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聚居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问题与改进策略
——基于西北地区G和Q两省民族聚居地区56所寄宿制小学的调查

2020-01-19 03:45蔺海沣曾雪梅谢雯港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寄宿制民族农村

蔺海沣,曾雪梅,谢雯港

(1.湖南师范大学 乡村教育研究中心 湖南 长沙 410081;2.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农村寄宿制学校通常是指为了适应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解决学生上学远的困难,为保证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完成义务教育而建立的一种办学模式[1]。加强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是实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生态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支持边境县和民族自治地方贫困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2]。2012年6月教育部出台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进一步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重点支持革命老区、边境地区、民族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留守儿童较多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3]。这些重要政策法规的出台,能很好地推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转型跨越和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相比其他地区,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在硬件设备、师资力量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

在国家加紧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转型的今天,没有西北民族聚居地区教育的现代化就不会有整个国家的教育现代化。G和Q两省民族聚居地区作为西北民族地区的典型地区,研究这一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现状,有利于为西北民族地区建设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标准化寄宿制学校提供有效参考。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及观察法,选取G和Q两省民族聚居地区56所学校为对象,从以下三方面开展研究:一是客观分析寄宿制小学的办学现状,从物质层面探求各方面问题。二是从制度层面分析,探究寄宿制学校如何制度化、规范化问题。三是从文化角度看寄宿制学校教学与本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冲突问题。从而全面了解民族聚居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现状,分析其取得的成效及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路,对于进一步加强民族聚居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调研组成员通过收集和翻阅大量相关资料,参照相关农村寄宿制办学现状的调研问卷,结合西北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研究内容,编制了民族聚居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现状调研问卷。对西北地区G和Q两省民族聚居地区的56所学校学生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考虑到小学生的汉语水平和理解能力,本次问卷调查主要从各学校五、六年级的学生中抽选。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495份,有效问卷1453份。

(二)访谈法 本次调研采用的访谈法主要是对学校领导以及教师的访谈,此外也对当地教育局主管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建设的领导进行了相关问题咨询。访谈提纲内容主要涉及民族教育政策贯彻及执行、教育经费的监管及使用、学校教育管理及规范、寄宿制学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层面。

(三)观察法 观察法作为本次调研的补充方式,具有自身独特性。调研组采用事先编制好的观察记录表,深入56所调研学校的教学楼、餐厅以及学生宿舍等实地了解相关情况,以更好地增强调研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在结合调研内容的基础上,从学校硬件设备的供需问题、教育经费的保障及使用、学校管理制度的实行与规范、学生身心健康与安全、家校合作支持体系建设、民族本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等六方面来呈现并分析调研结果。

(一)学校硬件设备的供需问题

1.教学设备方面。在对西北地区G和Q两省民族聚居地区56所不同类型小学的问卷调查中,82%的学生认为学校会给他们提供上课要用的基本的教学设备,如实验室、仪器设备等,只有18%的学生觉得学校没有给他们提供上课用的最基本教学设备。在对学校领导及教师的访谈中,部分学校领导及教师谈到了教育专项拨款只能为学校购置最基本的教学设备,而像网络资源、心理健康监测仪器等用于学生发展性教学设备则因为经费问题不能得到充足的配置。

2.体育设施方面。在问卷调查中,17.1%的学生认为学校现有的体育设施完全可以满足他们的活动需求,20.7%的学生认为学校现有的体育设施可以满足他们的活动需求,40.5%的学生认为学校现有的体育设施不可以满足他们的活动需求,因此,在寄宿制学生看来,学校的体育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根据调研组深入学校校园环境观察发现,西北地区G和Q两省民族聚居地区绝大部分小学的校园活动体育设施并不完备,篮球架以及乒乓球台等设施都很陈旧,塑胶跑道等高水准体育运动场所更是基本没有。另外,大部分被调研学校的校园面积狭小,学生课余活动空间有限。

