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差异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2020-02-04 07:30陆萍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17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陆萍

【内容摘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阅读方法指导,创造自主阅读的条件;要灵活处理课堂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实现阅读的减负增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创建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学习环境,引导学生阅读创新,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策略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先天遗传和后天努力等因素的影响,初中学生在知识储备、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基于此种差异性,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应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因材施教,促使学生扬长补短,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和会读课文,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文学素养和人文情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所以阅读教学的过程必须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只教而无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阅读空间,通过设计一些有激疑性和迁移性的问题,由浅入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未知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比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笔者课前设计一组预习题,既照顾了全体学生,又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阅读意识和阅读理解水平,引导学生走入文本:(1)课文写了孔乙己的哪些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2)找出描写孔乙己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3)孔乙己生活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4)你认为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5)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面对这些带有悬疑性的问题,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就有了探究的兴趣,就能仔细地沉浸到文本中去。

再如教授《核舟记》一课时,可在组织学生疏通词句之后,提出了几个问题:(1)核舟上有什么?(2)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说明核舟的?(3)“盖大苏泛赤壁云”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课文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的?(4)作者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地点数和说明?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式探究阅读学习,在合作阅读学习中,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求知欲望,使他们学得更加主动、更为愉快,将阅读学习当成一种享受,从而真正地提高了学生们的阅读质量与效率。

二、加强阅读方法指导,创造自主阅读的条件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在阅读方法上对学生加强指导,让学生围绕总体目标进行阅读,先整体感知,再细读精读;抓住重點词、句,带着问题去读课文,逐步深入地掌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注和摘抄,写写自己的心灵感悟,培养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教师应给学生多读多练多说的机会,让学生学会熟练准确地表达,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可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读,说一说听完之后有什么感受;再自读课文,并思考:作者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分别在哪个自然段?要求阅读时找出好词好句,并做好摘抄记录,读完后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的?是怎么描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好处是什么?然后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朗读,再次感受春天的美;最后全班同学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语言的无穷魅力。这样教师通过阅读指导,有效引导学生体味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和享受。

再如《钱塘湖春行》的阅读指导:笔者在学生自读,教师范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标注出诗句的节奏后,按照幻灯显示的节奏齐读;接着由学生结合课本注释理解诗句含义;然后学生合作学习,一人朗读,一人闭眼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最后选学生到讲台前表演自己理解的“春行”,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阅读经验,提升理解能力。

阅读教学不仅仅要在课堂上进行,还要引导学生将阅读的视野放到课外阅读方面。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进一步增强了阅读的兴趣,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提升自身的阅读感受、体验、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三、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实现阅读的减负增效

对于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灵活地处理,有针对性地分析、指导,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教师应根据教材、学生的学业水平来预设阅读教学目标,并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适时调整预设目标;其次,要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参与氛围,建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真实阅读问题情境;再次,要将阅读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思维活动中进行,提高全体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例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笔者预设:(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长妈妈是一个怎样人;(2)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3)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感情,培养尊重、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由此布置学生思考: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哪几件?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长怎样的性格特征?说说作者对阿长有怎样的感情。教学中,发现学生前三个问题回答得有理有据,但最后一问说得非常笼统。于是笔者改变原先要求,改为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对待阿长情感态度的语句,说说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几乎所有学生都能找出相关语句,一半以上学生能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脉络。学生在仔细阅读中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再如阅读《爱莲说》,笔者预设了“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这一目标,学生反复朗读后,教师提问:课文写了哪几种花?各有什么特点?这些花分别与当时社会上什么人相似?作者写莲、爱莲,为何却又提到了其他两种花呢?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认真思考,最后通过交流发言,顺理成章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四、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引导学生阅读创新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生活体验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必然呈现出众说纷纭的现象。对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察和体验,对学生的进步不吝啬赞美之词,对于他们在阅读中的失误和不足应及时指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还应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感悟,鼓励他们多思考多质疑。这样学生能主动将自己融入文本情境之中,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养。

例如学习《周亚夫军细柳》一文时,笔者要求学生找出正面和侧面写周亚夫的语句,然后品析这个人物,有学生指出:周亚夫见皇帝来了,没有出营门迎接,而是传言开门;面见天子,揖而不拜,虽然这是恪尽职守,但也表现他的傲慢、无礼,后来被皇帝疏远,被小人陷害而死,是必然结果。对于这位学生的分析,笔者用了“管中窥豹”这个成语赞扬他,并启发学生思考:周亚夫的如此行为,除了当时的环境因素,还与他的什么性格有关?学生马上回答:刚正不阿。那么他的人生遭遇印证了哪句格言?“性格决定命运。”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探究出了新的知识,让学生获得了人文素养的提升。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阅读学习,培养全体学生阅读时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通过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创建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洋永.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 读与写,2016(09):94.

[2] 李志平. 浅谈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J]. 中国校外教育,2017(13):79.

[3] 周家玉. 个性化视角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 语文教学研究,2018 (07):123-125.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横扇学校)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Passage Four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