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保真教授学术叙目
——暨《黄保真文集》的编撰始末及晚岁风采

2020-01-19 11:53周泉根
关键词:黄先生文论老师

周泉根

(海南师范大学 国学研究所,海南 海口 571158)

黄保真教授,1939年生于鲁西南的巨野县,洙泗之间、圣人故里。菏泽一中毕业后,于1957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后师从郭绍虞先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研究。黄先生本、硕连读,1965年毕业后留复旦中文系工作。196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1979年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1993年举家南渡,开始任教于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并担任国学研究所所长。2015年9月13日病逝于北京。业师郭绍虞,文章巨擘,国学大师,书法名家,早年曾与郑振铎、茅盾、叶圣陶等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 “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开创者,“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成立时第一任会长。黄先生自己也正是在古代文论领域耕耘了一辈子,其代表作《中国文学理论史》(五卷,与蔡钟翔、成复旺合著)获首届全国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一等奖。煌煌五卷本,近三百万字,黄先生主要负责隋唐五代和明清至近代部分,规模也近百万言之巨。三位学者通力合作成学林佳话,人民大学也一时成为古代文论研究的重镇。据成复旺教授说,他们原本计划继续合作集矢于范畴研究,也确实已经开工并取得非常好的成绩,后因黄先生渡海来琼等缘故,未能按原来的节奏推进。但蔡钟翔教授等组织全国优秀学者分头进行的范畴系列丛书至蔡先生仙去还在陆续出版,成复旺主编的《中国美学范畴辞典》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面世,黄保真则不仅参与了上面两项工作,而且还为傅璇琮主编的《中国诗学大辞典》撰写了五十三条词条。此外,黄先生另有关于范畴研究的专题论文刊发。延续范畴研究之外,其他个人研究计划并未尝稍停。

但遗憾的是,黄先生聘教海南师范大学以后,再无专著出版,其学术成就留给大家的印象多是五卷本《中国文学理论史》,而其关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研究和总论中国文论,甚至时政论文,等等,都如其范畴研究一样,散金碎玉,纷落各方,甚至还有十多万字待刊稿,其中有非常完善的,如《〈二十四诗品〉臆解臆译》。其学术谱系、愿景及规划也都未曾被整理或发表。黄先生最后是从海南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所长这个职务上退休的,退休后继续为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授课,即使罹患足疾,也坚持在家讲论,一直舌耕至回京看病的前半年,返京前后约一年光景,就辞别人世遽归道山。可以这么说,黄保真先生的最后二十年都是奉献给了天涯海角,不少学术成果是在海岛上取得的,很多美好的学术愿景、宏大的学术规划也都是在海风中设想设计的。所以,叙录其学术成果、整理其未刊之作,甚至转达其晚年之学术心声、愿景,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誉。

经过数年搜寻,我们差不多整理出了黄先生近百万言的著论,几与“五卷本”规模相副。我们拟从中节选约七十万字结集出版。借此机会,我们想为黄先生的学术成果梳理出一个梗概,包括未入选和“五卷本”的内容,全部叙录一番,既和盘托出黄先生学术研究的全貌,也照鉴其为学的风范、主张和愿景。我们不拟按一般学术年谱或提要的方式,而是根据其既有的已刊和未刊成果部类叙录,并注明收录情况,既是黄先生文集的编撰说明,也是已知黄先生研究的全部目录。

收录《黄保真文集》的成果部类之后分成六卷,计四十八节,大多数一节一篇,一篇一题,唯《〈二十四诗品〉臆解臆译》一篇简策繁重分作两节,两节共次九目,“札记与讲义”一节下系四题以及“味”“参悟”两范畴系列隶十二小题。故,若以题计,合题与目,文集共收文六十七。我们下面一一叙录,其他学术研究成果也照类随文具列,如黄先生科普类小文章存目六题、时政及其他文章存目四题、为辞书所撰写词条存目七十六条和《中国文学理论史》黄撰章节全部目录,等等。

上册三卷主要收录黄保真先生关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研究和总论中国文论的文章。分述如下。

第一卷“问题与方法”共十四节,选录文章十七题。

黄保真先生毫无疑问是他那个时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学科执牛耳人物之一,故其对该学科知识体系的性质、特征、分期等总体性问题,以及攻治这一学科的态度、视野、方法等问题,都有高屋建瓴的思考和建议。在与蔡钟翔、成复旺两位先生合著的五卷本《中国文学理论史》(以下简称“五卷本”)中,黄先生的分工集矢于隋唐五代和后明至辛亥两段。其于该学科总体性的观点,没有在其间直接呈现,在《绪论》中虽有三人之共同的宣言,但其主要还只是五卷本的说明。三君子为人为学不同而和、和而不同。成先生个人后来就有数种非常有影响的通史通论性专著流行。黄先生晚年跟我说的最多的就是想编一本通史,哪怕是大纲。黄先生总是感慨当下学风之“三不通”,即古今不通、中外不通、文史不通。

