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振江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蒙古族神话传说主要来源于历史文化典籍和口口相传,反映了蒙古先民的自然观和社会观,对后世蒙古人的意识形态、民族心理的构成和发展以及他们观察事物、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起到了启蒙和奠基作用[1]。同时,它也是现代文明和思想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搜集整理、发展进步、对外传播是目前典籍外译的文化意义。中国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广度与深度走出国门,而中国文化典籍特别是少数民族典籍的翻译出版为世界了解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搭建了沟通的桥梁,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中国学者胡庚申(2008)教授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生态翻译学观点,他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观点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国古代哲学中“适中尚和”的经典智慧,将翻译学与生态学有机融合,诠释翻译活动及翻译现象,为翻译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2]。生态翻译学理论突出强调译者的主体性,侧重“三维”,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之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者的翻译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与“选择”的过程。“适应选择”原则是生态翻译理论的核心准则,指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多维适应源语言、译语言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生态整体,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也就是说,一部好的翻译作品,必须与影响其生存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取得和谐、统一。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注意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还要实现文化内涵的传载和交际意图的传递[3]。
对于蒙古族神话传说的英译来说,三个维度的适应选择不仅在理论上对翻译现象具有解释力,也可以指导翻译实践,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民族典籍的英译常常涉及民族源语言、汉语、英语三种语言以及相应文化的互动和适应。因而在翻译过程中,要突出强调译者为中心主导、整体和谐的翻译生态系统。也就是说,在民族典籍翻译中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导作用,从而使翻译生态系统和谐,使原作的生态文化得以传播,使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的文化元素,更好地完成翻译的使命,向国外传播原作的生态文化,达到有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目的[4]。在生态翻译理论指导下,蒙古族神话传说英译的实践过程主要对“译者中心”理念下的“谁来译”问题和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维度考量做了思考和实践。
蒙古族神话英译工作中,翻译团队的建设至关重要,在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由谁来研究”的问题上需要我们认真考量。一般来讲,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研究主要是由母语是少数民族语言、且通过少数民族语言完成高等教育的学者来承担的。研究者的学科领域经常直接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相关,研究者的工作语言以蒙语为主。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研究者自身的民族语言文化面临着极大挑战。一是从研究力量上来说,与其他领域的研究相比,通晓少数民族语言的学者数量有限,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发表的研究成果相对不足;二是从成果传播的角度来讲,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发表的成果,如果不经过专业人士翻译,无法在汉语、英语使用者的领域流通和传播,成果的影响力受到限制;三是从学术角度看,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不仅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的研究内容,也是同属于语言文学的汉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等共同研究的领域。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不仅包括我国各民族的语言,甚至包括世界各国的语言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部分,应该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学界应该打开研究领域的界限,使民族语言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共同为促进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努力。
生态翻译学理论倡导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中心”理念,探讨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客观分析研究者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本研究翻译团队的构建着重考量成员的多语言能力和多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的能力。团队成员长期在本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具有多民族和谐共生的生活和文化背景,致力于对本土少数民族文化的学术研究,在项目研究的整体规划、成员分工、过程管理等方面严谨规范。团队成员全部具有英语专业教育背景,主要研究方向均为多语言互译,具有良好的多语言能力;其中两位蒙古族教师在蒙语原文的分析和蒙古族文化释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课题组还聘请了外籍教师为英语译文做校对工作(proofreading),以确保译文的编辑校对质量。
翻译过程具有鲜明的合作翻译特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语言对比下的合作与跨文化释义的协同。语言对比主要发生在翻译前准备阶段,团队成员始终在三语(蒙语、汉语、英语)语言生态系统下,通过语言对比、语言沟通,实现理解语言和翻译语言的目标,体现了译者的“适应选择”观,即对源语言(蒙语和汉语)的适应和理解,对译文语言(英语)的选择和翻译[5]。译前准备中,全体翻译成员需要收集有关三语的语言对比文献并完成一定数量的文献阅读,蒙语教师提供了较为系统的蒙语语法和构词的特征。在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全体成员不仅提升了对民族语言系统(语法与构词等)的理解,重要的是,译者在译文选择时更加注重对源语言特色保留的意识,从而实现从源文到译文的“适应选择”。
