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会
(合肥师范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当前,“课程思政”正在全国各高校如火如荼的开展,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高校课程育人的重要举措。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统筹推进课程育人,以此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都在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同时也深切认识到,体育课程教学不只是带动学生增强锻炼意识、学习锻炼方法、修炼体育技能等,也要肩负起育人使命,把“课程思政”理念渗透到体育教学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落实的必然要求。
1.1.1 教师访谈情况
本研究通过电话和面对面形式对学院部分体育课程负责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具体内容见表1。
从访谈调查问题可以看出,学校有课程思政相应的政策要求和指导性文件;70%的老师上课时也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有60%的老师课程标准或教案内有设计思政教育内容或模块;但60%的课程负责人没有思政教育经验或没参加过思政教育培训;同时,大部分老师在课上进行体育精神讲述或宣传方面的意识还不够。
再者,当谈及“您认为导致阻碍体育课融入思政教育的因素是什么?或者教师开展体育课程思政的困难在哪里?”时,主要反应出以下问题(表2)。
课程负责人认为体育教师开展体育课程思政的困难主要原因有:部分教师对学校课程相关政策了解不够或者没有接受过思政教育相关培训;大部分体育教师除了专业课还有公共体育课程等,课程多同时科研压力大,实施教学效果达不到既定目标;同时,体育课程基本为外堂课,融入思政教育难度较大,学生接受度不高,实施效果不好;另外,学校还处于课程思政开展的初级阶段,没有较好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可借鉴和参考。因此,目前体育课程思政实施还存在局限或者困难。
表1 体育思政规划调查表 人数(%)
表2 影响体育思政的困难调查表
1.1.2 基本现状分析
总结分析访谈内容,当前体育课程思政开展的基本现状如下:一是学校和学院都有相应的政策指导,但是政策落实度和教师的关注程度不够,课程上融入思政教育和主动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不足;二是大部分专业教师没有接受过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培训,对思政教育的了解和教育方式方法理解较单薄,没有实施思政教育的技能和水平;三是虽然有课程思政实施相关的政策依据,但具体的课程教案中很少有思政教育内容的设计,或是专业教学中没有较好的融入思政教育模块;四是部分教师在体育精神和团队意识培养上能较好地进行宣传和实践教育,课堂上多以穿插讲述人物或者事件进行体育精神、团结奋斗精神等说教教育,虽有思政教育意识,但在教学中较少有传播有关党和国家政治理念及时政内容;五是课堂上教师缺少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个人品质上的教育,更很少对职业生涯、人生规划方面作指导。另外,当前高校的培养目标中也提出大学生必须专修2年大学体育课程且完成规定学分才能顺利毕业[4],有教师反映大部分大学生上体育课只以通过考试和获得学分为目的,因此在选课时,都会选择一些容易通过或得分较高的体育课程。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及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与大思政教育理念不相符的情况,体育课程教学没有完全体现出育人本质,教学与育人没有很好统筹[4];当前高校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片面,开展课程思政能力欠缺,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的育人导向性也不强[5]。
通过访谈可以看出,阻碍思政教育因素融入体育课程或者开展体育课程思政的困难基本表现在:体育课程项目和内容不统一,没有制定体育课程思政统一的教学模式;教师课业负担重和科研压力较大,实施教学效果达不到既定目标,课程思政开展受阻;体育专业理论课融入思政教育较好,公共体育课教师存在畏惧感,没有主动寻求融入思政教育的解决办法,教育效果不足;当今学生很少关注国家体育新闻和人物,对体育精神感悟不够,对说教形式的思政教育接受度低,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积极性较低;公共体育课堂上教师基本以体能训练和技能练习为主,部分教师能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游戏和比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体育精神感悟,但效果不明显。因此,大部分体育课程没有把真正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来,更没能达到体育课程的全面育人效果。
近些年,很多高校紧跟国家政策指导,陆续制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和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但高校课程思政政策文件的发布和实施初期基本属于上层设计阶段,政策的落地和教学的有效实施不到位,课程思政的实施没能达到既定效果。体育课是高校课程教学中较为特别的课程,除了专业理论课以外,大部分是以外堂或者特定运动场地教学为主的公共体育课程,体育多年教学模式也基本成型,虽然随着时代发展也在不断更新和优化教学模式,但教师教学理念和原有的教学模式等很难打破。此外,当今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足,惰性明显,基本是被动地参加体育课和健身活动等,教学效果不乐观。同时,现阶段大学体育课程中,多以体育锻炼方法教授、体育项目兴趣培养以及专业技能指导等为主,带动学生顺利“熬”过课上的40分钟为辅,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教育,学生也更加不以为然,只关注课程的通过率。再者,专业体育课教学则基本以团队培训、比赛针对训练为主,只热衷于运动技能研究和竞赛技巧的探索,忽视了运动能力、竞技水平培训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上现象说明,当前高校体育课教学与育人有效的结合还有待加强,体育育人模式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高校体育课面向全校同学,除了身体的教育,它还有特殊的育人功能,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育人平台,能够全面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实施主要有以下三个基本手段:
体育课程设置中,设定教学目标是关键。在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有效制定的前提下,教学目标起到了很好的激励、导向和指导作用。有效开展体育课程思政的前提是将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和育人目标等融入体育教学目标。体育课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从课程基本内容和学生的接受度等实际出发,坚持基本课堂整体的主要教授内容不变,从中挖掘体育精神、价值内涵等层面内容,把体育技能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等融到一起。以学生的参与度、健身习惯的养成等方面为前提,从大学生正处于意识形态形成的重要阶段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制定具有可操作性且学生容易接受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等教育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无形、自然地渗透到大学体育教学目标中。
体育课教学除专业理论课以外,大部分是实践教学,实践性是体育教学的本质属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同时,实践性的体育教学本身就渗透着体育精神,也更容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展现出来。因此,要打破教学内容基本以易管理、好考核为主的现状,从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结合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真实感受和反应,将体育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挖掘出来,可以将地域传统文化、奥运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激发学生的价值共鸣、体育共鸣、爱国共鸣,给予学生学习内容的获得感,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自身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修养,将体育教学内容和思政教育内容完美融合,使得两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和协同发展。