于中外古今之间,黄先生非常反对在中外范畴或精神传统之间强调人的格义,特别主张回到古典生态用古典话语原其原、本其本。黄先生既反对用西方话语机械分解古典文论精神,在其计划写作大纲中,《序言》初拟题目即是“扬弃西学理路,回归本我本然”,又对古典文论的现代转换持保留意见,却曾著文《廿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主张通论当下及现代。

于文史之间,黄先生在海南的读书重点都是关于中国历史和哲学的问题,十多万字的读书文摘,基本不出史哲话题,诸如“仁与勇”“天与性”“礼治秩序”“一体二用”“象数之学”“太一生水”等,且一直关注出土文献的整理与出版,尤其是与儒道相关的经学和子学文献。相应的,其于文论史,既主张回到文论话语本身,又要求跳出文论史,将文论置于文学史和文化史的背景中去考辨。在思考拟作的通论著作时,他指出中国文学理论史乃是一个“独特的体系、结构,一个潜在的、不同学派共享的、历史不断发展的、结构宏大的、思理周密的概念、范畴、逻辑系统”。其分段也从文明史角度将其分作两大块,即农业文明阶段和工业文明阶段。在其教案中,曾有进一步细化。

1.农业文明时期:奠基——先秦两汉;成熟――魏晋至盛唐;展开——中唐至明中叶;转型——晚明至戊戌变法前夕。

2.工业文明时期:改革——戊戌变法前夕至“五四”前夕;革命——“五四”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分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汇流——改革开放以后。

黄先生还初拟过一个通论序言性质的提纲,算是为通史写作先立的规模,比较好地贯彻了其“三通”的思想,兹录于此:

1.中国文论生成的社会条件。

2.中国文论的生命之根——史:以“人事论”为中心而非以“知识论”为中心的究天人、通古今之学。

3.中国文论的哲学依据——从大生命宇宙观到近代西方哲学的引进。

4.中国文论的人论前提——总体人观念的确立——个体人自然生命意识的觉醒——近代性变革中个体人为本位的观念生成——人类本位意识的萌芽。

5.中国文论的理论基础——从古代大文观统合下的杂文学观念到现代性(近代性)纯文学观念、泛文学观的生成、变革之路。

6.中国文论的物化系统——汉字、汉语;大文观统合下的全息符号与西方拼音文字、现代语言理论;口语型文学语言系统与文字型文学语言系统相对独立、双向互动及其在实际应用中主导地位的历史性转换。

7.中国文论的审美意识——古代大美观统合下的生命境界美学——西方近代感性美学的引进、通行——现代性生命境界美学的复归。

8.中国传统文论的周期性代谢(通变——穷、变、通、久)史观与近代引进的西方线性发展史观。

9.中国传统文论的思维方式——诗性思维、悟性思维、德性思维、名理思维、艺术思维与现代性(近代性)变革中思维方式的全盘西化。

10.中国文论通史中“现代性”(近代性)的中国内涵:整体现代性、多元现代性、新现代性或超越现代性的理论整合。

11.中国文论的生成之路:对外、对内的双重开放与多元共生的融通、演化。

可惜除了第一条有几百字论述外,其他皆仅有这个框架条目。但其置之于社会文明背景、回归中国历史语境和贯通近现代的立场是非常清晰的。黄先生晚年与我们谈的最多的是诸如大文观、大美观、德性思维、大生命宇宙观、大文观视野中的周期性代谢史观等等。

本卷选录黄先生总论古代文论问题或方法的文章十七题中,有会议发言,有为人所作序,有回顾总结,有展望叙说,有方法论,有价值观,等等。“五卷本”《序言》乃三位作者合撰。札记与讲义之外,本卷诸篇皆新世纪之前所作。不可否认,黄先生关于文论的热点话题和思考方法有那个时代的痕迹,但今天看来,黄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即开始反思现实主义问题是非常不容易的。现实主义、历史特征、主体意识等问题,植根子史、博取西学等方法,皆是其晚年整体性反思的先声。可惜天不假年,黄先生最后未能实现其自著通史的宏愿,且据编者所及,未有完整成篇的遗作。编者只能从其大纲和文摘中,选取两则札记和一篇初具规模的论题,分别是:“天人合一”“理性思维、德性思维与悟性思维”“总体人与个体人”和“大美观”,总计不足两万字。“总体人和个体人”的思想在该卷“主体意识”一文中有过概括性阐述,本集再次从其札记中选出,是希望展示其在九十年代后对这一问题研究的细化和深化。大美观、大文观等是黄先生回归本原最重要的几个总体性思考点。大文观,见于“范畴与命题”卷,与其他如“味”“悟”等范畴一样,整理方式一如其一贯主张,即总体性、根本性地贴近中国古典文论话语本身。

