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慧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处, 南京 210031)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的职业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导向,《方案》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1]。新时代的大国工匠不仅要具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而且还要有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要具备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高职院校是学生迈入社会、职场的重要过渡时期,是学生工作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因此,专业技能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是职业教育更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
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离不开高水平大学的培养。《方案》指出:到2022年,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高水平”的重要体现就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水平高,具有国际化视野,同国内国际同类院校相比水平高[2]。高水平人才是衡量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而高水平人才的衡量标准中,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同等重要的考核标准,这就需要高职必须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职业院校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抓好思政教育课堂主渠道,构建和完善学校“大思政”工作格局。
优异的成绩、过硬的操作技能可能会赋予学生一份工作,但决定学生职业生涯长度的是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在当今知识经济飞速发展时期,人们对于品德的要求更高。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活作为学生角色转变的重要加速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要认识到职场礼仪、职场道德规范等的重要性,并努力将其内化,形成习惯。不仅在职场中,个人生活质量的提升也离不开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人的一生。而这些素质的培养,大学生活无疑是重要环节。因此,学校需要在学生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牢抓思想政治教育,将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青年。
一方面,从心理上说,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过渡期”。随着年龄和知识、阅历的不断增加,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也日益增强。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会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确立自我意识[3]。现如今“00后”也开始迈入大学校园,对于许多出生环境、生活条件优越的年轻大学生来说,在与同学相处、与老师、家长交流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敏感、缺乏耐心、急躁等现象,逆反叛逆行为突出,难以适应集体生活、人际关系紧张、无从面对情感受挫等问题都是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关注点。另一方面,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生学习能力普遍偏低,对学习缺乏兴趣,认知能力较弱,有些同学甚至可能因为高考失利产生自卑心理,这种情况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引导,往往会导致厌学心理、生活积极性不强等问题;而且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普遍过于重视就业导向或趋于功利,忽视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缺乏对思想境界提高的意识,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低落、选择兼职时过于重视金钱而不是能力提升等方面。
主要表现在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接触较多的辅导员、班主任、社团指导老师等在对学校制度规范的传播和执行、问题的处理上。在制度规范的传达方面,部分老师还存在僵硬灌输的现象,在开班会或者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只是生硬地传达学校管理规定,未站在学生角度说明政策、规范制定的出发点和初衷,这种情况不仅容易使学生由于不理解条例而产生抵触情绪,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文件政策的落实;在活动举办过程中,也会存在过于注重活动数量而忽视活动质量的现象,使得学生在举办活动时应付情绪明显,活动效果低下。在问题处理过程中,部分老师会存在强行输出自己价值观的现象。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主导性过强,较少聆听学生想法,缺乏对事情起因的了解以及深入分析,对问题的处理简单依据过往经验,使得学生在与老师沟通过程中觉得老师不专业,自己的情绪不被理解,在老师的“规劝”中觉得腻烦,最终对问题的处理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拉越大,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信任也微乎其微,这不仅不利于学校的管理,更是对学生信任感的建立产生不利影响。
教育的效果与学生在校时间以及课程实现的教育影响有关。高职学生学制一般为3年,其中由于实训或者外出实习,可能真正在校时间仅仅2年,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大一可能刚完成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大二就要开始考虑实习单位,大学生活给学生的记忆可能更加短暂,也正是因为时间短暂使得学生无暇顾及所谓的“不实用”的知识,急于提升自己的专业操作技能而忽视对人文综合素质的提高。相对应而言,对教育管理者来说,在短短两三年内对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培养也较难形成系统性,使得思政教育效果有限。在课程设置方面,由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以专业课程设置占多数,人文类课程较少,其中思政属性较强的课程主要是思想政治课以及军事理论课,但是这两门公共必修课就教学效果来说还存在很大上升空间。一方面与两门课程大班教学的形式有关,教学针对性不强,学生听课体验不佳;另一方面与教师教授有关,照本宣科、一言堂现象普遍,教学内容陈旧、枯燥,针对性不强,与学生现实生活距离较大,教学互动缺乏,课堂低头族普遍等等,都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提高学生干部的素质是学校进行思政教育的关键环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平等,大家认知背景差不多,对事物的理解看法相近。因此,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更能感同身受,在平时相处过程中也更能有效地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发挥同伴激励作用需要做好学生干部以及学生社团活动的建设工作。班委和学院学生会成员是平时与同学接触比较多的两种群体,他们对于学校政策制度的支持和落实、对待学习生活的态度等对其他同学的辐射效果非常明显。因此,在选拔学生干部的过程中,需要提高门槛严把关。首先,思想素质过硬。比如学生党员、有任职经历,最重要的是考察任职态度是否端正。其次,问题处理能力。同学遇到问题时怎么劝导、如何开展学院班级活动等都是重要考量标准。对于社团活动,指导老师则需要把握“适度”原则。学生社团是学生在业余学习中发挥自己特长,认识兴趣相投朋友的重要场合,社团活动也是锻炼学生组织能力、拓宽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现在的高职院校中,学生社团数量众多,对于思政教育来说是一块非常重要的阵地。在指导学生社团活动时,指导老师需要把握“适度”原则。一方面对于社团的宗旨、指导思想、骨干成员尤其是社长的选拔、活动主题的确定等需要认真把关;另一方面也要适度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举办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社团成为一个具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组织,让同学们在社团中能够找到归属感、荣誉感、集体感。
教师的人格魅力、行为方式、授课内容等也是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出口。对于平时与学生接触比较多的授课教师以及班主任、辅导员来说,更需要提升自我思政素质,掌握思政教育技能。对于任课教师来说,需要把握好课堂主阵地。学校要加强对任课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定时给任课教师上思政课,及时传达国家相关政策文件,并在自己的课堂讲授等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这些知识传达给学生。尤其对于思政属性比较强的思想政治课和军事理论课更要提高重视程度,需要明确课程性质、课程设置,组建专业师资队伍,创新教学方法,打磨教学内容,定期进行教学考核,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加强老师的实践学习,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对于班主任、辅导员来说,需要把握好日常教育管理主阵地。对于班主任和辅导员来说,学院、学校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以及考核标准,需要加强班主任、辅导员教育管理能力的培训,需要资深教育工作者传授与年轻大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方法。在培训过程中,政策文件的培训是基础,除此之外更需要大量的案例分析和交流,年轻教师需要向经验丰富的专家前辈多学习。当然,最重要的是在平常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多实践,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多奉献爱心、耐心、关心,多思考多总结,加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交流和互动,主动与受教育者交换意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进步、共同进步[4]。从而逐渐将学生管理方式方法内化,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体系。
“大思政”背景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思政课堂,需要学校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共建思政教育新模式。学工处是高校党委直接领导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门,主要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法纪教育、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等工作,是学校思政教育的主导部门。在日常工作管理中,需要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政策文件,加强与老师、学生的双向沟通,树立管理育人典型并加大宣传,使职责明确化、政策科学化、管理人性化、工作效率化。学校思政教育不是某一门课程的事,也不仅仅是某一个部门的事,而是需要各个部门的合力和配合。学校的每一个部门在认真履行本部门职责的同时都需要思考本部门在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如何为学生学习生活创造更好的校园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盘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盘棋,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