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与成长:中央苏区少年儿童体育活动述论

2020-01-19 04:34魏烈刚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儿童团中央苏区苏区

魏烈刚

(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苏区研究》编辑部,江西 南昌 330077)

中央苏区创建后,在坚持反“围剿”军事斗争的同时,中共和苏维埃政府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促进了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苏区体育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蓬勃兴起的。伴随着苏区体育运动的全面开展,苏区少年儿童体育活动亦发展迅速。当前有关苏区体育运动的研究较为丰富,但有关中央苏区少年儿童体育活动的研究多散见于各类苏区体育运动专著中,研究论文亦只有《中央苏区时期列宁小学、儿童团和少先队的体育》《苏区儿童团的体育教育》等零星几篇,且内容较为简略,还有进一步探究的空间。本文在综合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对中央苏区少年儿童体育活动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探究和思考,以期总结经验,为新时期少年儿童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借鉴,带来些许启示。

一、阵地与活动:中央苏区少年儿童体育事业的有效开展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以后,体育工作受到了高度重视,少年儿童体育工作尤其受到关注。1933年发布的《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教育部训令(11号)》强调:“应发动学生来开展体育运动,来活泼儿童青年的精神,锻炼他们的身体,尤其是各级教育部,应切实领导体育运动。”[1]苏区颁布的政策法规也对少年儿童体育工作作出了诸多指示,毛泽东、朱德、王稼祥、邓小平、陈丕显、张爱萍等党、政、军领导亲自投身少年儿童体育运动实践,制定满足青少年独特发展需求的相关决策和活动计划,为中央苏区青少年儿童体育事业的兴起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一)以校园、课堂为阵地,实施少年儿童体育课程建设

中央苏区少年儿童体育运动最主要的阵地是学校。据1934年统计,在江西、福建、粤赣三省的2932个乡中,有列宁小学3052所,学生89710人。[2]中央苏区的各类学校非常明确地将体育确定为“三育”之首,体育成为教育制度中和日常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在列宁小学,一般每周安排体操课3节、游戏课2节,早操一般是跑步和正步训练,晚操则多为队形变换和操木枪训练。此外,学校还经常开展跳远、拔河、打秋千、篮球、铁球、跳高、刺杀、军事游戏等活动。在课程建设与体育活动开展之余,根据地也高度重视学校体育运动场的设置和修建。教育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小学管理大纲》,规定学校的运动场,至少要有一个平坦的草坪,尽可能添加一些体育用具,例如秋千架、杠子、跳远的沙地等。在教育部的号召下,各级各类学校克服困难,纷纷建立了体育场,配备了基本体育设施,并动员学生制造了各种运动器具(如弓箭、手榴弹、跳高、跳远、架子、竹杆、竹杠等),为少年儿童在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硬件支持。体育教材、书籍、规则、教学法、辅导教材等也先后出版,如《柔软体操》《少队游戏》《少队体操》《小学体育运动教学法》《体育教学法》等,这既保证了少年儿童开展体育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提升了学校体育课堂的质量和效果。

