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联网+大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1-18 10:56谭丽溪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职院大赛高职

谭丽溪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广东 深圳 518000)

开始于2015年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互联网+大赛”)不仅是对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全面展示与检验,也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更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推动力。高职院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大赛”,能发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从分析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职院”)近两届学生参加大赛存在的问题出发,就互联网+时代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学生参加“互联网+大赛”概况

“互联网+大赛”自2015年启动以来,已经连续举办5届,目前已经成为覆盖全国所有高校、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影响最大的赛事活动之一。[1]大赛要经过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全国总决赛各个环节,其中在学校层面也往往经过初步筛选、复赛、决赛等环节,有效地扩大了“互联网+大赛”在大学生中的影响。“深职院”从2015年第一届就积极参与,参赛人数和规模逐步扩大,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18年全校共有480个项目近2000名学生参加第四届“互联网+大赛”,最后选出2个项目参加省级复赛,获得1项银奖、1项铜奖,1个项目参加国赛现场决赛,获得国赛铜奖。2019年共有807个项目、3000多名学生参赛。最后从校赛获奖团队中遴选出14个优秀项目代表学校参加省赛网评,并有6个项目脱颖而出进入省赛决赛,取得了2金、2银、2铜的优异成绩,金奖和获奖数量均位列省内职业院校第一名。经过省赛,深职院有3支队伍代表广东省参加国赛现场决赛,最终获得国赛3银的好成绩。

二、学生参赛主要问题分析

“深职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获评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但是,通过参加“互联网+大赛”,发现“深职院”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创新创业认识偏差

对于“互联网+大赛”的主要目的,大赛确立之初就明确提出:要“把大赛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引导各地高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2]“深职院”也反复强调,双创教育不是单纯以创办企业为导向,而是回归教育本质,培育学生“双创”精神。为此,学校规定只有基于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的项目,才能入驻学校创业园享受扶持政策。但是,在组织学生参赛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简单的将“创新创业”与“创业”划等号,只看到“创业”而没有看到“创新”,功利化倾向比较明显。[3]表现在部分同学的申报项目中,商业投机现象比较突出,缺乏核心技术支撑;有的项目负责人缺乏对参赛项目的前瞻性调研,对项目内容挖掘和开发不够。二是只关注技术、资金、场地、人员等看得见的要素,而对成本、管理、税务、企业文化等看不见的要素考虑不周,也缺乏创新思路。三是创业意识不强,认为“创业”太难了,跟自己无关,因而大部分同学对参与“互联网+大赛”不感兴趣,要么不报名参加,要么不认真准备,随便应付了事 。

2.互联网思维欠缺

所谓“互联网+”通俗地讲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4]因此,“互联网+大赛”叫“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因此,要想在“互联网+大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具备互联网思维。什么是互联网思维?简单地说就是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方式。那么,在“互联网+大赛”中怎么运用互联网思维?至少有两点是必须做到的。一是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既然大赛叫“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那么,参赛的项目一定要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在互联网上进行技术、服务、管理的创新。二是必须掌握互联网的基本思维方法。互联网思维方法有什么特征?目前学术界说法很多,但是作为当代大学生,在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至少要学会和掌握开放思维、多元思维、跨界思维、共享思维、用户思维、大数据思维等思维方法 。而从“深职院”参加第四届、第五届“互联网+大赛”的项目情况看,学生的思路还不够开阔,互联网思维运用的还很不够,无法融合“互联网+”的优势。两届1287个项目,虽然表面上都是“互联网+”,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互联网”,真正具备互联网思维特征的项目不到50%。

3.跨专业能力较差,团队成员专业单一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部门的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5]因此,与传统专业赛事相比,“互联网+大赛”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跨专业融合,“呈现出综合性、协同性和跨专业团队协作的特点。”[6]这就需要参赛项目团队尤其是项目负责人必须具备运用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的能力,或者是由多个专业、具有不同特长和兴趣的人组成的团体。然而,从实际参赛队伍的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团队学生不仅不具备运用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的能力,而且连这样的意识都没有。据商洛学院的抽查,有将近 40%的商业计划书中,所介绍的创业团队成员比较单一。[7]“深职院”参赛项目的情况也是如此,据统计分析,2019年的807个项目中,基本上是学院内部甚至是专业内部组队,属于跨专业融合创新或者组成跨专业团队的项目仅占20%左右。

4.参赛项目科技水平和项目质量有待提高

参赛项目的科技水平和质量是参赛项目的关键竞争力。首届“互联网+大赛”评委、北京分豆云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于鹏非常明确地表示,他在评分时,主要把项目有没有核心技术、项目核心团队的专业能力、项目的应用价值、项目的发展前景如何作为衡量参赛项目质量水平和竞争力的最重要的标准。[8]“深职院”自2015年参加首届“互联网+大赛”以来,参赛项目的质量逐年提高。尤其是参加2019年第五届“互联网+大赛”的一些项目质量比较高,受到大赛评委的好评。但是从800多个项目整体来看,质量还有待提高:一是质量比较高的项目数量比例偏少,大概只占参赛项目的15%左右;二是参赛的项目缺乏原创性,存在大量的抄袭模仿现象,尤其是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三是各个学院参赛情况很不平衡,有的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抓的比较实,因而参赛的学生、项目数量多,参赛项目质量也高。有的学院明显存在应付,参赛项目数量少,参赛项目质量也不高。

