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印
【内容摘要】对中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并不仅仅是将体育知识与技能传授学生,还要重视并加强对学生体育能力及行为的培养,让学生具备能够完成体育活动中既定动作的心理素养和身体条件,这是一项系统的、艰巨的工程,要想落实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时间,体育教师还要掌握科学的训练技巧。对学生体育能力及行为的培养,不仅有益于学生当下发展,还能让学生的未来发展受益。本文立足当下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就如何实现对中学生体育能力及行为的培养展开探究。
【关键词】中学 体育教学 体育能力及行为
前言
新课改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眼光放长远,不能局限于当下学生的成长状况,还要立足未来,加强对学生能力及行为的培养,中学体育教师也是如此。在教育实践中,要深入探索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能力及行为,让学生获得良好的锻炼并形成终身锻炼意识,这对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促进中学体育教学事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体育教学经验,就如何有效培养中学生体育能力及行为分享几点心得体会。
一、强化引导作用,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学生体育能力及行为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体育运动枯燥、乏味且消耗体力,要想让学生长期坚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锻炼、坚持锻炼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强化自身的引导作用,立足实际,根据中学生性格特点采取有效的手段,让学生感知到体育运动的魅力,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篮球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篮球的发展史,并且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国际性的篮球赛事,如欧美国际篮球赛中国巡回赛等。通过视频,学生看到篮球运动员在赛场上矫健的身姿、帅气的身影,自然也会心生向往,这对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激发、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观看这些国际体育赛事,以唤醒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为学生体育能力和行为的养成奠定基础。
二、革新教育理念,交还学生的学习自主权
在传统的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通常以自己为中心,在给学生讲解体育运动技巧时,一般是自己先示范,然后让学生反复练习,直到学生掌握技巧。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状态,机械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与技能,丝毫感受不到运动的乐趣。这样的教学方法不符合新课改要求,也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及行为的培养。在以培养学生良好体育能力及行为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革新教育理念,将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上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体育运动之中②。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如何传球、如何抢球、如何投球,而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认知水平和能力,对于体育运动有自己的技巧和习惯,让学生相互交流,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吸收。譬如,教师将传球较好、投篮较好、运球较好等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彼此分享篮球运动经验。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感受到尊重,主体性得到发挥,真正参与到知识构建过程之中,这对学生体育能力及行为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生体育运动体验
在传统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比较僵化、死板,而且比较单一,学生通常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练习,直到完全掌握技巧。这种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及行为的培养。在以培养学生中学生体育能力及行为的体育教学中,教师除了革新教育理念,交还学生学习自主权,还要针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对教学方式进行多元化、趣味化处理,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充分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而不是机械地、反复地练习某一项技能。例如,教师可以采取以赛代练教学法,即以比赛代替练习。以足球教学为例,教师先将足球运动技巧告知学生,可以通过视频辅助讲解,让学生初步掌握守门技巧、射球技巧、运球技巧等。在这个基础上,体育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比赛。作为教学指导者,体育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比赛情况并及时记录下学生存在的問题,在学生结束比赛后和学生一起交流这些问题并帮助学生改正。这种教学方式将学生处于激烈的竞技环境中,不仅可以强化学生体育技能,还能让学生获得愉悦的运动体验,这对学生体育能力和行为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③。
四、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学生体育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及行为,是让学生具备完成既定技能和动作的心理素养和身体条件。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教师传授学生的内容不能仅止步于体育知识和技能,还包括一些有助于学生体育能力及行为养成的内容,如心理健康知识、基本的运动常识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运动锻炼的间隙,和学生一起坐在操场上,围成一个圆圈,共同交流和分享这些运动小常识,如常见的运动损伤和处理方法以及预防措施,还有各种卫生保健知识等,如剧烈运动后不宜大量饮水、进餐之后尽量不要立即运动、情绪不好的时候不宜运动等。掌握这些体育与健康知识,对学生体育能力及行为培养十分有益。
五、完善教学评价,增强学生体育运动信心
在传统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只关注结果,这样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及行为的养成。在以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及行为的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应当针对教学评价进行完善,具体从两个方面进行优化:第一,评价形式。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形式,既要关注学生体育运动结果,还要关注学生运动过程,综合学生的健康意识、学习态度、进步状况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并且坚持先表扬鼓励再指出不足的原则,确保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接受并及时改正,这对提升学生体育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④。更重要的是,有的放矢地改正能够让学生快速进步,使学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第二,评价主体。在实施评价的时候,教师应突出学生主体性,采取生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相结合原则,让学生也参与评价,从而提升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改正不足,获得全面发展。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篮球赛、足球赛等,自己充当裁判,一方面,帮助学生强化体育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和终身锻炼意识⑤。
结论
中学体育教学并不仅仅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工具和方法,还承担着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重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强化引导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同时针对教育理念、模式、内容、评价等进行创新和优化,使学生接受全方位的、系统的体育教育,掌握系统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个人体育能力的提升。本文是笔者根据自身体育教学探索所总结的几点经验,以期提升中学体育教学效果,为中学生未来更快更好的发展打好基础。
【注释】
① 刘秀英、赵光祖. 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浅谈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J]. 体育世界,2014(04):27.
② 伊茂荣. 浅谈高中体育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11):163.
③ 韩海云. 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探析[J]. 才智,2015(28):191.
④ 白植国. 高中体育与健康在新课标实施现状中的调查研究[J]. 科学大众,2018(06):120-121.
⑤ 马艳红、于秀、王晓春. 高中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趋势及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04):84-85.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