黄保真教授未刊稿多只是提纲,有的讲义题目下面罗列不少相应的文献,偶有按语,其于讲义自然可以在课堂上绎解,但离成篇还有太多的空白要填。很多文献罗列或繁或简,与主题联系也或近或远,笔者无力辨析连缀,故只取相对完整的札记和讲义各两题。札记两题“天人合一”“德性思维”取自读书文摘《学思录》,是其中仅有的非文摘体,其中“德性思维”一节,在“《中国文论史》纲要”讲义中有更多思考,增补罗列了很多这一话题的文献,还提及“名理思维”“艺术思维”,但较之札记更碎片化,不如《学思录》简明扼要。选入“德性思维”也是因其在本硕课堂上反复提及。另外两题“总体人与个体人”和“大美观”辑自“《中国文论史》纲要”讲义中“通论”栏目下“课堂讲授的补充资料”条目,是仅有的不少按语已然写成正文从而稍具本末的两篇。其中“大美观”设计极为宏大,总论之外,更列先秦儒家老庄之细目,儒家又分孔孟荀等,孔子目下再列“社会美”“人格美”“自然美”“形色美”“艺术美”和“中和美”,中国之外尚别立“世界文明古国的大美观”一栏,穷举古埃及、苏美尔、古巴比伦、古巴勒斯坦和古印度等美学观念中的大美观念因素。可惜自孟子始,皆不成文,故改造其“按语”体例,截取前面总论性质部分入是集。

第二卷“文学史研究”共收入黄保真教授关于文学史方面文章八篇,其中品读具体作品占一半。四篇评鉴文章中除“《水浒》研究”一文外皆属短制,倾向于普及性质。另外四篇:一篇综合谈“乐府诗”;一篇是其主编《古代文人书信精华》一书之前言,也不出推广普及的范围;再有一篇“现代还是近代”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研讨会”笔谈,也是短制,具有总论特点,系之第一卷也未尝不可;最后一篇“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则是本卷中除“《水浒》研究”之外的另一鸿篇,属纵论性质。又,“隔与不隔”一文,既是鉴赏欧阳修的小令《少年游》,也是借此名作解析词论之问题,系之“范畴与命题”卷亦可。

第三卷“中国文化研究”收入黄保真先生关于“中国文化研究”的文章五篇,有点有面,如“劣根性”一篇乃随笔杂文是中国文化最具体之一小点,“陈序经”一篇是小点中之一文化大问题,“道家”一篇是中国文化之一侧面问题,而“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特征”一题则无疑是多面成体的大问题。另有一篇观点摘编谈“文化分期”,与其中国文论分期观点正相呼应,或者说比文论分期更根本,乃是文论分期的文化根基,该文移入第一卷总论也是可以的。又,“道家”一篇题曰“道家、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学”,当然也是文学史的问题,故改置于“文学史研究”卷亦适当。本卷最初还计划收入黄教授关于太平天国洪仁玕的新闻思想和当代中国政经问题等四篇,后限于篇幅和体例只好割舍了。为给研究者留下线索,兹存目如下。

1.洪仁玕的新闻理论(《北方论丛》1982年第1期)。

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与“两个文明建设观”观(《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3.选择·还原·重构(《学习杂志》1992年创刊号)。

4.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道德建设(复旦发展研究院编《大潮文丛经济·文化第4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

下册三卷主要收入黄保真先生关于中国文学理论史上具体问题的研究文章,侧重从研究对象的所处时代或性质为线索分卷,其中一卷为与“范畴与命题”相关的问题研究,另两卷为断代文论研究。

第四卷“范畴与命题”收入三篇文章和两组系列范畴,两组系列范畴共收入十二个词条。

中国文学观念多凝定成一些范畴,如文、味、品、意象、神韵、肌理、知音、通变、三不朽、味外味、温柔敦厚、心斋坐忘等等。这些范畴最后汇聚成言说中国艺术精神的术语库。有的术语则是以命题的形式出现,如诗言志、诗缘情、诗无达诂、道法自然、至味无味、气盛言宜、文以气为主等等。本篇选录了黄保真先生三篇与范畴或命题相关的文章和两组系列范畴或命题词条。(以下“范畴”与“命题”,皆从术语角度省称“范畴”。)黄先生曾大力参编过《中国美学范畴辞典》(成复旺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和《中国诗学大辞典》(傅璇琮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两辞书,分别主撰条目二十一和五十三,各约八万字左右。现分列于次。

成复旺版所撰条目有:

味、滋味、风味、韵味、味外味、至味(至味无味)、文、文采、文华、文藻、文饰、文章、悟、妙悟、悟入、参(遍参、熟参、饱参)、文体、文格、文律、文风,以及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等。

傅璇琮版所撰条目有:

诗缘情、诗有三境、诗道、禅味、诗有七德、文、文学、文章、文笔、文质、文气、气象、势、味、韵味、滋味、至味(至味无味)、辨味、趣、意趣、理趣与理障、情趣、奇趣、雅、典雅、俗、雅与俗、野、疏野、大、和、品、观、意象、意境、自得、虚与实、动与静、讽谕、隔与不隔、神韵、妙悟、格调、性灵、肌理、虚静、自然、淫丽、雄浑、含蓄、旷达、冲淡等。

在成复旺版中,黄先生所撰条目数量只有傅璇琮版的三分之一略强,然体量却几于相埒。后者多是客观简约之陈述,而前者则多富有个性之论证和判断,且举证铺陈皆邻于论体。尤其将重复的条目两相比较,笔法差异,昭然若揭。本集采择一则回避已入选之三篇论文中已有之内容,再则能尽可能体现黄先生学术个性并隐然圆照成系统之题目。故有“味”与“悟”两系列范畴入选,主要源自成复旺版。需要说明的是,范畴研究都是以点带面,每一个范畴都纵向贯穿整个文论史,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黄先生范畴研究除“意象”一篇外,都是在“五卷本”之后,可以视作其进入九十年代后研究事业的新领域、新境界。

