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术研究之路

2020-01-18 21:56饶学刚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黄冈黄州东坡

饶学刚

我的苏东坡、民间文学(民俗学)和楚文化学研究实是三学一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阐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凭借坚定信念,顽强意志,坚持学术研究,取得一批有创见、有特色的实践成果。有的还被誉为“名副其实的科学版本”“一项具有首创性的学术成果”“填补研究空白的文化建设工程”。跻身于“现代苏学学者”“民间文艺家”“当代学人”行列,至今依然笔耕在学术研究园地里。

一、兴趣、爱好、意志甚至信念是我学术研究的命脉

有人问:饶先生你的学术研究为何与众不同,怎么定三个方向:苏东坡、民间文学(民俗学)和楚文化学?不说多头无序,就说精力也应付不了。我说:其实三者就是一项:阐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相当多的有影响的研究课题,往往就是三学交融。你看作是苏东坡研究,或民间文学研究,或楚文化学研究,均可。如《苏东坡与荆楚民歌的情缘和嬗变》,涉及到研究对象为苏东坡,课题为苏东坡与荆楚民歌(楚声、南风),具体内容为“竹枝歌、下里巴人、鸡鸣歌、四面楚歌、扬歌、渔父词、炖肉歌、回文诗”等。

历史事象不可倒转,但能改变人的兴趣、爱好、意志、信念甚至命运。

小时候,我沐浴在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里。讲唱《梁祝姻缘》《梁山好汉》《双合莲》《钟九闹漕》,它们对我人生影响颇大,我还与后两者一生结缘。中学时,爱看报刊上的民间文学作品,受到启发,便模仿性地写了首《好铁打好钉》诗,发表在1951年11月4日《农民报》上,轰动了湖北大冶师范学校。或许是这个缘由,我的大学学业方向,由报物理专业而改向报文学专业。

1953年,我被保送读华中师范学院。来到鄂东医院检查身体时,第一次游览了东坡赤壁,认识了苏东坡这位历史文化名人。入大学后,学习“古典文学”,对苏东坡情有独钟;接触“民间文学”,大开心窍。啊!原来民间文学是人类一切文明、文化和文学的母亲。1957年,大学毕业进黄冈师范学校,教学东坡名篇,搜集东坡故事。我自然地将苏东坡教学与民间文学爱好结合起来了,且产生许多乐趣横生的课堂效果。

1974年,我担任湖北黄冈地区群众艺术馆馆长时,工作的单位正好与东坡赤壁毗邻。粉碎“四人帮”后,被打倒了的苏东坡又站立起来。东坡赤壁像峨眉山的寺庙,前来朝觐瞻仰者日益众多。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平民百姓,迫切要求了解、认识苏东坡。无奈,我被迫当上了义务讲解员。可谓逼上梁山,我不得不改变旧有的读书兴趣习惯,而开始朝专攻东坡文化的道路走去。

同时,由于工作性质的需要,我下到了黄冈地区新洲县(现武汉市新洲区)大渡公社蹲文化点。此时,群众渴望文艺生活。作为馆长,我的第一个行动是组建剧团、文艺宣传队,第二个行动是抓剧本、节目的创作、排练。群众说剧本不急,可以演老戏,可节目没有现成的咋办。无奈,我只有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动手撰写曲艺辅导材料,出人意料,颇受欢迎。1980年,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初版时定名为《曲艺写作浅谈》,2019年,在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新版时,更名为《曲艺创作漫谈》,早已被《中国曲艺志·湖北卷》收录,且列为20世纪80年代全国曲艺代表专著之一。

同时开始,为弘扬东坡文化,保护东坡遗迹而奔走,而呼号。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大潮席卷全国。黄州文物盲们以为东坡当年的遗迹“不合时宜”,将推土机开进了赤壁山下。我当即去找黄冈地区相关部门领导,去找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川同志,请求保护东坡赤壁。石川主任批示:希望有关单位为子孙后代留住景仰缅怀的历史文化遗存。