体育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的实践阶段,也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重要阶段。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基本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相结合,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作用的发挥。新时代,大学生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体育教学过程也要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创新优化教学过程,将德育元素完美地融入体育课程教学全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结合体育新闻宣传、营造活跃环境、分享体育名人典型来弘扬体育精神,特别是弘扬奥运精神,从而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念及意志品质的引导。比如在球类教学中,采用分组练习、团队过关、对抗比赛等方法组织教学,让学生感悟团队精神、团结的力量,体会胜利的喜悦或者对失败进行反思,学会承受挫折和分享快乐,以小集体的荣誉感来激发体育激情和团队热情,最终实现体育课堂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不仅是提升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运动意识和运动习惯的渠道,更承担着塑造性格、锤炼意志的重要职责,更加具有影响人、感染人、塑造人的功能。因此,不断发挥高校体育课的思政教育功能,充分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体育教育之中,是实现“体育强国梦”的重要路径。
高校力求全面细致推进和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必须通过挖掘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加强教材的选用和建设管理、开展课程思政专项建设计划和教学管理改革等手段,并通过联动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加强保障,力争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6]。政策是实现教学的顶层设计,也是工作开展的前提,是支撑,更是指向灯,高校要针对学校课程思政开展的现状,结合本校实际,提升政策规范和定位标准,制定有效的、可行性强的体育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使课程思政更好地开展和落实。政策颁布后,实施开展还需要总体规划,统筹把握,推进落实,逐步实现教育目标。相关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督促课程思政实施,使得思政教育融入体育课程落到实处,实现体育课程思政全面落地。
校园体育文化在高校全面育人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培养学生形成“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校园精神和优良学风的同时,更加强化学生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等价值观念的综合素质培养。但大部分高校在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上还存在欠缺,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全校性体育活动的感染力不够,多以组织和完成为主,很少注重活动过程中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的渗透,活动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层面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此,高校要强化体育课堂的“育人意识”,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体育专业理论课中要通过体育精神传承、经典赛事蕴含的体育精神的传扬等文化灌输形式进行渗透教育,通过新媒体、“学习通”网络辅助教学等手段创新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接受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公共体育课和校园体育活动中要注重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的渗透、渲染,通过体育符号、体育价值观、体育规则等形式反映出体育的社会属性相关意识、观点和精神,展现公平正义、团结互助等体育道德理念,鼓励学生敢于实践,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实践感受,让学生在自身运动和体育活动氛围中感悟体育实践的魅力,将德育引导和人格培养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其中,从而达到“以体育人”。
要开展服务于课程思政的教学管理改革,力争推进课程思政落入方案与课标、教学各环节和教学评价中。合肥师范学院在《合肥师范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中也提出,力求有机统一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落到实处。在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建设、教学设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建设等教学文件审定中考量课程思政同步提升的成效。也提出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把握好挖掘拓展的重点。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助力健康中国。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必须要重建或调整教学过程,完善课程内容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德育元素落入其中,优化教学模式。比如体育理论课教学中,渗透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大国意识和爱国主义核心意识,让学生感悟敢于拼搏、为国争光等的体育理念;公共体育实践课中,要更多加入对校园健身方式和方法的指导、对参加校园或校外体育活动的专项指导,同时解读运动生理和运动康复相关知识,消除学生对体育损伤的畏惧感,宣传参加体育活动对促进身体健康的现实意义;以体育典型人物和具体事例讲授体育的拼搏精神、团结精神、体育对个人意志品质形成的重要意义等,不断提升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良好认知;通过组织课堂体育游戏带动课堂氛围,通过穿插拓展项目、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毽球等,发挥此类项目在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和民族精神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从而达到感染和教育大学生的目的。
体育课程思政的有效落实,离不开健全的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高校要积极建立协同联动机制,成立校级课程思政工作领导组,研究部署和组织实施具体教学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相关部门和二级学院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建立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科学评价,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评奖评优、选拔培训、晋升提拔等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二级学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年度教学考评;建立质量监督机制,成立校级和院级两级课程思政质量督导组,以“课课有思政、堂堂都育人”为目标,深入督导,评判课程思政效果,认真查摆问题,系统解决突出问题,支持和保障课程思政建设。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健全的课程评价体系,无轮是在课程目标的完成,还是教学质量的提升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建设,要在各类的课程评比中设置课程思政指标;在教学质量标准构建和教学监控体系(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教师互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课程思政观测点,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导向作用,全面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全面发展。
体育课是高校众多公共课程中的重要课程,当前大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和动力不足,整体体质素质下滑明显。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体育强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使命,体育课堂是实现大学生使命教育的重要平台之一,有效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也是落实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举措。当下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现状不一,效果不明显,可通过提升政策规范和定位标准、加强文化渗透和实践创新、优化过程重建和教学模式、落实体系构建和全面发展等手段来不断优化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新手段,拓宽新路径,以实现高校“以体育人”和“全面育人”目标,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出具有爱国情怀、崇高信念、强壮体魄的新时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