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嫔 叶恩如 杨佩浓 张建伟
患者男,82岁。因“无意中发现右颌下区一无痛性肿块1年”于2011年5月22日至浙江省台州医院就诊,肿块初约枣核大小,增大速度缓慢,患者无明显的疼痛、瘙痒,无面部麻痹,无吞咽、呼吸困难等症状。患者曾于2001年在本院行左肾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左侧肾透明细胞癌(核分级Ⅰ级,肿物大小2.5 cm×2.0 cm),肾盂及输尿管切缘未见癌侵犯,(肾蒂淋巴结)未见癌转移(0/3),完善胸部X线等检查未见转移,病理分期:pT1aN0M0,术后未予以进一步治疗。入院查体:右侧颌下腺区可触及一肿块,大小2.5 cm×2.0 cm×2.0 cm,质地中,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一般,双合诊(+),导管口无红肿,分泌功能正常,颈部淋巴结未及肿大。诊断为右侧颌下腺肿瘤。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甲胎蛋白、CA125、CA19-9)及胸部CT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5月24日在全麻下行右侧颌下腺及肿物切除术,术中探查右侧颌下腺区可及一肿块,大小2.5 cm×2.0 cm×2.0 cm,质地中,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术后病理学检查示:肿瘤细胞胞质透亮,胞膜清楚,核仁不明显,呈巢团状、腺泡状分布,间隔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周边见纤维薄膜与涎腺组织相隔,见图1;脉管内癌栓(+)。免疫组化染色 检查 :PAX-8 (+)、CD10(+)、Vimentin(+)、AE1/AE3(+)、CK7(-)、Syn(-)、CgA(-)、S-100(-),见图 2。病理学诊断为(右侧颌下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术后行全身核素骨扫描及头颅CT检查,未见其他部位转移灶。基于患者年事已高,家属拒绝进一步治疗。6年后出现股骨转移,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图1 术后病理学检查所见(HE染色,×100)
讨论肾透明细胞癌是成人肾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其发病年龄高峰为50~7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其血行转移率较高,约30%的患者在初诊时已出现远处转移灶[1],即便确诊时为局限性肾癌或局部进展性肾癌,术后出现远处转移的概率仍高达30%~40%[2]。常见的转移部位包括肺、骨、肝、脑及全身各处皮肤软组织,而转移至胃、脾脏、胰腺、胆囊等脏器较为少见,另有文献报道2例转移至其他脏器肿瘤中,分别为子宫平滑肌瘤及同侧肾上腺皮脂腺瘤中。有学者认为,肾透明细胞癌是最易发生头颈部转移的恶性肿瘤之一[3]。但相对于其他区域来说,肾透明细胞癌转移至头颈部(不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概率很低,占8%~14%[4],其中最易受累的2个部位是甲状腺和腮腺,转移至颌下腺极其少见。笔者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仅发现国外有文献报道肾透明细胞癌转移至颌下腺8例,均为老年人,确诊时平均年龄70.2岁;男女比 5∶3;位于右侧 6例,左侧 1例,未报道侧别1例;转移灶发生在原发灶的同侧或对侧,最大径为9~40 mm[4-6]。8例患者中,4例以颌下腺肿块为首发症状出现,4例已知有肾透明细胞癌病史。典型临床表现为单侧颌下腺区触及一无痛性肿块,仅1例伴有疼痛,约50%患者同时伴其他部位的转移,确诊到转移的时间不确定。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转移至颌下腺的时间点均为肾切除术后至少7年,最长为11年。本例患者肾癌术后10年出现颌下腺转移,与上述文献报道一致。
图 2 免疫组化染色所见[a:PAX-8(+),×100;b:CD10(+),×200;c:Vimentin(+),×200]
由于本例患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仅提示颌下腺占位性病变,不能提示良恶性病变、原发癌还是转移癌,故对诊断的帮助不大。部分专家认为,若患者有肾透明细胞癌病史,建议术前尽早行细针抽吸活组织检查明确诊断。在鉴别诊断上,应与原发性唾液腺肿瘤进行重点鉴别,如腺泡细胞癌、黏液表皮样癌和上皮-肌上皮癌等[2]。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AE1/AE3、CD10、Vimentin、PAX-8 等指标有助于鉴别诊断。在治疗方法上,主要根据确诊时所处的病情阶段给出治疗策略。对于孤立性转移灶,一般采取手术切除治疗。2018年欧洲泌尿外科学会指南推荐用伊匹单抗联合纳武单抗(IN方案:Ipil i-mumab联合Nivoumab)作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的一线治疗方案;当联合方案不可行或不安全时,考虑分子靶向药物(舒尼替尼或培唑帕尼等)单药治疗,但低危患者仍首选舒尼替尼[7]。国外文献报道的8例患者中,5例行颌下腺肿块切除术,1例术后行放化疗,另2例未报道;其中1例术前接受帕佐帕尼新辅助治疗1年,由于缺乏反应,后采取手术切除治疗。本例患者就诊时未考虑到肾癌转移的可能性,且该患者仅表现为颌下腺孤立性肿块,故予以手术切除。相关研究表明,肾透明细胞癌远处转移患者预后差,中位生存期约为12个月,5年生存率<10%[5]。对于颌下腺孤立性转移患者,目前尚无详细的随访资料。本例患者术后未给予任何治疗,6年后出现股骨转移,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综上所述,对于肾透明细胞癌术后患者,随访期应尽可能延长,同时应对头颈部位进行详细的触诊和问诊,当发现颌下腺无痛性肿块时,应考虑转移的可能性,术前可行细针抽吸活组织检查确诊。一经确诊立即采取手术治疗,术后辅以IN方案或分子靶向治疗可延长生存期。有学者认为靶向药物的序贯治疗、联合治疗、当患者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时的减量治疗是今后需要关注的重点[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