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儒,白 桦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财金系,江苏 连云港 222061)
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提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1]美国教育联合会1991年发布教育专题报告《大学教师发展:国力的提升》中把教师发展提升到国力提升的高度。[2]教师发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国力提升靠人才,人才培养要靠教师,教师培养要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和辐射作用。那么,教学名师应具备哪些内涵素质?对此进行分析,有助于社会创造相应条件,促进教师尽快成长。
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证明,思想政治这块高地永远都不能忽视。作为人才培养教育基地的高校,始终要把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要位置,并把它作为吸纳教师的首要条件。教师们始终要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作为引领者的教学名师,始终要把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仅要充分发挥思政引领作用,还要在教学中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和厚植爱国情怀上下功夫,教育学生坚定四个自信,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发芽,并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依然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只有全国人民步调一致,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奋斗,国家才可能走向富强。教师们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唱衰的恶果是国破家亡,后悔晚矣。作为高校教师,更应该尽到教书育人的本分,始终坚持为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的信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现在网络上流行一句话:“没有人才一切归零,没有道德,人才归零”。没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即使知识技能再怎么过硬也不能称为合格的教师。党中央国务院近期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把“突出师德”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把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放在了首要位置,把弘扬师德师风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高校教学名师要充分发挥师德师风的引领示范作用。首先在个人道德修养层面,要修炼操守,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其次在职业道德层面,要把完成高校职能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除了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基本要求外,还要在更高层次上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严谨治学、与时俱进、坚持真理、关爱学生,还要培育和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大爱大德大境界大情怀的人。
近年来,高校教育遇冷已经超过了我们的预期。有调查数据表明,当调查者问到人生哪个阶段的老师给他们留下最深刻印象时,仅有4.2%的学生认为是在大学阶段,远远低于高中阶段的48%和初中阶段的30%,[3]这说明如今的高等教育在各种符号化、标志性成果的要求中,对教育的初衷有所偏离。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要求高校教学名师必须能够担当起重启教育场域温度的重任。要主动改变教育理念、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用心设计教学环节,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使他们的各项能力得到提升,还要通过科学安排和人文熏陶,让教学过程回暖,让教学环节充满热情,让师生互动充满感动,让学问探究充满激情,让校园充满温馨,让学术氛围更加浓厚。要使高校成为一个有故事、有感动、有激情、有情义、有情怀的教育场域。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丰富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高校教师进行各种教学改革得以顺畅进行的前提,保证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基础。教学改革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教师的主要功夫要在课外,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课前结合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教材、教辅、网络资料等查阅搜集信息,整理并分析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制作任务汇报PPT;课堂作为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并与大家进行交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并把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和请教。课堂上可能有讨论、辩论、争论,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优秀者自然凸显,平庸者也会受到鞭策,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然而,这种启发式的教学,不会象从前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一切会按预期进行。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会出现很多出乎意料的状况。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底蕴甚至还要有专业之外的知识配合,否则很难驾驭课堂。所以作为教学名师应该具备宽基础、厚专业条件。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新时代新形势,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加快的知识更新速度和不断更迭的知识获取渠道,要求高校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教师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使命,高校教学名师不能停下脚步,要不断了解社会需要、了解专业前沿。学生对教师的严格刻板往往抱有包容态度,但是通常他们对教师学识的浅薄容忍力却很低。如果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够,视野不够宽广,拿什么去传道授业呢?