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聪景
(南昌航空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南昌 330063)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东方艺术风格。把“题款”融入绘画是其区别于其他画种的基本特征,也是艺术表现形式的升华与创造[1]。“题款”突破了绘画本身的局限性,不仅起到点题之作用,而且还可以让绘画者内心的思想感情得以充分表达,从而使画面的主题与意境得到完美体现,因此题款是画面、读者与作者的一座共通桥梁,借此维系读者与创作者之间心灵的沟通和理解。
在我国美术教育体系中,中国画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课程内容对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艺术品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画教学的基础技法训练体系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善[2],但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环节,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题款”便是其中之一,这个看似不被在意的微小环节之所以能够影响国画课程的教学质量,主要是由它在绘画艺术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所决定的。
果题款不够巧妙,则会消解画面的品格,暴露出作者综合修养的不足。关于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元代王冕的《墨梅》(见图1),如果画面中没有款文,或许它仅是一件较为精彩的小品画而已,但在“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诗文点题后,意境陡然深化,作者的思想感情赫然洋溢出来。再如黄鼎的《云山图》,原本意趣相对平常,经“门外水流何处?天边树绕谁家?山色东西多少?朝朝几度云遮”题款后,似乎把画中的云山“问”得舞动起来。所以,中国画有了“题款”其思想情韵就得到延展和升华,进而步入人们的精神世界[5]。
中国的诗、书、画、印是姊妹艺术。所谓诗是无形画,画为不语诗,指的是传统的诗词与绘画在意境上是相通,如“杨柳青青渡水人”“好山行恐尽,流水语相随”“落木萧萧疏雨霁,泉声飞出万重山”等,都是历代公认“诗中有画”的佳句。同样,书法篆刻与绘画在形式、内容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题款”的出现[3],让这些原本在意境上息息相通但在形式上不同的艺术语言可以巧妙地整合于一,扬长避短、意趣互补而浑然天成。从北宋起就有很多兼擅众艺的文人画家在画面上题写诗词落款,抒情写意,他们推动了不同艺术语言表现形式上的整合,逐渐形成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极大程度地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增添了诗情写意的艺术手段。中国画发展至今,基本上可以说,现代中国画如果没有题款则不是一件完整的作品。
任何艺术表现语言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绘画也不例外,它所能够表达的情境是有限的[4]。而题款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个局限,能将很多绘画无法表达的情怀表现出来,让画面的主题思想得以升华。不仅如此,“题款”如果恰到好处,还可以使原本平常的画面脱胎换骨,在内涵与意境上得到彻底改观,正所谓“妙款一字抵千花”。相反,如
清《画谭》中张式记载“题画须有映带之致。题与画相发,方不为羡文,乃是画中之画,画外之意……”[3],即是说“题款”不能破坏画局,要与画面的节奏紧密呼应,才能丰富作品的布局、结构和章法。通过“题款”不仅能让画面的布局更加完整,还能巧妙地补救画面诸多的缺陷。有的作品,起初画面中的各个形象零散杂乱,但经过款书的穿插填补,不仅消解了其原有的瑕玷,反而具有一种叹为观止的美感。以陈白阳先生的《花卉图册》为例( 见图2):原本画面中的芍药、荷花、秋葵等花卉,基本不相搭界,但通过参参差差、整整斜斜的行草长题,与物象相互呼应,虚实相间,在画面中时而八九成行,时而二三成行,奇迹般地将零散的布局变得统一而匠心独运。
因为“题款”的这些特性,它已成为中国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支撑画面主题思想和结构的重要元素。
尽管“题款”在中国画创作中有如此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很多学习中国画的学生对它的认知却非常有限,甚至常常出现因为“题款”而陷入囚境的尴尬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
“题款”所涉及的内容很多,有诗词、书法等,这些都是独立的学科,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很难系统有序展开,远不如绘画技法那样单纯。所以,“题款”这一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不被重视,基本上是一带而过、避而不谈。这种片面强调绘画技巧上的教学,缺乏对学生在“题款”方面进行综合知识的普及,更没有在“题款”方面做过专门的要求与练习,忽视了画面最为点睛、出彩的环节,导致很多学生对“题款”一知半解,甚至是零认识。
