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媛媛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上海 201415)
英语原版影视教学 (以下简称英语影视教学),即在英语课堂中,以包括英语电影、电视剧、新闻、演讲、纪录片、教学片等的英语原版视频材料或节选为素材所展开的英语教学。1910年,美国拍摄了第一部教学影片[1],开创了视觉教育的先河。20世纪40年代,随着唱片、录音机、无线电、有声影片等粉墨登场,出现了视听教育。视听教育具有以下优点:富于移动性,具有图片和画面,可看到谈话者,融合听觉和视觉,教材专注性。20世纪80年代末,Tuffs和Tudor等人将电影教学引入到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2]。在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内一些外语院校就开始运用唱机、广播、电影、录音机等现代媒体辅助外语教学[3]。60、70年代,有学者开始探讨使用外语电影进行语言教学的教学方法,最初主要以俄语电影为主,后来慢慢涉及到英语影片。但随着外语教学资源的日渐丰富,以及“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技能的传统教学模式”[4]。逐渐成为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主流,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英语影视教学淡出了高校英语教学的视线重心。
进入新世纪以来,基于信息技术的外语教学已经成为当前高等学校外语教学的主要实践方法[5]。2004年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确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其课程设计应 “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2007年7月,教育部修订和完善了试行稿,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正式稿中提出了大学英语课程应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并明确指出新的教学模式为“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
在此背景下,英语影视教学再次吸引了广大外语教学工作者的视线。与传统教学相比,电影教学具备图像解码、语言解码、准确地运用语言、非语言情境、文化比对、多渠道表达信息、降低情感过滤七大特色[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促使学生深入了解外国文化从而提高跨文化意识和交际技能[6]。Krashen认为,当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较强时,学习者的情感过滤减弱,语言输入受到情感变量的障碍减少,从而加快学习者对输入语的完全理解和吸收,推动学习者最终取得学业成功[2]。因此,英语影视剧,以融文本字幕、语音、图像等多种信息传播介质于一体的特质,越来越成为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资源而被广泛应用[6]。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搜索主题词中同时含有“影视/电影”、“英语”和“教学”,且正文中含“大学/高校/高职/高专”的学术论文,共检索到2004至2015年间收录的文章约1900篇。此外,通过不同的检索方式,可以搜索到将诸如英语电视新闻、纪录片、《走遍美国》等原版教学片等其他原版影视资料用于高校英语教学的论文数十篇。
通过比对和分析这些论文,我们可以发现:(1)高校教师在不同的英语课程中采用英语影视教学。除专门的影视欣赏课外,还在大学英语、英语视听说/听说、英语口语、英美文学、英语翻译课堂上使用英语影视素材辅助教学。(2)教师普遍认可英语影视教学的教学效果。通过探讨和研究肯定了英语影视教学在学生跨文化素养、交际、词汇习得、语音语调、听力、口语、阅读、翻译等能力的培养中所体现出的积极作用。(3)教师关注英语影视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层面。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英语影视教学的指导理论、教学目标、选材策略、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并以字幕策略为主要关注点。(4)随着实证研究逐渐成为外语教学研究的一大趋势,近年来,更多的高校教师开始采用实证研究方式指导英语原版影视的教学实践。沈渭菊[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英文电影对提高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尤其是听力水平和口语水平。戴劲、汪徽等[7-11]分别以实证的方式验证了不同字幕策略对英语听、说、读以及词汇习得的影响。李杨[12]探讨了如何利用英文原版电影改变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周忠浩[13]探讨了基于双语影视字幕语料库的外语微课资源制作。李晓东、曹红晖[14]将英语影视和微课、翻转课堂有机结合,得出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总得说来,英语影视教学已渐渐成为师生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多的高校英语教师开始认可英语影视教学的价值,并关注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但是,探讨和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影视教学在某一课程中的实际应用层面,以高校教师英语影视教学的开展状况为研究方向的相关论文并不多。为此,本研究尝试通过问卷和访谈对高校英语影视教学现状展开调查,探究英语影视教学开展的广度和深度,分析高校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开展英语影视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期为高校英语影视教学后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问题:
1.高校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影视教学的开展状况如何?