3.住宿环境方面。良好的住宿环境是民族地区农村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本次问卷调研中,27.9%和13.5%的学生对学校提供的住宿环境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50.5%的学生则认为学校的住宿环境一般,少数学生对学校的住宿环境不满意。在对西北地区G省东乡族聚居地区小学的学生宿舍的实地调查中,发现很多小学存在宿舍卫生不干净、学生内务整理不规范以及生活指导教师缺乏等问题。

4.医疗卫生条件方面。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学校医疗卫生条件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质量。在研究组的调查中,西北地区G和Q两省民族聚居地区56所被调查学校中有38所小学并没有专门的校医务室,学生一旦生病,只能到附近的社区或村卫生室就医。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占90%以上的学生希望学校可以成立校医务室,这样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更有益处。事实上,在我国民族聚居地区,很多小学都没有专业的校医务室,这既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与专业医疗人才缺乏有关,值得民族地区相关政府及教育部门高度重视。

(二)教育经费的保障及使用

1.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不足已经影响到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是学校办学条件最直观的表现。良好的学校硬件条件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研究组的实地观察过程中,西北地区G和Q两省民族聚居地区56所学校的硬件条件相比城市学校以及汉族地区的学校还有很大差距。学校领导也认识到硬件条件改善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教育经费的有限以及学校发展资金筹措渠道单一,学校没有能力去更新和改善硬件设备,只能保证最基本的教育教学需要的相关设备。

2.教师基本工资及其激励措施。加强民族聚居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是确保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教师基本工资拖欠问题得到解决,在一定程度上能让教师潜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在访谈中,西北地区G和Q两省民族聚居地区56学校领导及教师都提到了近几年教师基本工资都能按时发放,但是现有诸如教师津贴、福利以及教师培训等激励措施还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在绩效工资实施方面,虽然教育部门有相关政策,但学校执行起来难度较大,部分学校从教师基本工资扣留一定比例来用于绩效奖励的做法,引起很多老师不满,没能起到调动教师积极性的作用。此外,各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不一样,激励措施与程度也不一样。

3.学生就学资助政策实施情况。随着“两免一补”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等政策的不断深入推进,民族聚居地区农村教育支付能力低的贫困学生家庭经济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在本调研中,约95%的学生希望学校会给他们发放一定的生活费用来改善其日常生活。约75%的学生除了学校正常发放的补助外,还能得到其他形式的补助,如社会捐助等。此外,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推行的营养餐计划也使得学生的生活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地理、历史以及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被调研的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学生贫困面很大,需要得到就学资助的人数还很多。因此,除了国家给予民族地区正常的就学资助外,其他方面的资助还远不能满足该地区贫困学生的需求。

(三)学校管理制度的实行与规范

1.课堂教学开展情况。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民族地区学校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效果到底如何值得研究者高度关注。长期以来,一直强调: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在新课改过程中。教师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变“一桶水”为“长流水”。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变革自己的知识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学方式,重新构筑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在问卷调查中,约60%的学生满意老师的教学方式,但也有大约40%的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方式不满意,认为教师上课比较传统,缺乏新意。在访谈时,部分教师也谈到了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困难,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课堂教学,新的教学方式还没建立,这是目前该地区学校课堂教学遇到的困境。

2.课外活动组织情况。课外活动质量在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占有重要地位,其活动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在对学生的问卷调研中,45.9%的学生非常喜欢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43.2%的学生喜欢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只有很少的学生不喜欢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此外,在对调研学校领导及教师的访谈中,研究者发现学校课外大型活动比较少,一般只有六一儿童节及少数民族重大节日才有大型活动,而且形式比较单一,大都为文艺演出形式。

