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问题与对策探究

2020-01-19 06:02项定宜王佳艺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法治法律大学生

项定宜,王佳艺

(东北林业大学 文法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2020年5月,万众期待的《民法典》终于通过全国人大审议。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习总书记重点强调《民法典》要实施好,必须走进人民群众的心里,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宣传,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这一系列举措表明党和国家对于法治建设高度重视,并将法治教育作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其法治观念、法治素养及法治信仰的培育至关重要。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深入探究高校法治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困境解决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

高校作为新时代培育各类人才的摇篮,承担着法治教育的历史重任。法治教育的初衷是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1]新时代高校应主要从以下方面推进大学生的法治教育:

(一)领悟法治理论渊源,学习新时代法治思想

从源流上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明晰法治理论的渊源,学习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进程,有益于大学生深刻理解新时代法治理论内涵。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重要论述,从而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二)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法治意识

教育部印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将法治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是否具备正确的法治价值取向,事关我国法治社会及法治国家的整体构建。高校应教育大学生尊重并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提升道路自信心及对于法治观念认同的自觉性,提高法治意识,树立崇高的法治信仰。

(三)掌握法律知识,尊重法律权威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捍卫者,尊重法律权威是必须具备的素质,具体来说,首先要尊重宪法,学习贯彻宪法精神。此外,还应心系国家法治建设,积极关注各项法律制度的修改完善,更新自我知识储备。大学生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推进者,应深刻领会《民法典》的立法精神,将其内化于心。

(四)养成法治思维,厉行法治实践

提升大学生法治思维水平,使其养成法治思维方式能够有效促进法治国家建设。目前我国高校仍存在法治教育目标尚不明确,相关教师专业性值得考究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效果。大学生是不断发展的、具有潜力的教育主体,高校在法治教育过程中,要将法治思维的养成作为重要教育目标。

实践和理论二者联系密切、相辅相成,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相结合是法治教育取得长足进步的根本要求。科学、系统的法治理论指导实践的发展,同时,实践为理论的发展提供新鲜血液,实践能有效促进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增加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认同感。

二、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行高校法治教育教材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主,法治教育内容相比之下较少。教材每隔三至四年修订新版本,内容明显跟不上知识的更新速度。任课教师缺乏法学专业背景,难以深刻理解法治教育内涵,且课程多采取传统式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

(二)教师法治素养有待提高

高校相关法治教育课程的教师大多为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法律知识储备和专业性不高,并且部分资历老的教师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知识更新速度慢。高校法治教育的顺利推进离不开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业务水平,还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素养。高校应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引导教师坚定法治信仰。

(三)大学生法治教育实践不足

我国高等学校法治教育除法学专业学生接受系统学习以外,其他学生采取公共必修课的形式进行法治理论的学习。在法治实践教育推行进程中仍存在以下不足:其一,高校开展法治实践活动少、形式单一;其二,学生参与目的大多为了完成课程任务,参与实践的主动性不足。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在法治教育过程中,实践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想要开展法治教育以达到预期效果,必然要开展好实践活动,不让实践流于形式。

(四)高校法治教育方式亟待创新

“面对面”班级授课模式受众面小,课程效果受教师水平影响较大。传统法治教育方式也需跟上时代变化,高校应充分运用互联网开展法治教育,利用好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做到趋利避害。近年来,在网络上受到侵害的大学生数量增多,同时,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犯罪的比例也在上升。高校应致力于探索智慧法治教育新方式,提高对于互联网媒介教育的重视程度,开发网络法治教育资源,发挥线上教育的最大效能。

三、高校法治教育的完善途径

(一)优化法治教育课程

我国高校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必修课程,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完善。其一,法律基础内容占整体课程内容比例较小,有关法治内容教学未讲授透彻。笔者建议将“法律基础”法治教育内容单独列为公共课中必修课程,或适当增设法治教育公共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学习。其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马克思主义与法学领域存在交叉部分,目前高校都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高校可将思政课程交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法学院协助承办。[2]课程内容有关法律基础部分可交由法学院教师讲授。其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更新速度慢,如此一来,需要教师不断精进课程,将新的知识扩充进授课当中。例如,对于《民法典》的热点内容进行解读、增加与大学生切身相关的《劳动合同法》等内容,提高学生保护自身权利的能力。教师还需深入探究教学方法,可以在课程内容上增加案例教学比例,丰富课堂多元化形式。

(二)提升教师法治素养

法治教育要取得进步,必然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校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定期开展教师法治培训,采取集体学习、个人学习、思想情况汇报及线上“学习强国”等方式。与此同时,从事法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应当具备系统的法律知识储备和敢于创新的精神。高校应当综合利用社会资源,邀请优秀检察官、法官为大学生开展法治讲座或担任相关法治课程的教师,如此既能够强化师资队伍,又能够用精彩的讲授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提高大学生法治实践能力

提升大学生法治实践能力,学校的启蒙作用至关重要。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例如开展法律文化艺术节、模拟法庭、法律知识问答竞赛、辩论赛、旁听案件审理等活动。学生在大学阶段处于社会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实践活动在增加学生的参与感、提升法律意识的同时,也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加速开发智慧法治教育

智慧法治教育即全面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法治教育,提升法治教育的质量和效能。高校要跟上网络时代的脚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开展普法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这一工具,做文明的网络使用者和正能量的传递者。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高校无法进行传统的授课方式,因此通过网络开展线上课程完成日常教学工作,在特殊情况下创新了教育方式,并取得很大的成功。高校应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开展法治教育,积极拓展高校法治教育网络空间。[3]大力发展智慧法治教育,在法治课程建设方面,提高课程质量,打造一批线上优质法治教育课程,使法治教育贯穿高等教育始终。在法治教育实践方面,高校可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法治教育线上实践活动,建设网络实践基地,拓宽实践方式,让学生切身参与到法治建设中。

猜你喜欢
法治法律大学生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律讲堂之——管住自己的馋嘴巴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让人死亡的法律
让法律做主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