跨文化的释义主要发生在翻译工作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处理源语言文化中具有独特文化概念的词汇,即“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二是文化负载词在译文中如何处理,达到译文文化中的“适应”。在此过程中,母语为蒙语的译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团队中都是以外语为专业的学者,当面临文化概念释义的问题时,团队能够及时求助当地从事蒙古族文化研究的学者专家。此外,汉语是除外教的团队通用语(lingua franca),在团队成员的沟通交流中可以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
以生态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适应选择”的生态翻译原则,翻译过程注重考量文本的语言维度和文化维度,发挥合作翻译的优势,达到源语言文本与译文文本的文化适应。使民族语言文化、汉语言文化、国际语言文化和谐共存,以此保证英译本的质量和民族文化有效的传播,校对过程中接受英语母语者的专家进行修正。在语言和文化的考量中,有如下特点:
1. 源语言为蒙语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等)保留其蒙语特色。为了避免多语言转译过程的翻译损耗,翻译专有名词的过程是从源语言、国际音标标音到英文转写。
地名/人名蒙语原文汉语音译蒙语国际音标字母转写英文转写麦德尔MɑidɑrMaidel须弥宝山Sumbərʊː lSumeru Saint Mountain卫拉特ɔirdWeilat杜尔伯特部落dorwod ɑimɑɡDurbert Tribe和码尔勒xʊɑ mɑrɑlHermarle苍狼burd ʧɔngray wolf敖木伦河nʊːn moronOmulun River
2. 源语言为蒙语的称谓词(如阿爸、阿妈等)保留其蒙语特色,采取源语言音译的方法转写。
汉语:她跪在阿爸的面前问
英译:She knelt at Abba's knee and asked
3. 源语言是蒙语的习语,通过释义的方法,采取归化的方式译为英文。例如,“摆家常”意思是“闲聊”,译为“chat about the life routine”。符合英文语境,避免了因为语言误译而产生的文化误读。
蒙 语汉 译字对字英译正确英译烤 火roast fireapproach to the fire for warmness摆家常set up routinechat about the life routine推来让去pushed aroundrefused for other’s sake
文化维度的考量主要是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的基础上,对具有文化特色的文化负载词,通过译文转译、译文加注等形式,达到源语言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作用。
1. “抢亲”的习俗。古代的蒙古人有抢亲的习俗,女人被看成财物,甚至认为“抢来的女人比娶来的好,更能体现男子强大的本色”,这种习俗很早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在神话中,还有所保留[6]。例如:
有一天,脱斡邻勒罕出外打猎,在敖木伦河边遇上了一个美丽善良的牧民姑娘,他就把她抢来驮在马背上,强逼着姑娘做了他的妃子。一年以后,这个美丽善良的妃子生了一个小姑娘,成了脱斡邻勒罕的三公主。三公主刚出生,就像一块宝玉一样娇美,十分惹人喜爱,脱斡邻勒罕比喜欢珍珠还喜欢三公主,对美丽的妃子也更加宠爱。
One day, Tuo Lin Lehan went hunting and met a beautiful and kind herds girl by the Omulun River. He snatched her and carried her on horseback, forcing the girl to be his concubine. A year later, this beautiful and kind-hearted concubine gave birth to a little girl and became the third princess of Tuo Lin Lehan. The third princess was just born as beautiful as a piece of treasure jade. She was very popular. His father liked the third princess more than pearls and doted on the beautiful concubines.
2. 蒙古族的“祭火节”。蒙古人崇拜火,敬火为神,把火视为生命和兴旺的象征。在草原上,火神是最受尊敬的神。“祭火节”的风俗一直保留至今,蒙古族每年腊月二十三举行祭火活动。例如:
三公主住在王宫里真烦恼死了,就牵过马,背起弓箭,向草原飞一样奔去,向森林飞一样奔去。草原上咴咴的马叫、森林里歌儿一样的鸟叫,使她忘掉了一切烦恼。她想起来,从祭火节那天起,她已经十二天没有走出王宫帮猎人们打猎了。
The third princess was really worried to death when she lived in the palace. She led her horse, took up her bow and arrow, and ran to the grassland and the forest. The howling of horses on the grassland and the singing of birds in the forest made her forget all her troubles. She remembered that she had not gone out of the palace to help hunters for 12 days since the day of the Fire Festival.
3. 正月十五拜月亮。蒙古人有庆祝正月十五的风俗,但是他们不是吃元宵,而是用奶茶、奶果子来祭拜。例如:
从那一年起,蒙古族人每到三公主变成轮圆圆的明月的正月十五的时候,都要放上供桌,摆上奶茶,奶果子,烧上三根香,让香烟给月亮公上送上音讯,全家人就一齐跪在月亮下给月亮公主叩头,为月亮公主唱赞歌,感谢月亮工作给他们带来光明。
From that year on, when the third princess turned into a round moon on the 15th of the first month, the Mongols would put on the table, put on milk tea, milk fruit, burn three incense sticks, and let cigarettes send news to the moon. The whole family would kneel under the moon to kowtow to the moon princess, sing praises to the moon princess, and thank the moon for bringing light to them.
语言对人类的生存、进化以及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文明的构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哲学的角度说,语言即是人,语言即是世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蒙古族神话的收集整理和翻译过程,也是诠释和传播蒙古族具有民族辨识度的文化内涵的过程,佐证了中华文明“物种丰富性”的特征,为丰富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化概念做出了积极贡献。生态翻译理论的应用,使译者能够深入地“适应”多元文化的生态,对语言维度和文化维度有深刻的判断,“选择”符合译文文化语境的表达,保证了译文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