1981年,我回到黄冈师范学校。地区以我校中文科为基地,建立“黄冈东坡研究所”。我有幸成为研究人员。研究一开始,就被苏东坡的坎坷悲壮、坦荡豁达的人生,视民如赤子、悲歌为黎元的官风和引领风骚、文彩夺人的才华所震撼。东坡是中国的一位天才和通才,也是宋代一位杰出的文艺家、政治家和科学家。当我一旦认识东坡先生之后,就将他作为偶像加以学习、研究和崇拜。由于经费拮据,黄冈东坡研究所渐渐名存实亡,学校里坚持东坡文化研究者只剩下我饶学刚一人了。尽管随后遭受着诸多层的歧视、排斥和打击,但我的既定研究目标坚定不动摇,没有放弃;放弃就意味着倒志、失败。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继续坚持走艰辛的学术研究之路。出版《曲艺写作浅谈》(长江文艺出版社,1980)、《文艺创作知识辞典》(合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神医李时珍》(合著。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苏东坡在黄州》(京华出版社,1999)、《闲人身影,异乡情调:苏东坡黄州笔记》(合著。《中华活页文选》2002-16)、《悲壮的史诗,不朽的艺术:汉族长篇民间爱情叙事诗〈双合莲〉赏析》(《中华活页文选》2003-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汉族抗粮起义英雄史诗〈钟九闹漕〉赏读》(《中华活页文选》2003-24)、《苏轼词新释辑评》(合著。统稿。上中下集,近130万字。中国书店,2007)、《苏东坡黄州名篇赏析》(合著。统稿。35万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走近东坡》(上下册。40万字。香港文艺出版社,2012)、《〈双合莲〉〈钟九闹漕〉校注》(30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曲艺创作漫谈》(增订版,40万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还有3部精品文稿有待出版。

刊发《苏东坡鸡鸣歌考证辨释——兼谈田歌(秧歌)的源流》(《民间文艺季刊》1988-4)、《苏东坡与道家方术》(《民间文化》1999-2)、《黄州与苏东坡四种文化发祥地》(与饶晓明合写。《东坡文化研究》2011-2)、《中外邮票上的苏东坡》(《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6)等论文200多篇;刊发《诸城行》(散文诗,《潍坊日报》1998-10-2;2003年获首届“华夏作家网”杯,《中华文学选刊》文学大奖赛优秀作品奖)、《苏东坡的传说》(《民族文学》1983-12)、《送药行医》(故事3篇。黄河文艺出版社,1985)等文艺作品300多篇。

其中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复印有10多篇;文论、学术观点和材料被学术界采纳、引用达200多次。如1999年,将王文诰、王宗稷、朱祖谋、龙榆生、陈迩冬等古今苏学者关于苏东坡《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的宋神宗元丰五年之作年校正为元丰三年之作年;将人们视苏东坡《浣溪纱·西塞山》的杭州或湖州之作校正为黄州之作,均得到了苏学泰斗孔凡礼先生的认同,并将我的校正文字收入他的《三苏年谱》中。

1979年,京华出版社出版中华传统文化精品丛书《苏东坡在黄州》,为湖北省教育委员会定的重点科研项目,也许能算上成功之作,进入了全国苏学界有影响作品的行列,得到了著名学者孔凡礼、匡扶、朱靖华、刘尚荣、刘守华等的赞赏,朱靖华教授誉为“填补研究空白的文化建设工程”。也许是这个原因,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学网将我列入了“现代苏学学者”“当代学人”行列,引起海内外文化单位及其学者的关注,接受中央电视台、湖北卫视、黄冈电视台、鄂东晚报、徐州电视台、台湾玄门天方夜谈网络电台、河北栾城“苏味道及三苏考察团”、广东惠州市“王朝云剧组”、四川眉山市政协“东坡足迹万里行”考察团等国内新闻文化单位和原新加坡市长苏学专家王永元、日本学者内山精也、韩国学者赵承焕和安熙珍等国外学者的访问。还被《中国苏轼研究》(北京)聘为编委,黄冈市遗爱湖保护治理工程建设指挥部聘为咨询、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会聘为顾问、东坡赤壁风景管理处聘为顾问、黄冈师范学院图书馆聘为“苏东坡在黄州”特色数据库学术顾问、黄州东坡文化研究会聘为特别顾问。