5.参赛成员综合素质差距较大

“互联网+大赛”对参赛团队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单纯的专业知识不能满足参赛的需要。它要求团队成员既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创新创业能力,又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团队精神;既要有较高的文字表达和沟通协调能力,又要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抗压能力。从高职院校参赛情况来说,学生综合素质与“互联网+大赛”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的学者反映,“参赛团队组队仓促,成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项目商业计划书的撰写缺乏专业指导,格式不规范,语言表述模糊。”[9]有的学者反映,参赛项目的商业计划书中“营销策略、财务分析、风险控制这三个部分的撰写普遍较为薄弱”。[10]从“深职院”近两年参赛项目来看,学生素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的知识面过窄,大部分参赛学生除本专业知识外,对其他方面的知识,如金融、税务、财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明显欠缺;二是缺乏积极主动性,依赖思想比较严重;三是文字表达和沟通协调能力欠缺,相当一部分项目的商业计划书的写作达不到基本要求,在参赛答辩过程中逻辑混乱、语言表达模糊的同学不少;四是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碰到一点困难就想打退堂鼓。

6.实践能力不强

“互联网+大赛”本质上是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的一次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它要求参赛者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种实践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实践操作能力,指能把创新的理念和技术变成产品的能力;二是指商业实战能力,能根据技术或者创意创办企业,进行创业的能力。而“深职院”学生大部分的参赛产品或技术还比较粗糙,需要进一步打磨;有的参赛项目还只是一个想法,一没有具体的产品,二没有可行的商业计划,更谈不上真正成功地创办企业。

三、“互联网+”时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针对参加“互联网+大赛”暴露出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下一步要加强对“互联网+大赛”的经验总结和反思,以“互联网+大赛”为抓手,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1.更新观念,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是更新观念,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和“互联网+大赛”的认识。 “互联网+大赛”作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抓手和培养学生创业实战能力的重要途径,理应引起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只有思想上认识到位,才有可能在行动上落实到位,真正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土壤。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所谓全员,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回归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既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不能把创新创业教育办成仅仅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第二层含义是指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创新创业学院的责任,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都应该担负起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为推进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做出贡献,让学生在学校处处受到创新创业教育氛围的熏陶。所谓全过程是指高职院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学生进校到毕业都要贯穿创新创业教育。所谓全方位是指不仅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第一课堂,而且要融入学生课外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社会实践),就是说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实现全方位融入。三是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落实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与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参加“互联网+大赛”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没有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落空。因此,专业教育中是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融入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败,必须把它纳入专业教育的要求和考核目标中。四是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延伸到学生毕业后。要树立终身教育理念,不仅要在学生在校期间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而且在学生离校后仍然要做好创新创业咨询与服务,这是由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决定的,因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更多的是在毕业后进行,他们毕业后更需要这方面的指导。

2.加强学生互联网思维训练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互联网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互联网无处不在,可以说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毛孔,改变了每一个人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虽然当代大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从小就受到互联网环境的熏陶,“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1]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天生具备互联网思维的素质。因此,不仅在“互联网+大赛”中要取得好的成绩,就是平时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都必须注意训练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创新思维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教学中都应该将互联网思维的训练有机地融入其中,让学生具备和掌握互联网思维的素质,提高他们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创新创业的能力。

3.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色,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参加“互联网+大赛”的基本技能。“互联网+大赛”就是鼓励学生以比赛的方式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中明确指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12]如何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以“互联网+大赛”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一方面,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最大困难就是这类群体大多面临没有经费、没有经验、没有人脉的“三无”困境,这些问题仅靠高校单方面的努力无法完全解决。而“互联网+大赛”却给了学生与企业密切接触的机会,学生要想完善创业项目,必须请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指导,大赛本身请来的评委和创投公司经理们的点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直接解决大学生创业缺经费、经验、人脉的问题,对提高参赛学生的商业实战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另一方面在参赛过程中,学生要自主成立项目团队,进行项目调研、资料搜集、项目策划、定夺与讨论等,直至进行项目文案撰写。各参赛团队要了解自己的项目是否触及社会的“痛点”,要撰写商业计划书,要学习并精通财务知识,赛前要不断进行路演训练。通过这些“台前幕后”的活动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13]

4.建立跨学院、跨专业学习中心

“互联网+大赛”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泛,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跨专业创新的知识和能力,互联网+时代呼唤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现有的严格按专业教学计划培养人才、把学生固定在某一个专业学习的培养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跨专业学习能力。因此,就必须彻底打破高职院校现有的学院、专业壁垒,建立跨学院、跨专业的学习中心,给学生一定的跨学院、跨专业选课的自由,为学生的跨专业学习创造条件。最近,“深职院”相继成立了五个跨学院学习中心,其目的就是要为学生的跨专业学习创造条件,受到广大学生的好评,是一个良好的起点。

5.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的涂又光教授曾经提出一个泡菜理论,即泡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汤,校园环境好比泡菜汤,它影响和决定了浸泡其中的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风格。认为办大学就是要办一个氛围。[14]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来说,最关键的也是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怎么来营造?“深职院”构建了从社团孕育、赛会遴选、项目训练到创业实战的进阶式创业实践训练体系,既突出了高职教育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又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和奖励措施,建立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机制,建立了创新引领创业的长效机制,既有效破解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脱节的难题,又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当然,要真正在全校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除了继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政策措施外,最重要的就是要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深化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内化为学校每位师生的自觉行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中。

猜你喜欢
职院大赛高职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工匠精神融入艺术职院音乐剧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与策略研究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简析新会计制度下的职院经济管理工作创新
关于职院图书馆赠刊管理与有效利用分析
试论如何做好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说谎大赛