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萍,欧阳翔
(潍坊医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之一,其思想贯穿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两千多年来的主导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和文人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古代,文人士大夫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自觉把个人和家国联系起来,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生追求的目标。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的山东大地,不管是在传统文化传承还是在家风建设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条件。不同时期不同制度,“家国情怀”的内涵和要求会发生相应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家国情怀”概念也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和界定。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有抱负、有知识、有责任心的青年是新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2]只有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让“家国情怀”在年轻人一代心中扎根发芽。
“家国情怀”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缺一不可。原因如下:一是今天的学校教育在考试选拔机制下,大量在校时间用在了文化课程学习上,课时的限制,导致了传统文化传承和思想道德课程时间不足;授课方式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缺乏探究与体验的机会,使得“家国情怀”教育形式单调,深层次渗透不够。二是在今天新时期背景下,不管是对古代文化还是近现代革命历程,年轻一代很难做到真正理解和体会,因此对“家国情怀”的认知只停留在较低阶段,更谈不上在新时期的传承和创新。三是年轻一代正处于“三观”形成阶段,当今社会存在多元文化、多种价值观的冲击。这些原因都凸显了家庭教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笔者以自己在潍坊医学院一学年所教大一新生两个必修课和两个全校选修课的山东籍学生为调查对象,向专业人士请教问卷调查法的设计分析,完成问卷调查的发放、回收与分析工作。调查问卷设有20 道客观选择题,主要围绕学生对“家国情怀”这一概念的理解认知情况、儿童少年时期在家庭中所受的“家国情怀”熏陶教育等问题展开,涉及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对“家国情怀”意识是否有过了解、如何看待家与国的关系、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否曾在家庭中渗透过与“家国情怀”有关的教育、对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中国现状现状的了解程度等问题。共发放问卷200 份,回收问卷186 份,回收率93%,其中有效问卷173 份,无效问卷13 份。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近20%的大学生认为,在当今社会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不大,没什么用处;有近一半的学生对当前的国家政策、国际形势并不关心,认为只要学好自己的本专业,只以考研考博找到工作为目标。在民族精神问题上,个别学生流露出对西方文化和西方教育的向往。明确表示自己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家庭中受过“家国情怀”教育的只占30%左右。究其原因是复杂的,有家庭和个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重视程度差异、年轻一代更多关注娱乐消息而非政治新闻、西方文化的渗透,等等,使得年轻一代更加关注自我而非集体。这次调查虽然以理科生、医学生偏多,但结果还是应该引起重视的。
调查之所以选取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学生的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在家庭这个成长环境里度过的,因此可见家庭对“家国情怀”教育至关重要。家庭作为社会的微观单位,包含着生命、精神、家风的传承的重任。[3]优良的家风文化源远流长,是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家国情怀”的培育首先应该从家庭教育开始。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风是下一代成长的摇篮,为人父母应重视道德自律,做孩子的榜样。我国古代传统教育十分注重“家国情怀”教育,地处齐鲁大地、受儒家文化浸润的山东家庭更应该传承文化精髓,在沉淀传统文化合理内核的同时积极推进传统家风文化的现代转化。我们的教育不是九年义务教育或者四年本科教育,而是应该树立终生教育理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孩童时代渗透“家国情怀”是目前学校和家庭刻不容缓的责任,要让年轻一代从小心中有家、心中有国。
