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美”论看《红楼梦》古典诗词翻译

2020-01-27 07:10李晓丹
锦绣·中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诗歌翻译红楼梦

摘要:《红楼梦》中的诗歌曲赋极具魅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本文将以许渊冲“三美”论为指导原则,分析《红楼梦》两个译本中的古诗英译,以期给读者以古诗英译方面的一定启迪,更好传播中国诗歌和中国文化。

关键词:意美;音美;形美;诗歌翻译

清代曹雪琴所作章回体长篇小说《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而书中近两百首诗词更是璀璨夺目,是全书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刻画人物、描写场景、推动情节发展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具有亘古璀璨的艺术价值。从19世纪起,《红楼梦》这部古典文学之瑰宝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广泛流传。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两个全译本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即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译本,简称杨译本和由大卫·霍克斯与约翰·闵福德翻译的译本,简称霍译本。

诗在任何国家的语言中都被认为是思维表达的最高形式,用以抒情、言志和叙事。就其本质而言诗歌是抒情的。一首悲愤悱恻的诗,能使人心弦和鸣、低回激荡。一首豪迈雄壮的诗,能使人意气风发、荡气回肠。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它通过凝练形象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将诗人丰富的感情充分地传达出来,语言优美,意境高雅,情感真挚,思想开放而深邃,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精华。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英语是语音文字,而汉语则是象形文字,它们属于不同的系统,英汉互译本来就存在困难。而中文诗歌形象生动,节奏鲜明,音调和谐,这些美感在其英译中不但不能丧失,而且还要尽量体现,以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文化特色,因此古诗英译更是一件难事。国内翻译界很早就存在着关于古诗可不可译的争论,直到许渊冲先生将美学引入古诗的翻译中,才给古诗翻译理论和实践带来了新的启示和评价标准。他在汉诗英译的理论建设方面功勋卓越, 在翻译理论上创立了“三美”说,即意美、音美、形美。本文将以许渊冲先生“三美”论为研究方法,探讨《红楼梦》杨译本和霍译本中的古诗词翻译。

一、“三美”论

1. 来源

许渊冲先生用尽毕生的精力对文学方面的翻译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思索。他认为,西方文字多数是形合文字,大多数可以取得西文之间的对等翻译,因此西方学者们提出了等值论等翻译理论;中文和英文在句子的构成和意思表达上都有所不同,中文只要意思上表达清楚即可,而英文却不光光注重意思的理解,还强调大量的使用一些连词句型,因此在两者的转换翻译时,几乎无法做到完全的一对一的翻译,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中文可以对应的翻译为英文(许渊冲,2006)。

与此同时,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中提出来了中国文学创作的“三美”论。原文为:“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后来,许渊冲先生便把这个学说移植到翻译理论中,形成了他自己译诗的“三美”论。他在《中诗英韵探胜》中提出,译诗有三个标准,分别是意美,音美,形美。“三美”论是许先生用毕生精力在实践中和理论上不懈追求和捍卫的译诗原则,时至今日其理论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

2. 内涵

首先是意美,意美指的就是意境美,绘画美,即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意义,传递原诗神韵。中国古典诗词相较于其他文学表现形式, 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它婉转清幽、意境遼远、音律和谐、形式多样, 是人们抒情达意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中国古代更是如此。中国古诗词重视传神达意, 每一首诗词都会营造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能给读者带来想象的空间。这里所提的意境美与奈达所说的“重现意义与风格”其实是相似的。奈达曾这样定义翻译:翻译就是要在接受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中的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是风格(Nida&Taber,1969)。 再现原诗的意美主要是再现原诗的深层意义,主要通过措词和意象再现出来。

其二是音美,音美即音韵美,音乐美。音美要求保持原诗的神韵,通俗来讲,就是要使译文与原诗一样有节奏、押韵、顺口。若原诗韵脚整齐,富有音乐性,译文也应力求押韵自然,节奏分明,使译文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否则,即使译文百分之百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如果没有音美,也不可能保存原诗的风格和情趣。考虑到中国的格律诗特别讲究平仄,许渊冲先生主张汉语诗词译成英语时,可以考虑用抑扬格和扬抑格,也可以用抑抑扬或扬掷抑格。一般来说,要体现原诗的音美,译者可借用译文读者所喜闻乐见的各种格律,选择和原文音似的韵脚,还可以借助于双声、叠韵、复等方法来表达原文的音美,通过音美来加强意美。