3.学生食宿管理情况。学生食宿管理精细化、人性化以及民族化是保障民族贫困地区学生管理科学化的前提。民族聚居地区的学生食宿管理应注重民族风俗习惯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19.8%的学生非常习惯在学校的吃住,41.4%的学生习惯在学校的吃住,约37%的学生对在学校吃住感到一般或不太习惯。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很多学校没有学生餐厅,学生就餐在学校操场上,给学校环境卫生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此外,宿舍管理也比较混乱,课间学生可以随便进入宿舍,室内卫生、内务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4.作息时间安排情况。科学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是现代学校制度的要求。G和Q两省民族聚居地区位于我国西北民族地区,地理、历史以及文化上的差异性决定了学校领导要结合实际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34.2%和54.1%的学生分别表示非常习惯或习惯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但研究者也发现被调研的56所学校都安排了早读,学生一般要在早上7点起床,而且春秋季的作息时间安排也欠规范。各学校规定班主任要监管学生进行早读,但很少有老师能按时到教室,究其主要原因还是老师不太习惯早起。

5.兴趣能力提升情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农村小学一项很重要的教育工作,尤其对民族聚居地区的寄宿制学校学生显得尤为重要,要以培养兴趣为途径,充分唤醒民族地区学生的存在意识和生命价值意识。在调查中,有6.3%和14.4%的学生认为学校非常有或有帮助他们提升爱好兴趣,40.5%的学生认为学校有时帮助他们提升爱好兴趣。在课堂和课外活动的观察中,研究者也发现学生的积极性相对比较高,但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和手段值得商榷,比如在有些课堂上学生自始至终带有唱歌调的齐声回答问题,这种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能否得到保证有待于通过实践的检验。

(四)学生身心健康与安全

1.寄宿生学校归属感现状。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学校这一组织的认同及关联程度。强烈的学校归属感能够让学生在学校有“家”的感觉。35.1%、19.8%和9%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寄宿有时、经常和总是会产生孤独感,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孤独感。这表明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需要做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还很多。此外,有20.7%和30.6%的学生非常有或有思念父母、迫切回家的欲望,可能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关,这一时期的小学生应该有更多的时间与父母在一起。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被调研的56所学校中43所都缺乏心理健康指导专业教师,学校虽然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但却不能给予专业疏导。

2.安全知识普及情况。安全知识的普及不仅包括校内安全知识,也应该包括校外安全知识,比如校车安全等知识普及。学校安全知识的普及程度关系学生的生命安全。在调查中,研究者发现被调查的56所学校都有安全知识宣传栏。学校领导在每周举行的升旗仪式上也都会重点提到宿舍安全、校园安全以及校外安全等问题。36.9%、38.7%和22.5%的被调查学生也认为学校总是、经常或有时会进行安全知识宣传。但有一个问题,被调查学校普遍缺少生活指导老师,在学生宿舍及校园安全等方面给予的专业指导很少,而在我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中,缺少寄宿制小学生活指导老师的编制,大都是实行班主任兼职轮流指导,这给学校安全管理带来影响。

(五)家校合作支持体系建设情况 相互合作的家校关系是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学校教育的局限和家庭教育的优势决定了最完备的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93.7%的学生认为家长非常支持自己来上寄宿制学校。像G省某民族聚居地区,研究者调查的学校处于非常偏僻的小山村,山高谷深。如果不实行寄宿制,学生的回家路上的安全很难得到保证。此外,周末学校放假时,学校会专门组织专车接送学生回家和返校,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周一到周五在学校寄宿的安全和周末回家路上的安全。在调查中,70.3%的学生觉得周末回家很方便以及86.5%的学生认为回家途中安全也印证了这一点。在访谈校长的过程中,他们都提到学生在校期间,学校每月都会对学生进行一次实地或电话家访。因此,构建相互支持的家校合作体系在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中显得更加有意义。

(六)民族本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状况 民族本土文化是推动民族贫困地区教育现代化的最宝贵精神资源。目前,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存在着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校园文化相疏离趋势,即民族本土文化没有很好地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在研究者深入课堂观察和对教师以及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和非民族地区学校课堂区别不明显,感觉不到少数民族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更没有关于基本民族文化常识和民族政策的校本课程。67%的被调查学生表示相比自己的父母亲,他们对于本民族的语言以及风俗习惯了解越来越少,出现民族文化迷失现象。在课堂教学中,用双语教学方式授课很少,很多学生最初接受学校教育就是采用汉语教学方式。在实地访谈中,校长们普遍提到双语教学对于传承民族本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学校在这方面也无能为力。其实,在研究者的实地调研过程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亦或是学校校园环境建设,都发现民族本土文化没能很好地与校园文化实现融合。

