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都市圈建设

2020-01-25 16:05许军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摘要:都市圈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是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促进城乡融合、产城融合的重要平台。在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提速升级。应坚持创新发展,不断培育都市圈的创新能力;坚持协调发展,切实增强都市圈的内生动力;坚持绿色发展,实现都市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开放发展,全面提升都市圈的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共享发展,充分释放都市圈的系统集成效能。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现代化都市圈

中图分类号:F299.2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0.06.001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重申和强化了这一理念。新发展理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和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也是加快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要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1]201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门印发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都市圈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是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促进城乡融合、产城融合的重要平台。在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提速升级。

一、坚持创新发展,不断培育都市圈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能力是现代化都市圈的核心竞争力。在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中,要把培育创新能力作为都市圈建设的重要任务,充分挖掘都市圈内部的创新潜力,并不断培育新的创新动力,为都市圈发展壮大强基固本。一是有效整合都市圈现有创新资源,发挥出现有资源的最大创新效能。由政府牵头,建立区域创新联盟,设立创新发展基金,将都市圈内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等现有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建立重大课题联合攻关、产学研协同发展、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等制度机制,发挥出现有资源的最大创新效能。其中,政府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创新资源参与都市圈建设的热情和主动性。二是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人才资源和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不断培育新的创新动力。中心城市要制定完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努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促进人才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并通过中心城市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溢出效应”,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加快创新步伐,从而提升都市圈的整体创新能力。三是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向创新要效益、要动能。敢于打破传统思维限制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突破都市圈现有的发展瓶颈,强化改革创新意识,推动体制机制创新,遵循要素流动、产业转移、空间演进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领、政策制定、体制机制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激发创新潜能,激活创新动力,向创新要效益、要动能。

二、坚持协调发展,切实增强都市圈的内生动力

促进都市圈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实现优势互补,避免恶性竞争,是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主要目的之一。坚持协调发展,是制定都市圈发展规划必须坚持的重要理念。一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影响,提高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吸纳能力,通过实施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步伐,实现城市反哺农村。二是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城市间交通一体化水平不高、分工协作不够、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比较突出,[2]是当前都市圈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为此,必须着眼于区域协调发展,坚持规划一体化、交通一体化、经济发展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做到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实现都市圈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发展质量的整体提升。三是坚持产业协调发展。一方面要不断调整优化都市圈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着重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另一方面要通过规划先行,引导都市圈内各城市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立足现有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实现错位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恶性竞争。四是坚持政策协调一致。“都市圈的本质是一个跨界的经济有机体,是市场导向的城市经济区,更是一個紧密的产业合作圈、生活服务圈、商业服务圈,而非简单的多个行政区的拼盘。”[3]产业协同、政策趋同,是都市圈建设要实现的一个主要目标。为此,要建立都市圈建设的组织领导体制,坚持高位统筹,强化顶层设计,打破区域间的行政壁垒,建立跨行政区域的协作机制,加强对重大问题的沟通协调,逐步实现区域内政策的协调一致。

三、坚持绿色发展,实现都市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必定是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和目标的”,[4]这既是新发展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要求。一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中心城市应该带头发展绿色产业,通过中心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引领都市圈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不仅中心城市要走绿色发展之路,而且圈内的中小城市也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生态优先发展战略,主动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业,充分利用域内现有资源,在土地集约化、高效化利用上下功夫,培育发展绿色产业,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区域整体绿色发展。二是实现区域内生态环境共治。建立生态环境治理的统筹协调机制,明确治理任务和治理标准,落实治理责任,统筹全域资源,集聚各方力量,形成治理合力,确保都市圈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坚持开放发展,全面提升都市圈的对外开放水平

现代经济是开放经济。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必须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在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扩大内需的同时,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在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实现率先发展。一是树立开放发展思維,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抢抓国家对外开放重大机遇,敢于接受新事物,迎接新挑战,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二是努力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现代化都市圈加快发展的基础,也是吸引外来投资、引进战略合作伙伴的前提。应该不遗余力地推进都市圈营商环境建设,以国际化为视野,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法治化为保障,建立公平有序、良性竞争、服务高效的“亲商安商富商”的一流营商环境,增强招才引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三是建立对外开放合作平台。通过设立新区、自由贸易区、中外合作产业园区、综合保税区、国际化物流通道和中转基地等形式,加快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和对外开放通道建设,不断提高都市圈的对外开放水平。

五、坚持共享发展,充分释放都市圈的系统集成效能

都市圈既是一个跨界的经济有机体,也是一个跨行政区的系统集成。实践中必须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都市圈的系统集成效能。一是坚持资源共享。圈内各成员之间应该打破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发展思路,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共建共享共用公共资源,实现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二是坚持政策共享。产业政策、人才政策以及公共政策,均应由都市圈内各城市之间协商制定,由各城市共享,让政策带有普惠性。同时,都市圈内的各个城市还应同等享受中央和上级有关部门支持都市圈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各城市之间协调均衡发展。三是坚持成果共享。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发展思想全面彻底地贯彻落实到都市圈建设之中,坚持人民至上,推进民生福祉,让公共交通、生活服务、公共福利以及社会保障等都市圈建设发展所带来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真正解决好“发展依靠谁、发展为了谁”这个共享发展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既有利于优化人口和经济的空间结构,也有利于激活有效投资和潜在消费需求,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必须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谋篇布局、协调推进、落地落实,为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出都市圈建设的应有效能。

参考文献

[1]王政,徐颖.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路径与措施[J].宏观经济管理,2020,(9).

[2]尹稚.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认识与思考[J].区域经济评论,2019,(4).

[3]陶希东.中国建设现代化都市圈面临的问题及创新策略[J].城市问题,2020,(1).

[4]黄寰.以产业绿色化协作推进现代化都市圈建设[J].区域经济评论,2019,(4).

作者简介

许军,中共长春市委党校(长春市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长(常务副院长),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责任编辑 张忠义

猜你喜欢
新发展理念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试论新发展理念下的创新型政府建设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