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利娟
〔摘要〕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然而当下的中职心理课堂存在职业教育特色缺乏、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课程要求的偏离等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采用针对化设计,选择新近期材料,运用信息化手段,注重情感化体验,开展科学性评价,注意生成性引导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心理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心理课堂;教学实效;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2-0056-04
中等职业学校(简称中职)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正从未成年走向成年,作为未来知识型、技能型的劳动者,他们的心理健康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因此培养中职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帮助与引导中职生正确认识和应对成长、学习、生活以及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实效性影响着中职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职业教育特色
中小学与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内容虽然在整体上一致,但由于普教与职业教育的目的不同以及学情的差异,两者在教学上也存在一定出入。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因此,中职心理课堂教学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开展教学,从而服务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同样的教学内容呈现给不同专业的学生,学生课堂参与率、体验度也会出现较大差异性,进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由于资源缺乏、研究不足,中职心理课堂教 学普遍缺乏特色,无法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
(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从成长经历看,中职学生往往有较多的失败体验,学习成绩较落后,得不到家人、老师的肯定,父母们对其期望也不大,在学习中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自我效能感偏落后。因此,他们往往缺乏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常常被他们看成休息、娱乐的地方,在课堂上容易呈现两个极端:要么鄙视课堂活动,睡觉或做其他事情;要么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分享偏离课堂主题,令课堂陷入僵局。
(三)对课程要求的偏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分享,避免将心育课学科化(讲授专业的心理理论知识)。这个要求同样适用于中职心育课,但在一线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心理课堂偏离了心理课程的要求,违背了心理课程的初衷,缺乏“心理味”,课堂收效甚微。表现在,心理课堂过于理性化,类似思想政治课程,情感体验不足;过于游戏化,看似热闹非凡,但却流于表面形式,自我分享与自我探索不到位;过于学科化,纯粹讲授心理健康知识,课堂枯燥无味,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那么如何提高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实效性呢?本文结合多年的心理课堂教学实践,做出了以下几方面思考。
二、提高心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采用针对性设计
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确定,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针对性,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1.符合学生的需求,达到学有所用。在设定特定主题教学内容时,可以先在课前开展调查,了解学生具体、迫切的需求情况,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学有所用。2.紧密结合专业,促进学生生涯发展。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属于公共科目课程,教学对象包括各个专业的学生,因此,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内容也应做出一定的调整。且中职心理課程的教学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只有结合具体专业开展教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提升。
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认识情绪,管理情绪”的心理课堂教学前,学生刚刚结束见习活动,在见习过程中体验了各种情绪,对职场中遭遇的不良情绪不懂得如何疏导,甚至有同学怀疑自己不适合从事学前教育工作。面对这种情况,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先在课前开展了调查,了解了学生对职场体验不良情绪不知如何去调整的需求情况,并将学生在见习期间拍摄的各种情绪图片以及截取的学生微信群、朋友圈发布的相关感受的图片制作成视频呈现给学生。视频播放环节,学生们在观看时,也开始回想起自己见习期间的点点滴滴,体验到各种情绪,思考遭遇不良情绪如何进行调节,从而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选择新近期材料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属于德育类,为了促使学生的思想、行为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在选择案例、故事等题材开展教学时,应结合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喜欢追赶时髦,热衷于关注新奇事件),尽可能保持与时俱进,选择近期大家都比较关注、乐于交流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同龄人的案例开展教学,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心灵触动,提升学生自主自助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
在开展“直面困难,战胜挫折”的心理课堂教学时,当时正值上海一中职学生跳卢浦大桥事件成为热点话题的时期,笔者截取相关视频以及文字报道的内容,让学生开展讨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你认为导致这一悲剧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互联网+时代,学生们通过网络也能轻松获取这些信息,问题刚抛出,他们便开始激烈地讨论与分享。我接着引导学生思考,类似这种挨批评事件,大多学生也曾遭遇过,但在我们看来不过如此的微小琐碎的事件,为什么他人会做出如此截然不同的反应呢?同龄人的事例更容易触发学生深思,通过讨论与分享情绪调控能力的重要,学生们认识到挫折无处不在,挫折事件本身并不是导致挫折结果与不良反应的原因,关键在于如何看待挫折事件,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采取相应的行动。这样不仅仅复习了前面讲的情绪管理的内容,也为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三)运用信息化手段