2.高校教师的英语影视教学信息化素养情况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1.研究对象
问卷调查对象为基于便利抽样的38名高校英语教师。其中高职高专教师为21人(55.26%),普通本科教师为14人(36.84%),211或985院校教师为3人 (7.89%); 教授 1人 (2.63%),副教授 8人(21.05%),讲师 26人(68.42%),助教 3人(7.89%);主要从事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的教师30人(78.95%),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教师8人(21.05%);教师的年龄结构为:35岁以下 12人(31.58%),35至 45岁 21人(55.26%),45以上 5人(13.16%);参加调查的教师分别供职于上海、浙江、江苏、北京、黑龙江等省、市、自治区不同高校。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为基于文献研究的自编问卷,问卷的方式视调查的内容而定,既有使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设计的部分,也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开放性问题。初稿完成后,经过多次试测,结合教师的反馈意见,修改并重布了题项,最后确定完成稿。根据定稿问卷结果,在自愿的基础上,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跟踪访谈。
1.开展比例、课程分布和素材类型
结果显示,在参与问卷调查的38名高校教师中,有26名教师在其所授课堂上借助英语影视素材开展教学,占调查总人数的68.42%;有12名教师从未在课堂上开展英语影视教学,占调查总人数的31.58%。
教师主要在公共基础英语、英语视听说课程中采用英语影视教学,另有少部分教师在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英语电影欣赏以及如海关英语、乘务英语等专业英语课上采用英语影视教学(如图1)。所播放的英语影视素材主要是英语原版电影和电视剧,此外,也有个别教师选用英语新闻、英语演讲、英语纪录片、原版教学片等其他原版影视材料开展教学(如图 2)。
图1 高校教师英语影视教学课程分布情况
图2 高校教师英语影视教学内容来源
2.教学的主要目的
本研究根据大学英语课程培养大学生英语“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15]等五个层面的教学目标,结合相关研究,将教师开展英语影视教学的正确的教学目的归纳为:语言知识及技能培养、文化熏陶、增加课堂趣味和吸引力、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将错误的教学目的归纳为:奖励、放松或休息。
英语影视教学的教学目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开展英语影视教学以文化熏陶和增加课堂趣味性为主要目的,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次之,部分教师出于放松和休息的目的开展教学(如图3)。
图3 高校教师英语影视教学的主要目的
3.教师对影视教学的效果评价结果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以及结合参考了陈峻、陈淑燕、王昊[16]所编制的“基于学生认同度的全英文教学效果评价表”,设计“基于教师认同度的英语影视教学效果评价表”共计16个提项,其中含1个整体评价和15个子项。
通过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英语影视教学效果评价表各题项的均值,来比较教师对各题型的教学效果的认可程度。均值大于3.5的视为高认可度,从统计结果看,教师对英语影视教学的整体教学效果认可度较高,其中,教师在英语影视教学对学生跨文化素养培养、词汇量提升、课程参与度提高的认可程度最高,对听力能力、语音语调、课程喜爱度的提高认可度次之,对英语学习思维能力、英语表达自信心、语言喜爱度、翻译能力的提升也得到了教师的较好认同。均值在2.5-3.5之间视为认可度一般,从低到高依次为英语影视教学对语法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课程考核成绩提高所起的作用(见表1)。
1.英语影视教学的信息化素养
信息素养,具体是指一个人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并且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炼、创新,从而获得新知识的综合能力。外语教师需要的是信息能力和教学能力相结合的整体素养,即“信息-教学”素养[17]。
根据“信息-教学”素养的要求,将教师英语影视教学信息化素养概括为:获取英语影视素材的能力、选好英语影视教学资源的能力、以及设计、制作和应用英语影视教学课件的能力(见表2)。
表1 教师对英语影视教学效果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在英语影视教学选材中普遍重视素材的语言难度及其与课程特点、单元主题、学生兴趣的吻合度;教师获得原版(无字幕或有英文字幕)影视素材、自己动手制作影视教学课件的整体能力不足,个体之间差异较大;教师普遍缺乏专门用于英语影视教学的素材来源,部分教师限于获取渠道,便利选用网上下载的中文字幕电影作为教学素材;对学生能动性能在信息化教学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大部分教师并没有给予关注和重视。
