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2020-01-19 03:45郭生纺谢语蔚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大别山理想信念革命

郭生纺,谢语蔚

(信阳学院 校长办公室,河南 信阳 464000)

习近平考察河南时指出:“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是我们党重要的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1]首次明确将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确立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建党基地,把大别山精神确定为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肯定了大别山 “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认真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期间关于弘扬革命精神的系列讲话,对于我们理解和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别山军民通过革命斗争实践孕育而生的大别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一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弘扬大别山精神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结合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将大别山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然而,目前学界关于大别山精神的研究不多,对于大别山精神的内涵解读,目前也尚未统一。随之而衍生的将大别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相融合的研究更鲜有学者关注。本文拟以相关档案、史料汇编及相关专著为依据,考察大别山精神及其时代价值,探析大别山精神融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期望对大别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有所补益。

一、大别山精神的形成始末与内涵

(一)大别山精神的形成

1.大别山地区的文化基础。大别山精神涵养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要义。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忠孝的传统伦理观。这种观念决定了传统社会农民阶级根深蒂固的爱国精神。早在春秋时期,大别山区的贵族集团就注重守礼尚节,以敢于死节为荣。死节之士信守诺言、忠于职事,殉身也常为雪耻慷慨赴死。《史记·留侯世家》载:“……包楚与荆。风剽以悍,气锐以刚。有道后服,无道先强”①,显示了楚人的强悍血性。《史记·货殖列传》中 “清刻,矜己诺”的记载指的就是楚人执着、重信念的性格品质。而且,在大别山区独特的文化形态、文化性格和文化思维相互促进下,此种品格随时代发展,逐步演变为慷慨赴义、信仰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近代大别山人能投身革命,为国革命前赴后继的原动力。如1931年“豫南群众,只要接受了我们的领导,起来斗争,失败后就是杀完了,他们也再不走向反革命方向去,这是豫南一带群众特性”②。正如熊友刚将军在回忆中所述:“我们大别山的男人,站着是根柱子,倒下是根梁”③,鲜明诠释了大别山人刚强勇毅的性格特征。

同时,大别山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中原文化、楚文化、徽文化在这里交叉杂糅、兼容并包。黄河、长江流域是中国历代文化发展的中心区域,这里文化发达,知识分子云集,所以先进思想容易被孕育和传播,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促进了大别山区人民的觉醒便是明证。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先进文化促使大别山民众的反压迫斗争由自发到自觉,在斗争过程中形成了巨大的革命力量。由此,大别山精神逐渐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大别山区地域文化等诸多文化元素交糅生成。

2.大别山区的自然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塑造人格具有天然润化作用。大别山区水网密布,层峦叠嶂,千重万险的自然环境和水、旱、虫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社会动荡不安,使得大别山人民在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作为天然的军事要地,大别山区是兵家必争之地,近代更是常年处于捐税及战乱、匪患之中。大别山儿女在这种环境中更容易养成坚毅的革命情操和生死观念。由强大的内在精神催生的巨大张力,在现实的压迫中就更能释放能量。在 “农村革命情绪,没有一刻跌落,农民状况数年当中,表现了很多一起一伏的形式”④的情势中,大别山区农民自发的斗争从未间断过。这里农民性格虽有局限性,但他们不是苟安屈从的顺民,他们是革命性极强的战士,“广大农民积极要求革命,要求改变被剥削被压迫的政治经济地位”[2]。因而良好的群众基础为大别山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内核的精神支撑和丰厚的滋养。