作为教学名师,要拓宽眼界,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掌握先进教学技术,升华教学艺术,使教学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能力不是传授书本知识的能力,而应该是借助传授知识把学生引向学习的能力。知识的不断丰富和迭代以及知识传递的递减规律使“授人以鱼”已经远远落后;信息化社会,知识获取渠道的多样性,让“授人以渔”也会受教师的“渔”法所限;时代的不断发展要求大学老师具有“授人以欲”的教学能力,这也是未来课堂革命中教师必须具备的本领。“教师主导”,即老师相当于守候在知识海洋的大门边,他的作用不是把海洋里面的东西拿给学生,也不是告诉他怎样去拿到那里的东西,而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把不愿意下水的学生引到海洋中去,给他们勇气和动力,让他们在海洋里遨游并乐此不疲,在浩瀚的知识空间里吸取营养。互联网时代,几乎没有学不到的知识。教学名师要能够通过问题导向、现代化信息手段等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让我学”到“我要学”,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知识。
教育者要树立“大先生”的教育情怀,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而教。拥有教育情怀的教育者不会囿于形而下的功利意义,而是追问教育形而上的意义,会在教学中让学生不断实现生命生成,不断迈向生命超越,不断趋于生命自由之境。[4]做一件事不难,做好一件事也不难,一辈子好好做一件事很难。任何事情,只有投入的做才可能做到极致。纵观古今,那些在教育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无不是对教育充满教育情怀的人。从学富五车、课上座无虚席的刘文典,到西南联大最受欢迎、认识学生最多的“两最”先生闻一多,再到备受瞩目的历史学大师陈寅恪等,那些在教育上做到大师级别的教师们,无一不对教育事业充满了热爱,内心中对祖国教育都厚植了一份深深的教育情怀。也只有充满教育情怀的教育才会充满对生命灵动性的呼唤。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不若与人”。分享有助于别人提高,也有助于自己提高。自己的想法、做法想要分享出去,并让别人能领会到,就需要有效表达。口头表达对老师相对较容易,但书面表达是有较高要求的。当自己的想法、做法比较成熟、系统化了,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是教研成果。如再把这种成果推广出去就会惠及其他老师和学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日积月累,功不唐捐,分享的热情也会感染他人。如果换个角度来评判成功,或许不是你得到物质的多寡或符号化的标志性成果等奖励,而是你成功影响了多少人。有人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道德经》告诉我们:“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作为教学名师,应该把影响他人和推动教育发展始终作为自己的责任。
应该承认,目前高校的教育教学环境还不尽理想,还存在着功利色彩。教育场域被很多符号化和标志性成果等绑架,教师们为了完成各种指标应接不暇,没有精力潜心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这种氛围下,高校很难真正实现高水平内涵建设。比如科研成果指标,大部分都是强调成果本身,没有和成果落地联系起来,而没有落地的科研成果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再比如,近几年盛行的职业技能大赛,让学生普遍参与、普遍训练的初衷最后变成了精英训练;从萨尔曼·可汗偶然间创建微课是为了方便学习变成如今的参赛表演;从精品课程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再到现在的在线课程的认定论证,都比较欠缺基于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教育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已经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作为高校教学名师要有敢于改变不良教育环境的勇气。结合本次“三教”改革,教学名师们应该潜下心来,来场扎扎实实的革命。改变过去的陈旧观念,更新过时的教学内容,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方法,一旦成功会惠及高校教育。要力争不为追求名利而短视,不被裹挟。若想真正取得成就要不停地磨才会出好剑,而不是等待。规划好路线,只要不忘初心,不求成绩立现,但求奔向目标。
教育是十年磨一剑,不是年年交铅笔刀。不是所有的铁匠都能磨出干将莫邪,但是如果你不磨,可能连铅笔刀都没有。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安德鲁·怀尔斯憋了9年没有发不出一篇论文,但他一直埋头苦干,静心研究,最后解决了困扰世界360多年的费马大定理,最终获得历史上唯一的菲尔兹特别成就奖。患有精神疾病的数学家约翰·纳什一边潜心研究一边与疾病作斗争,30年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国的屠呦呦、袁隆平,哪一个不是潜心研究,攻坚克难,最后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教育也一样,不是等待,它需要出发,需要走在路上。
教师要深入到课堂中去,要多接触学生,与学生多交流,才能了解学情和学生的想法、需求,在实施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细心的老师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和学生深入接触后会发现,原来他们还会有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想法。课堂是教学名师成长的沃土,教学经验的积累、技艺的精湛、教学方法的愈发老道,无一不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锤炼、持续改进基础上完成的。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需要教师反复琢磨如何优化教学设计,包括课前布置什么任务,要锻炼学生什么能力;课堂上如何开展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课后要反思目的实现的效果和改进措施。如课前通过布置任务锻炼学生查阅搜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PPT制作能力;课上分享锻炼学生表达、沟通交流能力,学生给自己和别人评分锻炼学生评价能力,小组合作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开放性问题的布上设置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琢磨让学生怎样学、怎样丰富学法,对课程进行有规划、分阶段、递进式的整体设计。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是为了解学科或专业最新进展。教材一旦出版可能就已过时,而传授知识不能够唯教材而教,作为教学名师不仅要有一定前瞻性,更要了解到学科、专业发展进程,随时进行教学内容跟进。
一个教师强不是真强,只有团队教师都强才会推动教育向前发展。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渐细化,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工作越来越不容易,做任务最好的办法,就是既分工又合作,只有实现团队协同才能实现共同发展。所以作为高校教学名师,应该有引领团队共同发展的团队协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