“家国情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年轻一代的学习,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振兴和民族精神凝聚,还能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传统文化是“家国情怀”体现的重要载体,是中小学生学习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让他们在家庭环境中传承传统文化,理解和培养“家国情怀”。在古代,国与家的关系休戚与共。孟子说:“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4]意思是说,自己一身的荣辱成败皆系于家国。表达“家国情怀”的名篇更是不胜枚举: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情壮志,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慷慨豪迈,有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无奈惆怅,也有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铁骨忠心。到了近现代,中华儿女浴血奋战、誓死卫国又何尝不是“家国情怀”的一脉相传。在抗日战争时,英雄们前仆后继、一腔热血、精忠报国,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他们就是无数个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仅是文天祥的写照,更是抗日战争时期,无数英勇烈士显示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写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有难,杀敌报国,正是中华儿女军民一心的体现。戴叔伦“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这是多少军民的泣血之语,无论是否活着返回故乡,重要的是能报效国家,死而后已。正是因为有了先辈们的视死如归,才有了后来的胜利,民族的解放……这些无一不是中华儿女“家国情怀”的体现。
青少年由于阅历欠缺,在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只是死记硬背,很难体味到诗歌的内蕴美。我国自古有“歌诗”传统,古诗词不仅可以吟诵,更是可以配乐演唱。在家庭氛围中引导演唱诗词,对小一点的孩子来说可寓教于乐,即使不求甚解也可以轻松记住古诗词,比如电影《长城》的主题曲《缘分一道桥》就让很多儿童记住了王昌龄的《出塞》。通过音乐营造的意境加深理解,培养“家国情怀”情感,让小孩子理解“家国情怀”就是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拥有的深厚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5]对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观看《经典咏流传》这类年轻一代更易于接受的节目,这类节目用现代人的情感咏唱出了诗词的魅力,同时从专家的点评中更好地了解诗人故事,让更多人参与传承家国文化,比如张杰的《少年中国说》,不仅让青少年记住了梁启超的文章,还唱出了少年的朝气蓬勃,寄托了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大部分青少年听后精神振奋,强烈的鼓励性和进取精神不言而喻,不管是吟诵还是弹唱,家庭教育无论哪种形式,只要能把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准确表达出来才是最重要的。
山东家庭文化深受儒家思想浸润,儒学经典几乎包罗所有主题、各种意象,或表达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或抒发了对兴国安邦,建功立业的渴望,或传递对美好生活的赞颂和向往,都能以“家国情怀”一以贯之。正如叶嘉莹先生认为“家国情怀”是诗词中最深厚的“正面的伦理价值”,在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始终能给我们提供“激励感发”的力量。她说:“这种感发生命在本质上所具有的伦理价值,是足以超过外表的一切局限,而常能使读者自其中获致一种激励感发的力量,因而形成一种正面的伦理价值的。”[5]山东家庭教育中加强对下一代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滋养道德力量,弘扬中国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奠定优秀文化基因。
除了经典诗词熏陶之外,在家庭氛围教育中应尽可能让下一代多了解历史,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山东,古为齐鲁之地,历史悠久,在中华文明的发祥与发展过程中都做出过重要贡献。山东历史上名人辈出,除了有“五大圣人”外,还有兵圣孙武,一生致力于促进国家和平、反对侵略战争的墨子,医圣扁鹊,“匠师之祖”鲁班、忠与智的代表诸葛亮,书圣王羲之,并称“济南二安”的辛弃疾和李清照,民族英雄戚继光,等等,不胜枚举,让年轻一代了解曾经辉煌灿烂的齐鲁历史,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契合了“中国梦”伟大愿景。
除书本阅读外,家长可以陪同孩子观看有关视频,用这种方式加深对民族英雄精神的理解。如遇到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点的时候,可以陪同孩子观看有关电影,在这里家长要提前做好影视版本的筛选工作,一来孩子时间有限,尤其是大点学业比较重的孩子,二来不好的版本容易影响孩子学习和观看的积极性,例如1962 年的《甲午风云》虽是一部优秀影片,但因拍摄时间距离久远,孩子在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相比之下,2012 年陆毅主演的《甲午大海战》是更好的选择,影片从尊重还原历史的角度,向世人揭示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讲述了甲午年间我们的先辈抗击日本侵略的英勇事迹,观看时可以引导孩子去体会邓世昌在面临生死抉择做出了怎样的决心,让他们去思考和感悟历史英雄人物的“家国情怀”,从而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山东家庭教育具有地利的优势,寒暑假期间可以带着孩子去威海刘公岛景区,岛上建有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甲午海战馆,还保留着当年的水师学堂和多处炮台及其他遗迹。