(二)以少先队、儿童团为依托,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体育活动

除课内体育活动外,少年儿童还积极参与以少先队、儿童团为组织形式的课外和校外的体育活动。苏维埃的少年先锋队是红军的后备队与作战时的有力助手。1930年5月,全国少年先锋队队员达到了80万以上,在不足300万人的中央苏区,少先队就有30万人。中央苏区的少先队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总队部设有体育训练委员会,专门负责领导体育工作。中央苏区少先队极为活跃,积极组织少先队员们参与建立运动场、开展体操与团体的军事游戏、田径赛,购买并练习足球、篮球、乒乓球等。为提高大家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同时为给红军队伍提供身高体壮的兵员,少先队经常采用军事体育训练的方式开展活动,也召开军事大检阅活动。1932年,中央苏区举办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少先队第一次总检阅”,这次检阅活动项目多与军事斗争有关,如1600米接力、障碍赛跑、军事操、野外演习、游泳等项目,这些活动检验了少先队的体育锻炼效果,提高了少先队员的战斗素养,为培养合格的红军战士奠定了基础。在中央苏区,儿童团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另一支重要力量,共产儿童团吸收14岁以下7岁以上的儿童参加,据1930年11月公布的数字,全苏区劳动童子团总数约70万人,除14岁以上的全部转为共产儿童团。儿童团以列小(或以村、乡)为单位组织建立了少年儿童俱乐部,作为校内外儿童参与社会活动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儿童俱乐部设有运动组,负责购置、制造各种运动器械,领导学生开辟运动场,如弓箭、手榴弹、跳高、跳远、架子、竹杆、竹杠等。儿童团还定期下操、打球,发动学生学习和参加吊棒、吊梯、吊绳、秋千、滑梯、滚板等类似器械运动,徒手体操、手持棍棒等运动,踢毽子、滚铁环、打秋千、捉迷藏等游戏。儿童团在列宁小学的各项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尤其在帮助学校组织儿童检阅、操练、比赛和运动会等等方面,儿童团的活动相当活跃。

二、多元与综合:中央苏区少年儿童体育活动的丰富性

中央苏区少年儿童体育运动一经发轫,就充满着生气,其势头一浪高过一浪。根据体育活动的形式及性质,大体上可将中央苏区少年儿童体育活动划分为教学、检阅、竞赛、游戏、野营等类型。

(一)以教学带动全面发展

中央苏区小学体育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早操(练步伐和跑步)、晚操(有队列变化和操木枪)、体育课及体育竞赛来实现的,体育课的内容有练习体操、跑步、投石、游戏、歌舞等。苏区学校体育实行军事化的体育,《列宁高级小学校体育组织大纲》中规定“体操注重兵式”,其教授标准规定体操练习兵式,先用木枪后用铁枪。列小、儿童团对军事操练的兴趣很浓,经常可以看到学校里的学生在进行步伐操练,持枪,刺杀,劈刀的训练。[3]毛泽东在《兴国调查》一文中,就曾表扬童子军团每个星期下三操,而且“操的很好”。在中央苏区,体育教学手段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中央苏区“小学的体育注重游戏,如步技、走技、力技、跳舞表情,促进竞争、游戏等等,至于普通体操,徒手口令,球类等也须并用,特别是采用团体的游戏”,适合少年儿童身体全面发展,对学生思想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也有严格要求和有效引导。

(二)以检阅展示精神风貌

中央苏区经常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或各种庆功祝捷的重大集会进行检阅。少年儿童不仅是各大集会检阅的参与对象,而且是专门性的学校大检阅、会操的主角。1933年10月22日,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和中央儿童局发出“关于举行秋季列宁小学校学生大检阅”的联合决定,苏区各小学以地区为单位先后举行了学生大检阅。此次列小举行的大检阅,其实质是苏区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及管理的大考核,是教育目标的全面评价,具有内容广、项目全、场面宏大、气氛热烈、平时考核与赛事考核相结合的特点。检阅中的体育项目包括拍皮球、跳高、跳远、跳绳、团体操、赛跑、游戏等,极大地激起了列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少先队、儿童团也经常利用儿童节、“红五月”、“九四”国际青年节等节日开展检阅活动。相较于苏区常规检阅活动,少先队、儿童团开展的检阅活动“绝不是简单平凡的来比比谁胜谁败、争夺锦标、争争第一第二,这与国民党的童子军大会操的意义绝对不相同的”,而是更侧重于提高队员对体育运动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检阅各地少年先锋队工作的错误与缺点,交流各地少年先锋队工作的经验,以此促进体育运动的开展。正因如此,这一类型的检阅活动呈现出较强的综合性,除检阅队列外,还要进行政治测验、文化测验,举行文艺竞赛和做游戏。如1933年举行的闽、浙、赣三省儿童团总检阅中,检阅项目有测验、列队、赛跑、散兵攻击、打马刀和游艺的打船灯、唱山歌等。[4]其中军事类型的军事操演、野外演习如野操的掩护和计划、竹箭的射击、下操与武装的整齐等多为考察的重点。

