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荣 李寻
1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北部沂州市代县勾注山上,因为地处自然分界线,其北是游牧民族的草原,其南是农耕民族的耕地,在雁门关附近,明显可以看到树木稀疏,植被以草地为主,裸露的地面比较多。游牧经济的不稳定性决定了游牧民族遭遇天灾后会南下劫掠,因此雁门关附近自古就是汉胡交界地带,双方在此交战颇多,为了抵御北方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南下,从战国开始就在此地修筑长城。自赵国设立云中、雁门、代郡三郡后,雁门关所在地就不算是前线了。唐代设西陉关,又称雁门关(今雁门关西)。北宋时期,雁门关位于宋辽边界,地位重要。明洪武七年,雁门关移至今地,是明长城上的一座重要关隘,号称“中华第一关”“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由于雁门关的独特位置,基本上浓缩了中原与蒙古草原几千年的交流史,征战、贸易、和亲、交流、融合……
在前往晋北应县梨花春酒厂访酒时,途经雁门关,因为我们比较关注气候对酿酒的影响,而雁门关恰好位于气候分界线上,因此,我们一行决定去雁门关访古。
2
由于李寻老师多年前来过雁门关,我们就循着他的记忆,将导航设在了雁门关的南门。途经雁门关镇一个名叫试刀石村的小村庄,这是一个充满了杀气的名字。村中的壁画是一些与雁门关有关的历史故事,包括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李牧破匈奴、蒙恬击匈奴、筑长城、昭君出塞、闯王试刀等等。看了这些壁画,我们猜测,试刀石村的名字可能与“闯王试刀”的典故有关。村子边有一段路上有明显的羊粪味,路上随处可见羊粪,似在说明此地的生产生活方式胡汉杂糅,有塞外遗风。
出了试刀石村不远,我们就被拦了下了。工作人员称景区南门正在维修,必须从景区北门进入。我们询问工作人员此地离雁门关北门有多远,工作人员说有28公里。无奈,我们只好绕行。后来从网络上得知,雁门关景区升级,南门入口从2020年8月1日—9月10日阶段性封闭施工。看来以后出门要多关注景区的官方消息,尤其是这种地势险要的景区,一旦走错路,要走回正确的路就要大费周章。
前往雁门关景区北门,要经过“八路军雁门关伏击战遗址”,能被八路军选为伏击战的战场,可见地势险峻。从“八路军雁门关伏击战遗址”上山,要经过“十九盘”,顾名思义,“十九盘”就是盘山道上的十九个转弯,均道窄弯急。山西道路上大车多,此地也不例外,山道上大车很多,由于弯急,转弯处并不能并行两辆大车,要想顺利通过,必须有一方在弯道前停车避让。山道上并无交警,但众多车辆自发相互避让,秩序井然,并未造成交通拥堵。
3
到后腰鋪服务区后,车辆就不能再前进了,必须统一乘坐景区的班车进入景区。后腰铺据说是古代商旅马队休整之所,曾经客商云集,店铺林立。
进入景区北门明月楼后,首先看到的是一排客栈。一般情况下,在景区见到客栈笔者都是比较反感的,觉得商业气息过于浓厚,破坏了景区的文化氛围,但在雁门关见到客栈,却让笔者心生欢喜,原因是吃过早饭后从晋中出发前往雁门关,下了高速后就没看见正在营业的饭馆,原想着可以去景区的酒店就餐,不料由于事先功课不到位,错走到南门方向,从试刀石村到雁门关北门一路上也没看见饭馆,到雁门关时已经近下午五点了,饥肠辘辘,见到可以吃饭的地方,自然欣喜。
出了客栈区再往上走就是边贸街,仿古的建筑里开着皮货店、山货铺、酒铺等等。景点介绍上说雁门关是明清时期边贸最为繁华的边塞。总的来说,在古代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与中原的交往中,战争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大多数时间双方都保持着贸易往来,尤其是明清时期,除了明初,双方很少发生过大规模战争,晋商的崛起虽起于明初的边防,但与口外的贸易在晋商的贸易版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走西口”就是前往蒙古草原做生意。在战争时期,雁门关是边防要塞,在和平时期,雁门关是边贸的驿站,往来商旅可以在此休整,补充给养。古代边关地区人口比现在更稀少,交通更为不便,结合我们的经历,可以推测,在古代,往来商旅要在这一带获得补给是很困难的,雁门关的存在对他们是非常重要的。
4
李寻老师回忆,十多年前他来到雁门关时,关内还住着当地村民。景区内有对这个村落的介绍,现在叫做雁门关民俗村,在清代称为明月村,民国初年改为雁门关村,村民的生活方式兼容南北特征,民俗习惯杂糅胡汉印记。我们在客栈吃到的红烧肉确实跟其他地方不同,更像回锅肉一些,但肉片大且厚,并不规则,有点胡人用刀割的羊肉的感觉。这里的居民极有可能就是守关将士的后代,他们一代又一代的生活在这里,见证了雁门关的战火,也见证了边贸的繁华,不知明月村一名中是否包含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幽思。
雁门关有两座巍峨的关楼,宁边楼和威远楼,宁边楼上设有炮台。雁门关在古代边防中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雁门关周边都是山谷,山形狭窄、陡峭,交通困难,我们从雁门关南门附近到雁门关北门要走28公里的山路,而且多为险峻的盘山路,雁门关内的几重边楼之间的地方都比较狭小,大军集结、展开作战都非常不便,并不适合展开大规模的作战。雁门关外是一马平川,雁门关往内地势也比较平坦,地形条件都比较适合游牧民族的骑兵作战。因此,雁门关并不是为展开大规模会战而设的,应该是一个前线堡垒,最重要的作用并不在于与游牧民族作战,而在于示警,通过边防工事的阻拦作用,为向中央示警、布置兵力赢得时间,便于让中央政府组织大规模的抵抗,中央政府组织反击时,还可作为整顿兵马、后勤补给的基地。
