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护仪报警疲劳相关原因及对策研究进展

2020-01-19 10:31天津市泰达医院天津300457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14期
关键词:监护仪报警仪器

天津市泰达医院 (天津 300457)

内容提要: 监护仪是一种医疗产品,其主要用于监测患者的病情,当患者的病情出现变化监护仪就会及时的报警,此时,医护人员也会根据报警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出现报警的原因和性质,继而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的护理措施。但是就目前医院护士和患者的比例不协调,患者的病情较多且复杂,监护仪一旦出现报警频繁,医护人员因为工作较多或者其他原因,会出现视觉以及听觉方面的混乱,反应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会下降,继而产生报警疲劳。本研究就监护仪报警疲劳进行阐述,分析监护仪报警疲劳的原因,提出应对监护仪报警疲劳的对策。

监护仪是医院内部基础的医疗设备之一,监护仪报警通常会在患者超过了正常阈值时,通过视觉、听觉或者文字进行报警提醒。监护仪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最终出现报警。而在医院内部因为缺乏护理人员,患者居多,最终也导致了护理人员在应对监护仪的频繁报警时出现报警疲劳的现象,给医患双方都造成巨大的伤害。对此必须加强对监护仪报警疲劳进行研究,对其可能会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的策略,降低患者存在的潜在安全隐患。

1.监护仪报警疲劳的基本阐述

报警疲劳在医疗机构中比较常见,其通常发生在日常护理的环节,医疗监护仪出现高频率的报警,其中会包含有效或者无效这两种报警信息,致使护理人员无暇应对,工作效率低下。有相关学者研究表明,报警疲劳之所以会产生实则和护理人员高负荷的工作息息相关,从而出现的延迟反应、关闭报警声等错误的行为[1]。其间接的也反应了报警仪器频繁且大量的报警,致使医护人员做出的反应,这一系列反应对于患者而言可能是安全的,也可能是不安全的,这就是报警疲劳对护理质量的影响[2]。由此可见,报警疲劳不仅会对患者产生安全性隐患,同时,还会对护理人员造成一定的影响。

2.监护仪报警疲劳的原因

2.1 高敏感设计

报警设备设计的最初目的就是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及时报警,因此,内部的高敏感设计可以及时地探查出患者的病情,继而降低意外事故的发生[3]。与此同时,高敏感性的设计也造成了监护仪出现了误报警的行为,并不能真实的反应患者的健康状况,护理人员失去了对报警仪器的信任,继而对于频繁误报警行为出现了疲劳心态。

2.2 报警声音设置缺乏统一标准

就相关数据统计[4],和护理相关的设备报警声从最初的6种逐步已经发展到40多种,在医疗行业中报警的声音以及分贝并未统一,轮岗护士需要重复的学习,才能够适应不同仪器的报警声音。将近百分之八十五的护士认为,如果工作背景较为安静,医护人员则可以通过报警的音频信号去区分报警的来源以及优先级,但是如果出现了众多监护仪同时报警的情况,护理人员很难辨识[5]。因此,为了提高监护的效果,降低因报警疲劳所产生的问题,应该统一报警声音设置的标准。

2.3 未合理的设置参数

就目前大多数的医院而言并未对监护仪内部的参数进行合理的设置,通常使用的都是默认的格式,但是不同年龄段或者患者之间都是有差别的[6]。如成年患者采用的是婴幼儿的监护模式、如并不需要使用起搏器的患者内部并未关闭起搏器,这都会出现大量的误报警行为。由此可见,仪器从出厂所设置的报警参数的范围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位患者,优先级以及紧迫程度和患者病情的关系也无法对应,这就会容易造成报警疲劳[7]。

2.4 报警设备过于集中

当下我国的医疗行业有一个普遍现象,医护人力资源配置并不科学、报警设备过于集中,人均需要管理的报警设备超过了正常的范围,尤其是医院内部的重症监护室更为明显[8]。而因为报警设备不同厂家的种类、信号输出以及接口都存在差异,如果过于频繁的出现报警行为,则会影响护理人员的处理结果,造成报警疲劳。