2.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即“为达到有效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切有效原则和教学行为[18]”。康淑敏、王雪梅[19]将教学策略定义为“在综合考虑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基础上,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主要处理教学互动、师生相长的关系”。
康淑敏、王雪梅[19]认为,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可以具体分为基于教师角度的运筹策略、评价策略和强化补救策略、基于媒介角度的电子交互策略和多维信息输入策略、以及基于学生角度的兴趣激发策略、情感投入策略和协作探究策略。由于和教师信息化素养调查有重叠部分,本研究对教学策略的调查主要从英语影视英语的教学组织方式和具体教学方法两方面入手。
表2 高校教师英语影视教学信息化素养情况
从问卷结果可知,在教学组织方式上,教师倾向于播放节选视频,观前讲解有关背景,过程中有停顿,对重要情节重复播放或插入讲解内容;主要通过让学生复述或点评等口头任务来检验影视教学的效果,少部分教师会布置影评作业或进行语言点、文化点测试,除专门的影视课外,教师较少在课程考核中加入影视内容;在是否观看完整影视、是否在观看前对生词难句进行讲解、观看过程中是否有停顿、是否借助影视素材开展翻转课堂教学上分歧较大。有少量教师开展了英语影视翻转课堂教学,但整体效果不甚理想。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教师主要采用了观影前头脑风暴、观后小组讨论、模仿表演的方法,布置影评、配音、翻译练习次之,少部分教师会再课堂中布置“看-写”练习或组织观后集体讨论(见表3、图4)。
表3 英语影视教学的教学组织
图4 英语影视教学的教学方法
根据问卷数据并结合访谈结果,我们可以得出:(1)高校教师开展英语影视教学,并不拘泥于影视素材的“视听”属性,重视其在英语综合能力培养的作用,能够在除英语视听说和专门的影视课程上广泛采用英语影视教学。但在素材内容的择取上,局限于较为容易获取的电影、电视剧素材,题材意识不够开放。以上两点与前期文献查阅的结果一致。(2)高校教师对英语影视教学课程和内容意识较强,但检索获取、制作英语影视素材,尤其是适合教学用的英文字幕素材的整体水平较弱,个体之间差距大。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如何选择语言难度适当、切合教学主题的视频素材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和难点。(3)教师实施教学的文化培养意识和兴趣激励意识强,语言培养意识弱,考核意识薄弱。在教学策略的选用中,重视影视教学对英语听、说和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而对读、写、译、语言知识的习得训练关注较少。部分教师对英语影视教学缺乏重视,教学随意性大。(4)高校教师对英语影视教学的效果整体认可度较高,尽管如此,教师普遍认为影视教学对英语课程考核成绩的提高帮助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影视教学课时量在课程中占比小、开展不充分;课程考核内容与影视教学并不直接挂钩;教师关于影视教学对读、写、语法等能力提升的认可度较小、设计和实施教学时有针对的训练不足而课程考试通常以考核知识点为主。(5)通过访谈未采用影视教学的教师,发现高校教师主要由于授课课时紧、教材内容多,影视作品语言难度高,影视教学无合适教材、选材难,学校教学管理限制等原因没有采用英语影视教学。也有教师认为,英语影视占时多、信息容量小,对备课的要求高而教学效率低,甚至会造成对正常语言课堂的干扰(除专门的基于视频教学的实训课程),并不适合用作英语课堂教学。
英语影视教学体现了很强的“人文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是高校教师在课堂上采用英语影视教学的重要原因。但是由于大学生 “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就整体而言还比较低,听说能力还比较弱”[20],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本质工作仍然是语言教学,这个“根”与“本”不能丢[21]。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工作方针,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外语教育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外语教学仍然要把体现 “工具性”的“语言”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任务[20]。
因此,高校教师在英语课程中设置英语影视教学环节,应以学生真实需求为根本,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宗旨,以为切实有效的教学理论为依托,合理选取素材,精心组织课堂,体现教学的适用性,并非是一种单纯的基于学生兴趣的迎合。只有结合了实用性和知识性,英语影视教学的趣味性和人文性才能真正体现价值。“如果所获得的信息与学生个人学习目的和受教育的目的密切相关时,这种教学便进一步促进了语言习得,增强了语言学习动机”[22]。而罔顾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知识性,甚至把原因视作为目的,则本末倒置,势必导致教学针对性缺失、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佳。