第五卷、第六卷分别为断代文论研究,即隋唐五代卷和近代卷。隋唐五代卷收入七篇,其中“《二十四诗品》臆解臆译”共九目,分作两节。近代卷七篇。断代部分合计十四篇。

黄保真教授毕生从事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其代表作毫无疑问是其与成复旺、蔡钟翔合著的五卷本《中国文学理论史》。该著1987年初版于北京出版社,1993年再版于台北洪业文化公司,2009年人民大学出版社三版。这是三人一次完美的合作,也是学林的一段佳话。三位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三版时写的前言中说:

本书的撰写方式也与众不同。它既不是一人独自承担的,也不是多人执笔、一人主编的,而是由我们三个人分工合作的。三个人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在撰写过程中,既有充分的讨论和协商,也有必要的保留和让步。但这是真正朋友间的思想与学术的交流,我们的合作是融洽而愉快的。表现在书里,就是虽然各部分保持着各人的风格,而全书又不失为一个连贯的整体。当年三人促膝切磋、意趣融融的情境,依然历历在目。而如今,这一切都已经成了美好的记忆,这部书也就成了这些美好记忆的载体。

现将五卷本的三人主撰胪列于下:

第一册第一编先秦两汉部分黄保真没有参与,全部由蔡钟翔主撰。第二编魏晋南北朝部分黄保真仅撰写《诗品》一章,其他全部由蔡钟翔主撰。

第二册第三编隋唐五代编,仅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的理论、韩愈与古文运动的理论由成复旺主撰,其余皆由黄保真撰写,第四编宋元黄保真没参与具体撰写,全部由成复旺主撰。

第三册第五编明代部分,全部由成复旺主撰。

第四册第六编明清之际至鸦片战争部分,第三章由成复旺撰写,第五章由蔡钟翔撰写,其他皆由黄保真主撰。

第五册第七编鸦片战争至五四前部分,全部由黄保真主撰。

由上可见,黄先生主要负责隋唐五代和明清至近代,其他部分只在魏晋南北朝穿插过《诗品》一章,尤其是近代部分,完全由其主撰。如不计在《电大教学》中发表的短小科普文,其发表的断代类性质文论研究的文章也正是集中在隋唐和近代,只有《略谈秦汉哲学与秦汉文论》一篇例外。又,虽然黄先生在五卷本体量最大的第四册暨第六编“明清之际至鸦片战争”全册全编中,五章居其三,主撰一半多,但不计《电大教学》这类科普文章外,并未见一篇文章发表。所以,我们根据收集到的文章内容,将其分为两部分,即,隋唐五代和近代。

断代文论研究之近代文章共收集到七篇,多数是以人物为中心展开的。黄先生的片论文章的成果多见于“五卷本”。五卷本仍是研究黄先生文论史具体问题研究成就的主要文献依据。故此,将五卷本黄先生所撰部分之目录辑存于此。

第二编、魏晋南北朝

第四章:纯文学性诗学的开端——钟嵘《诗品》//第一节、物感说//第二节、三义说//第三节、滋味说//第四节、流别论

第三编、隋唐五代

第一章:隋与唐代前期的文学思想//第一节、政教中心论的再起与王通、王勃的文学观//第二节、从初唐史家到刘知幾:一、史学本体的文学观/二、史学本体的真实论/三、史学本体的言文说//第三节、陈子昂和李白//第四节、殷璠与杜甫//第五节、唐代前期的近体诗学;

第四章:晚唐五代的文学理论与司空图的诗歌哲学//第一节、杜牧、皮日休及其他批判淫靡文风者的文学理论//第二节、李商隐和《旧唐书》作者的文学观点//第三节、司空图的诗歌哲学:一、生活、思想/二、道、素/三、意、象、意象/四、韵、味、韵味/五、素美、壮美、华美//第四节、淫靡诗风的理论表现

第六编、明清之际至鸦片战争前夕

第一章:明清之际文学思潮的转变//第一节、陈子龙——从主张复古到提倡“讥刺”//第二节、艾南英的时文——古文理论//第三节、明代文学理论的总结者——钱谦益的诗文理论//第四节、冯班、吴乔、贺裳的诗歌理论//第五节、黄宗羲的诗文理论——回顾、总结、求变:一、关于真性情/二、关于真思想/三、关于客观历史内容的真实性//第六节、顾炎武的以学为文的文学观//第七节、王夫之的杂文艺哲学:一、杂文艺哲学是王夫之哲学体系中的一个特殊层次/二、以人文之“文”为逻辑起点的杂文艺社会学/三、以诗学为主体的审美理论;