追根溯源,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伴随着文人画的发展,在画面上题款日益普遍,蔚然成风,“题款”成了作者抒发情怀的重要语素,很多文人墨客的思想感情往往借题款得以表达,可以说“题款”浓缩了传统文化的精华。然而,现在的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往往缺少传统文化的滋养,对古代哲学、诗词歌赋知之甚少,大部分还停留在现代生活的的表层,没有扎入传统文化的土壤里,也就很难进入传统艺术所表达的语境中来。所以学生要在艺术作品中通过“题款”来诗情言志、咏物抒怀显然较为困难,更难于借此来提升画面的情怀和主题思想[6]。
“题款”不是把款文简单地在画面中标记,而是要将其思想与画面的意境融合一起,借助书法以一种更完美的形式得以展现。所以,书法的好坏与题款有着直接的关系,款书好则赏心悦目,反之则画蛇添足。现在的学生从小写字用笔基本是钢笔、圆珠笔,画画多是铅笔,毛笔对他们而言相对陌生。再加上学习过程中“书法”一般很少引起大家的重视,平时的练习没有得到跟进,一旦面对题款就捉襟见肘,底气不足,甚至没有落笔的勇气,结果非但不能为画面增色,反而成了画面的污点,严重的还有可能彻底毁掉一张作品。
针对目前学生在“题款”环节所遇的各种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题款”这个环节走进来,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尤为关键。就此笔者结合自身践行中国画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谈及几点不成熟的见解,以此抛砖引玉。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与“题款”相关的艺术鉴赏内容[7],通过分析历代名画中“题款”所带来的形式美感,以及作者如何通过“题款”让画面的意境和格调蜕变的手法,引导学生进入“诗言志,歌永言……”的语境,让他们逐步体会到中国画的创作目的并非是对物象之再现,而是借画面中的山水树木、花鸟草虫表达自己的感受,进而以“题款”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怀,寄托自己的理想,赋予其生命的意义;让同学们明白学习中国画不仅仅是钻研绘画技巧的表象,更是透过技法学习去感悟作者的情怀和品格[8]。
“题款”借助诗词、书法赋予中国画超越绘画本身的精神,所以中国画内涵不仅仅只是绘画。现在较为普遍的绘画技巧教学显然是学习中国画的冰山一角,只能依葫芦画瓢,得其形而不得其神,无法窥究其核心内蕴的意义。“题款”作为作品主题思想的集中体现,凝聚了儒释道、诗词歌赋、书法篆刻等精髓。所以偏重绘画技巧训练的课堂是不全面的,也无法让学生全身心地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有调整长期以来片面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以点带面,巧妙设计能够将传统诗词、书法、绘画等内容整合在一起的教学环节[9],突破其间的壁垒,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把它们联系起来,建设多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开启学生的思维,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文化缺乏和艺术修养不足的根源问题。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课前安排学生选好一首诗词[10],让同学们查找资料理解其精神内涵,并根据诗词主题构思创作[11]。上课时先就这首诗词进行半小时左右书法练习,练习过程中不仅要体会书体的结构章法,还要进一步体悟诗词内涵。然后启发学生带着感悟和激情进行创作,完成包括“题款”在内的各个环节。这样教学的过程就不再是单一的绘画技法训练,学生所涉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显著的改变,多方位层层联系,环环相扣,使他们创作的立意更加明确,面对题款也自信许多。这样的整合方式只是一个小小的尝试,相信在今后实践中还能摸索出很多更好的方式。
时代的不同,人们的情怀也不同,审美自然也有区别。中国画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扎根传统文化的土壤,更要打开他们的视野,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去理解认识艺术发展的规律,明白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前人“题款”的方式方法是前人审美情怀的体现[12],而现在的课堂教学要深入学习、体会感悟,但不能泥古不化,要培养他们勇于创造时代新风的大局观,在中国画教学改革过程中立足当代承古萌新,提高学生的艺术品格。
“题款”之于中国画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开启思维,巧妙地通过“题款”这个小环节完成对诗、书、画、印在教学的整合,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培养他们敏锐的才情和独具的品格,变被动为主动,更好地完成培养人才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