(三)以竞赛点燃参与热情

具备竞争性质的运动比赛在促进中央苏区体育发展上功不可没,可以激起少年儿童对体育与运动的参与热情。1931年,在上杭县中山公园体育场举行了上杭县第一届苏维埃运动会,各区选派来的少先队、儿童团的代表三百余人参加了此次大会。1933年6月1日,规模盛大的闽北分区儿童团体育运动大会在崇安城关红场举行。同月,在上杭县旧县石圳大队的河坝上,召开了省军区运动会,当地红军、随营学校、地方武装以及各区的少先队、儿童团等参加人数不下千人,才溪儿童团获得“将来主人翁”彩匾一面。除了举办大型的运动会,学校与学校之间、少队与少队之间也常常进行各种类型的竞赛,如1933年6月30日至7月3日,上杭县太拔区举行了学校竞赛大会,参加人数486人。少先队总部还发起红五月各种球类比赛,比较体育运动的成绩和战斗的力量,比赛项目为篮球、足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等,以此提高少年儿童参与赤色体育运动的热忱。

(四)以游戏提升活动趣味

中央苏区体育游戏像漫山遍野盛开的红花开遍苏区,几乎在所有的文化娱乐活动中都有表现,其普及性最广,影响力最大,教育性最深。1934年4月,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颁发新的《小学课程教则大纲》中强调:“对于儿童,必须用各种游艺,适合着儿童智力体力的发展”,“小学的一切课目都应当与游艺(唱歌、图画、游戏、体育等)有相当的联系,尤其是初级三年,应当配合着游戏、参观、短途旅行等教授各科常识及文字”[5]。游戏排入了小学课程表中,成为学生上体育课的主要内容与形式,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在少先队和儿童团的文化娱乐、军事操练中,游戏的比重更大。1934年4月8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少年先锋队中共总队部发布第四号命令,批准总训练部编的《少队游戏》与《少队体操》出版,将其作为列宁小学体育课教材和少先队训练材料印发。《少队游戏》一书由少队中央总队部出版,书中列有游戏共37个。《竞争游戏》一书由中央教育部编写,书中列有游戏共13个。具备简易型、趣味性、思想性和竞争性的大量体育游戏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也为革命战争提供了必要的服务。

(五)以野营展现军事素质

在中央苏区,出于加强少队的政治、军事、文化娱乐与体育运动训练的目的,少先队曾开展过一些野营和旅行活动。野营多是集合队员去较远的野外生活、工作、学习军事。旅行则是到其他少先队中进行参观、交换经验、互相观摩以及举行体育比赛。[6]这一类型的野营训练其实更类似于军事集训,常常是在春秋季举行。1932年9月在瑞金举行国际青年节中央苏区少年先锋队总检阅,其中的比赛项目中就包括野外演习。1933年春,于都模范少先队为纪念“二七”举行了野营演习,项目有军事的散兵、刺枪、射击;田径赛有跳高、跳远、赛跑等。1933年9月11日至17日,长汀模范少先队进行了野营训练,野营持续了一个星期。1933年底,瑞金少先队也进行了野营演习。除了野营和旅行,有时少先队在附近的池塘或河里水浅的地方,于规定时间集合许多队员,由队长率领去游泳。

三、革命与成长:中央苏区少年儿童体育活动的鲜明特征

中央苏区少年儿童体育活动在具备服务革命战争、劳动结合锻炼、在锻炼中发展智力等苏区体育活动共同特性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具体表现在:

(一)实用性与趣味性兼具,在服务战争的同时满足少年儿童天性

作为在国民党重兵“围剿”中成长起来的中央苏区,开展体育活动带有很强的实用性需求,即直接服务于革命与阶级斗争需要。中央苏区少年儿童体育活动以提高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培养红军后备力量为旨归,同样体现出较强的实用性。为配合革命战争,中央苏区出现了大量鼓励学生参军、参战,把战争与竞技融为一体的“勇敢冲锋杀敌”“扩大红军一百万”“活抓白军师长”“骑马战斗”等游戏项目,这些体育项目对于增强少年儿童体质、提高军事战斗力、服务革命战争起了积极作用。除了对应战争,游戏中还有“节省粮食帮助红军”等内容,以此培养少年儿童的劳动观念,使其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中央苏区也主张发扬儿童的天性,强调体育活动的趣味性。这一特性最直接的呈现,就是少年儿童体育活动出现了大量的体育游戏,即使在极为正式的大检阅、竞赛活动中,也有打秋千、叠罗汉等各种体育游戏存在,从而保证了少年儿童生活的趣味性,适应和满足了少年儿童发展的需求。