最后是形美,形美即形式美,要求译诗要和原诗保持同样的形式,行数长短整齐,句子对仗工整等。中国古代诗词讲究诗句长短和对仗工整之美,在英译过程中,往往很难做到完全保持形式美,但还是应尽量灵活变通,在句子长短方面和对仗工整方面尽量做到形似。

3.重要性划分

“三美”作为一种汉语古体诗英译翻译的最高标准,在译诗中的重要性又是如何划分的呢?

传达了原诗意美而没有传达音美和形美的翻译,虽然不是翻得好的诗,但还不失为译得好的散文;如果只有音美和形美而没有意美,那就根本算不上是好翻译了(许渊冲,2006)。意美是译文的大前提,译文首先要把握住这一关键点的传达,忠实的准确的翻译出原文,然后还应尽量让译文彰显出原文的音美;形美相对于以上两者来说可以放到最后考虑。在斟酌原文翻译之时优先处理意美和音美,待这二者妥善处理好之后再来考虑传形式上的美(许渊冲,1979)。总的来说,三美之中,意美最为根本,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意美是诗歌美的最高境界,是音美和形美的最终归宿。在译诗时,不可因音、形而损意,在音、形、意三者不能兼顾时,就要从全局考虑取舍,在传达原诗的意美时,尽可能再现原诗的音美和形美。

然而,如何实现三美却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许渊冲先生认为,为实现意美,我们可以用“意译”的办法;为实现音美,我们可以“模仿”;为实现形式美,我们可以“直译”。翻译诗歌过程中,没有百分之百的直译,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意译,每个译本都是直译和意译在一定程度上的结合。因此,在译诗过程中,我们要灵活变通,结合采用直译与意译方法,力求译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二、“三美”论视角下的《红楼梦》古诗词翻译

1. 意美

意美就是保存原诗情趣,传达原诗意境,不能错译、漏译,多译。要想满足读者的审美情趣和要求,就必须使其在阅读诗歌时,体会到诗歌的意境。也就是说,译者不光要翻译出诗歌的字面本义,还应展现出对原诗所蕴含的细腻情感。下面请看一下《有凤来仪》这首诗以及杨译本和霍译本的英译: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

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有凤来仪》

杨译本:

The fruit fresh formed on jade stalks rare,

Makes for the phoenix fitting fare;

So green each stem they seem to drip

With coolness seeping from each verdant dip.

Bursting through stones, they change the water s track;

Piercing through stones, they change the water s track;

Let none disturb these chequered shades.

That sweetly she may dream till daylight fades.

霍译本:

Perfected now at last, this place is fit,

For bird of Paradise to enter it.

Each graceful wand lets fall a dewy tear;

Each glossy leaf breathes coolness on the air.

Through narrow parted blocks the pent stream leaps;

Through chinks of blind the incense thinly seeps.

Let none the checkered shade with violence rude

Disrupting, on the slumberer 's dreams intrude!

《有凤来仪》是小说人物贾宝玉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是一首咏竹诗,描写到竹子的颜色十分新鲜,它的汁液可能会滴下。诗中还说到竹子是非常美好的存在,可以让人在夏天感到凉爽。原文的“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一句,杨译本为 “So green each stem they seem to drip”; 而霍译本为 “Each graceful land lets fall a dewy tear”。“青欲滴”其實指的就是“青翠欲滴”,杨译本通过 “green” 、 “drip” 很简单自然地地描绘出了竹子的鲜绿和生气,传达出了意境之美,而霍译本没有提及竹子的鲜绿,并且用了 “fall” 一词,实际上把这句话翻译成了露珠从竹子上滑落,这未能很好传达出原诗对竹子颜色和生机的描写。

