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婷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校大学生利用假期、课余时间,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最直接途径,并以此将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查缺补漏,锻炼能力,提高自己综合素质,为社会、国家做贡献。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素质的提升、价值观的确立以及专业知识上的检验。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是人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运用真理、验证真理、发展真理的基础。[2]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院校按照高等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在校大学生深入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活动。[3]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高校是组织领导者,大学生是主体参与人员,实践中介是社会和社会活动,实践目的是为了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实践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从而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高校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组成部分,具有人类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的特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第二课堂”的主要实现形式,对“第一课堂”教育起到补充作用,我党一直都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开展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同时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是党和国家对高校着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新要求。[4]
1.有助于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生的活动场所主要局限在学校,而学校环境相对来说较为单纯,所以大学生在对社会以及社会现象的认知方面也体现了单一性和片面性。大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活动才能真正地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了解实际的国情、社情、民情,从而帮助大学生加深对于我国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和消化,树立“四个自信”,坚定其对党的领导的拥护;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既能深入生活,增长见识,又能将社会现实同课堂所学知识相结合,改不足,促提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能拓宽视野,增长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润物细无声地发挥其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资源载体作用。
2.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通过一定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感性认识与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最终达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大学生大多是借助所在院系、社团组织以及其他的学生组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对农村情况、企业运作、革命老区等进行深入了解,了解农村贫困状况,学习企业运作模式,继承革命英雄的伟大精神,真正体验劳动的辛苦,体验农村的变化,亲身感受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从而加深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提升思想境界,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有助于大学生在专业知识上查缺补漏
开展好社会实践,做好社会实践的各项活动,需要掌握专业的知识、理论和技能,以及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大学生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发现所学知识和技能不能够很好地服务社会时,将促使大学生重新学习和完善专业知识,更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和技能,将专业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促进大学生提高专业文化素质。如,医学院有医师资格证学生开展街区义诊、免费居民健康体检、宣传禁毒防艾、健康知识宣传等活动时,在专家的言传身教下,临床诊疗和与患者的互动过程中经受考验,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调整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扩大视野。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其在专业知识上查缺补漏。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自上个世纪开始实施以来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社会实践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各高校也都形成自己的独特体系,例如兰州理工大学的社会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是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竞赛机制化
在总结以往社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发挥社会实践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优势,鼓励大学生将目光投向祖国建设与社会发展,锻炼青年学生的策划组织、表达沟通、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2016年,兰州理工大学结合学校发展的新要求和实际情况,在保证社会实践活动广泛覆盖的基础上,引入了竞赛机制,通过答辩的方式对其队伍选题依据、社会实践主题内容、创新点、技术路线和预期效果等进行展示,选出合格队伍立项,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时评选出优秀队伍。这种竞赛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参与者在项目创意设计、统筹执行、资料整理、路演展示等方面的锻炼,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搭建了更好的载体。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端正对待社会实践活动的态度,通过前期对于竞赛的准备,也为学生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避免出现对社会实践地点了解不透彻,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手足无措的尴尬境地。同时,在竞赛中,专家评委也会对于参赛学生的主题内容、具体实施方案以及社会价值等进行专业的点评和分析,并给出专业意见,这就有助于实践活动的专业化,避免资源浪费。
2.社会实践活动走出国门
近年来,兰州理工大学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策划系列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服务。这期间共组织了近千名学生深入到俄罗斯、白俄罗斯、英国、马来西亚、乌克兰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中国形象展示、丝路精神宣传、中华文化推广、科学研究论坛等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五通发展”。这种国际实践活动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各地,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接触中国文化、认识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这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展示风采起到了宣传作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理念。学校推出国际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国门,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风情,不仅开阔了学生眼界,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而且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后,更能使学生深深体会到祖国的强大,往往越出国越爱国,实现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3.社会实践活动重视总结分享
完成任务,写出结项报告并不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最终结束,最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感悟到的收获,总结出经验得失。每年社会实践活动结束时,兰州理工大学都会举办学生社会实践大赛结项答辩会以及“实践归来话感受”的系列活动,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一方面使得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能够自己总结经验得失,发挥主体作用,找出自身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也给以后参加的同学提供了借鉴。例如在答辩会上,各个实践团队就本团队的实践成果展示、体会感悟、创新点及亮点等方面进行了总结。评委也针对不同团队的实践主题进行提问并对该项目后期工作给出了相应的指导与建议。另一方面,重视总结分享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督促作用,让参与者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不能应付了事,而应认真对待。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感受分享,有效地提升了社会实践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为其取得良好的成效提供了保证。
1.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不足
