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反刍深思与学校干预策略

2020-01-18 23:41祝琳琳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深思攻击行为消极

祝琳琳 郝 英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一、大学生攻击行为及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攻击行为概念简述

所谓攻击行为,即指人们对自己所处环境现状不满且内心严重失衡的情况下,为释放、发泄其不满情绪、寻找心理平衡而有意识地贬损、挑衅、伤害他人、社会乃至自身的行为。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消极行为,攻击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每个个体的学习、工作、生活甚至人身安全[1]。

据弗洛伊德(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人须适时释放自己内心的攻击冲动,若无法用社会伦理、法律规范可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必然会以更具破坏力与伤害性的方式如言语诋毁、打架斗殴、凶杀案害甚至战争等方式表现出来。当今大学生面对学业、就业、情感等各种压力与对未来的迷茫,在面对极端心理危机的情况下,若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对他人、社会乃至自身采取一定的攻击行为。事实上,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多数高校都存在某种程度的攻击行为倾向的学生,并且为数不少,这必须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大学教育的高度重视,以预防、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二)大学生攻击行为现状

笔者共选取了300名学生,分别为大一至大四年级在校学生,采用《大学生人际关系问卷》及《大学生攻击行为问卷》进行测试。

调查发现:1.大学生攻击行为在表现形式上表现出一些共性,主要体现在:(1)大学校园内人多事杂的公共区域(如校门口等)频繁发生集体斗殴事件,表现出一定的公众性;(2)大学校园内比较私密的空间(如学生宿舍等)也极易发生攻击事件,表现出一定的私密性;(3)大学生心智逐渐成熟且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因此其攻击手段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4)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其通过网络的匿名性与便利性实施网络攻击行为的比重较大,表现出一定的隐蔽性和“软暴力”现象等;2.大学生攻击行为倾向也存在某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在性别方面,男生的身体攻击行为比女生多,而女生的言语攻击行为倾向为比男生多,但总的攻击倾向男女大体相当;二是在年级方面,大四学生因面临考验、就业等压力而在总的攻击倾向上要显著于其他年级学生;三是在感情方面,有恋爱的大学生在愤怒情绪、身体攻击等方面明显高于没有恋爱的大学生;四是在家庭来源方面,不同家庭来源的大学生在总的攻击倾向方面无明显差异,但来自乡村的大学生在身体攻击、敌对情绪、人际关系不良等上表现比较显著,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言语攻击上表现比较显著等[2]。

研究表明:1.大学生攻击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大学生攻击行为与家庭结构交互作用显著;3.消极的反刍深思水平越高,愤怒、焦虑、抑郁的水平就越高。

(三)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调查表明,大学生攻击行为有多种影响因素。1.个人因素。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不健全、自我认知与定位迷茫、性格内向偏执等很容易使其出现情绪低落、意志减退、感情淡漠等不良心理危机,从而影响其健康成长,甚至出现极端行为;2.家庭因素。大学生出身家庭的结构、环境及教养方式等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有重要作用,家庭结构不完整、经济收入较低、父母关系不融洽、教养方式不重视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一定的家庭冲突,从而制约了家庭教育的有效进行,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情感能力的培养,进而引发一些比较危险的攻击行为倾向;3.学校因素。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后,面对陌生的环境、繁忙的学业、复杂的师生、同学、情侣等人际交往,以及对未来就业等的不确定性,很容易在无形的挫折中使自己陷于心理危机,从而引发一些极端行为;4.社会因素。当今社会复杂多变,不同文化交织,各种思潮泛滥,网络信息泥沙俱下,无论好的还是坏的,各种现象经由各种媒介与渠道渗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来,社会压力、媒体暴力等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倾向。[3]

二、反刍深思对攻击行为的中介作用

反刍深思,即反刍式深入思考,指个体历经负面事件后,对事件可能产生的因果以及与自身相关的消极思想、情绪或行为反复关注、被动思考,但并不主动、积极地去解决的心理状态。作为一种不良的认知反应风格,反刍深思对个体情绪的影响甚重。据有关实证研究显示,反刍深思在不良因素家庭与大学生攻击行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4]。通常情况下,出身于存在不良因素家庭的大学生在面对问题或困难时会很容易出现反刍式思考,如家庭暴力事件会刺激大学生反复地思考自己的不幸,而其注意范围与认知能力降低其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这反过来又会更加强化其对负面刺激的深度关注,形成恶性循环式地反刍深思,进而损及大学生的社会功能,使其难以与人正常交流相处,容易因认知偏差而对人产生敌意,增强其攻击倾向。

