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

2020-01-19 06:20张丹凤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立德育人思政

张丹凤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福州350000)

一、高校课程思政意义之再认识

自2014年上海市高校开始试点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2019年8月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来,全国各地各高校对课程思政进行了积极的理论及实践层面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部分领导和教师对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方面存在认知不深刻、理解不到位等问题。思想上缺乏认同,行动中就容易陷于被动,实践中就容易缺乏自觉意识和责任担当。因此,在实践基础上再次认清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是建设好课程思政的重要前提。

(一) 课程思政是完成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目标所需

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的活动。教育的目的是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为一定社会和一定阶级所需要的人,是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人才。每个国家都是根据自身现实发展的需要来发展教育事业的,世界上的一流大学也都是在为自己国家和人民服务的过程当中成长起来的。2018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的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我国的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更不能是反对派。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为国育人、为党育人是教育的职责。教育影响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与国家崛起能否顺利实现。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六个方面下工夫。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真才实学,也要有高尚品德,我国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修养,提高大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完善大学生人格的主要途径。然而完成“立德树人”的工作仅仅靠思政课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每一位教师都牢固树立起立德树人的意识,各门课程都种好责任田,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课程思政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正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

(二) 课程思政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优秀教师所需

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考虑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中国自古以来对教师的定位就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承担着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的重任。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知道“传道”的老师不是完全称职的老师,事实上“传道”更是教师的首要责任。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说明教师不仅仅承载着传播知识的责任,更承载着塑造灵魂、塑造人格、塑造生命的重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陪伴者、指导者和引路人。正是基于此,叶圣陶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社会主义的合格教师既要勤于“授业、解惑”,也要把“传道”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优秀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国家民族,要深刻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曾说“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并就如何做一名好老师提出了4点要求: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青年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而这支主力军的打造离不开广大教师的辛勤耕耘。为实现国家的持久繁荣、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要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这个意义上,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实践有利于社会主义优秀教师的培养。落实课程思政的任务要求教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不断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课程思政明确了教师要用好课堂教学渠道,以自己的学识、经验引导学生追求品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做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增强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能力,教给学生学习、生活、为人、处事的道理,在各个方面帮助和指导学生,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三) 课程思政是培养新时代优秀大学生所需

马克思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出“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高等教育作为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机构,更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其人才培养目标更应该与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及未来方向紧密结合起来,把为人民服务,为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方向和重点。人才培养目标应该适应不同时代的时代特征、具体任务。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讲话中对新时代青年提出了六点要求:新时代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这“六点要求”为新时代要培养怎么样的青年指明了方向,新时代青年首先应该是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新时代青年应该具有服务人民,奉献国家的责任担当,能够深刻认识自身所肩负的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而不是只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只重视市场利益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课程思政要求所有任课教师把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把“立德”和“树人”相结合,把传授知识与育人化人相统一,能够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育人职责,能够切实为最终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和社会需要的新时代优秀的大学生做出贡献。课程思政在树立“大思政”理念方面,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在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格局方面,在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探索等方面均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可以说课程思政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及“如何培养人”的有效实践,是对新时代如何培养出优秀大学生的有益探索。

二、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

(一)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顶层设计

建设好课程思政,首先要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领导乃至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在为国家、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的重要意义。只有深刻认识到建设课程思政是完成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目标所需,同时也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优秀教师和优秀大学生所需,从而在思想上对课程思政产生高度的认同感之后,才会在实际行动中产生高度自觉。当前还有部分领导及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全面,甚至存在某些误解,因而在实践中不够积极主动。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术界对课程思政进行更多的理论研讨和学术研究作为学理支撑,同时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处理好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相互联动、相互协调问题,解决好各个部门、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配合等问题,加强分类指导,从而减少盲目性、随意性,增强科学性实效性。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更多的课程思政专题培训、专题会议、专题调研等,来加强和促进对课程思政的宣传、建设,提高对课程思政的思想认识,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

(二) 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1.优化教学设计。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光靠思政课程是无法完成的,各类通识课及专业课程课时远远超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各门课程都应努力落实三全育人的目标,切实把教书育人的职责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并不是简单生硬地将思政课的内容“添加”到其他课程中,更不是把所有课程都上成思政课,也不是另辟蹊径重新开设更多的课程或开展更多的活动,而是每门课程都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德育目标,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导、人格塑造相统一。这就需要各门课程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努力把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人格的塑造、文化认同等方面的目标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做到在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又不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价值观的引导。教学内容设计应充分体现德育内涵,巧妙融入德育元素,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到学生心中。只有这样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才不会是仅仅掌握了某些知识和技能的冷冰冰的人,而是有知识有理想有道德有情感有温度、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2.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要真正实现通识课及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需要所有教师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在各门课程融入思政元素,不是简单的叠加,更不是生搬硬套,这些不恰当的方法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抗拒。要运用隐性教育的原则,采用嵌入、渗透、融入的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实现“润物无声”“恰到好处”“充满艺术”,在教学效果上要实现教书与育人“无缝对接”“水到渠成”。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课程思政的内容,要善于挖掘各类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积累教学案例。例如,教师可以从2020年全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这场伟大战斗中,选取一些国家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过程中强大迅速的反映能力、物资调配能力等相关典型案例,一线医务工作者和科学家舍生忘死最美逆行的真实故事,普通人坚守岗位为抗击疫情做出的感人事迹等等为教学素材,从不同角度找准契合点,有的放矢地将这些素材有机融入到一些人文历史类通识课程或生物医药类专业课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进而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伟大志向。此外,课程思政绝不仅仅是课程内的事情,还应该延伸到课程之外,贯穿于学生课内学习领域和课外生活领域,使学生将课内所学内化于心,在课外实践中外化于行。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发挥好自身的模范作用,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专业成长经历、工作经历、生命感悟等来正面引导和鼓励学生,不仅为学生解答学习上的疑问,还要想办法帮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的使命,明确人生的价值和奋斗目标,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和道德品质。

(三) 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建立健全系统化长效化的机制体制,着力构建领导有力、标准健全、评价科学的高校课程思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相关统筹工作,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整体规划和布局,定期召开课程思政专题会议,跟踪课程思政实施情况,解决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强化过程指导和调研督促。在课程思政内容建设、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各方面进行总体设计,制定相关标准,采取有效措施。其次,要健全评价标准。立德树人成效是判断高校育人成效的根本标准,而课程思政能否顺利推进将直接影响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要将课程思政建设情况纳入高校办学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明确提出德育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技能要求来构建各类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等。把“品德修养”纳入毕业生培养的首要要求,切实将课程思政理念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头脑中,体现在每一门课程的实践中。在评先评优、职称评定等方面,优先考量立德树人先决条件,在制度设计上把教师的育人职责落实到具体的可操作层面。健全课程思政考核标准,在考核中体现课程育人成效,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显著的单位及教师的奖励和宣传力度,设立荣誉称号,启动课程思政建设相关评选和表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广先进经验,持续深化建设成效。

猜你喜欢
立德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