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友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高校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事业的不断完善,高等教育中的学风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抓好、抓实学风建设已经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特别强调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即“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四个回归”当中首要的就是回归常识,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这里讲的核心问题就是学风建设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有目标、有事干、去干事、干正事。目标是方向,更是动力。
大学生奋斗目标包括职业目标和学业目标。这些目标谁来设定、如何设定、如何实施都需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认真思考和落实。
大学生毕业前有的想考研、有的想考取从业资格证、有的想自主择业,但也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具体的目标,对未来职业规划缺乏明确的认识和了解。所以学校应该在学生入学后就逐步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职业方向来确定学业目标。这个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在经过对所学专业逐渐了解后结合自身特点和所处的现实情况可以适当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实际。
在学生确定职业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辅导、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教师要为学生详细介绍专业内容、专业发展前景、以往毕业生的就业经验等,为学生职业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相结合,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影响确定职业目标的因素有很多,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薪资待遇和发展空间,主要指单位性质、规模以及职称职级宽度和广度;二是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主要指单位文化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医疗、教育、物价、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三是特定条件,比如气候条件、语言环境、生活习俗等因素。确定职业目标需要一个过程,对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入校前对职业目标没有什么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业水平的提高,学生的职业目标会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清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及时解读相关专业要求、就业前景,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结合自身条件做出适时调整。
引导学生确定科学合理的学业目标是提升学习效果、完善自身能力、明确职业目标的基础。学生入学后,教师都会为学生介绍本专业的框架、毕业生去向、构成本专业开设的课程以及每门课程的难易程度、每门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等。此外,教师还会依据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给学生详细讲解每门课的课时数、授课时间、学分比例等内容。
实现学业目标要从制定学业规划入手,并通过落实结果来检验学业目标。指导学生制定学业规划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业目标,这个目标是既有整个学段的目标,又有每个学期的阶段目标;二是要有清晰的学习内容,这些学习内容一定是和学业总目标一致的,一定是和职业目标有联系的;三是要有切实可行的执行细则。不能用口号代替细则,也不能用模糊概念代替具体行动。要有推进时序表,某些内容要具体到上下午或者某个时间点;四是要正视困难,拿出补救措施,对一些不能及时完成的内容要通过机动的时间来弥补,查漏补缺;五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适当修正,这个修正不是打开减负的后门,只是对原有规划的方向适当调整,对有些内容适当增减;六是要进行检验、对比。制定出来的规划是自己的执行计划,不是挂在墙上的摆设,自己要经常对比、检验,老师也可以定期检验落实情况。
学业规划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必修类,即要达到毕业标准的学习规划;一类是自选类,即在必修类基础上个人想达到的个性目标(或者考研,或者考从业资格证等)。必修类学业规划要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要分解《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标准要求、考核要求、学分分布和课程分布,把每项内容分解到每天的课程表里,对应这些要求逐项列出落实措施;选修类学业规划也同样从达标要求入手进行分解。以考研为例:首先要引导学生确定目标学校和专业方向;然后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所报专业的信息,包括选用教材、考试大纲等,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查阅目标学校与目标专业历年的录取规则、录取标准、复试要求等一系列内容;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逐项分解列出推进明细,对应必修类学业目标同步设计,同步实施。
教师在引导学生制订学业规划时要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采取对应的实施方案。
分类指导,分类管理,推进实现目标进程是抓好学风建设的关键环节。当学生确定了学业目标,制定了学业规划之后,如何推进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过程中要合理植入学业规划内容。教师可以将学业目标一致或相近的学生安排到同一个宿舍或引导其自由组合成学习兴趣小组,并组织他们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合理制定学业规划,做到人人学习有规划,实现人人学习有动力;其次,定期组织学生对自己的学业规划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主要是看落实进度和落实质量如何,同时对学业规划适时进行调整,并按规划落实。
目的是使学生明确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使之在心智成熟的关键时期认真、客观、充分评估自我,认识社会,增强主动意识和担当精神,养成独立人格。
制定职业思考和学业规划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内生动力的过程,学生有了目标,有了追求,自然就有实现目标的渴望,学生将这种渴望化作实际行动的过程也是学生从学业规划发展到对未来职业规划的变化过程。
学生生成的学习动力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持久恒定的,需要教育教学的坚持和规范,“需要不断丰富学生学业规划内容,拓展规划渠道”[1]。教育管理者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激励、分类督促。教育教学方面要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悟。专业课教师课堂教学内容要有深度和广度,分类列出参考书目和课后作业。图书馆要提供必要的借阅书刊资料,满足学生的合理服务诉求。这个过程是一个与耐力赛跑的过程,对学生和老师,对服务和管理都是一个考验过程。这就需要通过制度、体制固化好的经验,让教育教学,教辅服务等各部门集体发力、持续发力,形成习惯。“要针对大学四年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和实际,要结合学风建设和学业规划特点,又要充分考虑长远,与职业生涯规划紧密结合起来。”[2]
学校可以通过专题微信推送,宣传学生的好作法,发挥学生的榜样带动力量,对学生进行持续的激励监督;制定相关奖励制度,引导、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总之,抓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各个方面[3],加强学风建设、辅导大学生做好学业规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抓学生的职业思考和学业规划为主线,将学习主动性建立起来,生成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集中力量抓实抓细,稳步推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四个回归”具体化,把立德树人工作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