3.大别山革命斗争实践。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活动发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我国建党最早的地区之一,是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大别山革命有以下特征:一是革命历史跨度大,持续时间长。自建党以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大别山的革命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无论环境多么险恶,始终有党组织和革命武装在奋斗。即便是艰苦的游击战争时期,在主力被迫转移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封锁之情境中坚持了两年有余后,红二十五军才长征北上;而红二十八军更是坚持到全面抗战爆发后,被改编为新四军,参加民族解放战争。两军的坚持使大别山区的革命之火从未熄灭,大别山区也因此创造了从1921-1949年28年红旗不倒的历史奇迹。二是斗争环境艰辛,牺牲巨大。大别山区地势险恶,多为军事要冲,因此革命斗争常处于敌我悬殊的境地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别山地区有近百万人为革命献身,据载仅登记在册的烈士就有130351人,而10余万人的新县人中就有5.5万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可谓“村村有烈士,户户有红军,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3],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牺牲。三是影响广泛,贡献突出。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大别山地区发动了黄麻起义、商城起义、六霍起义等革命斗争,创建了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发展成为党领导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开辟了中共华中抗日根据主要组成部分的鄂豫边区,在战略上支援了正面战场。解放战争时期,中原解放区发生了攸关全国革命历史进程的两大事件——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大别山区在革命的洗礼中锻造成立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新四军第五师、中原解放军等党绝对领导下的主力军,极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孕育了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党政军高级干部。“仅1955 年至1964年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就有 570 人,占当时全国将军总数的35.5%,红安、大悟、新县、金寨、六安五个县被誉为将军县,占全国九个将军县总数的过半”[4]。伟大的革命斗争与实践孕育伟大的精神,艰苦的革命斗争逐渐构建了伟大精神的丰富内涵,是大别山精神得以存在的历史基础。

(二)大别山精神内涵 大别山精神是1921年至1949年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别山区军民在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为建立新中国而长期斗争,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极具地方特色的精神。它同其他革命精神一同构成了中国革命精神谱系,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关于大别山精神的内涵,当前学界仍存在分歧,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内涵概括,但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012年6月,信阳市举行了“大别山精神”新闻发布会,会议上时任中共信阳市委书记的郭瑞民将大别山精神概括为“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2013年4月,“大别山精神”研究组在大别山革命史与干部党性修养研讨会上,将大别山精神内涵概括为“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16个字。现任中共信阳市委书记乔新江在《百年潮》发文中依然沿用了这一表述[5]。2016 年 12 月,安徽省六安市市委四届六次全会将大别山精神表述为:“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万众一心、永远跟党走”。除了上述两种表述外,相关专家学者也对大别山精神进行了探讨。如石仲泉将大别山精神概括为是 “坚守信念、对党忠诚,胸怀全局、甘于奉献,依靠群众、团结奋斗,不畏艰苦、勇当前锋”[6];刘国胜概括为“信念坚定、意志顽强、意识先进、品质质朴、行动果敢”[7]。2019年9月28日,“不忘来时的路——学习和弘扬大别山精神”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达成了共识:“要以开放的理念、开放的心态、开放的意识,构建大别山精神研究的新格局”。鄂豫皖三省要“加强协作,资源共享,力争尽快使大别山精神有统一、准确、规范的表述,推动大别山精神研究、宣传工作向纵深发展,让大别山精神所蕴含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1]。会议决定建立大别山精神研讨联席会议机制,不断将大别山精神的研究与传承持续推进深入,为三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深入研究和弘扬大别山精神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平台基础。

上述关于大别山精神的论述,大都涵盖了大别山区军民革命意志、革命品格和革命行动等基本要素,既有中国革命精神中的共性内容,又有大别山区的独特个性内涵;既有历史特征,又有时代意义。本文仅以“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的表述作为大别山精神内涵的诠释加以运用。其中,“坚守信念”是灵魂,“胸怀全局”是品格,“团结奋斗”是精髓,“勇当先锋”是风范,忠诚、勇猛、担当、团结、奉献是鲜明特点。

二、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

“理想信念作为一个综合概念,不等于‘理想’和‘信念’的简单相加,而是近似于‘信仰’一词所表达的内涵”[8]。本文所述的理想信念是指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明确指出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为明了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及教育现状,本课题组采用网上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研,同时为避免单一主体调查的局限性,在自身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同时参考了其他公开发表的调查数据并进行了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主流状况 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是教育部哲学社会发展建设项目,在全国35所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状况进行追踪调查,得出研究成果,发布年度报告。该项目样本量大,覆盖面广,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参考性。因而本文参照其调查数据及本课题网上调查结果,用以分析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根据2015-2017年《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数据比较发现,大学生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有责”认同度达到85%以上,其中,2017年达到了89.5%。当代大学生道路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呈正相关,且逐年递增。通过连续4年的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数据整合,结合本课题调研结果,可以大致得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结论。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主流健康向上,但是仍会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而出现一系列问题:

