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飞
【内容摘要】生活化教学模式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科目而言十分适用,本文作者首先将从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分析出发,对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优点进行说明。随后,作者将详细地展开生活化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充分说明其可行性,并呼吁教师们对生活化教学模式继续探索,以获取更大的教学优势。
【关键词】生活化 情境 教学 道德与法治 课堂
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是影响学生道德法治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该阶段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正向思维。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深化改革,道德与法治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社会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和基本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这也给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施展了一定的压力。教师们在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时,要充分联系现实,把初中思想与道德的基本常识代入生活,加强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生活化模式的开展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开发多样教学模式的基础,教育和实际生活密不可分,教师通过不断的教学改进帮助学生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将服务于生活。
一、浅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还有一大部分的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刻板地向学生传授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整堂课下来索然无味以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急剧下降,课堂气氛冷清。这与教师的教学模式大有关系,首先是缺少教学互动,导致学生不能及时感受自身的课堂主体地位。其次,教师的授课方式过于一板一眼,教师难以走出传统讲课模式的束缚,让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机械地接受着繁多的道德与法治内容。最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内容是学生在以前所没有正视的一部分,如今系统化的学习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距离感,促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也是极为不利的。要彻底改善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须得从源头进行改进,彻底摒弃观念守旧、内容枯燥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增加课堂师生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提升课堂气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优点
1.生活化教学拉近学生与学科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内容枯燥,知识点繁杂,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在传统课堂沉闷的气氛之中,学生往往很快失去听课兴趣,因此联系生活进行讲课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感,通过感性的代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并且通过生活化的方式学习能够有效减少学生的学科抵触心理,通过趣味化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强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
2.生活化教学方式提高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效率
就当前的教学情况来看,生活情景化的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有效地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使课堂紧紧联系生活并促进学生将课本知識灵活运用。通过趣味性的生活情景化,教师很容易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课本知识联系生活更容易将同学们代入情景,化静态的课本内容为动态的生活内容,有利于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的理解。在对学生进行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这一教学模式带来的优良效果令人瞩目,因此各学校的教师应当积极学习并大力推广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开展。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
1.合理创造生活化情景,打破学生固有思维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生活化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是全新且截然不同的一种模式,因此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的首要任务是将学生的固有思想打破。教师应当积极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和学生建立平等对话关系,尽量降低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例如在学习《友谊的天空》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充当一个良好的倾听者,仔细倾听学生在成长路上关于友谊的收获和烦恼,将心比心地与他们聊天,帮助学生找到友谊的意义从而收获一份令人喜悦的友谊。
生活化情景的建设不仅仅是简单地引用生活场景,道德与法治来源于生活也终将回归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往往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合理的生活化情景设计十分有必要,教师应当增加学生课堂思考的机会,并且通过选择与学习章节相应或者与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现象进行课堂的分析与评价。例如有些学生在初中阶段沉迷游戏,父母和老师屡劝不改,最后因为承受不住教师和父母的批评而跳楼自杀酿成悲剧。对此教师可以抛出一系列的问题,如:你认为这个学生做法是否正确?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年轻的孩子如此不重视自己的生命?父母和教师对待这个学生的方式是否正确?如果是自己遇到类似情况,会以什么态度对待?问题提出后让学生们自由讨论,通过自己的思考给出答案,最后结合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学生的教学进行强化,这样的教学效果远比单调的讲解更加明显。
2.设置课堂活动还原生活场景,增加课堂互动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带来了多种可能性,教师在丰富的教学资源环境中应当大胆创新、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例如将生活化的场景引入课堂,例如在讲解《走进法治天地》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让学生大致了解法治社会的定义以及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接下来为了活跃课堂,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安排课堂情景再现的环节,选取其中一个案例让学生重演,一来活跃了课堂气氛且吸引学生注意力,二来使得学生完全感受课堂主体地位,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体会,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再比如在《美好的集体有我在》这一章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下自己心目中的美好集体应当具备的特质,在日后的教学中努力将班级气氛向这学生内心的憧憬发展。甚至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安排课堂互动游戏加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同时增加课堂趣味性,使学生们在一派轻松的环境中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如进行“分组拼图”游戏,将学生按照座位分成不同的四组,教师将拼图按照位置顺序分为四组,每一组内的拼图打乱由组内学生进行拼接,最后四个组汇总才能形成完整的图画。这个课堂互动让大家明白班集体缺一不可,每位同学都是班级拼图的组成部分,只有团结协作班级才能够完整,且人人都应该为这个集体付出自己相应的责任。
3.结合社会热点新闻,强化知识与生活场景的连接
道德与法治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与道德法治有关的事情,这些都将是教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面对如此庞大的能源,教师要懂得取舍。社会热点和国际新闻往往是吸引学生的利器,初中阶段的学生热血青春、正义感满满,对于社会热点他们往往会发表自身的观点,对此现象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社会热点新闻的吸引度和话题度,打开课堂的大门。例如在讲解建设美好祖国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将热点新闻中提到的“中国梦”引入课堂,解释“中国梦”内涵的同时引出学生内心的梦想,并鼓励其为之不断坚持,将来发展成全面型人才为国效力。
4.结合生活化作业,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度
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全面落实离不开课后的巩固,对此教师应当及时布置生活化作业,解放练习题对学生的压迫。传统抄写模式的课后作业是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的源头之一,学生的学习全靠死记硬背,学习效果一直不见成效,因此生活化的课后作业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进行志愿服务、进行话题调研、街头采访等形式的课后作业,真正将学科内容融入生活,让学生通过生活的锻炼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
结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冲破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束缚,动态化的教学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一片轻松的环境中得以提升对知识的理解。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还可以将教师从传统的书面教学和作业中解救出来,降低教学负担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知识掌握度,实属不可多得的新式教学模式。由于生活化教学模式还不够普及,因此还需各位教师同仁共同努力,将其优点大力开发。
【参考文献】
[1] 修雪芳.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思维的培养[J]. 黑河教育,2017(6).
[2] 许琼花. 基于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 教育科学,2017(1).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柔远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