另外,再看“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这一句,杨译本为 “Let non disturb these chequered shades. That sweetly she may dream till day light fades”, 其中 “sweetly” 一词采取了拟人手法,赋予竹子生命,同时 “sweetly” 在英语里是蕴含很柔和、柔软、静谧的意思,通过这一词原诗中静谧安宁的意象很好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而霍译本为“Let alnone the checkered shade with violence rude. Disturbing on slumberer' s dream intrude”, 其中 “violence”、 “intrude” 这两个显得语气过于强烈,相对来说破坏了原诗的意境感。从意美角度来说,杨译本更好地保存了竹子的色彩之美,使人更好联想到了竹子的生机,诗意清新,语言活泼,实现了意美。

2. 音美

袁行霈曾说:诗人既要用语言所包含的意义去影响读者的感情,又要调动语言的声音去打动读者的心灵,使诗歌产生音乐的效果(许渊冲,2003)。音美即音美,即译诗通过韵律、音节等方法再现原诗的音乐美。下面请看《红豆曲》及杨译本和霍译本的英译: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

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

捱不明的更漏。

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红豆曲》

霍译本:

Still weeping tears of blood about our separation:

Little red love-beans of my desolation.

Still blooming flowers I see outside my window growing

Still awake in the dark I hear the winda-blowing.

Still oh still I can t forget those old hopes and fears.

Still cant swallow food and drink, cos Im choked with tears.

Mirror, mirror on the wall, tell me its not true:

Do I look so thin and pale, do I look so blue?

Mirror, mirror, this long night how shall I get through?

Oh-oh-oh!

Blue as the mist upon the distant mountains,

Blue as the water in the ever-flowing fountains.

杨译本:

Like drops of blood fall endless tears of longing,

By painted pavilion grow willows and flowers untold;

Sleeping at night when wind and rain lash gauze windows,

She cannot forget her sorrows new and old;

Choking on rice like jade and wine like gold,

She turns from her wan reflection in the glass;

Nothing can smooth away her frown,

It seems that the long night will never pass;

Like the shadow of peaks, her grief is never gone;

Like the green stream it flows for ever on.

《紅豆曲》是小说人物贾宝玉在酒席上所所做的诗词,原文共十行,除第九行外均采用了一韵到底的排韵形式,尾韵均押/ou/音,读起来抑扬顿挫,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相思之情。霍译本和杨译本都注意到了押韵的这一特点,在翻译时都有采用适当的字眼来达到押韵的效果,以保持原曲的气氛和韵味。杨译本有做到押韵:untold, old, gold; glass, pass ; gone, on, 但严格来说整体押韵并不规则,不如原文整齐,对于原文“音美”的传达稍有欠缺。而霍译本采取了两两押韵的方法:separation, desolation; growing, blowing; fears, tears; true, blue; mountains, fountains,而且前六行中除了第二行外,其余五行都以“Still...”作为开端,最后两行以“Blue as...”开始, 押韵整齐,保留了原文的诗歌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诗味盎然,很好地实现了音美。

3. 形美

古汉语诗歌大多结构严谨,每首的句数、每句的字数都有严格的规定,在形式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要实现诗歌的形美并非易事,但许渊冲先生仍然认为:“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刘季春1995)。下面请看《好事终》这首诗及两个译本翻译情况:

画梁春尽落香尘。

擅风情,

秉月貌,

便是败家的根本。

箕裘颓堕皆从敬,

家事消亡首罪宁。

宿孽总因情。

——《好事终》

杨译本:

Fragrant dust falls from painted beams at the close of spring;

By nature passionate and fair as the moon,

The true root is she of the family's destruction.

The decline of the old tradition starts with Jing,

The chief blame for the House's ruin rests with Ning.

All their sins come about through Love.

霍译本:

From painted beams where springtime ended.

Her sportive heart,

And amorous looks,

The ruin of a mighty house portended.

The weakness in the line began with Jing;

The blame for the decline lay first in Ning;

But retribution all was of Love's fashioning.