1.物质化倾向明显。在部分人追求物质享受的影响与刺激下,部分大学生耳濡目染,其理想信念的目标指向也趋于金钱和财富等直接物质利益,具体表现为崇尚和追求物质。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思潮时指出:“这种普遍的物化过程,表现为全面的异化,而一切既定的片面目的的废弃,则表现为为了某种纯粹外在的目的而牺牲自己的目的本身。”[9]究其本质则是人的物质化和内在精神的缺失与主体性消解。

2.务实化诉求趋向。通过网络发起的调查问卷显示,“您首要的理想是为了”这一回答中,有57%的大学生选择了“个人的发展”,仅7%的大学生选择了“为国家社会进步做贡献”。根据“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在首要理想选择次序上“认为个人理想中最重要的是生活理想(占58%),其次是职业理想(占21%),然后才是政治理想(占13%),还有8%的学生选择了其他。”[10]可见,大学生多关注于自身发展,对社会理想考虑较少。大学生入学后目标主要集中在求学上,关注力主要集中在生活、学习、技能、就业等显性目标上,对于宏观、长远的目标缺乏考虑和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导致精神动力不足,家国情怀欠缺。

3.信念模糊淡化。当代大学生所处社会和家庭生活环境相对优越,他们其中的部分人因缺乏民族危机感和艰苦岁月的历练,对于集体主义观念更为淡化,政治理想也趋于多元化,虽有理想信念,但是缺少精神支撑。根据“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课题组调查,“只有47%的学生经常思考并有明确的人生志向和追求,还有53%的学生没有考虑过或没有想清楚。”[10]在中西文化的交锋中,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们的政治信仰容易动摇。加之大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面临诸多迷茫和困惑,一旦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矛盾,便会产生理想的模糊和淡化。

4.工具理性突出。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当代大学生更崇尚科学技术手段,部分大学生对于工具理性的认同高于价值理性的认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工具理性逐渐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产生了本末倒置的极端现象。技术手段成为了人们价值追求的目标,而忽略了科学技术也影响意识形态的内容和形式,对人们的价值观和信仰产生巨大影响。过度的工具理性崇拜,会“导致技术性思维强化,精神动力不足”[11],加剧了人的异化和物化程度。精神文明的贫瘠无疑阻碍了理想信念的建构与确定。

(三)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原因分析

1.多元的文化环境。当代社会是自由、民主、开放、共生的多元化社会,任何人均可自由选择确定符合自己要求的理想信念。社会文化则通过渗透对理想信念进行强化、弱化或者消解。社会出现形式多元、形态多变、内容多样的西方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亚文化、草根文化等竞相汇聚,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因此,当代大学生难免要在复杂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中进行甄别和选择,最终结合自身价值取向形成自己的理想信念。在选择过程中,其往往通过自己的道德情感体验和社会目标形成自我理想信念的塑造,在未确立充分而自信的辨识能力的情形下,多元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认同和信仰。

2.复杂的外部环境。社会环境是个体理想信念形成的基础,也是个体验证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的主要场所。当今大学生面临着国内外复杂的社会环境。在国内,“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市场经济的激荡使人们的理想信念遭受巨大冲击而产生剧烈嬗变”[12]变革的冲击滋生了迷茫、信念缺失等问题,因此理想信念要在失序和紊乱中重建。大学生的思想是社会变革的晴雨表,社会变迁加之不良风气的负面影响极容易使其产生疑惑,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从国际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交流日益加深,西方国家借助信息化发展、互联网传播优势大力鼓吹自己文化和意识形态,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文化思潮,逐渐消减着当代大学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这种复杂局势下,理想信念教育的缺位和失范,极易造成理想信念的模糊与动摇。

