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20-01-18 19:05周天宝王建明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哲学思想马克思环境保护

周天宝 王建明

(苏州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进入到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间的矛盾日益增大,矛盾最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问题上。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当前绿色发展理念提供基础的思想保障,从而指导人们进行生态环境的改善,避免生态环境危机加剧。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在十八大中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目前在改革发展与现代化建设之中,对生态哲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发展

1.思想形成初期

马克思在学生时代加入了黑格尔派,受到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影响,结合经济学理论,通过对现实社会现象的揭露,马克思开始了对人与自然、社会间关系的思考。马克思在学生时代初期的生态哲学思想主要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指出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动物只能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活动,对自然的反作用能力有限,而人却可以适应环境、改变环境,但人在改变环境时要避免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矛盾[1]。

2.思想形成过程

马克思在学生时代的生态哲学思想还仅局限于对思维层面的简单分析,随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提升及阅历的增长,逐步转向辩证性地分析生态环境问题,这也是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形成的标志。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等著作中,都对人与自然、社会三者间的关系做出分析,同时,也批判了当时资本主义在发展中将人与自然的生产生活方式做出分离。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基础,在经济建设中必须重视自然的作用,强调社会自然的地位,注重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

3.思想发展阶段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提出后,经过不断完善,逐步成熟,主要体现在生态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有机融合。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对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作出了更为全面、具体的分析,对人与自然的地位也做出了划分,在生态哲学思想内容中涉及到了现今经济发展中的生态危机、生态文明及生态环境等多项重大问题的思考,对于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内涵

1.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人类与自然间生态关系进行辩证阐述时,主要从人类文明角度出发,强调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进一步对自然与人类发展规律做出解释。尽管人类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自然,而这些改变也变成了对人类行为活动的制约。在社会建设发展的悠长历史,文明不断出现、也不断消失。总结历史经验可以得出,文明可以流传至今的地域大多数是生态环境好、资源丰富的区域;而对于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的文明传承却逐渐消失。由此可见,自然生态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建设有极大影响。

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是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探究分析的主要问题,在过去的哲学思想中,对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做出了多种思考,因此,马克思在进行辩证分析时,总结了传统的哲学思想经验,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借鉴了黑格尔的劳动思想,提出了自然与人的实在性,在实践中总结出人与自然间的发展规律,做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分析。在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中,人的日常生产活动都是要受自然环境的限制,但人与动物存在不同,人的主观性可以不断改造自然。人类在自然中汲取一切资源,满足生产活动需求,并在逐步的改造中形成与自然间的协同性发展[2]。因此,相对比其他动物来说,人的行为对自然界造成了最为直接的影响,人既促进自然发展,同时,也对自然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负面影响则是人对自然资源无尽的索取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中,人与自然间是共同发展的,人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对自然资源的分配利用进行更为科学有效的调整,更多地发挥正面积极作用。

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构建成为社会,人无法脱离社会而生存,而人类的个体差异性也构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状态,进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矛盾性是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最主要体现,因此,应协调好人与自然间的发展,避免人与人之间因利益冲突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要善于协调资源使用,更为有效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

3.尊重善待自然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自然的认知是有局限性,为了生存和发展,开始被迫地去适应自然。到了农业发展时期,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初步的探索认知,在此阶段,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是有限的。但到工业文明发展后期,工业能力的提升对于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人类在发展中对经济追求的欲望不断扩大。经济快速提升的前提是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掠夺,自然的生态系统已无法维护供需平衡,导致资源短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完成社会生产实践的主要基础。若自然资源被大量破坏,人类将更难从自然界中汲取资源,长期的生态环境问题会限制人类的建设发展,人类的资源获取会更加困难。因此,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认为,人类既然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又在自然界中生存,就必须要尊重善待自然,寻找共同发展的最佳平衡点,以此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3]。

4.人类行为要符合客观自然规律

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就是对自然认知从无到有的体现,在过去人类对自然界的陌生恐惧,到现在科技发展后去主动探索自然甚至探索外太空,人类在对自然认知过程中使用了更多科学技术,对自然界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人类的发展过程必须要认清自然规律,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基础,才更好地发挥自然的力量,避免出现自然环境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吞噬。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类的行为若不遵循客观自然规律,只会对人类发展带来灾难。因此人类在试图改造自然时,要充分遵循自然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发生变化,自然也发生改变,在此状态中为确保人类的可持续性经济建设,强调人类必须依照自然规律,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强调了人类的发展与自然规律的高度一致性[4]。

