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六度”之高校思政课创新创优研究
——以黄冈师范学院为例

2020-01-19 03:45郭江平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六度思政课马克思主义

郭江平

(黄冈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思政课教学要真正为学生所理解、接受和喜爱,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落实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以“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1]为根本遵循,从彰显理论温度、增加理论深度、加强理论与实践融合度、激发学生参与度、增进教学契合度、强化教师协同度等方面,着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学效果创优,努力把思政课打造成铸魂育人的“金课”。

一、彰显理论温度

一提起理论,在很多人脑海里似乎就是严肃、枯燥、冰冷的代名词。其实不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活生生、热腾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温度来源于对工人阶级苦难的深刻感知,来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火热实践,来源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来源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不断探索。思政课教师怎样才能让思政课课堂如沐春风,暖意洋洋,使学生深刻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温度呢?

第一,思政课教师要对马克思主义深怀敬仰之情,矢志不渝地坚信马克思主义信念,使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立根固本。唯有如此,才会饱含认识真理、探索真理、追寻真理的勇气,去探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才会带着宣传真理、捍卫真理的使命感和自豪感,突出理论的方法论意义,把学生带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殿堂。

第二,思政课教师要对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中国深怀挚爱之情,始终保持豪迈的家国情怀,满怀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高度关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新时代、关注日新月异的社会进步,并从中汲取养料、升华思想。唯有如此,才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方法论,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时代性、人民性;才会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真理的力量引导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鼓舞人;才能够更好地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广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奋斗之中。

第三,思政课教师要对思政课教学深怀敬畏之情。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则是铸魂育人的关键之人。思政课教师只有对自己从事的思政课教学工作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敬畏,才会以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全心全意地扑在思政课教学上,千方百计地进行教学创新,豪情满怀地把自身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充分挖掘出来,引导学生探求真理、认识真理、追求真理、捍卫真理。

第四,思政课教师要对青年学生深怀关爱与期望之情。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教师只有对青年学生满怀关爱与期望之情,才会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帮助学生,就会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感召学生、以满腔的热情赢得学生,自觉作为学为人师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青年学生也会亲其师、信其道,思政课的课堂就一定能活起来、热起来、火起来。

二、增加理论深度

思想性是思政课的灵魂,高校思政课要发挥其政治思想、价值情感、行为选择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必须在增加理论深度上下功夫。这是因为,一方面,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接触到思政课,而大学思政课与中小学思政课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迭。这种重迭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深层次的迭加。在教学中,如果思政课教师不能很好地解决教学内容的重迭问题,势必影响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态度。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落实好,实现大学思政课与中小学思政课的有效对接。因而,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精研大学阶段的相关教学内容,还要了解中小学学段的相关内容,在准确把握不同学段思政课的差异性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增加理论深度和知识厚度,实现思政课在知识上的拓展、深度上的加强、理解上的深化、思想上的升华,实现高校思政课的“螺旋上升”。

另一方面,年轻的大学生知识更加丰富、思维更加敏锐、视野更加宽广、价值选择更加多元、思想渴求更为强烈,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充满信心也心存困惑。这也要求思政课教学必须不断提升政治高度,挖掘理论深度,增加理论厚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的穿透力、牵引力。这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需要,也是遵循大学生认知规律、促进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增加理论深度并不是要把思政课讲得晦涩难懂、高深莫测,而是要从理论的、历史的、现实的、国际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更深入的学理分析,把大学生思想上的疑虑和困惑讲透彻,让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更深刻、分析社会现象的视野更宽广、思维逻辑更加严密,从而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感召力和吸引力。

增加理论深度,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螺旋上升”,思政课教师,一要厚植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思政课教师必须修内功、练本领,厚植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全面、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让马克思主义信仰立根固本。只有这样,才能融会贯通、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把高深的道理讲明白、讲清楚、讲得令人信服;才能通过严密的分析、科学的论证、精妙的论述,在历史与现实的分析比较中,把思政课讲实、讲深、讲透、讲活。

二要提升科研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教学催生科研,科研促进教学,深入的理论研究是透彻的课堂教学的学理基础。思政课教师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研究方向,明确研究领域,潜心科学研究,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思政课教学与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有效对接,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教育的深度融合。否则,那只能是照本宣科、老生常谈,思政课的铸魂育人的作用就难以发挥。

三要追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新动态、新进展、新成果,以及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探索、新经验,社会需求的新变化、新特点,并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增强课程内容的权威性、理论性、时代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的成长成才需要。