在上面的例子中,原文在形式上是十分整齐的,一眼望去,诗歌的第二、第三行相对于整首诗而言是非常短小的,只有寥寥三个字“善风情”、“秉月貌”。杨译本中,“善风情”被译成了 “By nature passionate and fair as the moon”, “秉月貌”被译成了 “The true root is she of the family's destruction”。笔者认为,从传达原文诗歌意境和神韵来看,杨译本是很成功的,但从诗歌形式上来说,杨译本稍有欠缺。形式方面要考虑到的有行长、韵式、词的重复、结构上的平行等。如果原文很长,译者不应该缩短它,如果原文很短,译者也不应该延长它。杨译本中,一眼望去,第二、第三行的译文相较整首诗而言并没有很短小,与其他行诗的字数差不多,没有做到形式美。而在霍译本中,“善风情”被译成了 “Her sportive heart”, “秉月貌”被译成了 “And amorous looks”,第二行和第三行相对整首诗而言都显得十分很短,且这两行长度相等,在形式上保留了原有的美,很好地实现了“三美”论中的形美。

三、小结

诗歌是高度思想情感的表达,但由于中西方民族历史、社会发展有所差异,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 便出现了中西方文化的思维差异,因此译事难,而译诗更难。一般翻译,只要译出原文的意思,语言通顺,即大致可以。但诗歌翻译, 除要译得忠实于原文外,还要求传达原文的风格,表现出原文的美感。作为一位翻译大家,许渊冲在英译古汉语诗歌领域地位突出,其翻译理论及翻译作品为弘扬中国文化和翻译文学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财富。“三美”论更是其中一个精华,它给古诗英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译诗标准,其中包括注重原文意境和神韵的意美、讲究节奏和韵律的音美以及注重诗歌形式(长短、排比、對仗等)的形美。其中,意美最为重要,它是诗歌翻译的灵魂和精髓,包含了原诗的内容和风格展现了原诗的意境;音美和形美次之,体现了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所拥有的特点和特色,保留了诗歌特有的韵律、节奏和形式。上文通过以“三美”论为指导原则,选取了《红楼梦》的相关诗歌作为语料进行分析,相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读者对古诗英译的进一步理解,从而更好推动中国古诗的对外传播。

参考文献

[1]Nida, E.A&Taber. The Theory &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Leiden: E.J.Brill, 1969.

[2]陈威. 《红楼梦》中诗歌的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D].南华大学,2008.

[3]顾晓禹. 基于“三美”理论的《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诗歌比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

[4]郭珍珍.从“三美”角度看《红楼梦》中《好了歌》的两个译本[J].海外英语,2015(07):153-154.

[5]何晓丽.论许渊冲“三美”翻译理论的美感再现[J].文学教育(上),2019(10):116-117.

[6]刘红年.“三美论”翻译理论研究述评[J].海外英语,2019(15):154-155+158.

[7]刘玲,武广庆.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英译中的再现[J].英语广场,2018(12):26-27.

[8]刘莎.从翻译美学角度谈《红楼梦》中诗歌的英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1):268-269.

[9]刘秀娟.探析《红楼梦》对联翻译中三美的再现[J].大学教育,2016(04):70-71.

[10]孙孜耘,倪俭香,黄竹婷.浅析“三美论”视角下红楼诗词的前世今生——以霍译和杨译笔下的薛宝钗《忆菊》《画菊》为例[J].采写编,2016(06):149-150+160.

[11]汤新亮.《红楼梦》回目两种英译本的“三美”比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123-124.

[12]王雅青. 论许渊冲三美原则关照下的《红楼梦》金陵判词的翻译[D].鲁东大学,2013.

[13]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M].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

[14]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增订本) [M].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

[15]许渊冲.意美.音美.形美:三美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79 (2).

[16]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5.

[17]薛莉.《红楼梦》中对联翻译的“三美”体现[J].文教资料,2016(24):3-4.

[18]杨凯.从“三美论”看《红楼梦·葬花词》的两个英译本[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33(03):48-50.

作者简介:李晓丹,1997.11,女,汉族,广东茂名人,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19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猜你喜欢
诗歌翻译红楼梦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续红楼梦
作家阅读的方式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诗意与诗体的“旅行”
从格式塔理论赏析《西风颂》的不同译本
庞德《在地铁站》诗歌翻译的概念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