三、当代生态环境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人类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差

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灾害事故频发,自然灾害多发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自然重要性的准确认知,过度追求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进步,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经济社会中,有部分人错误地认为保护生态环境是损害经济发展的,而对于全人类来说,经济进步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人类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差是造成自然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非是短期性工程,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战工作,而是要提高全人类意识,在建设发展中去不断努力。人类根据职能的不同,可为自然生态保护作出不同的贡献,甚至日常生活的环境保护小事都可以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政府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群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积极解决部分地区依然存在的违规使用农药化肥、随意焚烧秸秆、乱丢垃圾等不文明生态环境问题。

2.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制度执行力度较弱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来确保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不断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但目前受人类对自然生态探索限制,现有的环保法律规定并没有对环境保护的细致之处做出更为详细的制定。制度的力量尽管影响范围较小,改善的行为对自然环境影响程度也极为有限,但量变引起质变,生态环境仍在不断地改善,雾霾减少、垃圾乱扔现象减少就是较为明显的生态改善。法规的不健全体现在对很多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缺乏监管,部分组织对于环境保护的执行力度不够,同时,民间自发形成的环境保护组织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运营。各个环保监管部门无法真正发挥监督管理作用,部门内部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当出现生态违规问题时彼此之间相互推卸责任,工作人员也缺乏工作积极性,地区执法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严重问题。群众生态意识较弱,环境部门执行力不够,使得反馈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并没有做出及时解决,导致生态违法问题屡禁不止,污染严重企业治理不良也阻碍了环境监督管理部门工作的开展。

3.科技成果的滥用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人类为了实现美好生活做出了更多改善自然的行为,甚至人类开始依赖于科技去解决问题。科技促进社会发展已成为全球的发展共识,但随着更多科技成果的研发,对科技成果的滥用已违反了人与自然间所遵循的客观规律,违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科技成果的滥用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极端天气的突发等。在自然的极端状态下,人类的力量是渺小的,在灾难面前科技成果也无法解决问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解决工业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此种矛盾也正是生态文明问题产生的最根本性原因。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初期,为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生态环境的观念始终存在,虽然在短时间内经济发展得到了飞速提升,但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不利于长久的发展,土地沙漠化面积的逐年增大是典型的体现。

四、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对当前的建设指导

1.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对当前最主要的建设指导是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态文明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属于综合性工程项目,对于经济制度等多方面因素都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文明体系。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改变过去传统的发展思想,避免一味地追求基础建设而损害自然发展,要为自然生态文明提供坚实的保障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改变了过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生产模式的创新。通过推动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树立生态文明思想,对自然生态进行更为科学系统化管理,以此来完成生态文明的各项建设工作,推动特色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发展。

2.经济模式创新发展

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相处,要做好经济与生态间两个系统的稳定性,人与自然的最大矛盾是人为了社会发展的利益最大化而对自然环境的肆意破坏。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间最大矛盾的发生都是对事物和自然规律的不正确认知,以及违背自然规律发展而造成的。人类的生产生活违反了自然规律,损坏自然生态,引发自然灾难。在过去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中,人类过分依赖于自然资源,这也是导致自然资源被大量开发使用的主要原因,过分依赖自然资源,导致人类过分地去追求经济效益,过于粗犷式经营模式既浪费资源,同时,也无法协调与自然间的发展。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主要体现了对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在循环经济理念中要遵循可持续性发展基本原则,寻找经济建设与自然保护间的平衡点,使得当前的发展既可以满足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同时,也可给予自然保护形成共赢的发展局面[5]。

3.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美丽中国建设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协调经济建设与自然保护共同发展的主要体现。美丽中国概念的提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全新解释,在追求更高经济利润的发展前提下,要注重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美丽中国并非单纯是对环境的保护,而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寻求人与自然间和谐关系点,推动文化经济的共同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也要提高对人的生活水平与质量的关心,对人与社会、自然间的关系做出更多思考。美丽中国建设要求准确理解并掌握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践行可持续性科学发展观,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理念。

五、结语

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界之间的冲突随着生态环境的暴露日益明显,在研究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时,要加强对现代生态文明的思考,对自然界所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更为明确的认识。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是现如今生态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生态思想内容也是对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延伸与发展。为确保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相处,首先要明确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避免过度追求经济而损坏环境,当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保障,社会建设自然得到提升。因此,要加强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生态保护意识,为促进绿色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哲学思想马克思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双百”方针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体系化阐释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