第二章:清代的文论//第一节、清代文论的开拓者一侯方域、魏禧、汪琬的古文理论。附廖燕:一、侯方域/二、魏禧/三、汪琬//第二节、桐城派的文论:一、方苞的“义法”说/二、刘大櫆的“能事”论/三、姚鼐的道艺观//第三节、戴震等经学家的文论:一、程廷祚/二、戴震/三、钱大昕/四、焦循//第四节、章学诚的文章社会学/一、文器观/二、流别论/三、文德论/四、古文辞义例说//第五节、恽敬等阳湖派的文论;

第四章:清代的词学//第一节、《词苑丛谈》和清初词论//第二节、陈维崧、蒋景祁与阳羡派词学//第三节、朱彝尊、厉鹗、郭麐和浙西派词学//第四节、张惠言、周济与常州派词学

第七编、鸦片战争至五四前

第一章:从鸦片战争前夜到甲午战争时期的进步文学理论//第一节、龚自珍//第二节、魏源、包世臣:一、魏源/二、包世臣//第三节、冯桂芬、王韬:一、冯桂芬/二、王韬//第四节、太平天国的文艺思想:一、太平天国的文艺政策/二、洪仁玕;

第二章:从鸦片战争前夜到甲午战争时期文学论坛上的主要流派//第一节、阮元的文言说和李兆洛、蒋湘南的骈散合一论:一、阮元/二、李兆洛/三、蒋湘南//第二节、从姚门诸弟子到曾国藩的古文理论/一、姚门诸弟子——方东树、刘开、管同、姚莹、梅曾亮/二、曾国藩//第三节、宋诗派的理论代表——何绍基//第四节、刘熙载和《艺概》//第五节、王闿运与汉魏六朝派的文学主张//第六节、谭献、陈廷焯等对常州派词论的继承与发展/一、谭献/二、陈廷焯/三、况周颐;

第三章:戊戍变法前后的文学理论//第一节、“诗界革命”理论与黄遵宪的成就//第二节、“文界革命”理论与梁启超、裘廷梁、严复的不同倾向//第三节、“小说界革命”理论:一、论小说的社会政治作用/二、论小说创作的艺术规律/三、论中国古代小说的源流、特征//第四节、张之洞、陈衍的诗文理论/一、张之洞/二、陈衍;

第四章:辛亥革命前后的文学理论//第一节、章炳麟和中国杂文学理论体系的终结:一、义界论/二、文体论/三、法式论/四、流变论//第二节、王国维的资产阶级“纯粹”文艺哲学:一、本质论——从世界的本质、人生的本质看文艺的本质/二、价值论——论“解脱”与文艺的真、美、善/三、渊源论——论文艺是天才游戏的事业/四、境界说——论作者与自然、作者与作品、读者与作品的审美关系和审美规律/五、“出、入说”——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对叔本华天才论所作的补充、修正/六、代变说——论文艺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三节、南社的革命文学思想及其成员之间的理论斗争//第四节、鲁迅初期的文学思想

断代研究文章主题及主体内容绝大多数见于“五卷本”。虽说文章皆刊发于“五卷本”之前,但写作或修订时间则未必,这与出版周期有关。论文与著述毕竟文体有别,其呈现方式也各有春秋,有的地方可两相对照着看。

黄先生当然是以“五卷本”名世,但其他著作或工作也不应埋没或遗忘。据我们知见,黄先生还有以下成果。

1.主编《古代文人书信精华》一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选取了汉至清代文人书信数十篇,并做了简明扼要的注解,本集收录其《前言》。此本书后于1993年在台北锦绣出版公司再版。

2.参编《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论资料编选组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这部文集可视作“五卷本”的辅翼,可惜流传不广,其实极有价值,一编在手,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学科学术史演进梗概可了然于目。

3.参编两范畴辞典,即成复旺主编的《中国美学范畴辞典》(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和傅璇琮主编的《中国诗学大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前文已及,兹不赘述。

4.参编《文学论集》。《文学论集》是中国人民大学复校以来中文系的一个招牌刊物,据编者所知,2011年还在不间断地出刊。“论集”早期都只署“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文学论集》编辑组编”,黄先生是重要编辑成员。不仅如此,黄先生自己也将最重要的文章首发于“自己的阵地”。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文学论集》创刊于黄先生入职中国人民大学的前一年,黄先生1979年入职之后的第二辑开始至1989年第九辑,在上面总计发文六篇,多数是黄先生较有影响的大文章。本集全部收入,依内容散在各卷,分别是:

1.论《水浒》的政治倾向——兼及评论《水浒》的思想方法问题,《文学论集》(第二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年。

2.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中的现实主义问题质疑,《文学论集》(第三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

3.刘熙载文艺思想述评——兼与敏泽同志商榷,《文学论集》(第五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81年。

4.何绍基诗学简析,《文学论集》(第七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

5.晚唐社会矛盾与司空图的思想演变,《文学论集》(第八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

6.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中的主体意识,《文学论集》(第九辑),北京:和平出版社,1989年。

又,为见出其孜孜于文论知识普及的努力,特选录《电大教育(语文版)》中篇幅略长的《略谈白居易的讽谕诗理论》(1984年第10期)一文。其他科普文章,据编者所知见,存目于下。

