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义复合词的不对应性及其动因分析

2020-01-18 19:52范雨梦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复合词语素词义

范雨梦

(阜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并列复合词主要分为同义复合词、反义复合词和类义复合词三种类型。类义复合词属于并列复合词的一个分支。所谓类义复合词,指的是两个语法性质相同且意义相关的词根语素以并列方式复合在一起并产生新义的词,类义复合词是以意合方式而进行的并列结构,比较注重两个构词语素之间的并列对等关系。一般来说,类义复合词内部的构词语素均指同类或相近的事物,具有相似的属性、功能、形状或其他特征。现代学者对并列复合词进行的研究,如吕云生[1]、侯占虎[2]、郭春环[3]、王文晖[4]等是对同义复合词进行的分析研究;陈伟武[5]、方一新[6]、曾丹[7]、束定芳[8]等则是对反义复合词进行的研究,对于同义复合词和反义复合词研究比较多,但对于类义复合词的研究则较少。有鉴于此,本文以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录的类义复合词为研究对象,重在探究其不对应性。

一、不对应性

所谓不对应性,主要指的是类义复合词与构成成分相较表现出明显的不一致、不吻合特点,主要体现在结构和语义上。

(一)结构的不对应

结构的不对应,主要指的是构成语素的性质和复合词词性不一致。从复合词构成语素的性质来看,类义复合词多为两个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语素的并列组合,从而表现出复合词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词性,而在具体的研究中发现两个相同词性语素组合成词后的类义复合词的词性与其构成语素的性质不一致,在结构上呈现出不对应性,这种现象称为结构的不对应。而类义复合词结构的不对应性主要体现名动不对应、名形不对应、动形不对应三方面。

1.名动不对应

(1)名词+名词=动词(N+N=V)

在该类结构中,复合词的构成语素是名词性的,词义是动词性的,如:

鱼肉 权衡 鞭策

【权衡】秤锤和秤杆,借指衡量、考虑。

拿“权衡”来说,“权”和“衡”都是名词语素,分别意为“秤锤”和“秤杆”,两个名词语素合起来为动词词性,用来借指衡量、考虑之意。(本文所有词语的解释均出自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皆同。)

(2)动词+动词=名词(V+V=N)

在该类结构中,复合词的构成语素是动词性的,词义是名词性的,如:

刺绣 批注 赏赐 裁判 婚嫁 寝食 见闻

【寝食】睡觉和吃饭,泛指日常生活。

拿“寝食”来说,“寝”和“食”都是动词,分别意为“睡觉”和“吃饭”,但两个语素合起来为名词,意为“泛指日常生活”。

2.名形不对应

(1)名词+名词=形容词(N+N=A)

在该类结构中,复合词的构成语素是名词性的,词义是形容词性的,如:

村野 灵怪

【村野】乡村和田野,指粗鲁粗俗。

拿“村野”来说,“村”和“野”都是名词,指的是“乡村”和“田野”,词典中释义“粗鲁粗俗”,但两个名词语素合起来为形容词。

(2)形容词+形容词=名词(A+A=N)

在该类结构中,复合词的构成语素是形容词性的,词义是名词性的,如:

粉黛 丹青 方正 方圆 豪富 蛮荒 明细 细软 贤明 贤良 腥膻

【粉黛】粉色和青黑色,借指妇女。

拿“粉黛”来说,“粉”和“黛”都是形容词性语素,分别意为“粉色”和“青黑色”,但两个语素合起来为名词,用来借指“妇女”之意。

3.动形不对应

(1)动词+动词=形容词(V+V=A)

在该类结构中,复合词的构成语素是动词性的,词义是形容词性的,如:

腻烦 明快 空闲

【腻烦】厌恶和烦恼,指因次数过多或时间过长而感觉厌烦。

拿“腻烦”来说,“腻”和“烦”都是动词语素,指的是“厌恶”和“烦恼”这两种动作,具有相同的动作意义,两个动词语素合起来为形容词。

(2)形容词+形容词=动词(A+A=V)

在该类结构中,复合词的构成语素是形容词性的,词义是动词性的,如:

残余 漂泊 漂浮

【残余】残留和剩余,指在消灭或淘汰的过程中残留下来的人、事物、思想意识等。

拿“残余”来说,“残”和“余”都是形容词语素,分别意为“残留”和“剩余”,两个形容词语素合起来为动词,用来指在消灭或淘汰的过程中残留下来的人、事物、思想意识等意思。