(二)科学性与规范性并举,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为了实现少年儿童体育活动的科学性、规范性、标准性和可操作性,苏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体育法规,对少年儿童体育活动的开展进行了恰当的指导。苏区学校以少年儿童身心发展为准则,科学合理选编教材,进行体育教学,开展体育活动。如《小学体育运动教学法》较详细地介绍了八大体育教学方法,并提出了五种体育教学改革方案,确保了苏区儿童体育运动的科学性,促使苏区儿童健康茁壮成长。中央苏区创作的儿童游戏节目注重从视力、听力、脚力、手力、智力、记忆力、思维力以及敏捷度等各个角度培养儿童。如《无线电》《秘密传令》可以训练听力;《战团记忆》《急行侦察》等训练记忆力;《冲破敌步哨的侦探》等培养敏捷度。这些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培养少年儿童的体育游戏,让少年儿童表演起来乐在其中,在游戏的同时又锻炼了五感、动作协调性、思维敏捷度、判断力,从而大大促进了苏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政治性与军事性相融合,增强少年儿童对敌斗争观念

严峻的革命形势和数次“围剿”带来的紧迫感与危机感,以及对少年儿童适应“集团生活与军事行动,成为红军的现成后备军”的紧迫需求,使少年儿童的体育活动呈现出鲜明的军事化特征。“体育军事化”的口号反响很大,苏区体育成为中央苏区“普遍的一个战斗的行动”。在学校,体育活动融合了军事操练,在红军战士或赤卫队员的指导下进行,有列队、刺杀、打马刀以及“红、白战争”游戏等。而少先队早在1930年就实行了军事化,利用“每天早晚二个小时参加正规化的军事训练和接受严格的军事纪律教育”,将体育运动与革命斗争密切联系起来。每逢军队举行竞赛,少先队员不仅纷纷前往参观,赠送锦旗激励士气,甚而直接上场参赛。[7]在儿童游戏中也呈现出鲜明的政治化、军事化色彩,《竞争游戏》《少队游戏》《儿童游戏》三本集子所收集的51个游戏节目,属于政治题材的有12个,属于军事题材的34个。残酷的革命斗争环境决定了少年儿童游戏节目大多蕴涵着鲜明的政治、军事因素,在少年儿童得到运动的同时,开展政治教育,灌输革命思想,从而增强少年儿童对敌斗争的观念。

(四)传统性与现代性共存,提升少年儿童体育活动质量

中央苏区少年儿童体育活动中保留了许多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在大型的检阅活动中,不乏传统比赛项目。从1930年3月上杭县举行少先队检阅,到1933年福建第二次游艺体育运动大会,武术(劈刀等)的比赛有9次,还有刺枪、棍术、马刀等。有80名男少先队员表演了十八洞的花枪、操练、列队等等。此外,包括秋千、骑竹马、丢手帕、打拳、爬山、追击、爬杆、举重(石鼓、石担)、背人赛跑等在内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仍然在少年儿童间广受欢迎。苏区赤色体育不仅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民间体育的精华,还引进了西方、现代的体育内容,体育活动形式、体育组织管理、体育方针、体育法规都逐步趋于完善。体现在苏区学校体育教学方面,则表现在确立了“锻炼强健身体的革命新后代”的体育教学目标,促进了学生智力与体力全面发展,同时开展了大量适合少年儿童成长和发展的体育活动,结合军事训练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为当时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回望与启示:对新时代少年儿童体育事业的反思与探索

