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教赛相融”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2020-01-19 16:51
黄山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辅导竞赛应用型

孙 健

(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处,安徽 合肥230031)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促进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高校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定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更加侧重于围绕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注重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突出特点。学科竞赛以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为基础,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参与解决实际问题,是应用型高校检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平台。科学地进行备赛,为学生搭建一个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平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载体。各高校力求通过教学改革达到“教赛相融”,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基于学科竞赛的辅导现状及思考

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际动手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形式。应用型高校鼓励开展学科竞赛,不仅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更能借助学科竞赛这一平台,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学科竞赛的现状

当前,我国面向高校设置的学科竞赛种类繁多。从主办方来看,既有教育主管部门,也有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相关企业等社会组织;从竞赛级别来看,除了国家、省部、市厅各级竞赛,为了促进竞赛成绩提高,各高校还会对接上级设置的竞赛,组织安排校级选拔性质的竞赛;竞赛内容涉及诸多学科和专业。以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这一项赛事为例,2018年不同分赛项共计评出奖项2268个。历经40年发展,各高校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学生在学科竞赛的舞台上展现知识的创造运用,展现他们改变世界的热情与能力,研究发现,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同样存在于学科竞赛中,因而建议提高学科竞赛的导向性和辐射度[1]。

(二)对学科竞赛辅导的现状思考

以获奖情况为主要评价指数的导向,让师生在备赛过程中更注重结果,而没有充分发挥备赛过程的育人作用。往往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挑选到适合参赛的学生后,就采取集中训练的方式进行备赛,备赛辅导与日常教学工作严重分离。实践表明,此举有利于大幅提升参加集训学生的参赛能力,提高竞赛成绩,但也会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负面效果:一是增加了备赛师生的负担。为了不影响日常教育教学秩序,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只能利用课余时间,甚至放弃宝贵的休息时间磨砺练习。二是未参赛学生失去了接受辅导的机会,惠及面较窄。开展学科竞赛的初衷在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育自学、合作探究、创新实践,促进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特别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竞赛选拔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然而集中训练只惠及少数备赛学生,实际上挫伤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未能达到通过学科竞赛备赛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总体目标。三是教学资源存在浪费。因教学需要引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实验用品存在使用率不高的现象,形成教学资源“隐形”浪费。

因此,应结合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和课程改革,努力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竞赛与教学改革相互促进的“教赛相融”教学模式。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对备赛辅导提前规划、统筹安排、健全制度、科学管理,构建“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二、“教赛相融”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学科竞赛及其辅导,整合了学校内外、课上课下实践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和各个环节,对师生应用能力培养起到重要作用,进行“教赛相融”教学模式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惠及全体学生的原则

以竞赛成绩为学科竞赛辅导效果的唯一衡量标准有失偏颇。为扩大备赛辅导学生参与面和受益面,要将竞赛辅导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完成面向大众的培养和选拔,而将面向少数的集中培训时间节点后移。一是调整专业课理论和实践的比例结构,改善教学方法;二是完善教学考核手段,将通过实践小组团结协作完成任务的情况纳入学业考核;三是结合重点专业建设,提高重点竞赛项目成绩,将竞赛成果应用于人才培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做到激发全体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尝试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全体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能力、抽象思维和操作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科竞赛也是各高校展示育人成果和学生展现自我风采的平台。为学生创造这样的平台,增加校级以下学科竞赛项目的设置量,同时加大对校级以上竞赛项目的辅导力度,增加校级以上竞赛项目冲刺阶段集中培训学生的数量。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并创造机会让潜在的用人单位参与到竞赛辅导和竞赛展示的过程中,一则可以根据市场培养人才;二则可以推荐人才,为学生就业创造机会。总之,应使学科竞赛及其辅导成为公众性的能力训练平台,而非少数尖子生的专用平台。只有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培养和选拔参加高层次大赛的人员,才能以学科竞赛为杠杆,使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学科竞赛及其辅导获益。