(二)语义的不对应

语义的不对应主要指的是语义的信息量不对应,即类义复合词较其构成语素发生语义泛化、语义缩小和新义产生三种现象,这都是复合词的语义与其构成语素不对应。

1.语义泛化

所谓语义泛化,所指的是类义复合词的语义泛指现象[9],根据其语义特点,主要可以分为词的上下义和整体与部分两方面。

(1)上下义

上下义指的是,在类义复合词中,词义与词的构成语素是上下义的关系,词义是词的构成语素的上位义,如:

刀枪 笔札 将帅 楼阁 篇页 篇章 寝食 丘壑 寺观 陶瓷 王公 王侯 衣食 针线

【刀枪】刀和枪,泛指武器。

“刀枪”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如上,“刀”和“枪”都属于武器的一种,“刀枪”泛指武器,此时,“武器”是该词的上位义,由此实现词义的泛化,这体现了语义的不对应。

(2)整体和部分

整体和部分指的是,在类义复合词中,词义与词的构成语素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词义指的是事物的整体,而构成语素是事物的组成部分,如:

须眉 手足 骨肉 手脚

【须眉】胡须和眉毛,指男子。

“须眉”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如上,“胡须”和“眉毛”是人身体的一部分,“胡须”尤显男子身体特征,由此用来指男子,用身体的部分特征来表示人的概念,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词义泛化的体现。

2.语义缩小

所谓语义缩小,指的是类义复合词词义的偏指现象。具体而言,类义复合词的词义偏指词内某一构成成分的意义,较其构成成分其词义缩小,如:

眼眉 皮肉 乡镇 国家 窗户 商贾

【窗户】窗子和门,通常指窗子。

“窗户”一词中的构成成分是窗和户,指的是窗子和门,但其词义更多偏指“窗”的概念,与其构成语素相较而言,类义复合词的词义明显缩小了,并且词义偏指词内的一个构成语素,因而具有偏指性,词义的偏指性则使得词义的信息量变小,从而体现了类义复合词的构成成分与词义的不对应。

3.新义产生

所谓新义产生,指的是类义复合词产生新义的现象,词的构成成分与所产生的新义不对应,主要体现在物与人不对应、具体和抽象不对应两方面。

(1)物与人不对应

物与人不对应指的是,类义复合词的构成成分表示物,而词义指的是人。同时,词的构成语素的性质和复合词词性是一致的,如:

心腹 耳目 虎狼 领袖 魔怪 牛马 桃李 头目 鹰犬 鹰隼 股肱

【心腹】心脏和腹部,指亲信的人。

如上,“心腹”一词的构成成分是心脏和腹部,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词义是“亲信的人”,这是用器官来表示人,由物到人的转换则实现了词的新义产生,原构成成分是物,新义表示人,体现了类义复合词中物与人的不对应。

(2)具体和抽象不对应

具体和抽象不对应指的是,类义复合词的构成成分表示具体的事物或动作,而词义指的是抽象的事物,如:

推敲 切磋 剪裁 揉搓 唇舌 机杼 圭臬 脉络 杼轴

【推敲】推和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如上,“推敲”一词的构成成分是推和敲,指的是具体的动词,其词义是斟酌字句、反复琢磨,所表示的是抽象的思维,即词的构成语素是具体的,但其词义是抽象的,由具体到抽象的转换则实现了词的新义产生,由此体现类义复合词的构成成分与词义之间的具体和抽象的不对应关系。

二、动因分析

对于类义复合词的不对应所产生的动因主要可以从认知动因和物性基础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认知动因

对于类义复合词的不对应性产生的原因从认知的角度进行探究,可以发现词的隐喻和转喻研究是其不对应性产生的认知动因。最初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和转喻的是Lakoff和Johnson,其于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标志着认知观的隐喻和转喻研究开始[10]。陆俭明认为,隐喻和转喻都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人认识、理解客观世界的一种工具。人类各种语言活动,可以说都是通过隐喻和转喻来体现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二者的区别在于转喻基于邻近,而隐喻基于相似[11]。隐喻涉及两个不同的概念域,以相似性为基础[12],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13]。转喻涉及的是同一个概念域中不可分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14],以事物之间的邻近性或相关性为基础[15],用一个概念实体替代另一个概念实体[16]。类义复合词的诸多不对应正是隐喻和转喻的结果。其中,类义复合词语义不对应中的“新义产生”与隐喻相关,“语义泛化”和“语义缩小”与转喻相关。

类义复合词语义不对应的新义产生则体现了隐喻现象。如“股肱”,其构成成分是股和肱,意为大腿和胳膊,腿和胳膊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辅助人类行走,通过隐喻现象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股肱”从具体的身体组成部分的范畴转移到了另一具有相似功能的具体范畴,即该词用来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