3.社会结构的嬗变。“社会条件属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先因素,它现在性地决定思想政治工作的条件和界限”[13]。社会关系的性质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起着关键作用。与稳定、温情的传统社会相比,当代理想信念教育的社会基础更容易发生变化。社会成员之间是个体化、离子化的,因而“现代社会中的每个社会成员都可能成为个体化的自我陷入孤独、恐慌及无可奈何之中”[14],传统的理想信念在内部遭受到冲击和解构,独立、自我意识下,理想信念多元多样,混乱易变,极易造成灵魂的失落和理想的迷茫。因而在社会阶层分化、社会关系逐渐零散化、功利化的背景下,共同理想信念的构建更为困难,如何在扬弃的基础上坚定理想信念的任务也更为艰巨。

三、大别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大别山精神蕴含着巨大的精神能量,与理想信念教育一样起到正向引领和导向作用,能为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

(一)大别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内涵上的一致性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金寨县时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革命传统教育能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新县时明确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能够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提供正能量。可见,大别山精神蕴含的巨大精神能量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所倡导的精神内涵大体一致。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所呈现出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价值追求、精神品质与思想作风,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内容同宗同根,又与时俱进,既体现其教育内容的优质性,又突显出教育的本源性。”[15]大别山区军民在艰苦奋斗中的共同追求逐渐凝结为其理想信念,此信念最终升华为大别山精神,并通过无数英雄人物、革命事迹、历史遗迹展现出来。大别山精神的教育价值就体现在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追本溯源的作用,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高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和内在动力。

(二)大别山精神促进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大别山精神发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浓缩了鄂豫皖三省在中国革命历程的作用和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在这一地区的集中反映。大别山精神通过军民的英勇事迹、英雄人物、历史遗迹、传唱歌谣等物质实体和精神文化载体这些物化和活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真实、鲜活地展现了共产党人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大别山革命历史教育,极具感召力、凝聚力,能够启迪智慧,净化心灵。将大别山精神融入到理想信念的教育中去,通过红色遗迹、史料史实、红色歌谣、红色著作等红色文化资源,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地再现历史,彰显理想信念的精神力量,使大学生在可感可知中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争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大别山精神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引领 由于个体差异性,使得个体的价值选择、取向和标准上不尽相同,加之外界环境的影响,理想信念具有多元性,极易导致理想信念迷茫和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方向性,缺乏精神支柱与动力。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充分彰显了党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同样,大别山精神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和共产党人的革命斗争实践,不仅是中国革命重要的一部分,还蕴含着中国革命理论和革命文化中的进步思想,是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精神富矿。大别山红色资源中蕴含的坚定的理想信念、优秀的精神品格、崇高的革命风范,可以使大学生获得思想上和心理上的确定性,有正本清源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为其明确价值选择指明了正确方向。

四、大别山精神融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

(一)加强理论研究,夯实理想信念理论根基

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坚持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是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的重要条件。由于当代大学生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其理想信念缺乏理论根基,因此增强理论自信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基础。

在本课题语境下,加强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大别山精神研究。目前,大别山精神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大别山革命老区,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是大别山精神研究的主要力量。研究内容包括大别山革命历史、大别山精神内涵与成果、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推动了大别山精神研究逐步走向系统化、学理化和科学化。通过推进“大别山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使广大学生更为深刻地体味中国革命文化,更好地认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二是深化大别山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研究。大别山精神的传承须耦合时代需求,顺应时代发展。因而,应不断推进大别山精神研究的通俗化、大众化、普及化,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不断开拓大别山精神研究的新空间。紧密围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强化大别山精神的文化传承、价值引领和道德涵养作用,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二)转变教育方式,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实效

理想信念的确立建立在受众自己理解和自行选择的基础之上。要将大别山精神植入育人体系,就要转变教育方式,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