中央苏区少年儿童体育活动多元的组织形式、丰富的活动类型以及鲜明的活动特点,对新时代少年儿童体育事业的开展提供了借鉴,带来了诸多启示。

(一)中央苏区树立的健康的体育教育理念,为新时代少年儿童体育事业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体育教育是少年儿童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以此树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理念。体育作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就是要强健学生身体,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革命新后代。为了使列宁小学的体育运动更加适合少年的特征,时任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部的党代表周恩来与总队长张爱萍签署了《少队游戏》《少队体操》两个少年体育游艺项目,在中央苏区儿童团与列宁小学中广泛推广。[8]这些符合少年儿童生理心理规律的体育游戏和体操项目,激发了少年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活跃了竞赛活动的氛围,为促进其身心健康立下了赫赫功劳。苏区时期确立的许多健康体育教育的理念,无疑为当代少年儿童体育事业开拓道路提供了必要的指导。

(二)中央苏区对少年儿童体育教学法的深入探索,为新时代少年儿童体育教学和改革提供了更多借鉴

苏区时期,苏维埃政府和教育部门针对苏区实际情况及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如《小学体育教学法》中针对过去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种体育教学的方法:直接指导法、间接指导法、随时指导法、分组指导法、团体指导法,这些指导原则能够切合学生生理和心理;还出现了走步教学法、柔软操教学法、模仿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田径教学法、早操教学法、教室操教学法、舞蹈教学法等诸多教学方法。《小学体育运动教学法》问世已半个多世纪,其中的一些教学方法仍然能给新时代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带来诸多有益借鉴。

(三)中央苏区少年儿童体育活动具备的鲜明时代特征,为新时代少年儿童体育活动注入了全新的政治内涵

苏区体育必须为革命战争服务,这是苏区体育的根本目的,也是苏区体育区别于其他体育的重要标志。在艰苦的革命斗争环境中,少年儿童们在颇具时代性、政治性、军事性的体育活动过程中学会强身健体、英勇杀敌,振奋了精神、鼓舞了士气。可以说,中央苏区少年儿童体育活动所蕴含的时代性,尤其是浓厚的政治性和军事性,对于训练少年儿童适应战争环境,使其在战争环境中健康成长是非常恰当而有效的。苏区少年儿童始终处在保卫苏维埃、参与革命斗争的第一线,在战争环境中培养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崇高的精神风貌和保卫苏维埃的使命感。新时期少年儿童开展体育活动,应当注重吸收苏区时期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和精神养分,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注重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少年儿童的历史使命感,做新时代的担当者。

(四)中央苏区学校、党团、社会形成联动的体育活动组织模式,为新时代少年儿童体育活动开展模式的转变提供了依据

中央苏区采用学校、党团、俱乐部一体的组织模式开展体育活动。苏区少年儿童经常在课余时间还在校园、俱乐部进行体育活动。课堂内外一致、校内外一体的体育活动组织模式,使得苏区少年儿童体育活动开展得广泛而深入,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当前中小学开展的体育活动较为常规,缺乏变化,而针对少年儿童的校外体育活动保障性不足,制约因素较多,对孩子减压、减负作用不够明显。新时代新形势下,应当借鉴中央苏区模式,继续探讨如何实现少年儿童体育活动由学校、社区、家庭、社会共同保障的参与机制,从而为少年儿童开展活动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

中央苏区时期,在应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密封锁和开展军事反“围剿”斗争的同时,中共和苏维埃政府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了类别多样的体育活动,极大地推动了苏区文体事业的发展与繁荣。而中共领导下的苏区少年儿童体育活动尤为瞩目,在中国近代少年儿童体育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为当下少年儿童体育事业发展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诸多启示,值得吸收和借鉴。

猜你喜欢
儿童团中央苏区苏区
研学安源儿童团 致敬鲜艳红领巾——“安源儿童团中队”风采录
赣州市审计局组织干部职工参观《中央苏区青年运动史》图文展
星星火炬放光芒:儿童团的故事(1)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山东根据地抗日儿童团的组建与发展
苏区人家
广东原中央苏区参照西部政策的来由
苏区创业致富人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