三、民族聚居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存在的问题

在民族聚居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寄宿制办学模式逐渐得到学生及家长的认可,寄宿制学校也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但是由于民族聚居地区差异比较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将直接影响到民族聚居地区“教育的精准脱贫”[5]和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教育经费难以满足寄宿制学校发展性经费需求 当前国家不断加大对民族聚居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仍然难以满足其发展性经费需求。在研究组对被调研学校的实地考察中,学校都没有规范的餐厅,甚至有学校的学生只能在操场就餐。被调研学校没有校医务室和学生娱乐场地等最基本的学校硬件设施,更不用说学生电子阅览室以及图书馆等学生发展性活动场所。究其原因,主要是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方财政困难,而我国实行的又是“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所以县级财政困难导致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寄宿制学校有效供给不足。因此,教育经费提供的有限性与寄宿制学校教育经费需求的不断增加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影响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缺乏专业的生活指导教师,学生食宿管理混乱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现代学校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保障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在研究组的调研中,被调研学校学生的食宿管理均不同程度存在管理混乱现象,尤其是宿舍管理缺乏专业的生活指导老师。被调研学校的食宿管理基本上是由学校班主任兼职轮流值班,这无形中给他们加大了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的热情。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大多缺少专业生活指导教师的正式编制标准,给学校的食宿管理工作带来诸多困境,进而影响教育教学正常秩序。

(三)寄宿制学生课余生活质量不高,形式单一化 课余生活作为学校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其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业成绩的提高。丰富的课余生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对学校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温馨感。在对学生的访谈及深入学校校园实地观察中,发现学生对课余活动比较感兴趣,但课余生活质量并不高,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打篮球、散步以及小游戏等最基本的活动。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被调研的寄宿制学校实行的都是封闭式管理,寄宿生课余活动空间受限。课余活动本应该是学生放松,却被学校封闭式管理而限制了活动的自主性。二是课余活动时间受限,难以满足寄宿生的活动要求。当前尽管我国实施新课改和素质教育,但学生的学习负担并没有减轻,反而因为学习成绩的压力,学生家长经常给孩子报一些奥数培训班,再加上学校课程密集,因此学生并没有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学生的课余活动难以达到高质量,只能进行一些形式比较单一的活动。三是被调研寄宿制学校缺乏课余活动设施,影响了学生课余活动的选择。如果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活动设施比较齐全,即使是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的课余活动选择还是有所余地的。

(四)寄宿制学生普遍存在孤独等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加快以及城镇化而产生的农村人口不断减少现象,大量农村教学点因生源不足而被撤并,这样就产生了农村学生上学远和上学难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便应运而生了。在研究组的调研中,发现被调研的学校的寄宿生普遍存在孤独、依赖等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是小学生生理年龄还比较小,很多学生在家里被父母过度溺爱,来到学校寄宿后失去了亲情的依赖,而寄宿制学校的现实生活又要求他们保持生活的独立,这种矛盾的心理致使大部分学生普遍都有孤独、依赖等心理健康问题。然而,被调研的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学校领导认识到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存在,却不能给予他们专业的心理疏导。

(五)民族本土文化与寄宿制学校校园文化相疏离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社会文化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的实行,民族本土文化在民族地区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甚至出现民族文化迷失现象。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在寄宿制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现代科学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民族本土优秀文化的传承。很多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现代文化为特征的现代学校教育,而对民族的优秀本土文化逐渐生疏化。在研究组的调查中,感受最明显的是由于缺少双语教学的师资,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接受全汉语教学,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对本民族语言及相关民族独有文化特征产生遗忘,民族本土文化与寄宿制学校校园文化相疏离。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有赖于制度作保证和学校的积极配合,应该把寄宿制学校建设植根于民族优秀本土文化中,这样,民族地区的独特文化才能实现与寄宿制校园文化的共存与发展。