目前学校历史课程的教学是从初中开始的,这相对于青少年的认知能力确实有些晚,而且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让下一代在家庭教育中对山东历史有所了解,加强他们爱国情怀的培养,让他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的环境,进而向英雄人物学习。山东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抗战的四大根据地之一,著名的有沂蒙山根据地、胶东根据地、广饶根据地等,家长可以指导孩子阅读书本,观看影视作品,比如红色宣传片《母子情缘》和《沂蒙》即以沂蒙山根据地为背景,连续剧《大秧歌》以海阳的抗日战争为背景。寒暑假家长也可以自己领着孩子去这些红色热土,聆听沂蒙革命先烈故事,了解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感受全民抗战历史的波澜壮阔,让他们在实地瞻仰沂蒙山根据地纪念碑,参观中共山东分局旧址纪念馆,八路军山东纵队纪念馆,让他们在推石磨、纳鞋底、摊煎饼、推车送军粮支前劳动的体验中,遥想红色峥嵘岁月,感悟沂蒙军民鱼水亲情。了解红色历史文化,学会感恩,珍惜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让年轻一代对和平稳定的祖国产生自豪感和使命感,从而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学习动力。
几千年来山东大地涌现出许多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志士文人,“家国情怀”是一个不断发展充实并与现实紧密结合的文化蕴含和情愫,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集中表现为责任和担当。
家庭教育是一项毕生事业,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父母首先要明理,才能辨是非。网上曾有一则这样的消息,家长和孩子坐飞机时,家长帮助孩子逃票,致使飞机延误航程。这位家长的行为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他间接给孩子树立一个坏榜样,因此在家庭中父母要身体力行做出表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里环境是上行下效的,父母想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就要做一个好榜样。但对于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担当,我认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教育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
对小一点的学前儿童,“明理”是教育重点。古有鲁国孔融让梨的美谈,除了谦让、尊长源远流长的山东文化外,今天的家庭还要从小给孩子灌输自己事自己干的理念。培养责任感,首先要让孩子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这是必须做的!除非遇到困难,父母不要干涉,要让孩子独立完成。要“言必信,行必果”,做事认真负责、重承诺、学着培养耐心和爱心、要自觉学习、尽可能不给别人增添麻烦,这些都是小朋友“明理”的表现。教育孩子“明理”还要教给孩子要有敢于担当责任的勇气。出了错,首先让孩子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老从别人“外因”上找借口。要允许孩子犯错误,但不允许孩子推卸责任。孩子终究要离开父母这张保护伞自己面对未来,迁就和偏袒只能任由无法无天的意识和行为潜在滋生,所以今天就应该教他做一个讲道德,懂法守纪的孩子。作为担当的责任心,是孩子成长道路上形成正确“三观”不可缺失的基石。
对于已经上学的儿童,则教育他们不仅要“明理”,还要“有志”。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道:“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是成长进步的强大动力。同时高尚的品德和过硬的知识也是以后奉献国家社会的必要条件。年少时期努力学好文化科学知识,也是家国情怀的一种体现。对于更大一点的青少年可以用“中国梦”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鲁迅先生说,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6]。结合前两个方面,山东家庭教育要让青少年以身为山东人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而骄傲自豪,要培养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的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他们是祖国将来建设的栋梁,代表着祖国年轻的力量,要做个爱祖国有理想的有志青年。平时应遵纪守法、助人为乐、刻苦学习,为将来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而储备力量。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7]。因此,要想培育下一代的家国情怀,山东的家庭教育应该从经典文化传承和历史解读两方面入手,同时要重视鼓励学生实地研学,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家国情怀,升华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