(二)促进素质提升的原则

一是学科竞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科竞赛题目以实际问题和社会、企业实际应用为主要内容,强调创新性,考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完成竞赛,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更要具备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不但要熟悉课内的专业知识点,还要对竞赛可能涉及的课外学科知识进行自主拓展学习,扩大知识面,对知识进行综合判断和运用。要想在学科竞赛中取得好成绩,不仅需要个人的巧妙构思,更需要团队成员分工协作、扬长避短。参赛这一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养成严谨态度、提升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也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和融入社会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二是学科竞赛促进教师实践应用能力提升。如果说学生是参加学科竞赛的主体,竞赛辅导教师则起到主导和催化剂的作用。学科竞赛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必然会对竞赛辅导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科竞赛对竞赛辅导教师的要求促使教师不断完善自我,以具有更广阔的知识面、更高的专业素质和更丰富的实践经验,把握学科动态、前沿和方向,改善教学方法手段,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鼓励教师积极指导和参加学科竞赛,有助于锻造一支以竞赛辅导教师为主体的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

(三)推动内涵发展的原则

师生积极投入准备学科竞赛,有助于学院建设优良学风。学科竞赛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和趣味性的特点,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学习新知识和挑战自我的热情。实践成功的体验能使学生获得满足感、成就感,提高自我认同和职业认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尝试工作的信心,这种成功体验又会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备赛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扩大教师教书育人和学生热情学习的感染面,带动更多的师生参与进来。竞赛获奖成果能够激发广大师生的集体荣誉感,形成比学赶超的浓郁氛围,从而促进整个学校学风的建设。

三、“教赛相融”教学模式的平台搭建

学科竞赛并非独立工作,要充分发挥它的育人功能,就应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以开展学科竞赛促进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抓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建好以下四个平台。

(一)综合实践平台

应用型高校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都无疑是实践教学。传统课堂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讲授式教学法对学生掌握较为抽象和系统的知识有其优越性,但一定程度限制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必须有能力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这样才能让所学到的知识变成鲜活的知识,让所学到的技能变成有价值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学科竞赛备赛在实践性上不谋而合,可以将专业实训与学科竞赛融合。建好综合实践平台,要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交融关系。理论与实践二者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从来没有脱离理论的实践。实践教学不能只讲形式,更要注重内涵,实践教学也要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应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把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抓手,给予获奖学生创新实践、素质拓展学分[2]。建好综合实践平台,要用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和专业相关的职业实际情境,学生对问题的背景了解得越充分,情境与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实际相关度越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浓厚,想要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就越足,尝试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也就更容易建立起职业自信。建好综合实践平台,要将学科竞赛及辅导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之内。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竞赛内容,将竞赛项目转化为实践教学项目,把握时机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学习。

(二)资源开放平台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要加大实验室等校内实训基地的开放力度,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让资源易得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学生准备学科竞赛的有利条件。建好资源开放平台,要增加实验室等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资金投入,尤其要结合专业特点加强软硬件建设。建好资源开放平台,要整合好学校资源与行业资源,把学科专业与行业优势转化为学校实验教学资源[3]。部分高校还开设了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建好资源开放平台,要“建”更要“用”。增加实验实训课时量,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索,完善使用记录台账,对台账数据科学分析,为进一步有效开展工作提供依据。建好资源开放平台,要为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提供人和物的支持,即除了依据学校的条件对这部分学生采取实验室等校内实训基地定时开放、预约开放的措施,还应配备实验实训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查阅和利用资料、如何设计实验方案,鼓励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

(三)自主探究平台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自主探究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科竞赛辅导亦适用此法。建好自主探究平台,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专业课程尤其是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要突出时代性和启发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形成学习小组研讨式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建好自主探究平台,要发挥学习型社团的作用。鼓励中青年教师担任专业性较强的学生社团指导教师,通过组织知识性、技能性的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和校园竞赛氛围,在社团活动中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建好自主探究平台,要推行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可以以项目形式资助有能力的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实训体验、创业实践活动等,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可作为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选题[4]。

(四)校企合作平台

实践内容不是凭空想象的,应当贴近专业、贴近职业。利用学科竞赛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企业教育资源,这样才能接地气、有生气。建好校企合作平台,要注重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各高校应结合专业特点,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教学为中心,建好校企合作平台,畅通渠道,吸纳企业关于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建议和意见。企业嵌入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工作室等[5]。建好校企合作平台,要完善专业课教师走出去参加实践活动和企业人才引进来协助专业课教学的双向通道。邀请有经验、责任心强的企业员工参与校内学科竞赛的题目拟定,共同担任竞赛辅导教师,让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四、“教赛相融”教学模式的保障机制