四要敢于直面各种错误思潮。面对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和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思政课教师必须头脑清醒、眼睛明亮、立场坚定,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高超的政治鉴别力,从而更好地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旋律,牢牢把控好思政课的政治方向;必须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前提下,拿起批判的武器,批驳各种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帮助学生穿越迷雾,明辨是非,从而把握正确的人生航向。

三、增强理论与实践融合度

马克思主义理论源于人民的伟大实践,又指导人民的伟大实践,并在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基本的教学法则;是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学风,也是思政课教学应有的教风。因而,思政课教学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理性、全面、客观地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实现鲜活的理论与生动的社会实践、客观的历史与丰富的现实的有机融合。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枯燥。

增强理论与实践融合度,第一,要通过精妙设置课堂互动议题,将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历史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将思政课的小课堂同社会实际的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性、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嵌入到具有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头脑中。

第二,要积极拓展“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多年来,黄冈师范学院将红色基因融入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构建了主题教育、社团文化、榜样力量、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五位一体”的育人模式,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创新。如组织“不忘初心跟党走”“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主题教育活动,主办“向经典致敬,读共产党宣言”主题学习交流会,通过红色筑梦之旅、青马工程、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法庭旁听、公益活动等有效载体,拓展思政课空间,推动思政课由课内向课外、由理论向实践延伸,把原本最难讲、大学生深感枯燥的理论课,变为青年学生最爱上的实践课。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认识改革和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珍惜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加深对理论理解和把握,强化对理论的领悟,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第三,要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打造实践“金课”。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过血与火淬炼锻造出来的革命文化以及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思政课建设的力量源泉和文化根基,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思政课的文化格局,而且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彰显了思政课的文化魅力。

大别山的每一片山水都有生动的故事,每一片土地皆浸染过烈士的鲜血,大别山红色文化所凝聚成的革命精神,是一笔宝贵财富。建立在红色大地之上的黄冈师范学院,积极挖掘大别山老区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红色薪传”育人品牌,努力把思政课课堂打造成为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理论高地、思想阵地、知识园地,为探索并形成学校环境思政而聚焦发力。其主要做法有:创中心——着力打造“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全方位开发红色资源,进行红色文化研究,展现红色文化研究成果:办讲坛——“红色讲坛”办得红红火火,一批黄冈革命史研究专家在红色讲坛上频频亮相,一批红色视频、红色教材借势而生;建基地——与《陈潭秋纪念馆》《董必武纪念馆》《闻一多纪念馆》等合作,建设大学生红色教育实践基地;设红馆——以黄麻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突出“红色大别山”主题元素,建设大别山红色资源展示馆;开红网——开设包括红色人物、红色课堂、红色歌谣、红色视频等栏目的“红薪网”;塑雕像——校园内树起了董必武、陈潭秋、闻一多等革命先驱的雕像,让学生感受到:一座雕像树起一座丰碑,记录一个时代,展现一段历史,传承一种精神;演红剧——以传承大别山红色文化为主题,以新民主主义革命重大历史节点为线索,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大型原创音乐舞蹈史诗《大别山红色薪传》,让青年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激发和传递蕴藏在青年学子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引导他们在回顾历史中净化心灵、提升自我,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彰显人生价值。

四、激发学生参与度

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和实现是影响教学实效的关键性因素。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教学参与度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积极的教学参与,学生可以有效地实现知识的生成与拓展,促进思维的碰撞与发展,提高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强化合作的愿望与能力,增强社会意识和责任担当,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以乐意求变的姿态、敢于求变的勇气、善于求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教学参与度,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第一,在教学范式上,变“填鸭式”为“互动式”。思政课教学要改革“单向理论灌输”的传统教学形态,更多地开启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平等交流、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

第二,在教学议题的设置上,变“学术化”为“生活化”。思政课教师要敏锐把握学生理论知识的触动点、社会现实的关注点、思维活动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事政治与思政课教学关系密切,时事热点如中美贸易摩擦,与思政课的许多内容有关联,学生的关注度也高。思政课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中美贸易摩擦中的有关情况,结合相关理论,主动回应大学生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度,同时培养其理论兴趣,提升其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理解能力。当然,现实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很多案例,并非都与教学中的知识节点相契合。聚焦热点问题要紧扣教学,提高案例与知识点的匹配度,不能为制造热闹的场面而强化形式的作用。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变“模式化”为“多样化”。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思政课的传统好办法与新媒体新技术的深度融合,打造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的教学资源系统,广泛开展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教学,运用演讲式教学、案例研讨、分组辩论、多媒体教学、MOOC教学、专题教学、情景剧教学、微电影展示等新教法,打造翻转课堂、微课堂等新模式,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思维、双向互动的智慧课堂。