首先,应拓宽选材渠道。在英语影视教学中,教师对素材类型的理解往往只局限于“电影”和“电视剧”,而并没有拓展到原版“视频”或更多的其他原版“视听材料”中去。将原版影视素材的范畴,扩展到包括原版纪录片、原版教学片、原版综艺节目在内的其他英语原版影视作品,可以丰富原版影视素材资源,引入更多语言情景,更多渠道地获取真实语料,尤其是选用有针对性的原版教学资源,有助于便利地借助现成的已经整合的资源,同时,也可以弥补电影及电视剧作品题材宽泛无针对性、语料素材不够集中的弊端。
其次,作为高校英语教师,既要看到英语影视教学具备丰富英语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的可行性,也要看到英语影视教学与不同英语课程的适用关系。不同的课程应有不同的训练目的倾向,甄选素材的立足点也必然有所不同。牛强、滕海、MartinWolff[23]在China EFL:Teaching with movies一文中,整理和归纳了25部与“商务英语”相关的影片,从中提炼出会计、金融、人力资源、谈判等12个主题,假账、企业道德、企业文化、内部交易、股东大会、商标、专利等76个细分层面,通过完成与专业英语课程要求的对接,使英语影视教学切实紧扣课程要求和单元主题,影视素材的教学魅力和功效大放光彩。这种对题材有目的的精挑细选和有重点的提炼的做法,值得推广和借鉴。
此外,在信息资源丰富、技术和教学紧密结合的当下,教师不应再以便利获取作为自己选材来源。戴劲[7]通过研究肯定了英文字幕对英语听、说、读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汪徽[8]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英文字幕更有助于单词拼写和单词辩识,中文字幕更有助于单词含意的掌握和记忆。王燕[24]发现中英双语字幕对词汇附带习得的促进作用最大。任开兴[9]探讨了灵活性字幕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董剑桥等[11]认为 “无视频的全字幕、关键词字幕阅听就纯语言听力训练而言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因为资源有限性是具有通道特异性的,听觉通道的干扰信息不受视觉知觉负载高低的影响”。因此,有目的地甄选画面清晰、语音纯正的影视素材,根据教学目的使用不同的字幕类型的视频材料,对有效开展英语影视教学至关重要。
高校外语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外语教学的理论掌握的程度和信息素养,直接影响运用媒体教学的效果。对媒体的选择、教学设计的运用和对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等均来源于对教育技术辅助外语教学的理论的认识、掌握和信息素养[25]。因此,开展英语影视教学,教师首先应加强信息化教学意识、以积极、开放的态度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其次,提高教育技术的操作技能,不但掌握获取合适英语影视教学素材的途径,还能制作和应用素材。目前高校英语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总体偏低,很多教师“对一些常见常用的软件工具从来没有使用过”,“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一些软件的认识不够”,如“对方正奥斯、课件大师、科利华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不知道的均接近30%”。软件工具操作技能制约了教师对媒体的选择、使用,制约了教学方法。[25]
第三,教师还应重视英语影视教育资源的共同开发。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有其特殊的现实:缺乏目标语实用语境,造成语感形成和语用的困难[26],原版影视素材恰好弥补了这个缺陷。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个体教师往往“势单力薄”,在开展英语影视教学时只能“点到为止”,无力单独承担一整套教学资源的开发,以至于英语影视教学在单课堂的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却无法和课程整体效果提升实现对接。因此,笔者认为,高校教师可以尝试互助共建,在本校或采用相同教材的兄弟院校之间结成教研共同体,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精简教材内容,精选课程主题,精用多媒体素材,规划和设计基于现成教材和真实语言素材相结合的教学资源,自下而上,以较低的人力、物力成本开发适合本校的立体教材,实现外语信息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本文从高校教师开展英语影视教学的现状入手,调查了高校英语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及其开展英语影视教学的教学目的、策略和效果,以此分析高校教师开展英语影视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 高校英语教师在开展影视教学时,应重拾语言教育意识、树立全面的选材意识并加强自身信息化素养。本文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所选的教师样本太小,公共课教师比例偏高,调查数据不能全面反映高校英语教师的开展现状。在访谈中也发现,问卷中部分题项设计意图比较显露,答卷教师趋于选择更符合普遍认知的教学规范而非反映实际教学状况的答案,不能真实测出教师的实际教学开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