教学模式的执行需要依托适合的教学管理质量保障机制。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围绕以下措施不断提升教育管理质量,完善“教赛相融”教学模式的保障机制。

(一)树立两个闭环理念

首先是建好“理论→实践→理论”的逻辑闭环。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能从事专业实践的技能型人才。知识的构建和技能的掌握应当把握理论和实践相得益彰的关系,遵循“理论→实践→理论”的逻辑闭环,在教学的初始阶段,理论课占比高于实践教学活动,重在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基础知识,为实践教学活动做好准备;理论教学到了一定的程度,实践课占比开始高于理论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实践能力、掌握技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能割裂开,应在“理论→实践→理论”的逻辑闭环中螺旋式上升,阶段性理论教学后,立即进行实践操作,实践操作后,又回到更深入的理论,这样才会实现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飞跃。

然后是建好“过程→结果→过程”的目标闭环。育人之路,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拥有过程才能产生结果,结果又为更合理的过程提供了建设性意见。如果说学科竞赛是结果,那么竞赛备赛即是过程。通过学科竞赛,一是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行检验,反映所培养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水平;二是对学院教学改革和教育质量进行评估,检验教师教书育人成效。在竞赛“结果”中寻找教学“过程”可能存在的偏差和不足,分析参赛必备的知识和能力需要,形成教学反思,对日常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时进行更正和更新。实现“过程→结果→过程”的目标闭环,就是要经“过程”实现“结果”,又经“结果”优化“过程”。以学科竞赛促进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又促进学科竞赛出成果,做到学科竞赛与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形成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良性循环。

(二)优化竞赛管理模式

一是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顺利、有效开展学科竞赛活动的重要保障[6]。成立以学校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学科竞赛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校竞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实验中心为成员单位,负责牵头二级学院或有关部门组织校级学科竞赛及日常竞赛辅导,在此基础上选拔组建优秀团队参加高层次学科竞赛。二是要组建一支优势队伍。在惠及全体学生的日常辅导的基础上,选拔出优秀师生建设一支优势队伍。教师方面,按照分工各司其职,负责竞赛相关组织协调、人才选拔、过程指导、赛前辅导、参赛事务、后勤服务、总结报道等。学生方面,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既为每一年的竞赛储备人才,又可以让高年级的学生对低年级的学生产生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要利用现代化手段辅助管理。“互联网+教育”深刻影响高校教师的教育理念,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甚至是新知识、新理念的创造者。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借助互联网获取教学资源,自主探究,甚至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些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变革均带来深远影响。现代高校不仅要注重信息化教学,还应加强教学管理的硬件建设,构建基于网络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教学和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科学利用平台的大数据,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针对性建议。

(三)完善校内激励机制

设立学科竞赛专项经费,用于保障举办校内学科竞赛和组织参加校级以上学科竞赛。对教师竞赛辅导的工作量和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的情况进行量化,并给与激励,让劳有所获,才能更好地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科竞赛可持续发展。在教师方面,可以采取以下做法:一是将利用课外时间辅导学生竞赛的工作量按照比例核算为课时量,落实学科竞赛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二是制定并落实学院学科竞赛获奖相关表彰奖励办法,对辅导学生参加校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的辅导教师给予表彰,并给与一定的物质奖励;三是将学科竞赛辅导情况及成果作为教师年终考核、评奖评优、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的指标之一;四是给予在学科竞赛辅导中表现突出的教师更多学习进修、实践锻炼的机会。在学生方面,对在学科竞赛中取得成绩的学生给予表彰,也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可以把学科竞赛的成绩认定为学分,按学科竞赛耗时及规模对学科竞赛予以量化。除了转换学分,还可以将参赛情况纳入相关课程成绩考核指标和学生管理量化考核指标。

总之,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将竞赛辅导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竞赛活动融入学生培养环节中,才能做到教赛相融、以赛促教,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辅导竞赛应用型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创新思维竞赛(3)
创新思维竞赛(6)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