类义复合词语义不对应的语义泛化和语义缩小则体现了转喻现象。如“锣鼓”,其构成成分是锣和鼓,锣和鼓都是打击乐器的一种,而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义为泛指各种打击乐器,词义明显扩大,由“锣鼓”来转指各种打击乐器则体现了复合词的语义泛化现象;又如“眉眼”,其构成成分是眉和眼,但是该词在词典上的释义是指眉毛,词义偏指该词中的某一构成语素,词义明显缩小,由“眉眼”来转指眉毛则体现了复合词的语义缩小现象。

(二)物性基础

如上所述,类义复合词的不对应性固然与其认知方式密切相关,但促使这一切得以发生的物性基础则植根于事物语义的多维性,即物性结构。

物性结构理论是生成词库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四种类型:形式角色、功用角色、构成角色、施成角色。形式角色是描写物体的外部形状以用来区别于其他物体的属性,主要包括事物的形状、大小、数量等;功用角色是用来说明人或物的用途和功能;构成角色是用来说明物体的整体与其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或是其构成成分在更大的范围内构成或组成哪些物体;施成角色是说明物体产生的途径或来源,如创造、因果关系等[17]。类义复合词的不对应性的认知基础正是源于物性结构,其具体表现为:

1.事物与形式角色

类义复合词中有些词主要描写的是人或事物的属性、性质、外形、颜色等性状特点。如“细软”,“细”和“软”皆为形容词,分别意为“纤细”和“柔软”,但其构成成分合起来则为名词,意为“珠宝、首饰、贵重衣物等便于携带的东西”。从词典对该词的解释来看,细和软是珠宝、首饰和贵重衣物的属性特点,可见,该词的构成成分最初是表示属性的,后来转指为具有该种属性的事物,由构成成分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属性、性质、外形、颜色等性状特点来转指具有相应性状特点的人或事物,体现了类义复合词的不对应性。类似的词语还有:案牍、简牍、竹帛、佳丽、轻薄、浅薄、辛酸、明细、竹帛等。

2.事物与功用角色

类义复合词中有些词经常会用来显示所要指的人或物的用途或功能等功用角色。如“吃喝”,其构成成分是动词性的,表示的是吃和喝这两种动作行为,“吃喝”的主要功能就是用于“吃”和“喝”的,同时用其所具有的吃和喝的功能来转指吃的和喝的东西,这些动作行为是事物功能的体现,可见该词的构成成分最初是表示事物功能属性的,后来转指为具有该种功能的人或事物,由构成成分所具有的功能来转指具有该类功能的人或事物,其体现了类义复合词的不对应性。类似的词语还有:饮食、穿戴、经理、领导、运营、开关、将领、储蓄、剪裁、寝食等。

3.事物与构成角色

类义复合词中有些词主要用来显示所要指人或物的构成成分或质地等特点。如“衣食”,其构成成分是名词性的,所指的是衣服和食物,而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是泛指基本生活资料。通常来说,衣服和食物是生活资料的组成成分,该词的构成成分“衣服和食物”来转指基本生活资料,可见,该词的构成成分最初是表示事物的组成部分,后来则转指为该事物的整体,由事物的构成成分来转指该事物的整体,体现了类义复合词的不对应性。类似的词语还有:膏粱、官兵、翰墨、甲兵、江湖、经籍、楼阁、锣鼓、篇章、烟霞、山河等。

三、结语

本文以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类义复合词为研究对象,主要对类义复合词的不对应性及其动因进行分析。首先是对类义复合词进行界定。其次是对类义复合词的不对应性进行具体说明,即类义复合词的不对应性主要体现在结构的不对应和语义的不对应上,在结构的不对应上,主要表现在名动不对应、名形不对应、动形不对应三方面;在语义的不对应上,主要表现在语义泛化、语义缩小和新义产生三方面。最后是对类义复合词不对应的动因进行探析,主要是从认知动因和物性基础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不对应性产生的认知方式是隐喻和转喻,而物性基础则植根于事物语义的多维性,即物性结构,从而进一步指出这种类义复合词不对应性的物性基础即物性结构。

猜你喜欢
复合词语素词义
类型学视野下汉语和维吾尔语反义复合词的对比研究
基于对外汉语的结果义与虚化义动补式复合词分析
“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隐喻手法帮你理解词义
从构式语法角度分析英语复合词
从构式语法角度分析英语复合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