(一)反刍积极性与消极性的影响关系

1.反刍思维的积极影响作用

沉思和反省是消极和不良情绪的反刍因子(TreynorGonzalez和Hoeksema的RRS量表),抑郁情绪与沉思是不适应关系,而反省与消极情况则为适应性因子。积极的反刍,被广义的定义为基于自身正向积极的情感和自我认知及所喜爱的生活、工作环境而产生的对积极情感状态的反应倾向,并由此增强正向情感。积极的反刍思维对个体能够起到调节作用。

2.反刍思维的消极影响作用

消极的反刍会对个体带来痛苦及其情景的消极思考,如Conway(2000)认为反刍思维者消极的反刍会使自身抑制,陷入悲痛而不能自拔,总会考虑“如果我不那样做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为什么总是让我遇到这样痛苦的事情”等问题。对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归纳为消极事件,习惯性用这样的方式反复思考。这是一种人格特质,即使事过境迁,也依旧沉浸之中,焦虑、自责、抑郁和攻击行为的可能性会随之提升。

(二)反刍深思在攻击行为中所起的中介作用

在大学生攻击行为抽样调查的300名学生中,男生的消极情绪低于女生,男生会选择“注意力转移”,而女生大多数会选择自我检讨或自我否定。不难看出,不积极反刍相较消极反刍思维能够更好地维持积极情绪;而面对消极情绪时,积极反刍思维较消极反刍思维更具有抑制消极情绪的效果。个体对反刍思维的定势是消极情绪的根源,消极的思维定势具有危害性和不可控性,这不仅阻碍了积极的应对决策和自我认知的重构,反而会加剧对事件的焦虑与不安。而积极的反刍思维则能够辅助个体产生正向的应对策略,二者相比较下,个体的消极反刍思维是直接影响焦虑、攻击行为的有害因子。

三、学校教育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干预与调节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干预与调节作用

1.通过大学“两课”教育,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其树立正确的“三观”、生命价值观。同时,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运用面对面、网络等方式展开与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引导、帮助学生消化不良情绪,及时解决学生间的矛盾冲突,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包容,减少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

2.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平台,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学基础知识,引导其学会自我心态调整,实现其心理品质优化,提高其情商;同时,还可通过心理拓展训练、情绪发泄平台,激发大学生的心理动力,强化其心理素质,提高其处理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免疫力,及时、合理地宣泄负面情绪以防累积到自己不可承受之重而发生攻击行为。

3.通过各种学生社团与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教育,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塑造自我,以提高自己的兴趣品位,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建立健全自己的人格,学会独立应对和处理各种事件的能力,如此在面对负面事件时才不会付诸于损人害己的攻击行为。

(二)学校道德氛围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干预与调节作用

学校道德氛围,即调控大学内各种关系的制度规范、价值取向、意义系统等及其被大学师生所共享的程度,其可使大学生在面对伦理、道德决断时,感受到一定的心理气氛,并对其心理定势与倾向有一定的督导。据有关研究显示,公平公正、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学校道德气氛,能给予大学生更多更积极的心理气氛。反之,则会带给大学生不安、敏感、愤懑等不良的心理气氛。大学生对良好学校道德氛围的感知水平越高,则其攻击行为的倾向则越低;反之则相反[5]。因此,大学要从塑造大学精神、规范校园秩序、美化校园文化、活跃校园活动等各方面来营造良好的学校道德氛围,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行为,减少其攻击倾向。

(三)网络道德教育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干预与调节作用

据有关研究显示,网络道德水平高的大学生,其攻击行为倾向显然低于网络道德水平低的大学生,且前者还可以有效利用网络合理排解、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因此,学校也可从网络道德教育的角度入手,干预与调节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具体途径包括主动占领网络阵地,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媒商”和信息鉴别力,远离网络陷井与危险;引导大学生遵守网络文明公约,并用行动践行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等。

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对大学生攻击行为有明显的干预与调节作用。学校与家庭、社会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及时与有攻击倾向的学生家长沟通,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降低攻击行为发生的风险降低攻击事件发生的可能。建立文明和谐的社会大环境。

猜你喜欢
深思攻击行为消极
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状况及高危因素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快乐阅读
快乐阅读
快乐阅读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为何当代艺术很多都是消极的,血腥的?
关于运动攻击行为的理论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