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忠东,陶瑞松,吴 利,朱 勇,张 雁,施夏明,耿 明,王 伟,李进华
(合肥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动物学”是大学生物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研究内容广博,涉及动物形态学、动物分类学等多个分支学科,与农业、畜牧、医学、工业等研究领域联系密切。动物多样性丰富,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人类很早就对动物开展研究,并取得丰富成果。学好“动物学”有利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能够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为提高“动物学”教学效果,合肥师范学院从培养学生学习思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分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化实验和野外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动物学”是研究动物体内外形态结构与机能、各类群间异同与亲缘关系、动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动物分布、动物的发生和发展、动物遗传变异等规律的科学,是对动物界客观存在的概括。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动物进化为主线,从整体、对立统一和发展的角度学习研究动物学。
树立进化的观点。动物从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进化到不同类型的多细胞动物,由水生生活到适应陆生,结构与机能不断进化。
建立动物形态和机能相互适应观念。动物多样性是结构和功能适应的结果。
建立动物与其生存环境相容的观念。动物不仅能从环境中获得生活条件, 而且还影响着他们的生活环境。
建立整体与局部相统一的观念。动物的任何局部结构都是动物有机体的一部分, 各部分在整体内协调统一。
建立发展观。动物界处于发展和变化过程。由个体的发生发展可以了解动物系统发生发展的变化。以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动物不同特定阶段的活动,并加以整合[1-3]。
安徽地处江淮之间,属暖温带与亚热带气候。有平原、台地、丘陵和山地。河流湖泊较多,有新安江、长江、淮河,巢湖为全国第五大淡水湖。省内分布的脊椎动物达742种、121科、44目,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70种、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1种,野生动物扬子鳄和白鳍豚为世界特有分布。
利用安徽地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介绍安徽特有或富有动物、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如扬子鳄、白头鹤、白颈长尾雉、白鳍豚、江豚、梅花鹿、黑麂、黄山短尾猴等。邀请省内外相关专家做动物保护和行为研究报告,让学生认识了解家乡的野生动物,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动物学兴趣,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意识。
针对学生生源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对动物学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改革探索。
合肥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类专业有生物科学(师范)、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生物科学专业主要培养中学生物教师,而初中生物中生物多样性涉及较多的动物学分类知识。因此,在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教学中,要加强动物分类知识教学。而生物技术专业动物学则偏重于模式动物、实验动物、经济动物等内容。
合肥师范学院是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动物学作为基础课程,更应支撑专业培养目标。
安徽省现代化农业发展较快,其中很多涉及农业害虫防治和经济动物养殖等方面,需要掌握动物学的基础知识。如在“节肢动物门”教学中,在介绍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活史时,以案例形式介绍农业害虫及其天敌等,联系实际介绍在有机农业生产中采用昆虫激素诱捕害虫,也可利用害虫天敌或破坏其生活史灭杀害虫。
安徽沿江及江南仍有血吸虫病感染,皖北有绦虫病。掌握相关知识,对学生做好血吸虫、绦虫的预防及宣传教育非常重要。因此,在“扁形动物门”教学中,需要详细介绍血吸虫、绦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及防治方法。
安徽有鹞落坪、天堂寨等多个自然保护区,有特有或富有野生动物如扬子鳄、白头鹤、白颈长尾雉、白鳍豚、江豚、梅花鹿、黑麂、黄山短尾猴等,对于如何有效科学保护野生动物、合理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动物学与其他学科研究的重要任务。
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通过成立动物学兴趣小组、大学生观鸟会等,充分利用开放实验室,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动物标本制作、动物野外调查,参加安徽省动植物标本制作大赛等,激发了学生学习动物学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5]。
由于高校扩招、大众化教育,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不足,而动物学内容丰富,知识点多,课后辅导至关重要。学院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雨课堂、超星尔雅等,上传各类课件、课后习题,开展课程讨论,及时安排辅导答疑,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线上线下相结合,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作用,引入网络精品课程、爱课程网,提供动物学教学资源链接,让学生随时可以学习。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中合理运用动物模型、标本和影像资料等媒体,直观、具体、形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如在讲授动物形态结构时,辅助使用教学模型、骨骼标本及解剖液浸标本等。而介绍不同动物分类时,则利用动物标本室的昆虫干制标本、鱼类液浸标本和鸟兽剥制标本等[6]。
动物影像是利用现代摄录技术记录动物的生活状态,学生可随时观看,如身临其境般地观察各类动物行为。
教学中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媒体进行优化组合,特别是实验教学,效果良好。
将动物学实验部分独立设课,加强过程考核,其中平时成绩占70%,包括:考勤、预习、操作表现、值日卫生和实验报告。期末成绩占30%。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实验积极性,提高学生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绘图能力[7]。
针对观察动物组织切片等玻片标本时,学生并没有观察清楚或不认真观察,但是教师不能有效指导的情况。通过数码互动显微系统,教师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观察情况,及时给予正确指导,解决学生存在的困惑,观察到的典型结构还可让学生共享,效果明显。
动物学综合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设置了蛙骨骼标本的制作等项目,由学生自己分成小组,集体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准备仪器和实验材料、配制试剂、制作标本,教师给予必要指导和最后成绩评定。综合性实验是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探索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有效调动了学生实验积极性。实验过程中,学生团结合作,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信息、自主设计方案、研究探讨、实验总结等,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8]。
野外实习是一个动物学综合实践过程,是将课堂和实验中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重要过程,也是提高动物学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合肥师范学院建立了黄山和天柱山动植物学野外实习基地,动植物资源丰富,设施完备。根据野外实习基地的特点,将自然地理特征、动物观察基本方法、所在地常见动物类型和基本特征编入实习手册,便于学生使用,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制定严密实习计划、安排实习指导教师和班主任。实习前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以小组为单位介绍黄山动物资源、教师点评等准备工作,让学生对实习地野生动物产生初步印象。实习中,借助数码设备,以实地观察为主、采集为辅,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测采集、分头检索识别,教师全程指导。实习结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平时成绩、现场测试和实习过程总结。其中,平时成绩包括遵守纪律情况、实习过程表现和标本采集与制作情况。实习结束对优秀实习生予以表彰[9-10]。
动物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只有不断开展课程改革,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学好其它专业课程或相关学科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