性提高了,用数学成为习惯。令人更加高兴的是,在过程中,学生的判断和批判能力也提高了。当然,大家的能力存在层次上的高低,但这是正常的,比不做要好很多。
四、正确认识“性别”差异,注意“补短”
麦考比在《性别差异心理学》中,用充分的科学和实验根据得出:一般情况下,男孩在10岁以后比女孩的数学能力强,男孩显示出比女孩更高的空间想象能力。作为数学老师,除了承认学生的性别差异对数学学习的影响这一事实外,还要更谨慎地引导女生坚持数学学习,同时提供机会促使全班同学向更高水平发展。我是这样做的: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提问女生的次数多于男生,且提问的问题偏向空间想象能力和數量技能,并根据回答情况及时讲授相关知识,以补上她们欠缺的东西。例如在化“asinα+bcosα”为积时,我采用“形”的方法,既有利于理解又弥补了女生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的短板。我把数a、b做成数对(a,b),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对应点P(a,b),如下图所示:
设OP是θ的终边,那么:
(二)提供给女生较多训练机会
课堂上,每进行完一个知识点,我就找相应的习题让学生做,其中一定要抽女生在黑板上板书解题过程。然后师生一起评价,形成共识。再让其他女生板书同类型的其他题目,以求更多的女生熟练掌握,积累成功的喜悦。
与之同时,男生除了做同样的练习外,还要担负评价者的角色,以求他们看得更高,想得更远。有的男生可能做得不尽人意,但这种训练同样不可少。
五、根据接受能力的不同,设计“小步慢跑”的教学模式
每当学生不能把新学习材料同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或现有认知结构不能适应新材料(对新材料不能理解)时,就会产生学习障碍。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或及时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做了以下尝试。
我先设计好预习提纲,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本节知识,设计为若干小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尽量解决。同时要求学生预习课本,一定要达到能复述的程度。因为学生越熟悉课本,越可能与自己的现有知识建立联系,越可能同化新材料,也就越可能理解课本。比如,“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它本身就很严谨,学生读一遍、两遍都不知道什么意思。不熟悉,连它的条件和结论都不知道,谈什么理解。每一节数学课,我在预备铃响前到班,迅速地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统计出共性问题。上课后,首先把本节知识用到的有关旧知识(学生至今还搞不懂)以提问、答疑的形式复习一遍。这一步骤很重要,因为有的学生对旧知识没有充分地理解,或理解得不全面、不深入,那么他就不能自如应用它,也不能形成有效的认知结构。我的这种做法就是让他们在原有的水平上再一次面对旧知识,在老师和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下,让认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在上课过程中,随着知识的展开,我察言观色,看谁在紧皱眉头,看谁在抓耳挠腮,看谁在举手示意。有这些现象后我会放慢进度,抓紧解决当前的问题。这些问题中,可能还是旧知识的运用的问题,也可能是新问题。比如“排列”“组合”这两个概念,课本上是通过例子得出定义的,好像不严谨,学生勉强接受,面有难色。我就告诉学生,一个“排列”就是一个“数列”,一个“组合”就是一个“集合”,学生“哦”了一声,高兴起来,说明理解是需要线索的,是需要自己的“平台”的。
以上是我多年来的摸索与思考,可能有欠缺之处,希望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9.
[2]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09.
编辑 王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