第四,在内容体系上,将“教材体系”创造性地转化为“讲授体系”。思政课教师要在尊重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发挥,并通过创新的方式、深入的讲解、精妙的论述、强烈的感染力,让学生感受理论的魅力。

五、增进教与学契合度

契合度即意气相合的程度。契合度越高,从感情上、理智上致力于完成某项工作、实现某项愿景的程度就越强烈。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统一,为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增进教学双方的契合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背景而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促进者、合作者;教学要坚持学为中心,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教学目标不仅包括认知目标,也包括情感目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领域,充分了解学习者的认知加工策略、知识理解、接受与建构的心理模式,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支持、辅导,引导学习者生发新的知识经验,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的启发是,思政课教学既要突出政治方向、思想引领、价值传导的教育教学目标,又要研究、把握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心理状态,把教育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内在需求、心理状态结合起来,在教学议题的设置、教学重点的确立、教学范式的选择等方面,充分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适应青年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教与学的契合度。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结合近几年考研、考公务员的动态,为学生考研、考公务员备考服务,满足学生追求事业成功的需要。

第二,积极、科学、精辟、透彻地回应学生关切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说服有力,满足学生探索社会问题的需要。

第三,注重教学内容的前瞻性、体系的完整性、逻辑的严密性,满足大学生对理论逻辑周延和知识完型的需要。

第四,运用“接地气”的话语体系。青年大学生是“网生一代”,其话语风格、表达方式深受网络影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思政课教师要贴近时代要求,超越“话语鸿沟”,用大众化、生活化、时代化的话语体系,用大学生听得懂、喜欢听的话语方式,把理论说清楚、讲透彻,努力做到理论阐释通俗化、生动化、具体化和生活化,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第五,抓重点、讲故事。思政课教学不能蜻蜓点水、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突出主题,讲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历史故事,讲好革命先烈、先锋模范故事,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故事,将教学内容与育人养料融会贯通,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效果。当然,讲故事不是讲段子,不能偏离重点、游离主题,更不能为了调节气氛而故弄玄虚,走向庸俗化。

六、强化教师协同度

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还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2]。“三全育人”的核心是要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内化到高校建设和管理的各方面、各环节和各类人员,关键是学校各方面、各环节、各类人员之间要围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合作,强化协同,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为此:

第一,要凝集“三全育人”的思想共识。学校应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开展“三全育人”大讨论、明确各部门各学院岗位职责等方式,引导全校教职工进一步深化立德树人的政治共识、抓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红线的思想共识、遵循“三全育人”鲜明导向的行动共识,形成资源、政策、精力向育人环节聚集的良好局面。

第二,要构建“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3]。学校要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让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生命红线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引领人才培养体系;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

第三,要优化“三全育人”的制度体系。建立规范,强化责任,把“三全育人”的要求细化为各个方面的工作职责和岗位职责,并使之成为学校各方面工作的价值准绳和基本遵循。这几年,黄冈师范学院坚持集体备课制度、校院两级领导听课制度、教学视导员巡查制度,不断为思政课教学“把脉诊断”;狠抓课堂“六件套”“前三排”“低头族”,让所有教师感受到了“管教管导”的责任,教师的育人职责和课程的育人功能持续强化,教风学风焕然一新。

第四,要完善“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学校应该成立专门机构,对“三全育人”工作进行规划、统筹、协调,对育人项目、载体、资源进行整合;建立贯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机制、沟通不同队伍的协商机制、联席不同单位的会议机制等,让学校所有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几年,黄冈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集体攻关,打造并优化思政课资讯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积极探索建立首席专家负责制,打造思政课教学精英团队,培育“金课”,造就“名师”,遴选“好老师”;以教研部室为依托,以教学改革项目为抓手,聚焦“教法攻坚”,深入探究思政课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以集体的智慧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其他学科也聚焦学科协同、专业协同、课程协同,全方位开发、挖掘不同课程、不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努力打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多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第五,要健全“三全育人”的评价标准。不断完善师生分类考核评价机制,构建以育人为导向的师生荣誉体系,重塑“知识+能力+道德”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完善学生素质的协同培育机制,努力把“三全育人”的“软指标”变成“硬杠杠”,让“三全育人”的工作要求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六度思政课马克思主义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栀子花,六度开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三维六度互联影视空间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