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三个维度

2020-01-18 19:05陈光洁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经济基础生产力总书记

陈光洁 李 永

(1.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2.皖江工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当前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在这一复杂局面下,要继续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由此可见,全面深化改革作为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之一,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1]所以,尽管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 “千山万水”,但仍需要 “跋山涉水”。而针对改革来说,在新时代条件下要 “跋山涉水”,即要深化下去就必须要明晰以下三个问题。

一、明确改革的核心要义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前提

从发生学的角度考察,中国的改革始自农村,农村的改革始自安徽。而安徽的改革则始自1978年凤阳县的小岗村。中国的改革由农村转向城市,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一直到现在,应当说我国的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不容否认的是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当前我国的改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已经进入 “深水期”,即攻坚阶段,需要应对的皆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急需不断将改革加以推进,而不能停止不前。

因此,需对何谓改革,即改革的内涵、性质、作用等问题进行明确的辨析。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使我国的改革能够更好地深化下去。但应当承认,由于现在我国已经处在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此时还探讨什么是改革在一些人看来似乎不合时宜,或者说没有必要,但事实并非如此。当前,我国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难题,例如,一些当事者还有顾虑,存在畏难情绪和浮躁心态,尤其是受到利益的牵绊而不能鼓足勇气。还有 “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也在那里摇旗呐喊、制造舆论、混淆视听,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是不改革。”[2]19所以,通过明确和巩固改革的内涵、性质及其作用等核心要义,有助于消除这些改革当事者的顾虑,减少我国深化改革的阻碍因素。

首先,结合革命来厘定改革的内涵。应当看到,二者存在一致之处,都是社会两大基本矛盾运动的显现。但区别在于,前者是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而后者却不同,并没有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换言之,只是社会制度的量变与部分质变,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改革目的——巩固和完善既有的社会制度。

其次,由改革的上述内涵和目的,不难发现,始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安徽小岗村的中国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的。即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2]15实际上,这正体现了我国改革的性质所在。所以,封闭僵化的老路与改旗易帜的邪路都不是改革要走的道路。

最后,改革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某些落后方面与环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日益进步。所以,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也不例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还特别针对我国改革的评价尺度指出:“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1]

改革是由我国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倒逼而产生的,又是在对其不断解决的过程中加以深化的。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关于改革,邓小平同志还曾强调:“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3]因此,在我国目前已经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下,让大家明确改革的核心要义,必将对统一人心,共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理论依然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依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大基本矛盾运动理论是我国进行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哲学依据。通过对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部分的改革,从而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

当前,整个世界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也不能置身事外。虽然我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完成了一些“容易的、皆大欢喜” 的改革,但留下的却都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并且,这些硬骨头突出表现在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中。例如,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产业结构仍不合理,发展方式仍然是粗放型而非集约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住房、医疗、教育、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关涉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反腐败斗争形势仍然严峻等。而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其关键就在于深化改革。

由此可见,我国改革已经进入并且需要进入全面深化阶段。但必须承认的是,即使在这一阶段,其哲学依据仍然是马克思当年所揭示的人类社会两大基本矛盾运动理论,正如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所指出的:“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4]而社会两大基本矛盾运动理论的核心内容则是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另一方面,反过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都具有反作用。

具体来说,当前我国要想把改革全面进行深化,仍然要遵循由上述基本矛盾所生成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针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方案的制定时曾指出,不能只改革经济体制,或经济体制与社会体制,因为仅仅依靠单一领域的改革不可能应对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突出矛盾与问题。即政治体制、文化体制与生态体制等方面也是全面深化改革不能忽视的重要维度,当然经济体制改革应成为其中的重点。也就是说:“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综合效应。”[2]47

应当承认的是,在对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也并非毕其功于一役。相反,不断进行调整,努力探索,积累共识和经验,等到时机成熟时再进行深化。例如,我国在推进上层建筑中行政体制改革时,就是循序渐进,抓住重点,突出政府职能的转变,最终水到渠成。

同样在上述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即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的,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的。”[2]11实际上,上述人类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所强调的社会存在中的最主要内容。可见,要想不断推进我国的改革进程,把其深化下去,社会两大基本矛盾运动理论依然是应当明确的哲学依据。

三、人民性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价值立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决定了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即是我党的群众路线,其实质在于重视人民的力量,紧密联系群众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当看到,这一路线不但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而且也是其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 “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5]。事实上,这一思想是我国一切领域都应当贯彻执行的思想,而不是仅针对全面深化改革这一领域提出的要求。但毫无疑问的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这一维度上,可以说 “以人民为中心” 体现了其根本的价值立场——人民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1]而对人民性这一立场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分析。

1.从我国改革的性质角度进行探察

如前所述,始于安徽凤阳小岗村之中国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种自我完善和发展毋庸置疑根本上是为了满足人民利益需求的,服务于人民大众。所以,某种意义上说,改革的实质也是针对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的一种调整。故而,在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应当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进行改革的价值依归。

2.人民性体现在新时代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界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其厘定这一历史方位的主要依据就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即由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认识和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这一主要矛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我国人民群众的需求日益广泛,已经不再局限于物质、文化两个维度,对公平、法治、环境、民主的吁求也是重要体现;二是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现况制约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满足。

因此,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改革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此基础上,有效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即抓住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 “牛鼻子”,日益提升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并逐渐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以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正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96其中的道理也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从顶层设计理念出发,综合运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障等机制,能够有效地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6]。从而,有利于促使人们形成改革共识,并使改革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通过明确改革的核心要义,厘定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依据和根本价值立场,不难得出,在新时代条件下,要进一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突出矛盾和挑战,充分释放社会主义社会的创造活力,并提升其生机,需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猜你喜欢
经济基础生产力总书记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习总书记“下团组”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浅析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政策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之探索
长沙市建成“全面小康之市”的路径分析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