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青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濮阳457000)
一直以来,党对于思政教育极为重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亦是教育事业的根本追求以及本质内容。党和国家提出应将立德树人视作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与任务,将立德树人置于思政教育教学的中心,将核心价值观渗透至思政教育过程当中,全方面培育契合核心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荣辱观要求的接班人。同时,立德树人作为加强思政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可将思政教育隐形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新时期下,高等院校应坚定以立德树人思想为引领,融合现阶段高等教育领域发展现状,在高校德育工作当中融入立德树人思想,不断研究高校思政教育全新的发展渠道。
(一) 培育高政治参与度及高道德水平的大学生近年来,思政教育发展历程中,更多高校重视培育具备崇高道德品质,有纪律、有理想的学生,且多数高校重视学生们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育。培养学生在社会中可自力更生,拥有参加政治的意识,并且还可辩证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高校思政教育现承担着培育大学生们参加社会活动能力、道德素质以及政治参与意识的重任。且国内高校思政课程更多的是开展比较性和事实性的教育,往往对学生们通过法律、政治、形式等制度体质的教育,同时引领学生们参加选举等相关政治活动掌握国家方针政策,并对于西方国家政治路线和政治体制展开研究,促使学生们在掌握本国国情的同时,强化民族归属感与认同感。另外,基于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还可培育学生们以辩证视角看待全球发展形势,正确看待政治问题,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强化政治参与意识与政治参与度。
(二) 促进立德树人落实制度的顺利建设无论是西方思政课程还是我国思政课程,其教育目的均在于立德树人。以美国为例,其是分权制国家,并不具备统一性与全国性的高校德育目标。虽然不同国家部分德育目标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仍普遍认为高校思政课程教育目标,体现在培育青少年群体行为与观念符合本土社会政治与经济体制提出的遵纪守法要求,树立公民责任及权利意识,努力做服务于、忠诚于祖国的符合本土文化的合格公民。因此,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必须按照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诉求,祖国教育方针、政策,道德传统、民族文化以及教师思想品质的生成和发展等要素确定。
(三) 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团队进一步专业化20世纪60年代,教师专业化概念兴起,国际课文组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召开的会议上,明确指出教育工作者日后发展方向,即专业化。而思政教育者专业化的关键在于专业化的具体化及类别化,涵盖教育者个体综合素养专业化以及高校思政教育者发展有关保障机制的专业化。一方面,提高思政教育团队专业水准,进一步专业化可有效推动马克思理论课程建设的脚步。思政课程建设是高校立德树人观念的客观诉求,思政课教师是落实国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坚力量,而马克思理论课程教学的源动力来自思政教育者的专业化水准。另一方面,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团队进一步专业化,能够落实高等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目前,因经济迅速发展,国内思政教育迈进大众化发展时期,但因教育工作者专业水准与教育设施建设不足,致使国内教育水平、质量发生下滑的情况。面对这些问题,高校领导层与相关人士应明确教师团队的专业化和学术水准与教育质量正相关,因此教育者团队建设应视作高校核心的工作基础来抓。思政教育者肩负了立德树人和思政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其专业化不但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保障,亦是课程建设的动力。所以,必须凭借思政教育团队专业化,推动高校各专业教育专业化,切实实现立德树人理念。
(一) 立德树人外界环境繁杂且形势严峻近年来,国内与国际形势变化愈发复杂,各类思想文化不断交流、交锋与交融,而社会思潮亦呈现出多样多变的发展趋势。同时,拜金主义与极端性个人主义侵蚀着青年大学生们,并鼓吹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追求自由与思想开放的学生们正处在三观趋于成熟的关键阶段,对于意识形态属性的认知较为模糊,还未树立坚定的信仰,极易被消极思想侵蚀。所以,高校在实现立德树人育人任务同时,还面临着各种挑战。一直以来,受经济环境与浮躁功利的生活环境影响,一些大学教育者过于追求名利,且理想信仰模糊,部分学生人生目标较为模糊,将“赚钱当官”作为其奋斗目标,对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落实造成不利影响。
(二) 立德树人协同机制尚未建设完善家庭、社会及学校对于大学生品格、素养及能力等具有重要影响,愈发复杂化的社会环境导致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面临重重阻碍,增加了高校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的难度。并且,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也致使德育在家庭教育当中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多数问题学生的形成,普遍是由于家庭教育欠缺或不足的结果。国内高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方面尚未形成家庭、社会及学校协同作用的机制。素质教育及应试教育的合理结合,始终是令人头痛的教育难题,家庭和学校间亦缺乏深入且高效地交流。
(一) 顺应立德树人目标,延伸思政教学发展方向良好的文化环境,对于塑造大学生群体行为、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观有着积极影响。牢抓文化环境建设的关键,重点创建高校人文环境,以核心价值观思想作为指引,将满足学生们精神世界诉求作为着眼点,把良好的秩序、崇高的道德、民主思维以及创新观念等渗透其中。并且,还应采用德智体美充分融合的教育模式促进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借助良好校园文化实现立德树人目标。首先,高校应充分注重第一课堂的功能,主动提高大学生们人文素养以及文化底蕴。其次,高校应将第二课堂优势及作用发挥出来,组织实施具备感染力、内容丰富以及形式新颖的社会活动,从而在人文气息丰富的社会实践当中落实思政育人目标。
(二) 创新思政教育手段,拓展德育育人途径高校应完善思政教育教学硬件、软件设施,持续创新教育形式、优化教育手段,完善与健全思政工作机制体制。学校应牢抓德育目标,增强责任意识,积极提升思想认知,严格遵循高校德育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基于立德树人理念视角合理分析现阶段思政教学工作现状,把立德树人视作思政教育工作核心,延伸思政教育工作实现途径。立德树人理念导向下,高校应持续完善思政课程教学内容,革新教育模式,改善教育环境,延伸教育教学传播途径,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另外,高校应认真实现立德树人育人观念,强化校内行政部门间的协作与交流,推动教育教学及德育工作的共同发展。同时,高校可应用校内网站、论坛、官方微博以及微信等平台,将前沿性思政文化资源引进教育工作中,强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完善的互联网思政育人平台,积极延伸思政教育实施途径,增强高校思政建设工作,为学生群体创设优质的学习环境。
(三) 强化积极理想信念,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理想信念作为个体遵循政治观念的精神食粮,同时,亦是督促个体为落实自身价值、理想及目标不懈努力与前进的驱动力。高校应始终坚定以学生为中心,高度重视立德树人教育,把文化建设置于整体工作首位,持续强化校园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传播时代主旋律与正能量,发扬高等教育精神,增强教师团队建设工作,优化高校师资力量,塑造一支专业技能强、政治素养高以及综合素养合格的教师团队。高校应真正强化思政教育阵地建设,树立积极理想信念与文化自信,强化四个意识,履行两个维护,将核心价值观作为导向,坚定、准确、积极的舆论引导,加强主流文化宣传,正确掌控意识形态领导权,以马克思理论最新研究成果为指导,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切实推动思政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