1.简说《文赋》,《电大教学(语文版)》1984第9期。

2.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电大教学(语文版)》1984第11期。

3.《词源》,《电大教学(语文版)》1984第12期。

4.叶燮《原诗》,《电大教学(语文版)》1985第3期。

4.《带经堂诗话》的“神韵”说,《电大教学(语文版)》1985第5期。

5.《艺概》,《电大教学(语文版)》1985第6期。

前文在各卷编选说明中反复提到具体某篇分属存在两难两可的现象。其实,分卷总是相对的,与体现其大文观的《析“文”》一篇也可归置入首卷一样,首卷“现实主义”问题何尝不是文学史的大问题,而“文学史论”一卷中的“隔与不隔”当然是方法的具体运用,置于“中国文化”卷的文化史分期,更是文论分期的理论基础。“隋唐五代的哲学与文论”乃阶段性总论的文章,既是清晰断代,又属局部总论,依本集分卷,却又只能分属其一。故在此,略作说明如上,请读者体谅编者的用心和为难。

行文至此,有必要回顾一下《文集》编撰的始末了。编撰本集的想法始于黄保真教授生前。黄先生足疾未犯时,设想过数种选题的研究或编撰,尤以“中国文学理论通史”为念,多次跟我阐述其框架,也非常希望我能协助其完成。我于2004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正式来到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登岛后,拜望黄老师是我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彼时,黄老师感慨最多的是那些年来独学无友。我很惭愧,一则自己教研任务重,再则也难以完全领会黄老师的宏阔境界,只有鼓励本、硕学生多从先生游,希望能有二三学子继承发扬其学术志业。我所知道的如李冬梅、孟炯的研究生论文基本是在黄老师指导下完成的。我自己名下的学生如陈喆烨、周娟等,也是基本放手请黄老师主要指导。黄老师最盼望我们能有博士点。因为这样,他就有机会直接系统培养几个学生了。但大家都知道,这些既需学科成长,还要等待机缘,不管是博士点,还是合意的学子。因此,我倒希望更切实点,先计划编辑其文集。大概在2009年,我开始从“五卷本”入手,辑录黄老师的成果。就“五卷本”,先后有贾倩、陈硕、张曼莉、潘君杰等本、硕同学接力参与整理。我还为此事特意向黄老师请教过一些具体问题。原计划从“五卷本”中选取一两节为代表载入本集,后来考虑到体例等因素,最后放弃了这个设想。虽则,当初辑录校对的资料同样可充平时教研之用。我令潘君杰从“五卷本”中归置出来的黄撰目录得以全部收入本集。

本集编撰的真正着手是在黄老师遐升之后。我先后请李冬梅、周娟两位黄老师亲炙过的弟子,做一个已发表文章目录。其时,约收集有二十三篇。周娟在此基础上为中国社科院文研所主编的《中国文学年鉴2016》起草了“黄保真”一条。后来李冬梅去韩国攻读博士学位,周娟也忙于家事,未能持续跟进,幸又有台州潘君杰来从我学,我嘱其继续搜罗,遂又增广至约三十篇。我告诉潘君杰“《古代文人书信精华》前言”也需辑入,他便将全文录入精校。惜后来精校文档找不到,请杨本科重做了。有了这个规模后,2017年上半年,我便先让学生录入校对,由詹金沄主事,同级的硕士生如孙盛辉、陈平、刘飞、邹佳良等都参与了部分工作。

其间,我在潘君杰的协助下将黄先生分别在成复旺、傅璇琮两教授各自主编的美学辞书上所撰的词条全部辑出,近十六万字。成版范畴集,虽曰“辞典”,却远非一般科普读物,学术价值却非常高,主编基本不刻意用某个框架或体例去限制各自的学术个性。尤其是成先生、黄先生,都是相约抱着“五卷本”之后准备将范畴研究蔚成大国的愿景去编写的,所撰词条足当二位“五卷本”之后的又一代表成果。我们最初准备全部收入黄先生成版中近所著八万字的词条,但分卷后,发现有的词条已经写成专论,为免重复,就只选入两个范畴系列。傅版词条多谨严、简约,较少个人持论,故所选甚少。两版词条入选前,全部由我本人和黄老师在海师的弟子如杨本科、刘玥彤等精校过。

之后,因我所主持的国家课题要赶着结项,诸事暂停,直到2018年下半年,我才开始重新更全面地搜辑黄先生的线下文章,可以说,每一篇都来之不易。先是利用各种研究目录,如叶农编《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研究论文索引》(2005年)。再就是托人(如陈奇佳教授)去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资料室查找相关文献上是否有收入其文章的辑刊等。《文学论集》上的六篇中的五篇近八万字就是这样找出来的。其中“现实主义问题质疑”篇此前只有文摘。一旦知道文章收录在哪,就让杨本科先去孔夫子旧书网找,还真找出不少。有的就只能委托人去国家图书馆等地复印了,如在北京的赵运涛去翻拍了《北京晚报》上的文章,翻拍后,再命张扬录校。这个阶段,先后合计找出了二十二篇,有的因体例原因只存目于兹编,最后全文选入文集的计十四篇。其中一篇受龚雪霜提示。她说,黄老师有的文章可能署名“黄葆真”,果不其然。我们也顺势请龚录校此篇。这一阶段的文章,印刷质量多较差,翻拍后的录校工作非常困难。这些工作主要由杨本科组织,主要参与人是陈喆烨那一级的研究生。

