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数学教学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数学人人都说是估燥无味的一门学科,本文论述的是怎样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教学,使学生在趣味中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数学;教学;提高;效率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我们永恒的追求。结合班级的实际,谈谈我对如何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一些看法。我认为,课堂能否实现有效教学,应该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有效指导
在数学教学课堂上,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去营造民主、和諧、宽松的课堂氛围,令学生如沐春风,人人轻松,个个心驰神往。这样的氛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在课堂口头评价时,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在疑问中评价。善于释解学生心中的迷惘,产生惊叹,表达喜悦,在惊叹中评价。课堂上应该营造生动有趣、幽默诙谐的情境,在笑声中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各抒己见,在争议中评价。
言语激励,是教师课堂上最常用的评价。在言语上,当学生表现出色时,教师及时地表扬:“你们听,这位同学说得多完整啊!老师真佩服他!” “太棒了!你今天表现真好?” “太棒了!……还有谁能超过他!”当学生不能回答老师的问题时,“你认真再想一想,老师知道你一定行!”“没关系!下次再努力!…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高度尊重,高度信任,学生在一种平等、高涨的情绪中进行思考和学习,感到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
教育界流传着这么一句俗话:“一流教师用眼神教育学生,一般教师用手段教育学生,劣等教师用体罚教育学生。”因此,在重视语言评价的同时还应重视非语言的评价,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等,这些是无声的评价将牵动学生的心,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学生有效学习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给学生以必要的支持、帮助与指导,组织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地体验数学内容、数学思想,发现数学的结论和方法。
方法一:要有恰当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
要实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学习,还应当注重开展恰当有效的数学活动。数学活动需要通过学生的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来完成,恰当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数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活动要达到我们期望的良好效果,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选择恰当有效的形式来组织和展开。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必须关注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真切地体验、感悟和理解数学,引发数学思考,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这样的活动才是数学课堂所需要的有效活动,才能全面地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闪光点也就是优点,人人都有优点,学困生也不例外。“赞扬学生极其微小的进步,比嘲笑其显著的劣迹高明。”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展他们的积极因素。从这一点入手,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斗志,鼓足学生前进的勇气,从而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以前班里有个学生学习很差而且爱欺负同学。有一次,我发现已经散架的黑板擦被修好了。经了解,是这个学生主动修理的,我就诚恳地表扬了他,鼓励他多做好事,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后来,这个学生,再也没有欺负同学了,成绩也提高了。可见,从学生闪光点出发去转化学困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方法二:让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
若能将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数学才是活动的、富有生命的,才能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数学,怎样用数学,从而萌发数学应用意识,进而真正喜爱数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逐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兴趣、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班主任来说,我们不应该总是喜欢指出班里存在的种种不是,批评这个,批评那个,而对班里出现的好现象轻描淡写或只字不提。因为一味地批评、埋怨、势必给学生造成颓丧情绪,甚至逆反心理,教育效果甚微。我认为班主任应该时刻对班级里出现的好人好事给予表扬,这样一来,班上的同学自然会觉得:班里的好人好事真多,优秀的同学真多,我也应该为集体争光。从而激发学生对班集体的热爱和信心,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只要集体 有了凝集力,学生热爱集体,能为集体着想,其行为就会规范。在这样的集体里,学困生们自然也会受到熏陶教育,对他们的转化工作自然也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方法三:适时适度的评价方式。
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引进“质的评价”的方法,记录学生的各种进步,反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因此,作为我们教师们应尽量做到:在学生发言时,不作倾向性评价,但在总结时应作点评,面对学生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理解,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这样的评价方式才是恰当有效的,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同时要做到少批评、少发火,不体罚。这样一来自然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消除了学困生们的逆反心理。
三、师生互动学习
(一)借机互动
数学思维的训练始终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然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学内容的区别,有些知识中的思维过程比较难以把握。此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点”。在学习《截一个几何体》时,我先作教师谈话。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所得的截面可能是什么形状?然后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从“可能性”出发,猜测所截得截面的不同形状。再让学生利用小刀对所带正方体进行切截,并与自己的猜想的结果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让学生懂得探索数学问题是从猜想开始的。但又不能停留在猜想上,还需对猜想进行证实。猜想与证实结果的比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铺路互动
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互动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和认知互动。行为互动是基本的互动形态,指师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双方是否积极或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情感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双方学习中是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认知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所采用的策略,双方思维的活跃程度是通过一些策略来体现的,认知互动能够使学生获取和整合新知识。由此着手,我们也就把握了达成师生有效互动的三条基本路径。现代教学观也认为,学习是一个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的,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提高自己适应能力的一种活动。因此,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实践知识发生发展过程。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教师的教育热情和学生的学习情绪往往是影响师生互动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情感投人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数学学习的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容易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新课程标准 泸教
[2]邓友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3]北京教育行政学院、教育心理学讲座
[4]苏满红.谈如何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作者简介:何远潮(1974年9月)男,广西梧州市苍梧县人,汉族,职称:一级教师,学历: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