四、改进民族聚居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的对策与建议

本文认为,民族教育的本质实际上就是要在民族地区社会文化背景下,结合民族实际,促使受教育者个性化和民族地区社会化,将从中央政府、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社会支持体系、寄宿制学校及教师、学生及家长支持体系等五大层面来提出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的可行性对策与建议。

(一)中央政府层面

1.提高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当前国家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投入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但民族地区地方经济发展困难导致的财政不足,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还远远满足不了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的需要。在研究组调研中56所学校校长都反映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尤其是教育发展性经费短缺。因此,国家要根据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相关政策,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以及财政拨款等手段,加大对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配套建设的教育经费投入,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缩小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在教育经费上的投入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民族教育现代化。

2.设立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指导教师编制。高素质的生活指导教师有利于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管理的现代化,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目前民族地区很多学校并没有专业的生活指导教师,部分教育经费相对充足的学校会聘用社会人员来兼职管理寄宿制学校学生的食宿,而其他教育经费短缺的学校则只能让学校班主任兼任生活指导老师,实行轮流值班制,这无疑增加了老师的负担和影响其教育教学工作。国家要制定相关教师编制政策,给予民族聚居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全职的生活指导教师编制,提高民族地区寄宿制管理科学化水平,促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二)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层面

1.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培训,注重双语教学师资培养。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自我发展,增强教师“先赋性、结构性和建构性角色认同”[6]的重要途径。民族地区教育部门要专门组织教师入职前以及在职培训,尤其要注重双语教学师资的培训与培养力度。地方教育部门可以与师范院校合作成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由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专门负责民族地区教师培训工作,也可以把高等师范院校的专家或中小学一线教师请到当地,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此外,有条件地区还可以采用网络远程教师培训等形式。在组织教师培训过程中,地方教育部门需要考虑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加强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这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尤为重要。

2.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待遇。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教师待遇是保证教师队伍稳定的重要途径。地方教育部门要出台并确实履行提高教师待遇的规定,应确保寄宿制学校教师待遇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待遇,按能力以及工作量等不同程度地提高教师待遇,增强教师工作积极性,实行优秀教师轮岗制。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吸引城市优秀教师来民族地区农村学校任教。在研究组对56所被调研学校教师的访谈中,他们都提到实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后,工作量增加了很大,而在待遇方面却并没有相应增加。因此,地方教育部门要确实制定操作可行的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在确保民族地区教师待遇都有提高的基础上,按工作量多少,给予教师岗位补贴,来提高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积极性,积极构建一支稳定且可信赖的优秀教师队伍。

(三)社会支持体系层面

1.构建教育经费社会捐助机制,拓宽经费来源渠道。目前我国民族地区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政府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下,财政投入有限。因此,需要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办学,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建构教育经费社会捐助机制。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寄宿制学校合作办学,互利共赢。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而东部沿海地区寄宿制学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资金支持,双方合作办学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寄宿制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民族地区学校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可以采取公办私营等办学形式,最大程度保障教育经费的充足和激活民族地区教育体制机制。此外,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应该实现学校差异化发展,培养民族教育特色品牌,积极吸纳社会有心之士为民族教育捐资助学。学校可以成立社会捐资助学监管机构,专门负责教育经费筹措,推动教育经费社会捐助机制的形成。

2.加强民族地区社会舆论对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监督。加强社会舆论监督是实现民主化管理的重要步骤。一直以来,在我国各行各业中,社会舆论监督的力量比较薄弱,很难真正发挥自身监督作用。在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过程中,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可以有效提升学校办学效率和综合管理水平,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孟德斯鸠曾经说过一句话: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乱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利,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任何权力不受监督和约束,就存在被滥用的危险。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也一样需要社会舆论监督。相关主管教育部门要积极引导社会大众、新闻媒体等力量对学校各项工作加强监督,如教育经费的使用、教育教学过程、寄宿制学校食宿管理等方面。