上述一切雄辩表明:兴趣、爱好、信念甚至意志是我学术研究的动力。只有凭借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坚持不懈地把学术研究进行到底,才能获得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研究实绩。一生坚持,一生磨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二、几次重大研究活动、成果及其影响

·20世纪1955年和1957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汉族民间叙事诗《双合莲》和《钟九闹漕》,失真。我致信《人民日报》社,回信说请湖北省委宣传部处理。由于对民间文学的意义缺乏认识,宣传部将信置之高阁。这就迫使我半辈子为抢救两部民间长诗而操心。1980年,出席湖北省第四次文联会,被选为“湖北省民间文艺研究会筹委六人小组”成员之一。在代表们的鼓励与支持下,我主编了《双合莲》《钟九闹漕》的对照汇编本,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教授誉为“名副其实的科学版本”,刘守华教授誉为“一项具有首创性的学术成果”。

·1982年,全国苏轼研究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在黄州召开。我斗胆在会上宣读了我的那篇名曰《苏东坡文艺创作的高峰在黄州》的论文,引起热烈反响,大会简报连续三期展开了激烈争鸣,得到了全国知名学者陈迩冬(人民文学出版社)、胡国瑞(武汉大学)、王水照(复旦大学)、朱靖华(中国人民大学)、刘乃昌(山东大学)等的赞许。2007年,在《中国苏轼研究》上,发表《再论苏东坡文艺创作的高峰在黄州》,又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另一些全国知名专家王文龙、陈弼、韩国强、李升旗等的热评。20多年来的争鸣圆满结束。

·1988年,在上海《民间文艺季刊》上发表、1990年获“飞鹰”优秀论文奖的《苏东坡“鸡鸣歌”考证辨释——兼谈田歌(秧歌)的源流》,不仅破译了苏东坡“鸡鸣歌”的原意,它为罗田、英山、浠水、团风的高腔山歌,而且填补了中国民间音乐田歌(秧歌)史上的一项研究空白。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9年第5期全文复印,《中国苏轼研究》第二辑转载。

·1992年,应黄冈地区行政公署领导的邀请,为东坡文化主题公园“遗爱湖公园”命名,并完成公园内的雕塑碑志说明和苏东坡《遗爱亭记》译文。这一命名,无疑提高了黄州城的东坡文化美学品位,影响甚至引领黄州城市建设的新走向。2014年,“遗爱湖公园”被评为“湖北省十大最美湖泊公园”之一。

·1992年,《群众文艺指导》编辑部就《四面楚歌》展开争鸣,长达20多年。我一反陈说,认定“四面楚歌”并非单指公元前202年楚汉垓下之战的“悲歌”,还指公元前504年吴陷楚郢都(今江陵)时的“移情歌”。学术界肯评。《“四面楚歌”本事历史考察新说》被中共中央党校科教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等主编的《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宝典》收入。

·1992年,在山东烟台举行的全国第七次苏轼学术研讨会上,推出“三维观照,时空交错的东坡文化现象”的新命题,成为“东坡文化形态”的标识之一,被苏学界普遍接受。复旦大学王水照教授点评:饶学刚“从仕宦文化(忠君爱国忧民的统一)、伦理文化(祖国皇权人伦的结合)、空间文化(云海人间仙境的融会)的方面来研究苏轼,颇具新见。”

·1994年,在湖北荆州“全国首届楚风研讨会”上,推出《凤图腾·凤城徽·九头鸟》的新文,为“九头鸟,湖北佬”正名,引起了全国文化界、史学界、学术界、荆州地区的热烈反响,《荆州师专学报》刊发专文予以宣传、推广。

