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球化时代下公民教育的回应与启示

2020-01-25 16:07汪家琪
海外文摘·学术 2020年17期
关键词:公民教育全球化

汪家琪

摘要:全球化趋势下,公民教育作为培养公民的直接手段,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公民教育需要培养出能适应多元化社会环境的公民,也需要为缓解全球化带来的全球风险作出应对。本文通过阐述英国、澳大利亚的公民教育面对全球化进程作出的回应,思考其经验对新时代我国公民教育发展路径的启示。

关键词:公民教育;全球化;回应与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7-0103-02

公民教育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教育主题。全球化背景下,公民教育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各国的公民教育为此作出了各自的回应。本文试图从公民教育应对全球化趋势的经验中获得启示,结合我国国情,探讨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可能。

1理论回应

目前,公民教育对全球化趋势有三种理论回应。第一种是质疑国家的角色在公民教育中的地位[1]。第二种认为,公民的概念内涵不只是单个层面的,需要包括本土层面的、区域层面的和世界层面的[2]。第三种认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实则加强了公民的国家身份内涵,国家在公民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3]。

2实践回应

2.1英国的经验

2.1.1从培养绅士到培养具有全球素质的公民

英国的公民教育在19世纪之前以培养绅士著称,主要针对一些比较富有的社会上层家庭,通过公学教育培养具备智慧、礼仪、学问和道德的绅士。20世纪90年代,英国成立公民教育咨询委员会,将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列为国家计划,政府负责管理公民教育。随着全球化趋势的逐渐深化,英国加强了对国际事务和全球性问题的关注,提出培养具有全球素养的公民,并将“全球公民教育”归入国家公民教育体系。21世纪以来,英国政府积极倡导实施“全球公民教育”,强调培养英国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全球公民素养[4]。

2.1.2国家公民课程中的全球维度

英国在2000年规定,公民课程为法定国家课程,是中学教育中的必修课。英国要求,新课程的科目内容和教育实践包含全球维度,试图探索实践国家公民之外的更广泛的公民身份。2004年,英国教育部提出,国家的教育是用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和国际合作的,并专门为公民教育课程颁布了官方指南,为学校和老师能够更好地将全球维度融入公民教育中提供方向和指导,以培养青少年尊重和理解国家、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观点[4]。

2.2澳大利亚的经验

2.2.1制定明确细化的培养目标

澳大利亚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其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催生了政府对多元文化政策的倡导,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和碰撞为澳大利亚开展“全球公民教育”奠定重要基础。也正是因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让澳大利亚制定出更加明确和细化的“全球公民教育”培养目标。目标包含观念、知识、能力、行动四个维度。其中,能力维度的重点在于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国家公民和责任感的全球公民,鼓励学生和教师讨论国际性事务或参与全球性实践活动,在课堂开展模拟活动,让全球教育的理念逐渐融入学生的思想意识。

2.2.2注重合作与实践

澳大利亚的公民教育十分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行动力。在实施公民教育的过程中,其倡导开展本土化与全球化相结合的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采取学校小组合作、跨校合作、学校与社区合作等多种方式,以问卷调查研究、实地考察、观察体验等形式,了解和体验国家以及国际事务,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进一步增强全球意识,为更好地应对全球化趋势做好准备。

3启示

3.1“全球公民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一种新维度

英国、澳大利亚的公民教育对全球化的回应展现出“全球公民教育”的重要性,而实际上,英国公民教育是遵循“国家的教育应最大程度地服务于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与贸易”[5],并以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英国的国家、地区、文化等的多样性为目标;澳大利亚的公民教育是遵循“全球思维、本地行动”,将“全球公民教育”作为一种新维度融入公民教育课程。两国都是在不可避免的多元化社会环境和全球化趋势下,确保学生能够在认同国家身份的基础上获得应对全球化的能力和素养。公民教育本质上是强化公民身份认同、增強国家归属感的教育。全球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为研究公民教育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产生了“全球公民教育”,但并没有掩盖公民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培养能够参与国家或社会生活的国家公民[6]。

3.2公民教育不能脱离国情

英国、澳大利亚在多元化社会环境下,选择在国家公民的基础上培养世界公民。在中国本土社会背景下,面对全球化,我国公民教育遵循培养国家公民之根本,致力于探索出一条立足本国、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我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国公民教育的研究和发展指明了大方向。全球化浪潮下,我国并没有选择闭门造车,而是看到了全球维度对公民教育的意义。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可以预见,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公民教育将以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与公民素养为己任,为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重要努力。

3.3公民教育需要多种渠道、多方合力的实施模式

实施公民教育或被认为是政府的职责,或被认为是学校教育的任务,然而,单一的渠道并不能使公民教育产生效果。需要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渠道资源结合、多方共同努力的实施模式。政府出台政策和相关指导性文件,在为公民教育提供方向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实施公民教育的执行力;学校以此为引导把握公民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育方法,开展课程与实践活动;政府或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对公民教育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对公民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加强教师教育培训;家庭教育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断提高公民教育质量,使公民教育产生成效和影响力。

3.4加强公民教育方面的国际交流与研讨

加强公民教育方面的国际交流与研讨,一方面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分享研究成果,扩大教育影响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吸收和借鉴经验,为公民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新思路、新举措。进入新时代,我国公民教育面临新的改革和发展契机,应该把握机会,加强有关公民教育的国际交流与研讨,增加相互学习的机会,呼吁更多的人投入到公民教育研究与探讨中,为构建一个更加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啸.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公民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Tonge J,Mycock A,JefferY B.Does Citizenship Education Make Young People Better-Engaged Citizens?[J].Political Studies,2012,60(3):578-602.

[3][英]尼克·史蒂文森.文化与公民身份[M].陈志杰,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4]Parmenter L.Power and place in the discourse of 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J].Globalisation,Societies and Education,2011,9(3-4):367-380.

[5]郑彩华.英国中小学课程中的国际与全球维度及启示[J].基础教育,2012,9(4):72-78+112.

[6]解志苹,吴开松.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认同的重塑:基于地域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良性互动[J].青海民族研究,2009,20(4):21-25.

(责编:杨梅)

猜你喜欢
公民教育全球化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西方新自由主义与高等教育中的公民教育:批判者的立场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从专业宪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识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美国公民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全球化遇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