当代大学生以“90后”,甚至是“00后”的青年为主,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接受教育,很少有参与社会活动,接触社会的机会,所以严重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经验。再加上长期以来,教育系统内部存在应试倾向,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认识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偏误。如,只关心考试成绩,认为分数决定一切,忽略了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并且认为知识只能通过课堂和书本才能获得,社会实践不仅对学生提高学生成绩没有帮助,而且会浪费他们宝贵的学习时间。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出于毕业之后对社会的适应以及对职业的需求,他们想通过参加这些活动能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积累社会经验,为毕业之后顺利进入并适应社会打基础;提高业务技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提前了解社会所需的人才,职业需求,查缺补漏,以此提高自己的综合技能。但是一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都以个人需要为主要目的,忽略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远离了参与其中的初衷,这都是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不足造成的。
2.社会实践活动时效受限制
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暑期的“三下乡”活动,最初实施三下乡活动时,农村地区仍然处于落后的发展阶段,通讯不发达,技术落后,所以三下乡活动的推行无疑是给农村的落后地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理论与技术支撑,所以效果非常好,受到了当地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落后地区的发展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并且发展迅速,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不仅如此,互联网的普及,交通方式的便捷,使得农村地区的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水平也迅速提高,所以对三下乡活动所宣传以及具体实施的内容并不适合当前农村的真正发展需要。如,大学生们选择最多的形式就是去支教,即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但是他们大多数选择只是在假期去支教,而这个时间也是学生们放假的时间,所以在实践的时间上存在着极大的冲突,而且支教时间也很短暂,大概只有两周左右,所以支教老师和学生在逐渐熟悉的阶段,支教的时间就已经结束,所以实际的效果并不好。甚至有时当地政府需要给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者提供住宿等,这也给他们带来了很重的负担,诸如此类的情况使得社会实践活动并没有达到如期的效果。
3.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缺乏规范,评价方式形式化
首先很多高校都缺少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因为缺少资金支持,很多专业老师都不愿意进行指导,尤其是在选题上,缺乏专业的指导,就会导致很多社会实践活动的立意不清晰,社会价值度不高,甚至还会产生资源浪费的乱象。其次是因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有些高校存在只关注学术发展而忽略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的现象,在管理监督方面存在着漏洞。比如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中缺乏学校的专业和针对性指导,导致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这样也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将会无法得到更好的充分体现。除此之外,例如社会实践效果的评估不够合理,没有能发挥评估的绩效,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检查、督查、奖励和评比机制。再次,高校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过于形式化,流于表面。大部分高校在评价时提交一份书面实践报告即可,而实践报告并没有标准固定的格式进行规范,内容和形式都存在不标准的问题。还有学校只要求学生提供盖有实践单位公章的证明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学生们的专业实践过程就变成了盖章的过程。甚至还有学校假借社会实践活动的名义,与工厂等用人单位签订协议,把学生变为免费的劳工为其牟利。总之,部分高校在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考核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在创新成为时代精神核心的新形势下,推进高校社会实践活动路径创新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所在,在各个方面都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意义”[5]。
主题运动是以一个主题为中心,进行延伸拓展,从而形成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例如每年的“五四”青年节都会举办以“五四”精神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体会感悟并学习革命先辈的精神,但是活动结束后影响却不深远,这种伟大精神只是短暂地存在于学生们的心中,而常态化则是定期或长期地宣传和实施此类活动,这样才能保证活动成效得以更好地实现,所以“主题运动”常态化尤为重要。首先学校、老师、学生需要充分认识到“主题运动”常态化有助于增加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多样性、有助于改善老师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主题运动”常态化,无论是对于学校、老师,还是学生自身实际而言都有很大的提升作用,明确“主题运动”向常态化转变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内在趋势,社会实践活动由“主题运动”向常态化转变对于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很大帮助。高校要完善学分制度,把社会实践的参与度作为一部分纳入到总学分中。此外,学校还应致力于推进社会实践基地常态化建设。常态化的校地合作和实践基地的搭建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常态化提供了场所和平台。[6]社会实践活动由“主题运动”模式向常态化转变还需要不断完善教育激励机制和教育保障机制,通过激励学生,提高其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并且为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的实行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以往的社会实践参与人数少,在一定意义上讲,是“精英实践”。要转变以往“精英实践”的观念,鼓励全体同学参与社会实践。“大众社会实践”鼓励所有的大学生都要参加社会实践,为认真做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大众化参与,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者要转变对于社会实践活动重“精英”,轻“大众”的观念。在此基础上,要整合资源,汇聚合力,形成支持学生大众化地参与社会实践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不断拓宽社会实践活动的涉及面,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以往在学生参与高校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社会实践的内容涉及面较窄、实践活动方式极其有限,导致大部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影响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接收大学生实习实训制度,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7]根据《意见》要求,高校应结合本校各专业的特色,有针对性地组织并指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专业实习。尤其要重点组织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到对口实践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关键是帮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查缺补漏,给学生科研创新训练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8]为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岗位,适应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和大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成为学生了解、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来源和途径之一。近年来,很多高校也都将互联网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现在常见的有远程教学、虚拟教学等形式。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虚拟社会实践活动将会成为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的重要形式。例如创建和社会实践主题相关的门户教育网站,通过此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或者是线下的主题实践活动。虚拟实践活动是一种将抽象和现实结合在一起的,足不出户就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实践内容的立体化实践形式,并且这种形式还能打破院校,地区之间的隔阂,节省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和成本,增加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以此推动教育均等化。除此之外,虚拟仿真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将假设发生的状况“真实”化,通过让学生体验设置好的突发状况,可以真实并直观地观察到学生应对各种各样突发事件的能力及会出现的问题,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观察结果有针对性地对实践团队进行指导,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基础上锻炼其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本领、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要前途,民族就有希望。”[9]大学生肩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重担,他们的健康发展关乎着整个民族的命运,而社会实践活动则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高校和大学生都应该深刻认识到开展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总结经验得失,找出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创新路径,使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为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