·1998年,在山东诸城举行的全国第十次苏轼学术研讨会上,推出“东坡密州超然文化现象”的新命题,也成为苏学界公认的“东坡文化形态”的标识之一,引起了反响。孔凡礼先生评定为“全新命题”:“作者笔墨酣畅,处处给人以深刻启迪。”

·1998年,《民间文学论坛》第2期发表《楚地田歌“下里巴人”源流考》。

其中“阳阿”(扬歌)之见,被学术界列为古今诸说代表见解之一:“阳阿”为①巴、濮之人自呼(《尔雅释诂》),②古之名俳→乐曲之和声(高诱),③古艳曲名(梁元帝),④县名(余冠英注曹植《箜篌引》“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句),⑤扬歌→郢中田歌(饶学刚)。[半棵水草《宋玉<对楚王问>课件(PPT)教案》(二)串析之三。zlgc.seu.edu.cn/jpkc2/declare/13dxyw/ppt 2009-9-24]

·1999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邀请,执笔撰写《20世纪苏东坡文学研究述略》(与朱靖华教授合写)。首发于《中国新闻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上,引起普遍反响。随后被收入《苏味道与“三苏”研究丛书》,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台湾辅仁大学主编《千古风流:东坡逝世九百年学术研讨会》,台湾红叶公司2001;徐州《中国第十一届苏轼研讨会论文集》,2002;修改稿载《黄冈师院学报》2003年第4期;收入《朱靖华古典文学论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中国苏轼研究》(第一辑),学苑出版社2004;饶学刚《走近东坡》,香港文艺出版社2012;《中国人民大学教师学术论文发表情况一览》第5112号;北京大学《国学论坛》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国学网站上都有转载。被“东南亚经济与中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

·2003年,黄冈市举行首届黄州东坡赤壁文化旅游节。《鄂东晚报》以整版篇幅的文字和照片刊载记者王帆介绍我的东坡文化研究成就。随后,接受台湾玄门天方夜谈网络电台的采访。

·2006年,黄冈市市长刘雪荣上任40天,就微服私访于我的寒舍。谈了一个半小时。他读了《苏东坡在黄州》,喜欢“遗爱湖公园”命名,意欲以东坡文化兴市。9月30日发来电子邮件:“读了您的《苏东坡在黄州》,就产生了强烈的要拜望您的愿望。那天造次冒昧,打扰了您,很过意不去。从您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了解了很多信息,使我受益匪浅。开发利用黄冈的文化资源是一篇大课题,我会尽力去做,还希望得到您的不断帮助。”同年,黄冈市委决定以东坡文化兴市。

·2007年,应邀,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苏轼词新释辑评》(上中下三册。与朱靖华、王文龙、饶晓明合著,我统稿)。其中,我定东坡词全部编年;东坡词初作年提前到19岁;辑评既辑古又辑今,引起了苏学界的反响。河南大学教授邹同庆评论:《苏轼词新释辑评》的特色主要有三:一、所有苏词都做了编年;二、所有苏词都做了讲解;三、收入了四十多首“诗中词”。所有这些,是前所未有的,是大作的开创。(2009年1月11日的来信)

·2008年,在否定余秋雨先生“东坡突围黄州,佛教帮了大忙”观点的同时,我又推出“忠君、爱国、忧民统一的行为方式,儒、佛、道思想融会的思维方式,躬耕、游览、修炼结合的生活方式”这样“三维观照,时空交错”的“东坡黄州贬谪文化现象”,亦成为苏学界公认的“东坡文化形态”的标识之一。

·2008年,应征,推出《东坡精神,万古流芳》论文,对“东坡精神”赋予新见解,以为“东坡精神”,是指苏东坡集民族的真善美于一身的人的本体精神,它与人类的高度文化、文明、思想紧密相连,不仅表现在东坡才华横溢的千古文章上,特行独立的生活经历上,而且表现在他生命、思想、人格、灵魂、情感、心理的力量张扬与震动上,获得了苏学界和新华网四川眉山站的首肯。

