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自然教育 共筑生态文明

2020-02-04 07:17李彬庆张志国
绿色中国 2020年12期
关键词:保护地道德教育研学

李彬庆 张志国

大型系列主题公益直播访谈节目《新闻2+1》“爱鸟周”系列节目“爱鸟新时代,共建好生态”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联合主办。

第十期节目主题为“推进自然教育,共筑生态文明”,特别邀请访谈嘉宾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总工程师尹峰做客演播室,并现场连线大地之野自然学校首席执行官徐剑敏。

自然教育事业方兴未艾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野生动物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党和政府对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公众关注和参与,对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尹峰说,自然教育在我国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在2005年之前,只有环境教育一说。2005年联合国启动“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计划”后,国内也逐步开始使用可持续发展教育这个词。2004年国家林业局下发了《关于加强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强未成年人的生态道德教育,大力推进自然与生态知识进学校、进课堂、进课本。

自然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创新内容。我国2009年和2013年先后翻译《与孩子共享自然》《林间最好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两本书,同时在国内有NGO开始组织开展自然教育的教师培训和拓展活动,自然教育的概念在中国逐步传播开来。

自然教育是让人们走进自然,利用自然元素和自然环境进行游戏、观察、记录、创作等一系列体验活动,从而在活动中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联系。

我国的自然教育行业蓬勃发展,最直观的表象是大量的自然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孕育而生。但无论是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还是自然教育,虽然叫法变了,但核心没变,那就是开展公众参与和教育,建立人与自然的连接,推动公众保育意识的提升和身体力行的行动。

自然教育事业备受国家重视

我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仅脊椎动物就有6000多种,同时拥有1.8万个自然保护地。自然保護地多样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开展自然教育的最佳实践场。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是我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地的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自然教育的开展。2019年4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颁发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充分发挥各类自然保护地社会功能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自然保护地管理部门要有专人负责管理、协调、组织社会公众有序开展各类自然教育活动,鼓励著名专家学者亲自为公众讲授自然知识,打造富有特色的自然教育品牌,着力推动自然教育专家团队、优质教材、志愿者队伍建设,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自然教育体系。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下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8年中国科协下发了《2018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要点》,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都从政策上给予自然教育大力支持,可见国家越来越重视自然保护地的社会功能和自然教育的重要性。

积极推动自然教育事业发展

对公众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科普宣传,特别是对孩子的教育,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成立时的四项职能之一、也是协会的中心工作。1981年开始的“爱鸟周”、 1992年开始的“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2004年开始的“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宣传活动的重点都是孩子。2004年正式把对孩子的教育命名为“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从2013年起,协会积极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结合学校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和自然保护地建设工作的迫切需要,坚持创新,积极探索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的新模式。

协会积极开展全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论坛、海峡两岸自然教育研讨会等研讨活动,还在在全国命名了245所中小学为“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示范学校”,并创立“自然体验培训师”品牌,开办了19期“自然体验培训师”培训班,为中小学幼儿园、自然保护区、地方协会、NGO组织培养了1070名宣教骨干。

为推进野生动物保护纳入学校基础教育,协会组织编写了10本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系列教材,在12个省份的基层学校作为五年级综合实践课程的必修教材推广使用。还联合社会资源先后出版了图书和影视作品,举办了“全国第一、二届中小学生自然笔记大赛”、“全国青少年生态文明书画征文活动”,计有25个省(区、市)近千所学校5万多名学生参加了活动。

尹峰表示,经过不懈努力,现在已初步形成以学校为教育主体、以自然保护地为教育基地、以骨干教师和自然体验培训师为师资、以生态道德教育教材为载体、以课堂和活动为途径的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体系。

尹峰说,全国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印发的《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体系,全国50%以上青少年参与森林研学教育活动。这为自然教育事业提供了又一个重大机遇。自然教育就是从森林教育发展起来的。协会一直在与相关的自然保护地合作,出版校本教材,打造精品研学线路。这与方案中提出的相关内容不谋而合,协会非常愿意加入其中,共同推进我国自然教育工作的开展。

自然教育事业的中国特色

尹峰说,国外自然教育的发展是从森林教育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北欧、英美、日韩的自然教育快速发展。目前德国全境已有超过1500多所森林幼儿园,日本已有近4000所自然学校。总的来说,这些国家把自然教育逐渐纳入到常规的国家体制教育中,两者相辅相成。

从2000年以来,我国越来越多的环境机构、教育机构、自然保护区、宣教中心开始了自然教育的学习和公众普及实践。在2017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研学旅行正式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全国范围内围绕研学旅行设置的自然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自2014年以来,每年召开的全国自然教育论坛邀请有关领导专家、业界精英共同探讨自然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据全国自然教育论坛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自然教育机构为286家,2017年则超过2000家。

目前,自然教育在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学校自然教育、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NGO自然教育机构自然教育三大系列。经过发展,公众已经对自然教育具备一定的认知度。相关调查显示,中国公众对自然教育的主要关注点在于自然体验,其次是公众对博物认知类的活动也抱有浓厚的兴趣,再者为户外游学,其它还包括文化旅行、生态保育、艺术工坊等。中国的自然教育活动主要集中在周末、冬夏令营、节假日、研学日,是体制教育外的素质教育补充。

节目现场连线了徐剑敏。她表示,大地之野2016年在浙江杭州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开始萌芽并且茁壮成长的。大地之野团队走访很多国家的自然教育机构,自创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自然教育课程,并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教育体系。大地之野课程分为自然科普、自然艺术、自然探索、自然人文四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很多课程模块,各个模块中也相互连接,彼此渗透,是一个跨学科的课程。

徐剑敏说,我们非常关注孩子们在我们这里是否学会了探索能力,是否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否发挥了各自的天赋。孩子们在课程中自然生长,学会勇敢、创新、探索、团队协同等各种素质,最后也会反哺我们的自然环保,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徐剑敏认为,自然学校是傳统教育一个很好的补充,是未来学校的雏形。未来的自然教育中心应该是跨学科的,融合的。孩子们在自然中学习语文的同时可能正在学习物理,学习科普的过程中还会感知美学。而这些,正是自然赋予我们的魅力。

尹峰表示,我国的自然教育迅猛发展,但与较为成熟的自然教育国家相比,我国自然教育机构从业时间短、地区分布不均衡,受众以城市中小学生和亲子家庭为主,成人和乡村孩童成为行业发展的“盲点”。同时,自然教育机构行业缺乏规范管理、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费用收取标准缺失、师资培训和课程设计随意性大等问题也频频发生。

自然教育事业的发展还需要建立政府主导,完善社会参与保障体系,尽快形成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服务建设和运行的有效机制,制定行业机构规范标准等。有政府政策的支持,有孩子们的积极参与,自然教育前景广阔。

尹峰说,作为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的先行者和组织者,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坚持创新探索自然教育新模式,通过小手拉大手,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标准化的管理、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动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和自然教育的开展。

猜你喜欢
保护地道德教育研学
近50年自然保护地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黄山区自然保护地建设与发展刍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