5
关内有一镇边祠,里面有历代与雁门关有关的将领的塑像。镇边祠始建于明代(1506年),是为纪念战国时赵国的守關大将李牧而建,名为武安君庙,俗称李牧祠,后改为护国镇边寺。原来的建筑1937年遭日军破坏,2009年复建为镇边祠。
来雁门关之前,笔者一直以为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大规模攻防始于战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但到了镇边祠之后才发现,早在西周初年,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就已经发生过大规模的攻防了。据镇边祠中的介绍,目前已知的最早的镇守雁门关的大将是姬幸,号偃,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从他被派驻此地,并因为镇守有功,被周成王赐姓幸,可以看出来,西周统治者对雁门关是比较重视的,也说明当时胡人南下的威胁还是比较大的。这完全打破了笔者对西周直接统治范围和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交战的认知。
6
到了雁门关,一下子就想起了萧峰,恰好景区内有一处名叫“萧峰跳崖处”的景观。萧峰的事迹出自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曾经风靡一时,至今仍不断被翻拍为电视剧,不少地方都建了相关景观,也引起了不少争议。雁门关景区将虚构的文学作品现场化并不止此一处,景区大门前还有杨家将的雕塑,杨家将的故事源自于明代文学作品《杨家将演义》和《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其中有杨家将在雁门关附近与辽军血战的情节,几百年过去,许多人都以为杨家将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说明历史是被不断创造的,也许再过几百年,后人也会以为萧峰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了。
萧峰本为契丹人,但母亲被中原江湖人士所杀,自小被汉人收养,后成长为名震天下的丐帮帮主,因侠肝义胆、义薄云天深受江湖人士爱戴,后被意外发现是契丹人,离开中原后,因救了辽国皇帝,与辽国皇帝结义,被任命为南院大王。辽国皇帝准备南下攻打宋时,想以萧峰为先锋,萧峰不忍看到生灵涂炭,便拒绝了辽皇,并欲挂印而去,遭到辽皇的囚禁。阿紫、段誉、虚竹等人带领着大理、西域、中原的武林人士前来相救,最后一群武林人士退到了雁门关下,辽国皇帝带领大军紧跟而至,守官将领拒绝放武林人士入关,由于受伤或武功较低的原因,有些武林人士并不能翻越雁门关旁的山岭,眼看就要被辽军围剿,萧峰为了保全武林人士的性命,提出与辽国皇帝相谈,段誉、虚竹趁机擒住辽国皇帝,辽国皇帝无奈之下答应终生不南下攻宋。辽军退去后,萧峰自觉身为契丹人,威胁了皇帝,已成为罪人,便自尽了。阿紫抱着萧峰的尸体跳下了山崖。
金庸先生不愧一代大家,对萧峰的心理活动描述非常到位,将他不愿生灵涂炭,不愿违背江湖义气、兄弟情义,不愿背叛辽国的心理描写地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萧峰此人,并无建功立业、谋求高官厚禄、锦衣玉食的追求,他就是一江湖儿女,对他来讲,最重要的是情义。因此,他在做南院大王时,并不视事,只与部下饮酒为乐,辽皇告诉他将要南征时,他脑海中出现的并不是皇图霸业,而是无数人在战火中丧生。辽军退去后,萧峰并不是无处可去,大理、西夏、中原、长白山……只要他愿意,天下之大,都是欢迎他的,但他过不了自己那一关,在他心中,自己背叛了契丹,成为了不忠之人,有何颜面苟活于世。他的心中,已无退路。
像萧峰这样的血性汉子总是会有人敬仰的。他死后,武林人士拒绝雁门关将领入关的提议,表示誓死也不进雁门关,转而翻山越岭而去。雁门关守将们假报功劳,得到了封赏。人性的复杂可见一斑,而正是由于人性的复杂,那些高贵品质才显得弥足珍贵。景区引入杨家将、萧峰的故事,说明人们喜欢那些有血性的人,正是这些有血性的人才让生命、让历史有了温度。
萧峰一生好酒,对别的事物都不在意,唯嗜好酒,且爱大碗豪饮。萧峰的身上集中了家国仇恨、悲天悯人、江湖道义、兄弟情谊、儿女情长,大约唯有酒才能释放他心中激荡的感情。
想到萧峰,我们便欲以酒祭萧大侠,无奈上山时没有想到此节,未携酒上山,恰好边贸街上有一代县黄酒铺,本欲购买,但又怕上山不便,店主颇有侠气,见我们为难,就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壶黄酒、两个酒碗,酒是喝了,我们便与店主商定下山时再购买一些,不料我们在山上盘桓太久,下山时,天色已晚,店铺已经收摊,店主已经离开,未能践诺,甚是遗憾。
7
沉溺于雄关的美景、怀古的幽思当中,不觉时间流逝,等我们出景区的时,夜幕已经降临,景区的中巴车已全部开走,打电话也无人接听,只得步行下山。这时,山间公路上只余我们一行四人,突然下起了蒙蒙细雨,山涧溪水潺潺、林间松涛阵阵。在这难得的静谧当中,我们一路思绪万千,随性而谈,不知不觉就到了停车场。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