·2009年,在江苏徐州第十七届苏东坡研究年会上,推出“东坡徐州归隐文化现象”的新命题,引起强烈反响。接受徐州电视台的采访。

·2010年,在中国黄冈大别山旅游节“东坡文化国际论坛”上,推出“黄州是东坡贬谪文化、东坡文化、黄州赤壁文化、东坡养生文化的发祥地”的新命题,引起轰动效应,会议又花半天时间争鸣。出版由我统稿的东坡赤壁旅游文化丛书《苏东坡黄州名篇赏析》,把东坡赤壁与东坡黄州名作推向海内外。接受湖北卫视的采访。同时,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苏东坡纪念馆陈展纪实》画册,收录了我为纪念馆专撰的《苏东坡谪居黄州大事年月表》,还刊发了《苏学大家饶学刚》大幅照片。黄冈电视台《天下黄冈人》还为我拍摄了《话说遗爱湖》专题片。

·2011年,四川眉山市开了一个中国苏轼研究学会成立30周年庆祝会,秘书处编印了《三十年回顾》专集,重点介绍了12位研究者。其中《苏学专家剪影》专栏载刘清泉(《苏轼研究》编辑部主任)《走近东坡五十年——饶学刚先生的苏轼研究之路》;《苏学论著概览》专栏载朱靖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填补研究空白的文化建设工程——饶学刚〈苏东坡在黄州〉序言》。

·2012年,出版《走近东坡》。

·2016年,为“遗爱湖公园”正名,为苏东坡《遗爱亭记》的误读纠错,得到了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苏东坡》首映特辑的肯定:关于第一个提出写这篇记(指《遗爱亭记》)的人。饶学刚先生在《苏东坡黄州诗文正误之十二》中认为:徐君猷已离黄州去湖南,苏东坡与巢谷照旧去安国寺,与继连饮酒于竹间亭,畅叙友情。为了颂扬徐太守的功德,感谢他给黄州人民的厚爱,应继连之请,苏东坡将竹间亭命名为“遗爱亭”,并写《遗爱亭记》。

·2018年12月19日,遗爱湖公园建设馆建成,其中陈列了我命名的有关资料,2019年10月,中央电视台播放、湖北卫视录制的《满含深情与诗意,17分钟了解黄冈遗爱湖的前世今生的遗爱湖记》,开头为我命名的镜头。

·2019年12月14日,获得中国苏轼研究学会、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会授予领衔的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

·2011年—2019年,发表《东坡养生理论体系及其时代意义——兼谈东坡在黄州的养生实践成就》(《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泉清靠自洁,人正靠自廉——苏东坡的廉政思想与实践》(《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天地与人一理也”——苏东坡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理念与实践》(《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2)等近20篇富有特色的论文,被苏学界赞誉为“颇有新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

三、我的学术研究的特点及方法

我的学术研究有如下几个特点。

其一,古为今用,服务现实。高校办学尤其地方高校办学应做到①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建国、兴教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②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③为地方建设服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④深刻挖掘和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资源的独特作用。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特别深厚、全国罕见的黄冈,应是培养知识人才、丰产学术研究成果的理想环境。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对于我们民族、国家,乃至一省一市的现代化发展和人们精神展示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我作为地方文化工作者、高校教师,加强传统文化、东坡文化的学习、研究和阐释工作,就注意了与现实社会的理论、实践和思维接榫锲合,利用自身知识文化优势,积极为地方政府的战略决策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苏东坡在黄州》在服务地方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发挥了作用。我站在新时代学术研究的前沿,重点研究了苏东坡的贬谪文化、人权、廉政、养生、生态环境等理论与实践。这对全国乃至黄冈以东坡文化兴市方面起到了智库作用。