3.应对监护仪报警疲劳的对策

3.1 优化护理方式,降低报警频率

护理人员提高护理技术也是改善报警频率的有效方式,例如传统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进行酒精消毒之后,再去粘贴心电监护电极片,会造成贴片处较为干燥,使得心电监护出现误报警的情况[9]。如果护理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改进,则可以有效降低报警量。比如,用肥皂和水的混合物清洁部分皮肤,并用毛巾擦干,再进行电极贴片,可以提高皮肤和电极之间的有效传播,降低监护仪的报警频率。其次患者初步进入医院时,应该加强和家属的沟通,对家属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指导,在和护士交接工作时,要对患者监护仪的报警情况进行阐述,提高交班护士对患者的了解,降低护士对监护仪出现的报警疲劳行为。

3.2 设置个性化的报警阈值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心电监护管理环节,如果将心率报警参数的上限调整到120~150次/min,下限调整到50~60次/min,可以有效降低将近百分之四十三的报警冗余量[10]。对此可以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对监护仪中的报警阈值进行个性化设置,进一步降低报警的次数以及工作量,继而提高工作人员对报警处理的效果。其次,还可以通过多个措施共同结合的方式缓解报警疲劳。Welch学者对10家医院的外科术后的监护室进行研究,分析了将近三千多万患者的心电监护的数据,采用循环医学的方式进行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可以采用调整报警参数以及延长报警延迟的时间降低报警量,可以将报警延迟的时间从5s延长到15s,最终显示报警量可减少将近百分之七十,而报警参数的单一化调整,如调整血氧饱和度预警阈值,从百分之九十的下限调整到百分之八十八,最终显示可以减少百分之四十五的报警率[11]。将两者进行结合,最终可以降低百分之八十五的报警量。

3.3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培训

医院内部的监护仪是否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其和护士是密不可分的。护士必须要掌握各个仪器的功能并合理的使用。就当下而言各类仪器频出,内部的操作也非常复杂,护士每天工作比较繁忙,能够学习的时间比较少[12]。而一线护士流动性比较大,内部的仪器又在不断的更新,如果内部不注重护理人员的培训,必然会影响最终监护的效果。因此,医院内部要制定护士培训的方案,提高护士对报警疲劳的认知,同时,要定期采用模拟真实环境的方式对护理人员对学习的仪器操作知识进行考验,确保护士可以灵活的掌握各个仪器的使用方式[13]。

3.4 建立跨专业的团队,完善医院内部的安全管理

医疗机构内部应该建立跨专业的团队,对报警疲劳可能会发生的趋势进行分析,继而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14]。如波士顿的医疗中心就针对报警疲劳制定了由医疗长官所领导的跨专业的团队[15]。大量的研究表明,患者对高层领导的安全承诺非常的重视,在建立的专业团队中要尽可能的融入高级管理人员,即可以起到管理的作用,又可以提高患者的信任。如果高层领导每天可以花百分之二十五的时间用于质量管理,那么最终的质量问题便可以得到有效保证[16]。

4.讨论

总而言之,监护仪报警疲劳的产生对医患两者都有不利的影响,医院内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优化,降低报警疲劳的行为。比如采用优化护理方式,降低报警频率、设置个性化的报警阈值、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培训以及建立跨专业的团队,完善医院内部的安全管理等,有效地解决监护仪的疲劳报警行为,保证护理工作过程中患者的安全以及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猜你喜欢
监护仪报警仪器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适用于航空救援的除颤监护仪设计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胎心监护仪的多发故障解析与日常维护
多参数监护仪检定相关问题分析及建议
医用多参数监护仪计量检定中常见问题与质量控制
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
2015款奔驰E180车安全气囊报警
2014款奥迪Q5车发动机OBD灯报警
死于密室的租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