以网络和多媒体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变革。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材料以直观鲜明、生动形象甚至多感官参与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能迅速吸引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互联网+时代,采用虚拟现实、大数据反馈等技术,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问题,增强学生的体验度,促进学生对自我的认识;采用微课、手机游戏互动参与课堂活动,采用翻转课堂等方式开展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教学活动的时空延伸至课前课后、课堂内外,从而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如能将枯燥的知识学习整合在深受学生欢迎的游戏中,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教学中,把心理健康的定义、意义、标准等基本知识点通过知识闯关游戏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可以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闯关成功的学生纷纷在朋友圈晒成绩,体验学习的自我成就感,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闯关失败的学生不甘心,继续挑战,自动开启复习模式,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这一活动也可以作为课前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教师可以在后台随时关注学生学习动态,监测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可以节省课堂活动时间,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教学中,将书本中通过纯粹的文字呈现的增强记忆力的方法(及时复习、多感官参与、过度学习、谐音记忆等),整合成以生动形象的图片、幽默风趣的语言为主,以文字为辅的微视频形式呈现给学生,方便学生随时观看。学生通过自主观赏微课习得增强记忆力的方法,并自主应用于学习中。
(四)注重情感化体验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开展,如游戏、辩论、角色扮演、讲故事、竞赛、拍卖会、音频赏析等,但并非活动越多越好,关键在于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否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成长,这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选用合适的活动,巧妙引导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开展走心教育,增强学生体验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青春期异性交往”主题教学中,选取当前中职生比较看重的物品图片素材,如现金及信用卡、手机、首饰、化妆品、书本、明星、豪宅、豪车等,提供给学生选择,且每人只有一次选择机会,不可倒过来选择,只能接着选择后面出现的图片。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在做出这一选择的过程中是否感到遗憾、后悔,是否希望呈现所有图片后再做出抉择。学生们纷纷谈论自己的感想,最终领悟到,每幅图片就如我们人生中遇到的每一个他/她,过早轻易地选择可能导致错过后面更值得珍惜的人,为我们的人生留下遗憾。因此,在最好的青春年华,没必要停留并轻易选择与某一异性交往过密,而应将精力投入如何成为最优秀的自己中,奋斗的青春最美丽。通过一个简单的活动,学生们的体验与收获远胜过教师很多关于异性交往过密对学生不利的讲解。
(五)开展科学性评价
教学评价具有诊断、激励的作用,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科学的评价,从评价的主体上看,应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从评价的时间上看,应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的全方位评价;从评价的指标上看,应包括对学生参与性与有效性的评价,如从学生的出勤、课堂互动的积极性、课堂分享的有效性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同时,还应注意评价的及时性,不可错过评价的最佳时机,否则将弱化评价的反馈、激励功能。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众多教学APP的开发与使用,如蓝墨云班课、学习通等。教学APP的灵活使用,可以实现多主体、多方位、多指标且及时的教学评价,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下评价耗人耗时的现象。使用教学APP,可以通过电子签到活动统计课堂出勤率;可以使用抢答、选人等功能,调动课堂的气氛;可以采用投屏形式,清晰地了解同学们的分享内容;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及时获得对自我客观全面的认识;可以通过经验值、积分等指标,反馈学生的平时成绩等,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学评价的反馈、激励功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六)注意生成性引导
心理课堂十分注重学生在活动后的分享与体验,在分享话题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容易偏离课堂主题或指向预期教学的反方向,也有可能會透露出个人存在的一些心理困惑等,这要求授课教师具备觉察的智慧,及时捕捉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灵活应对此类问题。同时也要利用心理咨询技术对学生加以引导,如采用倾听、尊重、同理心等技术接纳宽容学生,有时也需要采用面质等技术引导学生,避免课堂陷入僵局。对于在课堂中学生透露出来的心理问题,教师还需要进一步跟踪,开展个体辅导,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
在一次亲子关系的主题教学中,我播放韩红的《天亮了》歌曲视频以及从学生朋友圈中收集的感恩图文、课前学生提供的父母如何为子女付出的一系列图片,引导学生感悟父爱母爱的伟大,然而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并不赞同你的观点。”听了学生的驳斥观点,我猜想这可能是一个缺乏父爱母爱的孩子。于是立即肯定学生敢于质疑的品质,并鼓励他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提问引导,得知学生最亲近的人是保姆姐姐,而非父母,因为他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从小他就缺乏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与呵护。然后顺利衔接下一个教学环节:探讨与父母产生矛盾的原因。由于涉及学生个人和家庭隐私,在课堂上我没有继续深挖他的问题,而是建议学生课后单独与我谈心,从而了解到这位学生并非父母亲生,痛恨亲生父母对自己的抛弃,埋怨养父母对自己的疏于照顾。通过几次个体辅导,这位学生渐渐能理解双亲,最终得以释怀,获得自我的成长。
总之,心理教师需要不断参加培训与学习,扎实积累教学经验,认真开展教学反思,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学基本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符合中职生年龄特点与心理需求的教学,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启迪学生自我思考,推动学生自我成长,从而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雅.对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即兴偏见的探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7):18-19.
[2]刘姗姗.妙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心理课堂幸福感[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9):20-21.
[3]王超.信息化教学设计点亮心理课堂——以合理应对你的愤怒为例[J].新西部,2019(4):154-156.
[4]邱雅琴.让心理课堂散发浓浓“心理味”[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3):47-48.
[5]章静莲.心理游戏在中职心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杂志,2019(4):245-246.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增城市职业技术学校,广州,511300)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