仅以遗爱湖公园的命名为例。命名为黄州设计了一张地标性名片,大大提高了黄州的生态地位、文明座位与美学品位。已为海内外学者和新闻媒体所关注。黄冈市府“苏东坡纪念馆”、黄冈市园林局“遗爱湖公园建设馆”、中央电视台、湖北卫视《遗爱湖记》和黄冈电视台《话说遗爱湖》都做了及时性的记录。黄冈师范学院原校长陈兴荣在《黄冈师范学院在转型发展中彰显办学特色》中说:学校饶学刚教授是全国“现代苏学学者”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苏东坡在黄州》,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近年来,饶学刚教授及其团队研究成果,直接推动了国家4A级景区——遗爱湖公园的建成。2014年,饶学刚教授命名的“遗爱湖公园”被评为“湖北省十大最美湖泊公园”之一。(2015年12月2日《中国教育报》)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内蒙古乌兰牧骑队员,鼓励他们“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我的汉族民间叙事诗《双合莲》《钟九闹漕》的校注,新版《曲艺创作漫谈》的出版,就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国务院的号召下诞生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已引起湖北省文联和高校有关部门的关注。

其二,读懂原著,体会作品。仅以东坡文化研究来说。只有读懂《苏东坡全集》原著与之相关的史籍《宋史》《宋史苏轼传》《东坡先生墓志铭》及其与苏东坡相关联的宋代人物传、历史档案等文献,才能取得与东坡这位大文豪的对话权。首先,把握住东坡的人生走向,即宏观把握东坡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经熙宁变法、元祐更化、绍圣绍述、元祐党人碑等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其次,微观吃透原著,体会作者,体会作品,体会形象,按作者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时序与行实、历史与地理、诗词文会通,进行考察、比较、研究,极力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如声调高亢的〔念奴娇〕这个词牌,东坡一生填词只用过两次。篇名为《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念奴娇·中秋》,都写于元丰五年八月中秋黄州。为什么?两词都是借历史,借神话,移情于“赤壁、中秋、水、月、天、酒、梦、神游”来体现共通意境的。有力地回答了“为什么《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于元丰五年八月”的诘问。

其三,求实创新,突破旧框。创新,包括思维创新和方法创新。科学研究必须要有开拓性和创新性,舍此就不会有科学进步和科学发现。学术研究不是复述原作是什么,而是揭示原作为什么。一篇学术论文,一部研究著作,不论是解答现存的疑题,还是深化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都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千万不要去嚼别人吃过的陈馍,不要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在东坡文化研究过程中,我先后推出了许多新观点,成为一家之言。如“苏东坡文艺创作的高峰在黄州”,“三维观照,时空交错的东坡文化现象”[表现为“东坡凤翔园林文化、东坡杭州山水文化、东坡密州超然文化、东坡徐州归隐文化、东坡黄州东坡(贬谪)文化、东坡惠州药圃文化、东坡儋州修炼文化等现象],“黄州是东坡贬谪文化、东坡文化、黄州赤壁文化、东坡养生文化的发祥地”,“苏东坡是传统民歌的继承者和弘扬者”,“苏东坡考证的‘鸡鸣歌’系当今鄂东高腔山歌”,“东坡词初作年应提前到东坡19岁”等。

在民间文学、民俗学、楚文化学研究方面,亦先后推出许多新观点,成为一家之言。如“民间文艺分为原生(历史)层和再生(现在)层”,“《钟九闹漕》是一部记录贫困农民与落第儒士尝试结合,向封建末代王朝宣战的悲壮史诗”,“中国火葬习俗不来自印度说”,“‘九头鸟’是富有活力、精明强悍的人才湖北佬的代称”,“‘四面楚歌’不仅仅特指发生于‘垓下之战’的”,“龙舟竞渡并非单独纪念屈原的”,“楚地乡歌《下里巴人》的扬歌(阳阿)就是郢中田歌”等。