(四)寄宿制学校及教师层面

1.加强民族文化和寄宿制学校校园文化的融合。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独特的地域风俗习惯,并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本次调研地区都属于民族聚居地区,主要为藏族、回族以及东乡族聚居区。由于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无论是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还是课程内容都带有高度的国家统一性。因此,学生进入寄宿制学校就得接受现代学校主流文化的熏陶,这样必然存在着主流文化和民族地域文化上的冲突。因此要加强民族文化与寄宿制学校文化的融合,就必须把寄宿制学校建设与民族文化实际相结合。在新课程改革下,教育部门要注重把民族文化精髓纳入到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内容体系中,让民族文化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寄宿制学校在平时组织的校级活动以及班级活动中,加强对民族本土文化的宣传,让民族优秀文化得以不断传承,如学校举办文艺演出时可以考虑多表演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等。

2.探索建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素质整体偏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不高。探索建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加快培养“全科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以及“双语教学教师”等类型的师资建设,增强民族聚居地区“教育生态的自组织性和生命适应性”[7],实现民族教育发展与进步。在研究组对56所被调研学校的调查中,由于学校师资力量不强以及教师编制紧缺,部分老师需要同时兼任不同科目,有些老师对数学教学不擅长却因数学教师短缺而不得不兼任数学教学。因此,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要加强对“全科型教师”的培养。“全科型教师”应该具备同时教授多个不同学科的能力。此外,寄宿制学校应该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考核与评价机制,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制度化,最终塑造“生态化的学校精神”[8]。

3.加强学生课余活动资源建设和心理健康辅导。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少先队活动的通知》指出:少先队活动要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的活动课,小学1年级至初中2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科学设计少先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4]。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要加强学生课余活动资源建设,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建立不同类型的学生课外活动场所,为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学生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促进民族地区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在研究组对寄宿制学生的调查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诸如孤独、依赖等心理健康疾病,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学生心理和生理年龄都较小,被父母亲过度溺爱,来到学校寄宿,失去了最可靠的依赖,所以因适应能力不强而产生心理问题。学校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加大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游戏等方式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五)学生及家长支持体系层面

1.进一步增强家校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相互合作的家校关系是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只有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寄宿制学校教育更需要家长的倾力支持。由于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家校合作关系并不密切。在研究组对56所被调研学校校长及班主任的访谈中,学生家长很少主动联系学校,了解学生在校各方面表现,更缺乏学校与家长对教育教学方面的深度沟通。为此,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专门成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家校合作定期沟通机制等来增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学生家长更应该认识到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家长要经常主动去学校了解孩子的课程学习、食宿情况以及课余生活等,以此来进一步扩大家校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2.学生家长要提高对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的认同度。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学生家长的支持与认可。没有他们的强有力支持,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就不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因此,学生家长要提高对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的认同度,要认识到: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国家从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支持民族聚居地区教育发展的高度上做出的重大教育决策,它的实行必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少数民族学生家长要通过亲自去学校或学生反馈等方式了解寄宿制学校所取得的办学成就,感受寄宿制学校相比非寄宿制学校所具有的优势和价值,更加坚定民族地区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的信心,进一步提高对民族聚居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认同度。

民族聚居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推行是为了适应农村学生上学远和上学难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办学形式。影响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各种各样的。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需要民族地区从民族教育的本质出发,在寄宿制学校的发展与完善过程中,客观分析其所取得的成效和不足,并及时做出总结。同时也需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社会支持体系、寄宿制学校及教师、学生及家长支持体系等方面的积极配合与支持,以期加快推进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工程建设,缩小民族地区教育与其它地区教育之间的差距,促进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寄宿制民族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我们的民族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
寄宿制小学推广花样跳绳的有效策略
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