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爱霞
【内容摘要】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部分同学存在都会一定的困难,特别是经过高一的学习,进入高二之后,感觉难度更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部分同学对历史的学习不得其法。本文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同时结合部分历史学科学习优秀的同学的学习经验,以书信的方式探讨了高中历史,特别是高二历史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本 笔记 高考题
一封关于“历史”的来信
——给高二学生的学法指导
高二的学弟学妹们:
接到老师的任务,我们几个人开了个碰头会,商量如何给你们的学习提些建议?概括起来一共是四个“用”助力了目前我们的学习。
一、课本的妙用
按照每节课的组成顺序来看。正本部分,是我们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重要地方。很多同学喜欢将老师在课堂讲解的知识记在课本上,这是一个不错的习惯,可以继续保持。但不能把老师讲课的所有内容标画在课本。新授课我们写画在书上,高三的一轮复习再标注一番,二轮复习还能找到下笔的地方吗?還有三轮复习,如何安置,“乱花渐欲迷人眼”。建议做到以下五个“注意”,突出标注和思考的主干。一是课标要书写到特定位置,这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二是用数字的逻辑关系将课本知识的内在关系标注清楚,这实际就是每节课的特定时空观念下的阶段特征。一节节课的繁杂的历史基础放到一个个的带有标注的抽屉里,用哪个抽取哪个,日积月累中你的历史养分日渐充足。三是课本中“知识链接”,这是我们学习中容易忽视的。在经过高三的复习后,我们发现这一部分是重要的史料拓展部分,可以扩充知识,开拓视野,增加对课本深度和广度的理解和扩容。四是:课本后的“阅读与思考”和“解析与探究”中的题目,这是本节课素养能力提升的升华部分或是重点内容。五是“自我测评”,它的价值在于这是依据课标提出的知识和能力基础问题,适用于学完之后自我检测是否掌握基础知识和素养。
高二的你一定要做课本的主人,将课本的使用远远超过了高一,教材要经常看,经常翻。如果同学们能为将来的一轮复习做好更充分的准备,那么就用这个看书的方法将课本放到你到大脑中,瞑目思考时,可以随时翻页,在不久的将来掀起大脑风暴。
PS:还可以实施夹页的方式,将本节课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以典型例题的方式呈现出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认识。例如,当你完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习后,不禁会有疑问,面对战国时期的思想争鸣和融合,作为后来影响中国的儒家在当时是怎样是看待法律这种强制性措施呢?新课标全国Ⅱ卷中的40题给出了答案。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
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10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这个题的引导作用就非常强。第一问它考查你阅读史料、分析问题(课本数字序号整合的应用)、概括归纳的能力(课本中每一节的大黑体字)。第二问考查的是将来你面对全国卷的焦点能力考查——阶段特征(课标下的知识框架)。还有深层检测了学习文化册的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影响社会存在。该题的位置可以放到文化册第三单元第11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去欣赏多样文化的果实在世界各地的绽放。当然,学弟学妹们,虽然现在的你们面对高考题还有些发憷,但是做到一定的积累的还是有必要的,接触,感知,熟悉,磋磨,积累,一切就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
二、笔记本的并用
记笔记是学习中的一大法宝,它是对课本的补充、拓展,处于辅助地位。记什么呢?一方面是上课时老师所讲知识的体系构建(内容包括老师的板书设计、疑难问题、对观点的理解及引申等)。另一方面用于课下复习巩固时不断完善知识的参照。因此课本是表,笔记是里,两者相辅相成。比如同学们绘制第一单元中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表,用表格的直观性,按照年代的先后顺序,将人物的思想主张和影响通过表格的对比呈现出来,再进行每一时段儒学特点的归纳。也可以进行同一时期中外思想的对比,如完成第三单元第11课学习后,进行中国孔子的思想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思想对比,说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然一样米养百样人,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各有人文精神的风采。
有师弟师妹说了,“老师讲的记不下来,课件上还有那么多,怎么办?”这就是主次位置没有搞清楚。笔记是为课堂和课本服务的,故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提前预习,获取知识,组建起主干知识结构。上课认真听,完善主干。课下及时回顾反思。切忌不要把时间用到一页页的去抄老师的课件。笔记本是架起你和老师沟通的桥梁。当你们看这一本比书更有理性的笔记时,成就感会刷满屏的。
PS:做成每一节的活页最好,这样以后通史复习时,可以把相应的专题抽取出来,事半而功倍,节省好多的时间和精力,贵在坚持。
三、自习的珍用
我们的主战场是课堂,然而巩固战果很重要的一个时段就是自习。切记一点,自习的使用一定要有规划。建议大家在历史的早自习,大声诵读和背培养历史的阅读语感,时刻用对课本的标注盖起自己的房子。
下午的自习,面对历史作业,把它当做是限时训练。现在我们非常后悔,没有在高二时把这个习惯养起来。训练效率现在对我们而言是个很大的挑战。故建议你们,从现在开始准备。具体方法如下:一个选择题以1分钟为单位来进行,数一下有几个选择就控制在几分钟内。主观题则以每个题的分数显示为限时时间。比如高考题历史必做的两个大题,分值分别是25分、12分,我们现在训练的时间一个是20分钟,一个是15分钟。限时训练限时做,平时做考试,考试就是平时了。
四、错题本的活用
错题,对,你错了!一定是关注错在了哪里?错题本的存在价值就是找到你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漏洞。在每一道需要整理的错题旁边进行错因的深究,比对正确答案,找到失误的地方。错题整理的分类,建议按照知识点去整理,可在不定时的翻看中,一个知识多个角度的理解和定位,时刻提醒自己的不足,看似一个表面的所谓粗心,实则是未能真正理解或客观、完整的去处理问题。
PS:错题本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种情况,即材料的结论与所学不相符,甚至相悖。选择项中有课本讲述的正确结论。可是答案为什么不是课本的正确结论呢?在历史学科的素养学习中,有这样一个史法,即一份材料说一份话,论从史出,所以在做题时一定要尊重材料的情景设置。
学弟学妹们,三个月的高三学习,让我们觉得时间是弥足珍贵,因此对以上的四个“用”的使用,更加体会多多,书到用时方恨少。大家用高二的时间,多做些事情吧。
高三学哥、学姐
2020年1月9日
【参考文献】
[1] 李冰. 如何指导学生学好高中历史[J]. 中国教师,2016(S1):56.
[2] 吴平高. 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实践性认识[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 (14):31.
[3] 谢泽宇. 论如何学好高中历史[J]. 新课程(下),2018(12):102.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