一是采取体验式与讲授式相结合的方法。当代大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他们往往不满足于泛泛的论证,而希望听到强有力的论证。因而充分运用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将体验式和讲授式结合起来能达到更好效果。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确定教育主题,通过参观革命遗址遗迹、纪念馆堂、观看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重走红军路等丰富多彩等活动形式,结合现场学生体验,引发其感悟和思考。通过交流、研讨等环节进行归纳和梳理主题内容,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震撼,从而使理想信念入脑、入心,进而转化成大学生持之以恒的行动力量。

二是用演出展示的方法。可以通过话剧、舞蹈、红色歌曲传唱等多种形式展示大别山红色文化,将大别山精神融入人格化、形象化、具体化的角色和情形中,使大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悟历史事件,理解历史人物,了解历史真相,能够深刻感受先辈的思想信仰、行为准则,更加深刻地理解大别山精神的科学内涵,从而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坚定理想信念。

三是融合网络媒体技术创新理想信念教育展现形式。通过“一报”“两台”“两微一端”慕课、微电影等全领域的宣传载体覆盖,打造一批形式活泼、内容独特的新媒体矩阵。顺应趋势,扩大大别山精神影响力,传播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将大别山精神与新时代大学生需求相结合,运用新媒体增强大学生开展继承革命传统、弘扬红色文化的内在动力,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内化、认同和实践。

(三)营造教育氛围,优化理想信念环境 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系统,“构成这个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理想信念教育主体、理想信念客体、理想信念介体、理想信念教育环体”[16]家庭对理想信念产生基础性的影响,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理想信念起渗透作用。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理想信念起主导作用。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一致性原则,保持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一致性,建立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教育大格局。

具体而言,家庭层面要转变教育观念,要学习大别山革命先辈的品格与风范,注重家教,在家风建设中传承红色基因;家长要以身作则,重视家庭德育教育,巩固学校教育成果。社会层面要深入开展党史、国史的宣传教育,使人们从中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取得的成就、培育的伟大精神,进一步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学校层面要利用大别山精神优化校园文化建设,系统优化以文化人的外部环境,将大别山精神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到校风、学风建设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

(四)加强师资力量,强化理想信念保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弘扬大别山精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就要组建专业人才队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挖掘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探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途径,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保障。

一是组建专家团队,加强大别山精神与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整合大别山区现有的办学资源,依托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力量,以高度的热忱和使命感投身于大别山革命历史的研究中,总结好、阐释好、宣传好大别山精神;并立足当下,回应时代需求,赋予大别山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实现红色资源价值转化,使大别山精神焕发新的光彩。

二是组建好宣讲团队。宣讲团成员可以包括高校、党校教师、党史研究机构、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等,培养一批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学术水平高,宣讲能力强的名师、名家,身体力行,当好红色基因传承人。契合时代精神,讲好革命故事等方式,宣讲大别山革命史,宣传大别山精神时代价值。通过宣讲,使学生能深切感悟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始终铭记缅怀革命先烈,从革命精神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理想信念,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三是加强高校教师培训,使师资力量朝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整合全校的优质资源,注重全员培养,形成专、兼职老师通力合作的工作新模式。通过培训,使广大思政教师、辅导员等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深刻掌握大别山革命史、大别山精神内涵,明确使命担当,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构建传播大别山精神的主阵地,更好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引路人的责任。

注释:

①扬雄语,李兆洛.骈体文钞(卷四).《四部备要》谭献评点本.

②中共档案馆,河南档案馆,湖北档案馆,安徽档案馆. 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9-1934)[Z].黄冈:黄冈地委机关印刷厂,1985:159.

③王绍华.红安——永恒的丰碑[M].红安:红安印刷厂,2004:27.

④中共档案馆,河南档案馆,湖北档案馆,安徽档案馆.鄂豫皖苏区历史文件汇集(鄂东北特委 豫东南特委文件1927-1934)[Z].黄冈:黄冈地委机关印刷厂,1986:208.

猜你喜欢
大别山理想信念革命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又见大别山
中国的出行革命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