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模式探究

2020-01-18 13:55唐凤霞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理论课融合政治

唐凤霞

(安庆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一、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状况

1.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成效

第一,借助Power Point等软件,个性化地制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件。从课程的理论角度来看,多媒体课件除了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外,还能够储存与处理相关信息,甚至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作出有关的评价。人们根据多媒体课件的特点,将其分为助学型、资料库型与实验型等课件[1]。目前,大多数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件主要承载了教学信息的多媒体展示,并没有从内在的角度改变教学信息传递的模式,对课题教学起着单一的辅助功能。

第二,运用手机app、微信与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向学生呈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到自媒体的巨大发展前景,自媒体平台已经成为网络舆论的主要阵地,将课程内容 “搬上” 自媒体平台,不仅能满足当前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能够迎合其对课程内容的猎奇心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建设,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在微信平台开设了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公众号,也有在新浪微博上建立自己的账号,此外,“易班”“面聊” 等在线社区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个性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在移动互联技术的帮助下,搭建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专属教学平台。部分高校走在发展的前列,一直以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数量过多,在讨论学术问题时展开讨论就比较困难,为了实时分享学生的观点,让课堂充分“活” 起来,高校搭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有平台,该平台需要联通教师与学生手机,同时与教室电脑进行配合,在内容设计时可加上 “弹幕” 或 “点赞” 的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终实现师生之间的同步互动。当然,平台生成的数据也为以后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提供一定的依据,让学生的课程考核更为科学化。

第四,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其融合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截至目前,大数据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融合方面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通过大数据的预测功能,全方位分析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质量。在课程评估方面,改变以往单一化评估模式,增加学院、教师与学生等角色,实现自评与他评,让评估方式更为多样化,同时,将定性与定量进行结合,提高课程评估的科学性。其二,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可视化功能,以动画或图片的形式,优化处理数据,提高学生在学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时的兴趣,这样的方式更加符合学生的 “动” 态思维特点。其三,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分析功能,积极整理学生的数据,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就是预测性,学校通过该技术能充分挖掘出学生的各类信息,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通过得到的信息,更为客观地了解学生在思想方面的状态,根据其思想现状,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满足高校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需求,调查发现,某些高校已经引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等技术,与高校课堂进行融合。

2.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难点

第一,现阶段,虽然信息技术已经进入高校的日常教学,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专业教师来说,大多数还没有形成将课程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教学观念。简单地说,目前,高校教师对信息技术融合的理解就是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自己的日常课程,大多是利用PPT的形式在课堂中展示教学内容,将其代替传统的板书,在内容上并没有与时俱进[2]。因此,为了赋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意义,高校教师不仅要转变自己浅薄的观念,还要关注当前信息技术的变化。

第二,信息技术在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后,成效并不明显。在通过分析后,成效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过于粗糙,无法产生足够的吸引力,这是因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建设还不够完善,硬件方面还有欠缺。部分思政教师也对信息技术的融合理解不够,比较肤浅,只是将课程内容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没有改变教学的内容,由于缺乏教学内容的融入,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无法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过程存在偏差,高校思政教师片面地将学生喜欢的动画或视频加入到多媒体课件中,追求所谓的课堂 “轰动效应”,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没有真正地融合,课堂上没有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也没有真正地落实。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真正地领会思想政治的理论内容,思想政治素养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设计水平较低,对平台的建设也有较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高校在使用 “慕课”“微课” 等平台上并没有充分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能动性,而只是简单地将教学内容转移到网络平台。其实,之所以高校积极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也是主要的原因。由此可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法真正地贯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静态内容过多,无法有效反映出学生的动态信息,学生的吸引力就无法长久停留在课堂上[3]。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新技术的认知能力也不够,无论是多媒体教学方面的知识,还是多媒体技术的水平,很多的思政教师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大多千篇一律,对教学内容与方式缺乏思考,无法让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产生足够的兴趣。

二、加强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有效策略

目前,我国在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之间的融合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融合的深度、广度与视野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两者之间真正的融合应该体现在主导性、吸引力与有效性等方面,这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1.基于融合视角,引入新的方法论

在高校思政理论的教学中,可以引入新的方法论,方法论的内容是 “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和因时而进”。其中,“因事而化” 指的是根据我国当前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现状,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让大学生从思想上领会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从内心深处树立起对应有的 “四信”,即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因势而新” 是根据社会发展的新趋势,积极推进最新的信息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进行改革创新,提高高校思政课程的感召力与说服力。“因时而进” 是在教育改革过程中,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通过改进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吸引力,积极回应大学生内心的困惑,担负起社会主义赋予的历史使命。

2.令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也是我国高校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的过程,高校在使用 “慕课”“翻转课堂” 等平台时,尽管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起到了所谓的课堂 “轰动效应”,但是,需要思考这些技术是否能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深入的融合,课堂上的教学重难点有没有真正得到落实。与其他的专业课程或公共课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德育的主要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目标,都需要充分彰显德育的导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关注学生 “信不信” 的问题,思想政治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要让其从内心上真正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任务比较复杂,如果只是将其教学过程简单地认定为传授理论知识,就无法真正地落实教学目标。在对新媒体新技术的选择过程中,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融合的深度、广度与视野方面还不够,需要根据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其学习规律,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是主导的作用,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提高其思想素质,促进三观的行程,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切不可本末倒置,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效果,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传授。

3.有机处理好信息碎片化和教学精准度间的关系

与其他的课程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要求达到系统而精准。思想政治理论中不仅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包含了我国当前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十分重视系统性,同时要求教师在讲解时需要讲准内容,让自己的教学方式真正地符合当前思想政治理论的要求。然而,当前在信息化技术的背景下建构的新媒体平台为大学生提供的思想政治信息是碎片化的,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认知是不利的,也与思想政治课堂要求的授课 “准度” 存在较大的偏差。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新技术带来的动画、视频或图表等内容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注入新的活力,给学生呈现动态的信息。然而,这种模式的教学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为,教师在选择可视化的教学材料时,可能没有精心地选择,其传递出来的思想观念与国家倡导的价值导向存在一定的矛盾。也就是说,高校思政教师在选择新媒体新技术时,需要考虑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程内容的契合程度,必须严格筛选,剔除不良的教学资源,始终保持清醒而统一的认知[4]。为大学生传授其真正喜欢的思想政治知识,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够积极地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 “真学” 的情境下,让学生达到 “真懂” 的境界,推动其 “真信” 与 “真用”。

4.立足于主阵地、主渠道而全面开展教学育人工作

高校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包含着多种育人渠道,无论在什么时候,立德树人都是高校教育的根本,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需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全方位育人之间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来说,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含义有多种,首先,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来说,高校课程可以分为素质课程、专业课程、思想政治课程与其他公共课程。在以上课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德育的主要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目标,都能充分彰显德育的导向。要值得注意的是,立德树人并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有目标,而是需要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的共同配合。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其他课程在上好自己课程的同时,也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配合,形成协同效应[5]。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课程,在日常教学中都应该渗透德育的内容,从高校育人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对学校全方位育人是非常重要的,在当前“大思政” 的格局中,课堂教学仍然是当前教学的主阵地,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高校要积极营造健康的校园环境,形成氛围融洽的校园文化,比如,开展多元化的社团活动,师生活动,以及媒体活动,特别是发挥校园网络新媒体的作用,形成高校特有的校园文化,在这一文化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落到实处,指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三观。

猜你喜欢
理论课融合政治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融合》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