黄先生晚岁并不晚,半月板老化之前,体力精神俱佳,每以宏愿示客。黄老师家的五尺客厅,亦即三尺讲席。有好舞文者曾以世说体记之:“巨野黄公,舌耕苗圃,有仙气,乘桴浮于大海之南。退而不休,古稀之年犹设席于家,传授儒道,不图酒食之馔、束脩之供。木铎金声,优哉游哉。有就学者慨叹:‘师之所存,道之所存。风雅不坠此西席。’”遗憾的是,那些愿望最后皆未能实现。席前弟子或收藏有散金碎玉,尤其是诗文创作类,但著述很少。我所保存的部分往来资料主要是一些札记和讲义提纲。札记题曰《学思录》,近十八万字,绝大多数是读书文摘。讲义近七万字也多是要领提纲,并无一篇首尾完具之文。我通读之后,反复权衡,从札记和讲义中选出四题入集。黄先生最后真正成文且已在写作途中的是“《二十四诗品》臆解臆译”。此篇规模宏大,是黄先生在视力很差的情况下,逐字敲进电脑的,惜第九品未完即染恙住院。幸得黄先生的爱徒刘玥彤妥善保管,并及时出示于编者,否则必成遗珠之憾。此作体例谨严,风格独具,视野宏阔,深得文心,我辈竟不能赞一词,更无力续补。编者只能对里面的文字略作梳洗校核。“末济终焉心缥缈,万事都从缺陷好。”有多少就收多少,总计约五万多字。“缺月挂疏桐”,亦造化之妙景。

黄老师的讲义更多的是已经在课堂中传给历届弟子了。我看过2005届学生杨琼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笔记,简直就是一部简史提纲。2010届学生周娟曾为社科院2016年的《中国文学年鉴》编写过“黄保真”一条,其中有很动感情的话:“在病痛中仍拖着颤巍巍的脚步站上三尺讲台,实在累了,才勉强问大家:‘我坐着讲可以吗?’学生们无不动容,都亲切称之为‘黄爷爷’。一直给研究生开课,直到2013年不得不去北京看病为止。常年在家自设教席,讲授《老子》《二十四诗品》等。赶上周末的话,有一些市县的中学老师也会来旁听。”黄老师晚年为好友整理书稿,一直在准备重写“中国文学批评史”,并且密切关注出土材料的整理研究动向,每次与年轻教师交谈,说的多是郭店简、上博简的话题。临终前,时在北京的舒志锋、戎琦等昔日在海南受过沾溉的学生去看望他,黄先生说最放心不下的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重写工作。可以说,黄保真教授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中国古代文论的教研中了。单正平教授长期任文艺学学科带头人,也是黄老师的朋友,曾有文回忆其晚岁传道授业的光景:“黄先生刚到六十岁,即被办退休。因黄先生编制在国学所,不属文学院,学院不能按惯例返聘两年。同仁常以此为憾,以为聘为终身教授亦不为过。每次新生入学,教研室的年轻教师泉根博士第一件事就是携文艺学众弟子拜谒黄先生。我们文艺学专业一直坚持请黄先生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多年后黄先生不良于行,无法去桂林洋上课,泉根即请他在家里给研究生继续授课。”以上多是编者亲历,皆实录也。

行文至此,很多情景涌现心头。记得黄老师病稍缓,即提出回海南将养。我清楚记得,贾倩等研究生捧着鲜花去机场迎接。记得登岛后首次拜访,他即对我说起章太炎,说章曾引大戴《礼》孔子语 “吾以‘《尔雅》以观于古’”。去他家好几次正遇其授课正酣。这种情形,我一般会饶有兴致地坐下来一块分享。至今记得他讲《道德经》:“冲,涌摇也。”他用的是张松如的注本。一次遇到正讲着《二十四诗品》,我插言说,都是天生好语言。有次杜彬语等好几个学生在那,黄老师兴致很高地吟诵起了杜子美的《登高》,当时我是录音了的,只是现在不知道还能找得到否。还有一次,他给学生讲登五指山时作的诗,当时记得一两句,现在全忘了。有时也讲对联,范平丽、刘玥彤等对黄老师逐字演绎大观楼长联的情景,印象深刻,还不时向自己的学生展示。有次没打招呼,就上到他们家在的二楼,门敞开着,黄老师正陶醉地跟我的研究生吟诵:“是南来第一雄关,只有天在上头,许壮士生还、将军夜渡;作西蜀千年屏障,会当秋登绝顶,看滇池月小、黔岭云低。”龚雪霜曾携父母来琼岛游,请黄老师吃饭,我作陪,提到当年他与同学蒋凡的往事,什么每天约背一首古诗云云。我曾与黄老师一道合议编一本《百篇文章千首诗》,他说什么是中文系学生,能背百篇文章千首诗,庶几近之。是的,我深与此论,虽小戴《礼》曰“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但“记问之学”都没有,更“不足为人师”。我和黄先生一道主讲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课,被列为省级精品课程,考试背诵占四十分,苦了好多代孩子。