其四,程门立雪,虚心求学。学习研究传统文化、东坡文化,我拜了许多专家、学者、教授为师。他们是引领、指导、切磋、合作研究学术的良师益友。我的许多有特色的学术成果,大都是在他们的支持、鼓励、影响下诞生的。如孔凡礼(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匡扶(西北师大)、石声淮(华中师大)、王水照(复旦大学)、朱靖华(中国人民大学)、刘尚荣(中华书局)、东方龙吟(暨南大学)、王庆生(华中师大)、刘守华(华中师大)、夏雨田(武汉市文联)、金名(上海文艺出版社)、王保珍(台湾大学)、唐玲玲(海南大学)、王文龙(盐城师院)、杨胜宽(乐山师院)、方星移(黄冈师院)、韩国强(海南儋州文体局)、刘清泉(《苏轼研究》编辑部)、李升旗(《中国民族报》编辑部)、陈弼(常州苏东坡研究会)、何志弘(《黄冈日报》编辑部)等。其间,我得益最大的要数孔凡礼、朱靖华两位老先生。他们是我学术研究的引路人和交流者。孔老评论鼓励我的文字最多,朱先生与我切磋的课题最多。我与朱先生的学术通信达157封之多。他们为人为文,奖掖后学,在我人生中留下了美好而珍贵的记忆。

再说说我的学术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众所周知:现代科学的发展,必然造成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趋向日益突出,各学科的分野、综合产生空前的突破。当学术研究逐步深入,进入到高深层面,而研究方法的选择必然更应科学。其一,多学科插入法。传统文化、东坡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并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呈现深层结构——多层次、多方面、多功能的立体文化系统。如研究苏东坡考证的“鸡鸣歌”。采取多管齐下,跨历史地理学、社会学、宗教学、文艺学、楚文化学、民间文化学、民俗学、美学等学科,参与数字化、网络化的交叉探索之后而获得突破性成果。不仅破译了苏东坡“鸡鸣歌”的原义,而且成功地探清了田歌(秧歌)的源流,填补了中国民间音乐史的一项研究空白,开拓了多学科研究东坡文化的新领域。事实上,苏东坡考证“鸡鸣歌”的本体研究就是苏东坡、民间文学与楚文化学交融的研究,一个动态过程化与静态图式化交融的研究。

其二,比较鉴别法。比较鉴别是认识事物,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发现差距,辨别真伪,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判定事物的高度或层次。如我将苏东坡与古代一些文人的思想、生活、文化、个性等方面做过观察、分析、比较。随后就非常自然地推出:东坡的“躬耕、游览、修炼结合的生活方式,儒、佛、道思想融会的思维方式,忠君、爱国、忧民统一的行为方式”——这种“三维结构,时空交错”的生命体,就是东坡独有的“东坡黄州贬谪文化现象”。

其三,田野作业法。这本是考古学名词。好就好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寻访东坡鄂东踪迹和东坡黄州名胜古迹,我单独实地徒步追寻了一遍。后来,又带领中国人民大学朱靖华、台湾大学王保珍两位教授实地徒步追寻了一遍,记录下了东坡遗迹的准确位置,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如有的研究者对苏东坡《赤壁赋》中的“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不理解。其实好理解。只要实地考察或看看鄂东地图就会恍然大悟,原来鄂州黄州间的这段长江是呈现北南走向的。

其四,排它唯一法。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将充足理由律、矛盾律、同一律与排它律并列为四种思维规律。我借用此作为我的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就说“排它律”吧!好就好在:绝无仅有。如2010年,我在黄冈市东坡文化国际论坛上,运用排它唯一法,推出“黄州是东坡贬谪文化、东坡文化、黄州赤壁文化、东坡养生文化等的发祥地”的新命题。虽然引起很大争鸣,但此观点我毫不动摇。依据排它唯一法,我认定东坡平生第一次被贬谪地在黄州,东坡本身及“东坡居士”的诞生地在黄州,东坡游写赤壁二赋一词而誉满全球的所在地在黄州,东坡养生学形成的首发地在黄州。于是,我果断认定:黄州是东坡多元文化的发祥地。

猜你喜欢
黄冈黄州东坡
多情最是黄州月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写生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书法作品选登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黄冈密卷》究竟从何而来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