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倩如 王春芳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2019 年2 月13 日,国务院正式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要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完善评价机制。在这一背景下,一个全面科学的职业素养多维评价体系的建立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018 年教育部提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包括四部分: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习惯和未来职业关键能力。
职业信念是指个体愿意遵守的内化的一些认识或看法。职业知识技能是高职学生通过在校培养必须掌握的专业相关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职业行为习惯指的是高职学生的职场适应力,包括外语和计算机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未来职业关键能力指的是具有“工匠精神”、不断学习进取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传统上通常是按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这样的比例来得出课程成绩,社会实践活动只作为操行成绩的加分项,那么一个多维的职业素养的评价体系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以学生在理论学习、实际操作、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等全方位中的表现为依据,可以得出全方位的评价结果。其次,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考核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进而逐步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最后,多维评价体系的多样化指标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
评价指标是评价对象本质属性与特征的具体反映,是对评价的各个维度的界定。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广泛征求意见,按照指标构建的基本原则,最终形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多维评价的指标体系。
1.多元化原则
首先评价内容要多元化,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信念等。其次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学生自身、辅导员、任课教师和企业都是参与的主体。最后评价形式要多元化,既有试卷测试,又有课堂表现、学校实践活动、专业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等方面的考评。
2.可操作性原则
首先评价指标要可理解,避免抽象化。其次评价指标要可测量,不管定性还是定量分析都能得出一个具体的分数。最后,评价指标的选定和各指标权重的分配要科学、合理和准确。
职业素养多维评价体系共确立4 个一级指标,17 个二级指标及相应权重。最终把测评分值以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不同的等级呈现给学生。
第一个一级指标是职业信念,占比20%,其中二级指标包括政治素养(30%)、道德素养(30%)、职业认同(20%)和自我形象(20%)。政治素养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课程及相关实践活动的评价计分,评价主体是任课教师、辅导员;道德素养根据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的成绩以及实习表现评定,评价主体是任课教师、企业;职业认同根据顶岗实习的表现评定,评价主体是企业;自我形象指自信心、成就感,评价主体是学生。第二个一级指标是职业知识技能,占比30%,其中二级指标包括专业基础课成绩(35%)、专业课成绩(35%)和技能大赛成绩(30%)。专业基础课成绩取该类别各门课程的加权平均值计分,专业课成绩取该类别各门课程的加权平均值计分,评价主体都是任课教师;技能大赛成绩根据大赛级别和获奖成绩评定,评价主体是指导教师。第三个一级指标是职业行为习惯,占比20%,其中二级指标包括外语能力(15%)、信息处理能力(15%)、动手实操能力(25%)、沟通协调能力(25%)和团队合作能力(20%)。外语能力根据英语相关课程成绩和英语四六级成绩综合评定,评价主体是任课教师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根据计算机相关课程及资格证书等级综合评定,评价主体是任课教师和学生;动手实操能力根据顶岗实习情况评定,评价主体是企业;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表现以及顶岗实习情况评定,评价主体是辅导员和企业。第四个一级指标是未来职业关键能力,占比30%,其中二级指标包括工匠精神(35%)、进取能力(30%)和创新能力(35%)。工匠精神根据顶岗实习情况评定,评价主体是企业;进取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表现以及顶岗实习情况评定,评价主体是辅导员和企业。
1.优化评价手段
在评价手段上要实现信息化,学校应引进或开发一套职业素养评价系统,根据评价主体设置开放端口,比如学生、教师、辅导员和企业都可以输入基础测评数据,同时系统把测评结果推送给各端口。
2.有效运用评价结果
职业素养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对评价结果的有效运用,让学生意识到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以及自身的不足之处。在测评结果得出之后,教师应根据学生们的不足展开有针对性的沟通、引导与促进。
德技双馨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职业素养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高校、教师以及企业等的多方努力才能达到评价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