编这本文集是我的心愿,更是我的责任。我继单正平教授之后负责文艺学学科,而文艺学学科的中国古典文艺学课程,此前都是我和黄老师一起负责,他惠我、文学批评课程和文艺学学科,实在多之又多。再则,黄先生是从国学所所长岗位上退休的,而如今,我又兼任国学所所长。给老先生、老前辈编文集,乃是塑造传统、发扬学风的正经大事,责无旁贷。又第三,学缘之故。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那里也曾是黄老师的东家。我的诸位师长,都是他的朋友。业师袁济喜教授还是他的学生。袁师尝过海口,专门要我张罗,请黄老师吃饭,记得那天有单正平教授作陪。系主任阮忠教授似乎也在场。袁师无论如何也不让我尽地主之谊、弟子之礼。他说,这是请老师,不许我自作主张,说我请他有的是机会。我们这辈后学,都是受益过“五卷本”的《中国文学理论史》的沾溉。“五卷本”另外两位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蔡钟翔教授和成复旺教授。蔡老师是我的师爷辈,我曾去他家拜访过,好像当时同去的同学有陈阳和秦勇二兄。聊天时,蔡老师接了个电话,是以前的学生问古诗词知识。一听就是日常电话,授业解惑正是那辈先生生活之日常。蔡老师还参加了我的博士论文答辩,给了不少修订的意见。“五卷本”之后三人相约重点转移至古典文艺学范畴研究,最年长的蔡老师组织了一套丛书。可惜后不起,“五卷本”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再版当年溘然远游。成先生则主编了《中国美学范畴辞典》一书,非常成功,成老师在序言中从心物角度分类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实在是最不伤其天然的分法。黄老师在成版辞典中主撰词条二十一,后又为傅璇琮等主编《中国诗学大辞典》撰写词条五十三。最可称道的是成版黄著词条,极富黄老师的学术个性。蔡先生组织的范畴丛书,作者有不少事半而凋零,黄老师不胜感伤,还曾为其友人修订过遗稿。如今,只有成老师健在。前些天与之通电话,声音干净敞亮,非常欣慰。我不喜欢与名家合影,不喜欢当粉丝,但我却跟学生说,我是成老师的粉丝。成先生课堂上的板书,我至今记忆犹新,其内容更是熟记于心,什么“天,宇宙生命的大家庭”,“人,宇宙生命的觉悟者”,“文,宇宙生命的精神气象”,等等。在北京昌平送别黄老师时,远远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我一眼就认出是成老师。同龄人能有此心此行,令人感动!若非了悟生命真谛,又有情而深情之人,孰能如此!也因此,我斗胆向成老师请序。成老师当即慨允,还说非常想读一下黄老师南渡之后的东西。如此高情厚谊,让我见证,实在荣幸之至!

请成老师写序,其实也是易闻晓教授和袁济喜教授的意思。易教授是我学长,相交莫逆,现在已荣膺“长江”之号,而黄老师正是他学术道路上的第一个也可能是最重要的贵人。那年去贵州,他语重心长地说,希望我能编出黄老师文集。只是历史从来就不全是温柔乡。黄老师更多的往事,并不愿多谈。余生也晚,袁老师、单老师、易老师比我更有资格为黄老师这辈人立传述学。单老师在为我的一本小书作序中曾提到一笔,兹录于下:“黄保真先生这一代学者,经历太多,忧患太重……一次聊天印象深刻。丙午骚然之后,他在人民日报文艺部供职,参与了评论革命文艺的重要任务,不少时新乃所见亲接,所闻所传闻者更纷杂细微。我听了大为兴奋,强烈建议他写回忆录。黄先生笑而不语。我不明白他为什么不愿或不敢写回忆录。我读研究生时也曾发生类似情景。南开大学刘家鸣先生终生研究鲁迅,非常熟悉他的一切文字。我登门拜访,向他请教有关民族主义的问题。刘先生侃侃而谈,有一番精彩见解评论。这在他中和平淡的著述中绝对见不到。我请刘先生把他的谈话写成文章。刘先生也是笑而不语。”显然,单老师那辈人亲历的大历史比我浓烈得多,观察省思的角度也比我切近得多。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哲人已远,典型长存。藉编文集之缘,叙录黄先生全部学术成就,为学林做一份学人档案,本人受益匪浅,还让三四代师生联络一起传递着一脉心香。泉根居间,倍受其惠,尤其是前接诸位长辈学人,或课堂上,或书房中,或答辩现场,或席次之间,亲聆教诲,何幸如之!先生们和而不同,各自风流,又都相互称许,令人流连难忘。

猜你喜欢
黄先生文论老师
合同到期未入住,空置费谁承担?
关于文论“失语症”的争论、悬疑和前瞻
朋友能继承孤寡老人遗产吗?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解构视野中的后现代文论——以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为例
Poet, Poems and the art of Poetry in Samuel Taylor Coleridge’s Biographia Literaria
老师,节日快乐!
千手观音
老师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